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寬(右)拿出在人民大會堂領取博士學位證書時的合影,指著當年的自己,與青年師生代表交流他為師為學的經驗,同時鼓勵年輕學子將個人的成長融入祖國的發展之中。(東華大學供圖)
「跟著祖國的好政策一路前行,我才有機會讀到了博士。回報祖國,是我們那一代人最普遍也最樸素的心願。」東華大學理學院日前迎來一位特別的客人——退休教授李紹寬。他是新中國自主培養的首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新中國青年「本土博士夢」的圓夢人。日前,他回到了東華大學理學院,與青年師生代表交流他為師為學的經驗,鼓勵年輕學子將個人的成長融入祖國的發展之中。
受益新中國發展,成為第一批「十八羅漢」之一
出生於1941年的李紹寬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幼時飽經戰亂。小學五年級之前,他一直就讀於私塾,新中國成立後,李紹寬終於有了安定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中學畢業後考上復旦大學數學系。「我想從事數學方面的研究。」李紹寬告訴參加交流的年輕人。但是大學畢業後,李紹寬被分配到中學當教師。他一度以為自己的科研夢想破滅了。沒想到,為了培養更多建設者,國家在1978年恢復了研究生招生考試。
當時37歲的李紹寬立刻報名參加考試,雖然成績優秀,卻因是「大齡青年」而被大學拒之門外。
幸運的是,不久中央出臺政策,規定對優秀人才可以放寬年齡。數學底子紮實的李紹寬輕鬆考取復旦大學研究生,師從著名數學家夏道行、嚴紹宗兩位教授,從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論方向的學習與研究。
兩年後,提前畢業的李紹寬來到華東紡織工學院(現為東華大學)工作。「當時畢業沒有學位,而國家建設需要大量人才搞學位試點,我又有了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的機會。所以年輕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國家總是會給你們機會的。」李紹寬說,就這樣跟著國家的好政策一路前行,直到1983年5月27日,他在人民大會堂拿到了帶有新中國教育發展歷史印記的博士學位證書。因學位的卓越和稀缺,首批博士還被稱為「十八羅漢」。
「當時我是第一次去北京。」李紹寬說,當天一大早,他便趕到天安門廣場,第一件事就是買了一大包棒冰,或許是心情太過激動,一口氣就吃光了。
一堂課一支粉筆,「為人師」的功夫在課堂之外
在東華大學待的時間長的人都知道,「李紹寬是真愛教書,真愛學生的人!」
李紹寬在和年輕學子交流時坦言,「作為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業務搞好。只有把教材吃透,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上課才能自如。」
他說:「我上課不帶一本書,不用一頁教案,一支粉筆就夠了。」在高等數學深奧的世界裡,再複雜的定理公式、再纏繞的例題習題,都能在他腦子裡時刻條分縷析地存著。不過,他在和青年教師交流時說,雖然看似在黑板前不費吹灰之力,其實在課堂之外要下更多「為人師」的功夫。
東華大學理學院教研中心教師陳敏補充了一個細節:《吉米多維奇數學分析習題》一共有6冊4462道題,李老師每道題都做過一遍。每周至少二十幾節課、每年的教學工作量是別人的兩倍……李紹寬用最樸實的話鼓勵青年教師,「不管工作量多少,這都是老師該做的事情,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教書。」
始終活躍於科研一線,讓收穫代代傳承
新中國第一批博士,在當時的大學教師隊伍裡無疑是很有分量的。
李紹寬在1989至1994年五年間連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算子理譜理論」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80餘篇……而他認為,這一切均受益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一系列好政策,所以他認為自己也有義務把這些收穫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交流中,陳敏談及自己1998年剛到東華大學任教時,李紹寬是基礎部高等數學專業的學科帶頭人。陳敏一入職,李紹寬就在他辦公室門上貼了一張排課表,上面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一目了然。李紹寬說:「每一位老教師都有義務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不斷傳承。」他當年去聽青年教師的課,也鼓勵大家去聽老教師的課,「對於教學來說,現場學習和新老教師間的相互探討非常重要」。
與李紹寬相仿,當年18位首批博士畢業生中有五位來自上海高校,他們大多數至今都活躍在科研一線,擔任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洪家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張蔭南退休前為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童裕孫曾任復旦大學數學系基礎數學教研室副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王建磐為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記者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