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高新區為國家級高新區,該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立足高新區職能定位,著力推動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五個轉變」。
綜合實力向「舉足輕重」轉變
以財政收入為例,淮南高新區的前身是市山南新區建設指揮部,於2005年8月成立。就在指揮部成立的頭一年,2004年,山南新區所在地三和鄉全年財政收入僅為215.6萬元。2017年,高新區實現財政收入5.6億元,是2004年的近260倍;同年,在全省162個省級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中,高新區排名第19位。2018年,高新區實現財政收入7.06億元,是2004年的320多倍。今年上半年,高新區全市10項季度考核指標中,7項指標高於全市平均增速,其中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規上工業增加值等3項指標增速位居全市4個參評園區第一位。
城市面貌向「四宜新城」轉變
高標準開展新區規劃建設,計劃建成「一核(綜合服務核)、一心(生態綠心)、三片(生活配套區、研發孵化區、高新產業區)」的多功能生態新區,規劃結構為「兩軸、五片區、十一廊」,包括城市中心區、科教園區、工業區和居住區4類主要功能區,著力將高新區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學、宜遊的魅力新城區。2012年,市政務中心遷入山南,標誌著市行政中心由山北向山南轉移。同年,淮南二中山南校區建成投用,2016年,安徽理工大學遷入山南,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匯聚。2015年,淮南劇院竣工投用,2017年,中央公園交付使用,居民文化休閒娛樂設施逐步完善。目前,建成區面積已達13平方公裡,區內擁有各類現代化小區40個;擁有高校1所、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學9所,在校師生約5萬人;坐擁大型公園3個,在建1個。
產業模式向「多產並舉」轉變
持續鞏固一產基礎地位,大力推廣農業領域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保障糧食穩產、高產;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階段任務,清理核實資產總額1.76億元、集體土地面積3.86萬畝、農用地面積3.68萬畝。大力引進發展二三產業,2014年,中移動數據中心、淮南智慧谷科技研發孵化平臺、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萬泰電子產業園、淮南大氣科學研究院二期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用。2018年,和悅街社區鄰裡中心、拓基廣場等一批生活服務業項目啟動。安徽理工大學和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5個國家級研發及產業促進服務機構、7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一批生產服務業項目先後建成,產城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二、三產業生產總值佔三次產業生產總值的比重達90%以上。
交通格局向「縱橫交錯」轉變
多年前,由於舜耕山的天然阻隔,國道206線幾乎是聯通山南山北、溝通內外的唯一通道,交通設施非常薄弱。該區堅持「經濟發展,交通先行」原則,從織密路網著手,拉動山南區域加速發展。2008年,淮河大道控制性工程洞山隧道建成通車,合淮阜高速建成通車並在山南設淮南出入口;2012年,淮南東西部第二通道全線貫通;2015年,商杭高鐵開工建設並在山南設淮南南站等。目前,高新區已建成連接老城區的洞山隧道和「五橫十縱」的主幹路網體系,形成「十三縱十四橫」的交通網絡布局。高新區距已建成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40分鐘車程、高鐵合蚌客運專線淮南東站20分鐘車程、淮南火車站10分鐘車程、合淮阜高速入口幾分鐘車程,即將建成通車的商杭高鐵淮南南站就在該區內。
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轉變
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導向,穩步推進農村居民市民化。抓好安置房建設,累計建成移交銀杏苑、香樟苑、玉蘭苑等小區安置房共3816套,公共租賃住房分配約5100套,將惠民花園項目列入2020年棚戶區改造計劃。落實社會保障政策,及時將失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範圍,今年提前完成7736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續保任務。建設三和中學、山南四中、山南十中,補齊淮河大道以西教育發展短板。協調開通公交16路、39路、310路、630路等公交線路,方便居民出行、就業。投入資金300餘萬元,對三和街道、三和菜市場進行現代化改造,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