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佛菩薩才是多情人

2021-01-19 花雨說花雨滿天

「不俗乃仙骨,多情即佛心。」由至情至性擴而充之,即大慈大悲。人的自私之情,是由愛欲所發生,佛菩薩也由此我而成,但其愛欲化為至情至性的大慈大悲,故佛菩薩者,大多情人也。——《習禪錄影》古代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識,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然後專心皈依佛法,他說:「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這話說得多麼深刻!換言之,我們說,學佛要做到無情,但是眾生本來都是無情的,更沒一個多情的,所以佛出來是為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的。這話說得非常高明,是第一義諦的話,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 這個情的發揮,就是慈悲,作忠臣孝子就是多情人,作嚴父慈母也都是情的作用。佛法的慈悲就是多情,是解脫的多情。有情解脫了就是大慈悲;執著解脫,把解脫當作究竟,也正是多情,正是自己被情所困。 ——《維摩經的花雨滿天》現代語稱人為感情的動物,確甚恰當。忘情方為太上,足見性情之際,最難調服。善於用情者,其唯聖人乎!古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此為大乘境界,非常人可知。然情之為用,非專指男女間事,如擴而充之,濟物利人,方見情之大機大用也。……上下億萬年,縱橫大宇宙,凡有生命的存在,各種文字所記載的文獻,無論是文學的、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是經書,是正史,是筆記小說,一言以概之,統是一部人類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情史記錄而已。 推而崇之,上自宗教教主的仙、佛、神、主,下到蠢動微生,無非有情。「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恰是萬古不易的名言。仙佛神主,有仙佛神主的情;蠢動微生,有蠢動微生的情。所謂忠臣、孝子、節婦、義士,文學家或藝術家,詩人或學者,田婦或村夫,都是情有獨鍾,情有所寄,因而構成一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織錦圖了。佛說「一切有情眾生」一句,便是一卷無上密語,無上慧學。有情而能解脫,即為仙佛。永為情累,便是凡夫。 由此可知釋迦文佛舍王位不為而出家當和尚,其志在普渡眾生,縱使窮盡未來時空的邊際,還要「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豈非是多情之至,為大情種性。孔子一生「棲棲遑遑,如喪家之犬。」明知不能挽回劫運,但還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豈非是情多而不惜負累?柳下惠的「直道以事人,何須去父母之邦。」也無非是情之所鍾。耶穌釘上了十字架,流下點點殷紅的鮮血,仍無絲毫怨天尤人的憤懣,還說是為世人贖罪,也無非是至性至情的升華。穆罕默德的一手拿劍,一手拿可蘭經,來教化他的子民,當然是情存故國,心在天下。只有老子故作無情姿態,裝著一付莫可奈何的樣子,騎了一頭青牛,西出函谷關,蒼涼獨步,向流沙而去,寄跡天涯,不知所終,恐也難免是「明朝匹馬相思處,知隔千山與萬山」的情懷吧! 忘情人之所難,時隔數十年後,地為海山間阻。每當秋風涼夜,月下燈前,偶憶靈巖紅葉,離堆波濤,便不禁懷念方外之友傳西上人。上人現出家僧相,受業於歐陽竟無先生門下,精通唯識法相之學,駐錫青城,交遊多天下名士學者,區區亦是其山中常客,平常往返忘形,早已不存其是僧是俗的分別。當時華西大學曾邀上人講授禪學,終不首肯,後來經我輩力促,卻堅持要開「情與愛的哲學」一課。以和尚而講情與愛的哲學,實足聳人聽聞,因此聽眾既無虛座,和尚也不空講,大為叫座云云。惜我正行役重慶,並未及時臨場,後來上人與我言及大要,相與抵掌大笑。——南懷瑾先生《金粟軒詩話八講》

相關焦點

  • 二十二幅經典對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02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不俗」的意思不是清高絕俗,而是不離世間,卻又能不為世間所困擾。
  • 多情乃佛心:法王倉央嘉措綺麗的一生及悽美詩集,全篇配圖精解!
    【創作背景和意境】此畫展示了劇毒鮮花威脅到了佛心,但佛心之正義心戰勝了一切,也是極大地嘲諷當時社會政治的黑暗,他們就像劇毒鮮花,影響不了真佛。註:曼遮,佛前供養法也。前半闕所詠即此詩也。圓成好夢才三日,又擬將身學佛陀。註:工布藏中地名,此女子誚所歡男子之辭。
  • 《問禪》南懷瑾峨眉山閉關
    大居士袁煥仙老先生也在禪寺閉關,與南先生相遇、相識,成就了他倆的曠世佛緣。袁煥仙(1887-1966) 四川省鹽亭縣人,乃名重一時的禪宗大德,行腳遍天下,求法忘軀,大徹大悟,潛心內籍,棲志心宗,亦睹明星以悟道,見拈花而破顏者矣。在成都都設立「維摩精舍」,聚眾講學修禪,度化一方,四眾共仰。
  •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
    弘新開示:佛心妙觀大道妙(上篇)佛心妙觀照,大道天下傳。無為心清淨,妙法道自然。看破心中心,萬法道本真。如來清淨道,不離自性妙。大道在心中,佛心慈悲行。無量大布施,常施於眾生。心中無執著,虛空即心量。慈悲喜舍大願行,無人無我佛心境。慈悲佛心量,喜舍佛心行。無人亦無我,佛道即心境。當下心放下,自在無憂愁。大道真傳貫千古,眾生成佛大道真。
  • 原來南懷瑾先生早就說過答案!
    夜貓子也曾為此迷惑過,於是就去找一些書來讀,可是夜貓子只是一個才疏學淺的小迷糊,那些經書都是文言文,喻理又很深刻,讀起來簡直犯迷糊,實在是難煞小夜貓子我了,不過還好,遇到了南懷瑾先生的書,他用自己幾十年的深厚學識來解讀佛經,肯定是比小夜貓子我要強太多了。
  • 亓效亮: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
    和南懷瑾先生《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敬步原韻亓效亮《金剛經三十二品偈頌》為南懷瑾先生昔年(1943-一朵蓮花才出水,滿池荷葉獻明珠。附錄:南師第十四品偈頌原文優曇花發實還無,塵剎今吾非故吾。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宇宙三災毀又成,名韁利鎖縛多情。眾生不識僧家富,貧到錐無是大贏。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 開天闢地的四個聖人,誰才是上古第一仙?
    那麼這幾個先天聖人,說才是上古第一仙?開天闢地最早出現在《三五曆紀》中:「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在這裡是認為開天闢地的乃是盤古大神。在《歷神仙通鑑》中說:「盤古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沌開矣。」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南懷瑾先生曾言:佛法在中國本土的流傳中,顯教與密教都有經典可作為依託證實兩個學派的傳承過程,唯有禪宗的傳承缺乏考據。所以很多人對於達摩是其開山鼻祖的說法存在質疑。其實,透過禪宗佛法的釋義與修行法則便可窺見其本質乃屬中原。
  • 南懷瑾:世界上能幹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糟蹋了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一切唯心,你是什麼命都是自己造的。"世間萬物各有命數,而其真正的掌控者都不過是自己罷了。佛門常說:"境由心轉,命由己造。"心境不同,致使境遇和果報必然不同。南懷瑾少時不僅習武還研習諸子百家之學,他曾於抗戰之時投筆從戎,亦曾在戰爭之後隱遁峨眉。
  • 南懷瑾:關於神通與氣功,你不知道的「秘密」?
    不過在好多年以前,就聽說南懷瑾師兩腿雙盤為跏趺坐,可以魔術般似乎離地。在道家來說,似乎氣功練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能力因為當時我只是聽聞,沒有親眼看到,總是半信半疑。後來,有一次在禪七的活動中,親眼看見南懷瑾師以雙盤的迦趺坐姿式,以兩手食指在座上似按未按的一點,果然類似。嗣後大約在七十二年,有一位臺灣國立交通大學碩士,俗名叫陳志明的同學,後來出家法名為明光。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後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了解到「境界」,這是個常用詞,正因為常用,所以我們不會下功夫去理解它的意思。他舉了個例子:一個人年老時,前方的路已走得差不多,總喜歡遙想往事,有時候在哪兒坐著突然回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還搖頭一笑,回味其中。
  • 南懷瑾:做人要大氣,大氣才有人氣!
    南懷瑾說:青年人要注意一點,如果要想做一番事業,應該知道「財聚人散」的道理。孟嘗君就是這樣,鈔票撒的開,解決了別人的困難,自己的錢當然沒有了,但是朋友多,人際關係多,有了苦難,則有朋友幫忙。大氣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是需要用德行去修養,用智慧去創造,大氣 的人才具有君子風度!常言道:『讀大家之書,做大氣之人』。
  • 國士無雙:你所不知道的南懷瑾,儒釋道外衣下的報國之心
    乖乖嘞,連當兵都不夠條件,還想當教官,這恐怕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南懷瑾用氣場和行動,折服了面試官,就這樣沒當上兵,南懷瑾卻成了中央軍校的教官。大家都想犧牲自己的性命救國家,即使用長槍大刀對敵人的坦克大炮也毫不退縮。那樣的熱忱,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你們無法想像。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對於讀《金剛經》的心得,南懷瑾認為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真正了解之後,你會如夢初醒。下面就一起來了解吧。佛菩薩不會告訴你人生的路應該怎麼走,但是他會引導你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正是佛陀最大的智慧所在。
  • 南懷瑾被方舟子認為是江湖騙子,北大教授也將他歸為旁門左道
    但是他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有些專家當面說他是「神棍」、「大忽悠」、「江湖騙子」,其中著名大家鬥士方舟子、已故文學大師李敖先生以及北大教授李零對南懷瑾的批評尤為尖銳,幾乎將南懷瑾先生貶得一文不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深於禪定工夫者,有時偶入空定,或忽氣住脈停,如大死者,實非死亡,乃定相耳。旁人不知,往往認為已死,即為之火化或埋葬者,此大誤也。凡此之類,不知埋沒幾多道人,深可太息!當視其平生定力行徑,仔細判斷,且須常備擊子(俗名引磐),平常囑咐道侶,於入定時,向其耳邊敲擊,徐徐輕呼之,即可出定。倘仍不出,久而發生異相,則為真寂矣。此事極須注意也。
  • 南懷瑾老師講述:小心四季邪風,冷氣溫度要適宜
    小心四季邪風,冷氣溫度要適宜「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我常常碰到有些人,一看就曉得,這是傷寒,不得了的,很容易碰上,這就談到「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所以春天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洩」,拉肚子。「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溼,上逆為欬,發為痿厥。」夏天受暑熱,秋天病瘧。秋天受溼,溼氣向上走,咳嗽不停止,因為肺氣受害了,「發為痿厥」,手腳沒有力氣,筋骨都鬆懈了。
  • 南懷瑾老師:中國強盛起來,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
    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一個國家的底蘊是由歷史與文化決定的。而我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人才濟濟,沉澱了無數的璀璨文明。其中科技方面,如天文、醫學、歷算、水利、建築皆在世界前列。南懷瑾先生曾說:"中國歷史文化精神都在歷數 "、"中國強盛起來,非把'陰曆'曆法變過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