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9日晚間,京東全員收到了來自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劉強東的一封內部信,再一次談及京東成為國際化公司的夢想,「去年,我們明確了在集團層面,要把國際業務作為未來3~5年的戰略重點,步子邁得更大、更堅決些。」
由於疫情,跨境電商行業反倒逆風上漲,京東此番重提國際化也正趕上了這一背景。然而,今年以來,國內網際網路大廠的海外業務不斷受挫,比如阿里巴巴,砍掉了UCNews等海外業務,內容國際化戰略收縮。
而在美國的選舉季,中國的科技企業成為政客的靶子。京東反倒向海外市場釋放更堅決的信號。
其實,在京東內部,從2018年起,國際化加速就被提上日程。當年春節剛過,劉強東也發了一封內部信,提出京東將進軍更多海外市場,到6月18日,他又一次發布內部信,表示將繼續開拓歐美和其他市場,將中國模式反向拓展到海外,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中國製造通全球、全球商品通中國。
不過,2018年8月「明州事件」之後,京東陷入了一場危機,加速國際化的計劃被延誤。
不過,在兩年之後,京東開啟自上至下的改革,國際業務也開始大變革。志象網獲悉,為京東在家電領域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將閆小兵已開始全面管理京東的國際業務,直接向劉強東匯報,業務架構上也重新進行了調整。
一、京東國際業務悄悄變革
2020年9月1日,中國—東協中心秘書長陳德海率團到訪京東集團北京總部。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閆小兵接待了陳德海一行。當天,閆小兵罕見地使用了一個新的頭銜——京東東南亞業務部負責人。
不久後,海外網的一篇報導顯示,今年以來,京東的國際業務進行了一系列調整。2020年初,京東全球售和京東國際物流合併,成立歐美業務部,之後歐美業務部又與東南亞業務部合併,成立了京東業務部。
在京東內部,對國際業務的調整正在悄然進行。據一名接近京東的人士告訴志象網,京東明確了國際戰略後,對內也重新對國際業務進行了梳理,調整後京東的國際業務分成了跨境、商物流和本地站三個團隊,三個團隊均向閆小兵匯報。
此前,這三大業務在京東內部一直分散運行。「像物流有物流的老大,印尼、泰國本地站是劉強東直接在管。「上述人士說。
儘管在海外做了多種布局,在外界看來,京東的海外擴張連連受挫,對此京東的反應便是對國際業務的人事進行了多番調整,自2014年至今,在京東掌管過國際業務的高管如流水般來去匆匆。
在上述人士看來,「京東是個非常注重結果的公司,一年、兩年不出成果的話,就會被認為是人的問題,而外來的高管到了京東後多少都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
2014年4月,京東低調成立了海外事業部,任命原華為終端電商總裁徐昕泉擔任總裁,準備進軍俄羅斯。這番嘗試以失敗告終,2016年3月,徐昕泉離職,部分骨幹也隨後離職。獨立的京東海外事業部就被合併到京東商城體系。基於整體盈利的訴求,海外事業部屬於當前重點裁員對象。
此後,擔任出口業務的經理張建興被任命為國際業務部總裁,負責俄羅斯、獨立國協與歐洲業務。至8月10日,京東宣布最新調整,由原京東商城CEO沈皓瑜出任國際業務總裁,直接向劉強東匯報。負責公司的國際和跨境業務。
2017年4月17日,京東集團又宣布國際業務拓展部,任命鄭孝明擔任京東集團國際業務總裁,均直接向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劉強東匯報。
當年,通過「815蘇寧京東大戰」一舉奠定京東在家電界地位的閆小兵也開始涉足海外,擔任京東海外業務負責人。2018年1月11日,京東架構調整,閆小兵出任3C電子及消費品零售事業群總裁,同時兼任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這番調整將原家電事業部、3C 文旅事業部、全球售業務部都交由閆小兵管理。
京東集團高級副總裁、京東零售集團3C電子及消費品零售事業群總裁閆小兵 / 京東
至今年重新整合,自2012年起便加入京東的老將閆小兵已開始全面管理京東國際業務,鄭孝明被閒置。
在上述人士看來,「來京東以後,閆小兵就一直操盤家電,現在應該是3C、數碼都歸他管,京東目前的品類裡面,他操盤的品類佔比最好,也最高,在資源的動員能力上他應該也是最強的。「
此外,在京東向海外出口的初期,在海外受歡迎的中國商品也多來自閆小兵深耕多年的領域。2017年5月京東數據研究院剛剛發布的《2017「一帶一路」跨境電商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手機、電腦和網絡產品、電子配件、家居用品是最受海外市場歡迎的中國商品。
二、大力下南洋
至今,印尼已被京東視作了出海第一站,繼而進軍東南亞多國,做了多種布局。京東模式也被複製到了印尼,以重資產的形式投入運營。
劉強東在談及京東國際化策略時,曾總結:「京東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會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策略。對於成熟場可以考慮採用投資併購的方式,而在新興市場如東南亞等電商發展比較初級的市場,可以考慮複製京東模式。」
2016年,在印尼上線了自建電商平臺JD.id,同時搭載一套完整的電商物流基礎設施。這套模式需要京東投入巨大的成本。今年4月份每日經濟新聞的報導顯示,京東印尼的電商公司,總共有1200人,其中約95%都是印尼本地員工,此外物流公司則約有4000多人。而京東印尼目前已在印尼運營了13個倉儲中心,物流服務覆蓋印尼超過90%的省份、500餘個城市,85%的訂單實現了當日達或次日達。
在泰國,京東也做了類似的嘗試。2018年9月28日,京東集團與泰國尚泰集團一起打造的泰國線上零售平臺JD CENTRAL宣布正式上線運營,在泰國再一次嘗試商流、物流全自建。
不過,此前就有媒體分析,對京東來說,B2C模式意味著從零開始打造出一套電商解決方案,這無疑需要海量的資金支撐,而在京東大量分拆虧損業務,竭力提升集團電商業務利潤的背景下,持續在印尼市場進行投入很難說符合京東的長期發展策略。
印尼和泰國後,京東進入其它市場都採取了相對較輕的方式。2018年1月,京東戰略投資越南電商平臺Tiki,成為其最大的股東之一,同時京東也在Tiki上售賣自己的產品。
不僅東南亞,京東還瞄準了更多海外市場。2018年劉強東就曾在內部信中規劃,「泰國、印尼等地業務將全面鋪開,在紐約,澳大利亞和米蘭的地區辦公室即將迎來揭牌,在歐洲、美洲的業務也將開啟全新的篇章。」
在歐美市場,京東則選擇了「強強合作」。2018年6月18日,谷歌以 5.5 億美元入股京東,獲得京東 0.93% 股權,雙方還宣布在包括東南亞、美國和歐洲在內的全球多個地區合作開發零售解決方案,結合京東在供應鏈、物流領域的能力與谷歌的技術,探索打造下一代零售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同時,京東通過Google Shopping在全球多個地區進行銷售商品。
京東的合作夥伴中還包括沃爾瑪。一方面,沃爾瑪通過在京東開設旗艦店的方式把國外商品賣進國內,另一方面,京東也在通過進駐沃爾瑪美國電商平臺的方式,搭載京東物流國際供應鏈一站式出口通道,將更多中國商品賣至美國。
劉強東談京東國際戰略 / 澳洲都市報
進口和出口,京東的國際化戰略中一直涵蓋著這兩部分。早在2015年,劉強東接受媒體採訪時便介紹,京東國際化戰略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把國內的商品賣出去,另一部分是把國外的商品買進來並在國內銷售。不過在「走出去」方面,最近全球的經濟和局勢並非很穩定,所以我們走出去的戰略暫時會稍微延遲。
「零售氪星球」認為,京東向歐美市場出海的策略是:「一進一出」,聚焦「跨境」,以龐大的中國消費者和市場為根基,去海外開疆拓土,組織歐美品牌供應鏈資源進入中國賣給消費升級的中國消費者。再以比競爭對手低的價格,在歐美銷售優質的中國商品。同時,輸出京東物流,金融和技術。從一個中國商業基礎設施提供商,成為全球商業基礎設施服務商。
出海幾年,京東的擴張並非一帆風順。不僅進軍俄羅斯失利,在東南亞市場時投資時也曾遭遇阿里的圍剿,曾有意投資的電商Tokopedia最終被阿里納入麾下,澳洲辦公室設立後也在設立不到15個月後關閉。
不過,未來物流或許會為京東帶來更多可能性。劉強東曾稱,京東在國內的業務比噹噹和卓越都慢了七八年,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逐步超越競爭對手。就像前十年我們在國內投資物流,讓我們整體發展速度可能會比較慢,但是今天一旦我們的物流布局完成之後,增長的強勁勢頭會超過任何競爭對手。
「國際業務也是如此,三五年我不著急。」劉強東說。
今年,京東物流也在進行全球升級。在2018年,劉強東曾表示,在今後十年要將供應鏈服務大力輸出到全球市場。而企查查顯示,2020年6月16日,京東物流的關聯公司北京京邦達貿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範圍新增國際貨物運輸代理。
在今年老員工日上,劉強東的內部信再次提到了這一戰略,「我們在海外市場做鋪路架橋的事情,路修好了,橋蓋好了,去幫助中國品牌在海外成功,使客戶、商家、合作夥伴都受益,在海外再造一個京東。」
前不久,京東物流傳出上市消息。據「IFR」報導,11月24日,京東物流已在籌備2021年在海外上市相關事宜,估值約為400億美元,上市地點可能會選擇在香港或美國。針對此消息傳出,京東對外表示不予置評。
上市後,一度給京東帶來巨大財務壓力的物流或許能為京東撬動更多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