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衛星「汙染」星空? 天文學界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自從SpaceX發射首批星鏈衛星(StarLink),夜空中前所未見地顯現一列「星空小火車」,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一連串的疑問、擔心、質疑。

  仰望星空的世界明顯分成了兩派:星鏈粉絲團VS星鏈反對派。反對者認為,60顆星鏈衛星既然能夠形成一連串「星空虛線」,一旦星鏈星座全都部署完成,12000顆衛星勢必造成網狀密布,破壞原本純美無瑕的星空,這是觀星者的最大公害,天文觀測的災難。美國天文學會近日發表聲明稱,希望各方共同努力,正確評估其風險並確定適當的緩解措施。

  航天人士:衛星姿態尚不穩,未來光汙染將降低

  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周鑫分析,目前看,衛星對地面觀測帶來的影響包括遮擋和反射兩種形式。但是,客觀來看,遮擋的效應通常不明顯,翼展10米運行在500公裡高度的衛星,在地面上看視場角最大只有4角秒左右,而一般人的視覺解析度在3—5角分(180—300角秒)之間,因此肉眼幾乎不可能發現夜空中的某個快速移動的點遮擋了夜空,當然國際空間站之類的龐然大物還是有可能被發現的。

  「除遮擋的效應外,如果衛星運行到達特定的軌道和角度,可能正好將陽光反射向地面,這時地面會很容易觀測到。」他表示,對於多數衛星,由於衛星電能都是來自太陽能電池片,因此衛星面積最大的部分即太陽翼始終都是對著太陽,其他部分的反射光被地面觀測到的概率事實上很低;但是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外已經有一些公司(如俄羅斯Start Rocket公司)試圖通過衛星自發光或是反射太陽光的形式從事一些商業或娛樂活動,例如廣告、宣傳等,這類有意為之的衛星確實可能對地面的天文觀測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

  周鑫認為,目前正常運行的衛星對夜空產生的影響幾乎很難被覺察到,藉助望遠鏡等設備雖說能夠觀測到,但是考慮到近地軌道衛星相對地面的速度是7公裡/秒以上,幹擾的效果在視野中會迅速消失。對於專業人士更是可以通過衛星的軌道數據進行相應的修正和去除,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即NORAD網站上記錄了所有已知人造衛星的軌道數據。另一方面,以產生地面視覺效果為目的的衛星則確實有可能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

  據科學家們分析,目前星鏈衛星被大量觀察到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衛星還沒有建立穩定姿態、太陽翼沒有完成對太陽定向,較大面積的太陽翼產生的反射效應比較明顯;二是衛星尚在部署階段,沒有完全在太空「鋪開」而處於「扎堆」狀態,容易被觀測到,後續隨著衛星逐漸建立穩定姿態、衛星星座部署的推進,被觀測到的情況會越來越少。

  天文學家:有輻射有碎片,必然影響天文觀測

  「類似星鏈計劃這樣的項目,要說對於天文觀測完全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科學家趙海斌研究員表示,目前天文學家所關注的光汙染主要是燈光汙染,是人類的活動所需的燈光直接影響光學望遠鏡,或者反射到大氣中間接影響望遠鏡的探測極限。

  趙海斌說,空間站等目標也會對觀測圖像造成汙染,在天文觀測圖像中就能看到相關人造天體,影響的是局部的星場。其實,飛機的經過也會影響天文觀測,汙染還會更大一些。類似星鏈計劃的項目,會在某個時間對某一塊天區產生「汙染」,從而降低了天文學家觀測時這塊天區的可用性。

  人造天體對天文觀測的影響不僅是可見光汙染。從事空間碎片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張耀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以「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為例,為了避免FAST觀測任務受到衛星過境時發射的或者轉發的信號的影響,工程人員做觀測任務計劃時會提前進行衛星過境分析,將衛星過境的時段列為不可觀測時間段,防止其信號幹擾FAST的正常觀測,甚至損害接收機。所以,大量的衛星星座項目對射電天文領域的探測是有較大影響的。

  「除了對射電天文的影響,大量的衛星組網項目對整個空間環境的影響也很大。」張耀表示,12000顆星鏈衛星主要運行在高度為500公裡到600公裡的軌道,造成該軌道附近衛星之間十分擁擠,相互之間的碰撞機率大大增加,從而造成更多的空間碎片。如果不採取一些相對應的減緩措施,若出現爆炸鏈式反應,將導致空間的不可持續利用。

  破解之道:出臺規範措施,讓航天與天文共發展

  「天文學界的擔心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執行院長楊天梁認為,天文界和航天界都應客觀辯證地分析問題。隨著航天航空技術的發展,各方面成本大大降低,天文觀測的成本也會降低,航天界應充分考慮並儘量減少汙染,天文界在條件具備後也可考慮把觀測平臺架到外太空去。

  「衛星部署所帶來的光汙染通過某些技術手段應該可以解決。」開採夫(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營運長李政表示,「而且衛星也是一種有效的天文觀測手段。充分利用新技術可以實現更好的天文觀測。衛星業的發展會對天文衛星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張耀認為,為減少幹擾,把觀測站點從陸地轉移到太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這樣的好處會很多,避免了地基觀測的地域、天氣、大氣、光汙染限制,同樣的儀器性能指標能夠獲得更精確的觀測數據。GAIA衛星、NEOWISE衛星等就是將巡天觀測設備和近地天體觀測設備從地面搬到空間,獲得了更多的有效觀測數據,取得了更加豐富的科學產出。

  如何從源頭上減少幹擾?不久前,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曾回應「觀星汙染說」,表示他已經責成星鏈團隊研究如何降低衛星反射率。下一批星鏈衛星很可能會減少甚至完全消除星閃現象。

  張耀表示,目前國際上有三個組織發布了關於抑制空間碎片產生、保護空間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法規規範,但是都沒有太強的約束性。同時歐盟、美國、俄羅斯、中國等也相應制定了區域性或者國家的相關政策,保障航天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國制定的政策和法規,大部分是從航天角度針對在航天發射、衛星在軌任務運行和任務後棄置三個階段抑制碎片制定的。從天文觀測方面來看,主要是各個地方政府為了保護地面測站的觀測環境會制定相應的地方性規章制度,例如貴州省為保障FAST觀測,專門制定了《貴州省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波寧靜區保護辦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

  張耀認為,商業航天的興起是一個大趨勢,無法避免。作為政府管理部門來說,應制定相應的規範措施,引導商業航天規範有序發展。做到既發揮其優勢,也能夠讓航天與天文研究等和諧發展。

相關焦點

  • 如何肉眼識別夜空中的人造衛星?
    雖然城市的汙染使得夜晚星空越發暗淡,但晴朗的夜晚,或者索性前往鄉村、田野、高山,我們還是能欣賞到「數不清」的星星。不過,不知你有沒有想過,人眼能看到的都是些什麼星?常聽天文愛好者們說晚上可以看到人造衛星,那麼,夜空中,哪些是「天然」的星星,哪些又是人造衛星呢?
  • 珍曉推科普「第54期」如何肉眼識別夜空中的人造衛星?
    星光閃耀的夜空雖然城市的汙染使得夜晚星空越發暗淡不過,不知你有沒有想過,人眼能看到的都是些什麼星?常聽天文愛好者們說晚上可以看到人造衛星,那麼,夜空中,哪些是「天然」的星星,哪些又是人造衛星呢?另外,如果你仔細看星空的話,或許還經常能看到飛機燈光比較有規律地在夜空中閃爍,這是古代人看星空看不到的。
  • 美、歐、國際天文學會共同發聲:太空汙染
    一直到1937年5月,世界上第一顆液體火箭在美國發射成功,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但是其實在2019年6月,美國天文學會就發表聲明,希望能夠各方共同努力,正視星鏈可能對星空造成汙染,影響天文觀測的問題。
  • 人造衛星發現新「新大陸」,科學家卻表示擔憂,它應該被抹除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距離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已經過去了將近七十年按道理說,人類通過人造衛星應該清除地表每一塊陸地的存在,但前段時間有人造衛星發現了太平洋海面上漂浮著一塊新「新大陸」。後來在科學家的研究下發現,這塊「大陸」並非實實在在的陸地,而是一大片海洋垃圾組成的。弄清楚它的本質之後,其面積之大讓不少科學家都感到震撼,原來垃圾汙染在海洋上已經如此嚴重了。
  • 馬斯克的太空夢,憑什麼讓星空買單?
    繼光汙染讓星空黯然失色之後,新的擔憂再次出現——人類不斷向太空發射的人造衛星,正改變著我們熟悉的星座夜景。迄今,人類已向太空發射了數以千計的衛星,而這些衛星在帶來發達網絡的同時,也可能留下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人造衛星的「邪惡面」究竟如何?衛星行業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有什麼舉措能夠挽救這片珍貴的星空?
  • 大別哥的天花板星空
    ——從翡翠璧花女孩手裡順了一盞星空燈        他是一個外觀像BB8一樣的寶貝,內部有燈泡,能往外發射光線,搭配星空膠片,就能在屋頂映射出銀河系
  • 如何知道家裡水有沒有受汙染,你家水質受汙染了嗎?
    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現在的飲用水都讓人擔心,看著很乾淨的水,但裡面卻有很多雜質。尤其是目前水汙染嚴重,如果飲用水二次汙染可危害身體健康,我們如果想看家裡的水有沒有受汙染,可通過以下幾點來檢測。平時喝水的時候有沒有股澀澀的味道,說明你家水的硬度很高。看水垢看看家裡常用的水壺、茶杯等器皿是否有水垢現象。如果有水垢說明水質硬度過高。
  • 夜空中最亮的星並不是天然的,而是人造衛星,未來將會是人造月亮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但是肉眼可見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並不是恆星,因為恆星都距離我們太過遙遠了,而肉眼可見的最亮的星就是位於我們太陽系之中的行星,金星。金星雖然只是一顆行星,自己並不會發光,但它可以反射太陽的光芒,而且由於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所以它也很自然的就成為了夜空中最亮的星,金星的視星等達到了-4.9。
  • 人造衛星:以怎樣的姿態遨遊在宇宙
    「叔叔,晚上能看見人造衛星嗎 ?」  「藉助望遠鏡是可以看見的,而且最好是在傍晚呢!」國慶期間,記者在北京天文館聽到一位小學生與講解員的對話。  此時,一連串的問號閃現在記者的腦海裡,夜幕下的星空,人造衛星是以怎樣的姿態在運行呢?
  • 天沒有幾十年前那麼藍了,為什麼連銀河也看不到了?
    還有一條淡淡的銀河橫亙天際,牛郎星和織女星隔著銀河遙相呼應,附近天區還有一顆明亮的恆星——天津四,這三顆亮星組成了夏季星空的「大三角」。為什麼現在都看不到銀河了呢?滿天繁星哪裡去了呢?事實上,滿天繁星並沒有真的消失,銀河也依然高懸於天空中,只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環境讓星空變得十分暗淡,致使我們看不到璀璨的星河。具體而言,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大氣汙染。天沒有幾十年前那麼藍,而且時常還是灰濛濛的,這是由人類排放出的大氣汙染物所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星光會被大氣顆粒反射和吸收,只有少部分明亮天體發出的光才能到達地面。
  •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什麼至今仍沒有墜入大氣層?
    那麼為什麼早已沒有了燃料(電池)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還能一直繞著地球運行呢?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二戰結束後,美蘇爭霸的局勢嚴峻,兩國在全領域展開直接交鋒。在1958年的5月,偉人發表講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就此拉開了我國研製人造衛星的序幕。  相信大家都知道,要想將一顆衛星送上太空需要頂尖的航天技術儲備和工業水平。但中國當時的情況有多艱難?一窮二白,一切需要從0開始。
  • 日本國立天文臺呼籲減少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影響
    減少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的影響科技日報東京7月15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國立天文臺日前發表聲明,對圍繞地球運動的人造衛星造成的天體觀測負面影響表示擔憂,要求衛星運營公司考慮和採取措施減少對天文觀測的影響。
  • 紐西蘭是地球上僅有的沒有光線汙染、能觀測到整個星空的國家
    據說這裡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沒有光線汙染、能清晰地觀看到整個星空的地區之一,所以被稱為「世界星空遺產」,也吸引了來自各國的眾多天文愛好者。回到房間,烤著用本地松木和松果點燃的火爐,關上燈,在按摩浴缸裡泡個澡,實在是浪漫至極、愜意無邊的絕妙享受。第二天清晨,聽著山谷裡的鳥叫聲漸漸醒來,走上樹屋的陽臺,發現房間後面就是雪山,雪山下是一片橄欖園和放養貴族鹿的牧場。
  • 沒有一張屬於自己的星空照怎麼好說自己玩攝影
    小編經常看到很多人轉發在國外拍攝的星空特別美,很多人都說這一生一定要去哪裡哪裡看一次星空拍一次群星。
  • 夜晚的星空中究竟有多少顆星星?
    而絕對星等是把天體放在32.6光年(10秒差距)遠的地方所觀測到的視星等,絕對星等只能描述自發光的天體,比如太陽,像月亮這種反射其它天體的光的天體是沒有絕對星等的。在晴朗的天氣狀況下,滿月時的視星等為-13,而正午太陽的視星等為-27。不特殊說明時,星等一般就是指視星等。
  • 人造衛星觀測指南 實時追蹤國際空間站、星鏈、北鬥衛星等
    Satellite Tracker 是一款用來追蹤國際空間站、星鏈、北鬥等人造衛星的移動應用,支持 iPhone、iPad 與 Android 設備,可以在觀測星空的時候,幫你避免人造衛星的幹擾。其實在 Star Walk 裡也能看到一大堆的人造衛星,但 Satellite Tracker 把這個功能單獨拿出來了
  • 燦爛的星空完全是假象?
    這是因為當代城市周邊的夜空光汙染很厲害,掩蓋了銀河的亮度導致很難看清。40歲以上的人,恐怕很多都是親眼見過銀河的。因為當年的城市化遠遠沒有像現在這麼大面積的鋪開。不過就在這兩年。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到遠離城市的海島上,還是又一次在夏季的夜間看到了璀璨的銀河。這說明銀河並沒有跑遠。在地面看不清,並非星河沒有以前那麼亮了。
  • 我是「追星族」(組圖)|星座|手機屏幕|星空_網易新聞
    藉助手機,人們現在依然能很方便地看星空,甚至能在地球上「瞬移」,換個地方看自己頭頂上的星星。  1. Star Walk 2  在目前的觀星類應用中,Star Walk是名氣最大的,也是最好用的。將這款應用下載到手機上以後,人們就可以擺脫過去看星空必須抬頭望天的問題了,因為整個星空已經握在手中。
  • 人造衛星首發距今五十年,童年的記憶依然清晰
    1970年4月23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34;發射成功,記得那天天晴氣朗,藍藍的天空一絲白雲都沒有,那時經濟落後,環境沒汙染,天空那種藍色如今只有在高原上才見得到。我的班主任老師盯著她的上海牌機械手錶,抱著收音機,領著我們這些小學生,在教室外收聽人造衛星傳回地球的東方紅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