東華大學理學院退休教授李紹寬:回報祖國是我們那代人最樸素心願

2021-01-13 央視網

李紹寬(右)拿出在人民大會堂領取博士學位證書時的合影,指著當年的自己,與青年師生代表交流他為師為學的經驗,同時鼓勵年輕學子將個人的成長融入祖國的發展之中。(東華大學供圖)

  「跟著祖國的好政策一路前行,我才有機會讀到了博士。回報祖國,是我們那一代人最普遍也最樸素的心願。」東華大學理學院日前迎來一位特別的客人——退休教授李紹寬。他是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新中國青年「本土博士夢」的圓夢人。日前,他回到了東華大學理學院,與青年師生代表交流他為師為學的經驗,鼓勵年輕學子將個人的成長融入祖國的發展之中。

  受益新中國發展,成為第一批「十八羅漢」之一

  出生於1941年的李紹寬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幼時飽經戰亂。小學五年級之前,他一直就讀於私塾,新中國成立後,李紹寬終於有了安定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中學畢業後考上復旦大學數學系。「我想從事數學方面的研究。」李紹寬告訴參加交流的年輕人。但是大學畢業後,李紹寬被分配到中學當教師。他一度以為自己的科研夢想破滅了。沒想到,為了培養更多建設者,國家在1978年恢復了研究生招生考試。

  當時37歲的李紹寬立刻報名參加考試,雖然成績優秀,卻因是「大齡青年」而被大學拒之門外。

  幸運的是,不久中央出臺政策,規定對優秀人才可以放寬年齡。數學底子紮實的李紹寬輕鬆考取復旦大學研究生,師從著名數學家夏道行、嚴紹宗兩位教授,從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論方向的學習與研究。

  兩年後,提前畢業的李紹寬來到華東紡織工學院(現為東華大學)工作。「當時畢業沒有學位,而國家建設需要大量人才搞學位試點,我又有了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的機會。所以年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國家總是會給你們機會的。」李紹寬說,就這樣跟著國家的好政策一路前行,直到1983年5月27日,他在人民大會堂拿到了帶有新中國教育發展歷史印記的博士學位證書。因學位的卓越和稀缺,首批博士還被稱為「十八羅漢」。

  「當時我是第一次去北京。」李紹寬說,當天一大早,他便趕到天安門廣場,第一件事就是買了一大包棒冰,或許是心情太過激動,一口氣就吃光了。

  一堂課一支粉筆,「為人師」的功夫在課堂之外

  在東華大學待的時間長的人都知道,「李紹寬是真愛教書,真愛學生的人!」

  李紹寬在和年輕學子交流時坦言,「作為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業務搞好。只有把教材吃透,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上課才能自如。」

  他說:「我上課不帶一本書,不用一頁教案,一支粉筆就夠了。」在高等數學深奧的世界裡,再複雜的定理公式、再纏繞的例題習題,都能在他腦子裡時刻條分縷析地存著。不過,他在和青年教師交流時說,雖然看似在黑板前不費吹灰之力,其實在課堂之外要下更多「為人師」的功夫。

  東華大學理學院教研中心教師陳敏補充了一個細節:《吉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一共有6冊4462道題,李老師每道題都做過一遍。每周至少二十幾節課、每年的教學工作量是別人的兩倍……李紹寬用最樸實的話鼓勵青年教師,「不管工作量多少,這都是老師該做的事情,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教書。」

  始終活躍於科研一線,讓收穫代代傳承

  新中國第一批博士,在當時的大學教師隊伍裡無疑是很有分量的。

  李紹寬在1989至1994年五年間連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算子理譜理論」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80餘篇……而他認為,這一切均受益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一系列好政策,所以他認為自己也有義務把這些收穫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交流中,陳敏談及自己1998年剛到東華大學任教時,李紹寬是基礎部高等數學專業的學科帶頭人。陳敏一入職,李紹寬就在他辦公室門上貼了一張排課表,上面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一目了然。李紹寬說:「每一位老教師都有義務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不斷傳承。」他當年去聽青年教師的課,也鼓勵大家去聽老教師的課,「對於教學來說,現場學習和新老教師間的相互探討非常重要」。

  與李紹寬相仿,當年18位首批博士畢業生中有五位來自上海高校,他們大多數至今都活躍在科研一線,擔任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洪家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張蔭南退休前為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童裕孫曾任復旦大學數學系基礎數學教研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王建磐為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記者 李晨琰)

相關焦點

  • 東北大學工94歲東大網紅爺爺的新作——《工數筆談》出版啦
    大師之大,在大學問,更在大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忘初心,不改本色。還記得《高數筆談》這本書嗎?還記得東大「網紅」教授,事跡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報導,入選「感動瀋陽人物」的老教授嗎?他,就是東北大學「資深男神」——理學院退休教授 謝緒愷32歲用「謝緒愷判據」驚豔國際控制學界,他沒有選擇「隱逸江湖」,而是退而不休
  • 竺可楨:哈佛博士為回報祖國而學習農業、氣象學,回國後教書育人
    在留學史上,很多人都懷抱著學成報效祖國的心情前去的,竺可楨院士當初就是為了回報祖國,才努力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而他也沒有食言,他將先進的科學知識帶回祖國,成了中國歷史氣候學、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
  • 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朱美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纖維材料專家,現任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的確良」、「航天服」……這些服裝原來都與東華大學有關!
    此後數十年,東華大學持續攻關的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半剛性太陽能電池帆板玻纖網格基板等項目成果成功應用於國家頭號戰略武器研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等工程中,憑藉一系列「頂天立地」的科研成果持續助力國計民生發展。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國家戰略武器研發攻堅的關鍵時刻,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潘鼎教授攻克難關,在國防、軍工領域獲得突破性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 29歲頂級科學家,拒美國終身教授,回報祖國,因兩句話感動無數國人
    在獲得全國化學聯賽一等獎後,他被保送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大學期間,他選擇了自己非常感興趣的量子科學。 這個專業現在是最頂端的科學領域。在上大學之前,他的每一步都為他日後的量子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至於伯樂與千裡馬的關係,段路明也遇到了他的伯樂--他的老師郭光燦教授,他是大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信的權威。
  • 東華大學劉豔彪教授團隊【綜述】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劉豔彪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Chad Vecitis教授和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聯合發表了題為「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與展望
  • 84歲老人研發國產晶片,有生之年最大的心願: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她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始終奮鬥在科研第一線,即便早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眼神也大不如前,然則只要祖國有所需要便會回到工作之中。正是因為無數像黃令儀這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們的晶片產業、航天事業才會如此的碩果纍纍。
  • 香港科技大學委任汪揚教授為副校長(大學拓展)
    我相信他能進一步加強科大的影響力、拓展大學與其他夥伴的戰略合作關係、為大學爭取更多捐款,並深化大學與校友間的聯繫。我亦想藉此機會,感謝汪教授出任理學院院長時所作出的眾多貢獻。」汪教授於1983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數學學士學位後,於1990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89年汪教授於喬治亞理工學院開展學術生涯,其後在2007年加入密西根州立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吳巧生教授應邀來東華理工大學講學
    11月6號下午,應東華理工大學經管學院的邀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吳巧生教授來校作「能源經濟學」專題講座,經管學院部分教師、MPAcc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吳巧生教授以能源經濟學的起源、興起與發展為背景,深入探討「能源經濟」這一熱點問題,闡述了能源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系統地解析了能源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以及管理學的密切聯繫,並與現場師生分享了自己研究能源經濟學的心得和收穫。
  • 一個人,一座校園:寫在錢煦教授退休之際
    ▎學術經緯/報導 當時光的列車緩緩駛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校園,88歲的錢煦教授就坐在那裡,深情的目光望去,都是自己初來到這座城市的影子。
  • 美國大學終身教授,放棄美籍,宣布回歸中國:誰不愛自己的母親
    可越是地位高的人,所做之事就越容易引起注意,似乎只要是有些名氣的人都會受到些爭議,而施一公也不例外,因為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他的人生。他的父親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母親則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自小父母就給他帶來過不小的啟蒙,也就是那個時候,施一公心裡漸漸地有了要搞學術的想法。施一公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學習上的天賦也不低。他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可說起學校的事情,就屬他最厲害。
  • ...設計仿真 航天員 東華大學 空間實驗室 設計團隊-上海頻道-東方網
    在太空工作和鍛鍊有不同的專用服裝  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上,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身著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研製的秋冬常服帥氣亮相外,他倆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運動鍛鍊服裝、休閒服裝,以及返回地面後穿著的大衣,包括作訓大衣,也都是「東華設計」、「東華智造」。
  • 三次延遲退休,兩次兩地分居,一生乘風破浪的北鬥定位專家許其鳳
    「以知識鑄就空間長城,以心血鑄就和平之盾,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始終不渝的強烈心願。」這是許其鳳院士在採訪中說的話,也是他一生的寫照,畢生心血只為國家需要。許其鳳院士一生都獻給了衛星導航科技,在北鬥衛星系統終於完成了,他也完成了人生的終極目標,心無遺憾地走了。
  • 為祖國健康工作70年,「有意思!」 記清華「教授們的教授」、95歲的...
    本報記者王京雪攝   他是新中國教齡最長的大學教授,是教授們的教授,老師們的老師。不過,我們知道,早在山東大學做助教時,他帶的第一批學生裡,就有我國雷射研究領域的先驅者之一馬祖光。5年前,他過90歲生日,作為學生代表發言的是清華大學原校長顧秉林  清華大學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一句沿用至今的口號,叫「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我已經幹了70多年啦。」
  • 黃令儀:84歲造出國產晶片,一生的心願是擦乾祖國身上的恥辱
    在大學裡,她愈加努力,如饑似渴般地學習著新的知識。其實,這背後還有一段我們不得不提的軼事。就在黃令儀67歲時她曾做出決定要退休,但是在龍芯團隊的極力挽留之下,這位深愛著計算機、深愛著祖國的老人毅然決然的又決定繼續奮戰在晶片研製領域的一線。即便是今天,這位耄耋老人仍是孜孜不倦。
  • 「寧波日報」一位古稀老人的樸素心願 在孩子心中播下音樂種子
    一位古稀老人的樸素心願在孩子心中播下音樂種子記 者 黃 合通訊員 徐銘懌 周震宵一入深秋,天色暗得更早了老人原本只是在家裡或者小區拉琴,漸漸地,聽的人多了,他就去商圈廣場演奏,只要不下雨,基本上能見到他的身影。「爺爺,能教我拉琴嗎?」「爺爺,可以給我們拉一首《藍精靈》嗎?」……面對這些來自「聽眾」的需求,劉鋼總是欣然接受。他腦子裡的曲庫很大,很多時候不需要琴譜,只要小提琴往脖子上一架,音樂就能款款而來。
  • 東華大學江莞教授團隊在碳納米管增強結構陶瓷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江莞教授團隊與日本東北大學以及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緊密合作,發現液相燒結在提升MWCNT對陶瓷基體增強效果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功能材料研究所範宇馳研究員為第一作者,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宋二紅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功能材料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羅維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丁彬教授團隊在二維網狀納米纖維空氣過濾...
    東華大學俞建勇院士、丁彬教授團隊在二維網狀納米纖維空氣過濾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大氣網訊:當前,大氣中的霧霾汙染問題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及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危害,急需加強防護與治理。纖維類過濾材料因具有成本低、適用範圍廣、易於規模化製備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於空氣過濾領域。
  • 東華大學課題組為「神七」研製暖體假人
    但你可能想像不到,最先試穿這套航天服的,卻不是航天英雄,而是東華大學服用性能測試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研製的暖體假人。航天服究竟合不合格,都得這些暖體假人「說」了算。  試衣是「天職」  身高1.68米的黑色假人自「誕生」以後,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試穿」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  假人一年四季都只能住在實驗室裡,四周有厚厚的隔溫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