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憑藉講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片《大空頭》技驚四座的亞當·麥凱,今年又選取了一個極有爭議性的人物帶觀眾一窺911事件前後的風雲變幻,《副總統》由此成為了今年奧斯卡提名影片中政治意味最濃的的影片。
相比奪冠呼聲最高的《綠皮書》,胖哥更喜歡《黑色黨徒》,以及這部《副總統》,因為他們都有觀照現實的企圖,在他們面前《綠皮書》只是為現實打上柔光的「濾鏡」,想當然的「麻醉劑」。《副總統》卻回憶了過去,梳理了當時,連接了現在和未來。即使影片中的觀點有些「一家之言」的意味,但它至少做出了結構和分析的姿態,沒有選擇性逃避和視而不見。亞當·邁凱說:「我一直覺得切尼是個有意思的人物,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麼在驅動他、他到底信仰什麼。所以我們就做了深挖調查,結果令人震驚。」
雖然只位居「副總統」職位,但切尼堪稱是美國現代史上最有權力的政治人物,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國現在的國際地位、政治架構以及社會經濟狀況,而他為了攫取權力所採取的方式也令人瞠目結舌,挑戰了美國的司法公正和國際法的底線。可以說,切尼為了達成自己的權力欲望和政治目的,發動了戰爭,收颳了民脂,甚至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副總統》就講述了切尼從青年到老年,登上權力巔峰的心理變化和高超手段,還有那些微妙時刻對於切尼人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要在兩個小時內講述切尼幾十年走入權力之門的動蕩經歷,故事主線需要輸出巨大的信息量,且同時要保證觀賞性,亞當·邁凱「駕輕就熟」的使用了類似《大空頭》裡的快速剪輯,第三人稱旁白,保證理清脈絡,同時給予關鍵信息點解釋的時間。《副總統》的劇本結構在一眾提名影片中絕對算是非常複雜的一部,非線性敘事,倒敘插敘,甚至故意打斷和留白,讓觀眾一直保持著高度注意力,看得實在過癮,捨不得錯過一幀畫面。
開片就將權力巔峰的切尼「全盤託出」,在那個混亂的時刻,只有他看到機會,保持冷靜,運籌帷幄,把所有人當成棋子或大魚,他是操控者,執魚竿的人。他下一秒的決定,直接改變了911的進程,對發動舉世震驚的伊拉克戰爭吹響了號角,極大的影響了美國政治結構的未來走勢。
可下一秒,敘事猛的剪輯到了切尼最落魄的時刻,酗酒被耶魯大學開除,被迫到家鄉拉電線桿,打零工。兩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讓他對權力有了欲望。一個拉電線的受傷工人被毫不留情的趕走,讓他明白了無權力者的悲哀和落魄,他不願成為可以被隨時替代和趕走的「螺絲釘」。二是愛人妻子、未來夫人的痛斥和威脅,讓忠誠於婚姻和愛情的他必須絕地一搏,完成人生的觸底反彈。力透紙背的簡單兩幕,是社會和家庭最終把他引到了權力的窄門,裡面漆黑一片,藏著鮮花和荊棘,他甘之如飴。影片在第一幕就完成了它的敘事風格,將劇情張力拉伸到了高點,這為後面「跑火車」般的敘事節奏提供了適應時間。隨後,我們看到了切尼「臥薪嘗膽」,一步步獲取權力的非凡經歷。
在敘事結構上,切尼登峰之路的主線之外,始終有一條幽靈般的支線,一個身份模糊的二級人物,以第一人稱解讀切尼的內心狀態和局勢動態。這位角色以各種身份不斷出現在各個歷史階段,直到片尾,主題閉合之時,觀眾才恍然大悟,這條暗線是全片最為震撼的結構設計,戲劇性十足,充滿了諷刺,極力挖苦了切尼的偽善。
類似寓言性質的敘事手法在剪輯上更為明顯,全片多次出現「釣魚」的場景,片尾不斷出現的魚鉤亦說明了影片的主題。特別是在切尼和小布希,為了新一輪總統選舉談話時,魚鉤一次次的浮在水面,等待魚貪心的咬上去,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有時候,這種權力關係表現的更為直接,在運籌帷幄,談判間隙快速剪輯入猛獸捕獲獵物的畫面,更是象徵了切尼的老謀深算,計謀得逞。
影片中,小布希幾乎完全淪為切尼的牽線木偶,切尼在第一次和他談論總統事宜時就發現了小布希的兩個特點:
弒父情節,希望超越自己的父親老布希的成就;但實力平平,完全就是菜鳥中的菜鳥,能力無法匹配野心,讓切尼看到了他登上權力巔峰的可能性。他一次次的甩出權力的魚餌,讓一眾貪婪者,成為他的牽線木偶,他的獵物,他的盤中餐。
在成長道路上,他充分的理解了政治的目的始終為了自己,不是「為了什麼」;只有他能決定誰去替代誰,而沒有人可以替代他。終於,整個小布希的權力運轉機構都被他所控制,到處安插著他的親信,表面上小布希能夠決定一切,但最後發號施令的人其實是切尼,而小布希做的只是通過他的嘴說出切尼的心願而已。影片結尾看得人膽戰心驚。那個不斷揭露切尼的幽靈原來是每一個美國大眾的代表,切尼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居然做出了「殺人越貨」的事情。
為了延續切尼家族的政治實力,他終於出賣了自己的小女兒,放棄了維護她「同性戀」身份的認同,支持大女兒不承認支持同性戀。影片在此將將切尼「換心」手術的過程摻雜其中,切尼終於為了權力犧牲了一切,他不但出賣了朋友,家人,還出賣了自己的心。片尾,切尼以打破第面牆的方式宣稱自己的無辜,他不承認陰謀,他為自己成為美國公僕而驕傲。
而他繞過司法,以副總統控制一切的方式方法被完全記錄在案,下一個權力控,任何一位副總統都可以藉此成為下一個政治強人,第二個「切尼」。《副總統》和當年的奧利佛·斯通的《刺殺JFK》有異曲同工之妙,依靠剪輯和巨大的信息量製造「雄辯」似的壓迫,讓觀眾就範於導演的主觀性論斷之下,心甘情願的接受兩個多小時的意識形態灌輸,敘事性洗腦。
片尾,導演亞當·麥凱還不忘調侃自己,讓那個影響局勢的「焦點控制小組」,美國的智囊團評價這部影片,最後他終於安耐不住喊出了內心話:「Why just showing fact will be consider liberal」。
是啊,即使所謂的自由也逃不開操控,也是被引導的一種結果,依然是被利用後的謊言,一種完成權力施行的藉口。中年人們為了意識形態和口號而大動幹戈,一旁的年輕人正在討論,快點去看最新的娛樂大片「速度與激情」,「聽說那還很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