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還我本來面目,如何接納自我和欣賞生命

2020-11-29 大象隨筆

療愈從物理學出發

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的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物質就是能量也就是氣。

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振動。

共振可以使低頻變得高頻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個房間裡擺上速度不同的老爺鐘,然後走出房間。第二天回來的時候,所有的老爺鐘鍾錘都是同頻率擺動,很多人都做過這樣的試驗,屢試不爽。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願意買機票去參加法師和牧師的法會,因為你坐在他們的振動範圍之內,你的能量會隨之提高。

法國物理學家寶維斯,用鍾錘原理發展出寶維斯尺度,可以記錄物質的能量。任何東西都可以測量出用數字代表的值。

對生物體來說6500單位以下是負能量,對健康有害。6500為中性,不好不壞。如果是對健康有益就必須在8000以上。

這個用來測量地理,如果是6500以下就不適合人居住,教堂的鐘聲為11000,宗教的廟宇為14000。

如果是用來測量人體

在細胞層次上癌細胞都低於6500

正常細胞高於6500

身體健康的人為7500

精力充沛的人是8500

有能力療愈別人的是8500

有靈媒能力的人至少9000

不少長期修行者,所測出的能量值遠超10000。

療愈就是透過共振, 把低頻能量提升成高頻能量

就像華嚴世界一般,從高層自我到低層自我,從物質的肉身到高次元的能量體所有的空間都是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自性本體從未遠離。

人的四次元

我們的一生透過意識,心智,情緒和肉身不斷在進行創造。

如果發現自己不知該走什麼路,那麼很可能是因為正負意念混雜不一,牴觸了人生真正的目的。這種情形會妨礙創造力的自然發展,使我們無法創造渴望的事物。

如果想順心,遂願的發揮創造力,必須找出自己混雜的意念。並且用正面的意念把雜念祛除。

禪修的方法

禪修首推聖嚴法師的《聖嚴法師教禪座》,和繼程法師《練心功夫》。

療愈最有效的,應該是參加禪七班了。幾年前,我曾有幸參加過繼程法師帶班的禪七班,從身到心的調柔,讓人可以平靜身心,一段時間下來,正能量充滿。

參考:《還我本來面目》

相關焦點

  • 到處在說「自我接納」你明白什麼是「接納」麼?
    這時候他對自己說:我要做我自己,我改變了這些,不就不是我了,我要自我接納,這樣才能活出真我!·········在上述的例子裡面,很多人把這樣一種自我接納理解為一種「不改變。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談談自我接納,根據心理學理論定義自我接納,有這麼幾個層面的解釋:自我接納包括接受自我和他人以及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
  • 確診精神病,是深度自我接納的開始
    想了想,我還是從拿到雙相診斷的那一刻開始倒推吧。那天預約了新工作的入職體檢,打車到體檢中心附近,我一下車就看到一家規模挺大裝修很新的「心理門診」,我想這是老天爺給我的提示。上午做完體檢後,我在門口猶豫了半個小時,思考著進門該如何開口,如何掛號,醫生又會和我說什麼呢?
  • 接納與承諾:當現實不似我所想-虎嗅網
    當我再次遇見愛麗絲,我已經花了些時間嘗試一種新的心理治療和行為改變方法,叫做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已有三十年歷史,是行為療法「第三次浪潮」的療法之一。和辯證行為療法、正念認知療法一起,第三浪潮療法與ACT將基於東方的正念和接納做法融入西方治療方法;這類方法追求少去控制困難的情感過程,而是多接納並渡過它們。
  • 你越是接納不了的人,越能升華你的生命
    你越不能接納的人,那是我們生命中越重要的貴人;你越嗔恨的人、越排斥、越不喜歡的人,在這些人的身上蘊藏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能量,往往這些人是我們生命的貴人。你是否也在排斥、否定、攻擊、批判助你成長的貴人?很多、很多人,他們真的在為我們而默默奉獻付出,但是通常被我們所排斥、所瞧不起、甚至所嗔恨。
  • 如何寫書評?
    對書本內容進行適當的批判、討論,方能更有效傳達原作者,想要傳達和釋放的內容以及思想。 一篇高質量的書評,不僅要描述全書本上的大致內容,還應該分析這本書的目的,並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表達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六):自我意識——我和我的世界
    科學家試圖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去理解生命體如何界定「本我」和「非我」,這些生物學線索又為人工智慧發展提供了想像的空間。有朝一日,我們真的可以創造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嗎?但即使我們按照上面的方法搭建了一臺精緻複雜的、可以自我複製的、能夠採集客觀世界信息的機器,這和智慧生命人類之間,到底還差了些什麼東西呢?不需要解釋,讀者們都明白「我」是什麼含義——就是那個正在讀這句話,並且表達讚賞或者不屑的那個人類個體。這種關於自我的感覺在成年人中是如此普遍和本能,就像呼吸和眨眼一樣自然,以至於想要通俗的解釋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變得很不容易。
  • 自我治癒:接納自己的坑洞
    我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讚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這個人的愛。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 欲望和需求一出現,便暗示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 這些坑洞通常源自於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創傷經驗或是與環境衝突所造成的結果。也許你的父母並沒有重視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使你覺得你的意願或存在是不重要的。
  • 我的佔星筆記——自我分析篇
    萬類萬象,說白了,就是各種像的類比,以一天比一年,以一天來比一生,即是以我們出生的本命星象來看我們此生的大致走向如何,在星盤中,取一宮和一宮星為自己來看自己是否得力。比如我自己,上升巨蟹,一宮內五星,月亮為一宮主,則看月亮狀態如何,我月亮落在射手座五宮,那月亮在先天來看,是我們情感上的滿足感、安全感和歸屬感,五宮是關於愛情,娛樂,小孩或者才華,也就是說,我自己是個比較喜歡玩樂的人,讓我能夠有滿足感的事情是能在娛樂玩耍中自如不拘謹,對於愛情十分的重視,同時依賴性強,對小孩也是如此,我很喜歡孩子,但同時也會十分的擔憂著。
  • 書評 | 讀《老威爾的行星》有感——抖M的自我修養
    * 圖片來源自《東離劍遊記2》就我尚未過半的短暫生命之中,我得到了一個答案,那就是——把自己存在的證明傳承下去。作為一個科幻愛好者,要說沒有過自己來創作科幻作品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至少對於我來說是不可能的。每每欣賞著科幻作品,在想像的海洋中暢遊,我都時常會想:換作是我,會怎樣去寫呢?通常我的確會記錄下自己的一些點子,只可惜往往在意淫之後很少動筆,因為……已經自我滿足了還幹嗎要寫出來呢,不累嗎?嗯,因為懶人懶得填坑,所以當然會避免去挖坑,這是非常合理的。
  • 如何成為一個接納神秘主義的懷疑論者?
    >(Stuart Kauffman,美國理論生物學家和複雜系統研究者,主攻領域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這些篤信超心理學的人士時,對超感知覺等其他超心理學現象的懷疑有時會出現鬆動。實際上,正是同這些人相處的時候,我的懷疑態度才會達到頂峰。他在說什麼?這些東西是不是說得通?我是不是得找出有關這些的更多信息?就謝爾德雷克的例子來說,很久以前,我詳盡地研究過他的工作,包括為他的一個實驗收集相關數據。他早年的這些工作只是讓我的幻想破滅了,我對他的這些論斷並不感冒。不過,我還沒有詳細研究過他後來的工作,所以還不能給他蓋棺定論。
  • 在孩子能夠接納自己之前,首先需要有能夠接納和理解氣質的父母!
    一個安靜的孩子對於威脅的回應可能是自我屏蔽或尋求庇護,而活躍的孩子則可能是迅速揮舞起自己的拳頭。當父母們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如何去識別、命名和表達情緒,以及如何處理情緒的源頭時,他們需要理解與考量孩子的個人氣質。
  • 每個人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人欣賞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類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覺被人欣賞。」我很認同這一點!首先,在愛情和婚姻中,這一點就很重要!當你能夠得到對方欣賞的時候,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你之所以愛一個人,就是欣賞他,不論是在外的還是內在的,你覺得她美、帥,對她認可認同欣賞喜愛。
  • 女人遭遇伴侶出軌如何自我療愈?
    女主人公顧佳是這麼說的,她說「我不會追究小三的責任」「有本事的女人,都會解決家裡的男人。沒本事的女人,才會去找小三算帳。」顧佳說出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大多數人都不太明白這個道理,也就是,在婚姻中負有彼此的忠誠和義務,一定是夫妻雙方,而與外人無關。
  • 你知道「我」字的本源內涵嗎?原來曾有如此「鐵血」的本來面目!
    你知道「我」字的本源內涵嗎?原來曾有如此「鐵血」的本來面目!在現代漢語中,「我」是第一人稱的代詞,指自己,這個沒毛病。我們日常無論書面語還是口語,「我」都是使用頻度最高的幾個字之一。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橫擊和鉤殺,勾割或啄刺敵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稱啄兵。後來從「戈」中引申出「殺」的含義,因此《說文》中有云:「我,古殺字。」《詩經》中就有類似描述:王於興師,修我戈兵。「戈」還可代指戰爭,如幹戈,「偃武息戈,卑辭事漢。」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一個人總是「不好意思」,那是因為他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是其自我認知程度的標準,衡量其情商高低。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比較充分的自我認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和自尊。當然,自信心和自尊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礎。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
  • 2019,一個書評媒體的回答
    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被授予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認為,「他憑藉影響深遠的作品和語言的獨創性,探索了人類經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頒獎詞稱託卡爾丘克「有著百科全書般的敘述想像力,把橫跨界限作為生命的一種形式」。
  • 英國專家:《泰晤士報》偏"左" 但書評儘量中立
    學術界那些語焉不詳、誰也不願得罪這也不錯那也挺好的溫吞水式書評是最讓他受不了的。相較兩名大名鼎鼎的作家和評論家,年紀較輕的託比·利希蒂希說,英國的書評側重記錄性,記錄圖書出版變化;相較而言,《紐約書評》更傾向於專業、雜誌化,登載的都是一些較長、分析深入的文章。  政治立場影響書評嗎?
  • 《三體》結局之後,還可能發生什麼?|軒轅書評《三體秘密》1
    今天的書評依然按照「一問一答一觀點」的方式進行,帶你享受「評論式」讀書法的高效和樂趣。劇透預警!!!提示一下,因為我們今天的書評是圍繞《三體》的整個情節來評論的,所以可能會對《三體》情節有劇透。還沒有讀過《三體》的同學,可以讀完《三體》之後再來聽這期書評。
  • 一次與宇宙共時、重建自我認知的生命進化歷程
    在《我是如何從穩定的職場人士,到成為自由創造人生的瑪雅歷導師的?》的這個試聽課中,我的好朋友兼合作夥伴愷怡,她用一個全息的視角,分享了她在接觸瑪雅歷前後的整個生命進程。從17年時候,工作、情感上的順風順水,到18年的時候,經歷了情感關係的破裂,生命的大起大落,讓她一度陷入到自我懷疑之中,甚至於經歷了長達4個月的抑鬱,秉承了近30年的三觀被重新洗牌。
  • 找我-中年危機的自我救贖(下)
    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在人生轉折的十字路口,或者在塵世間繼續沉淪,追逐時間名利地位的光鮮顯赫;或者刷新自我,回歸生命的本真,開啟生命新的靈性創造;或者能夠在生命的智慧中,去創造更大的物質與精神的平衡。基本上,所有的中年危機,都來自於內在生命的不甘、不滿、不認同,和外在危機狀況的疊加。而我的外在,其實又是內在所吸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