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銀杏演化再添新證據

2020-12-05 科學網

 

克倫銀杏復原

 

本報訊(記者閆潔)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及其博士後全成(吉林大學古生物研究中心)等人,對北美第三紀銀杏胚珠器官及其伴生葉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而為新生代銀杏的演化提供了確鑿的證據。這是迄今為止首次也是唯一一例對新生代銀杏繁殖器官化石的細緻研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植物學期刊》。

 

作為裸子植物中一支獨特的類群,「活化石」銀杏具有悠久的演化歷史。與現生銀杏相似的葉化石在侏羅紀至第三紀的各個時期都比較常見,並廣泛分布在南、北兩半球。但是,具有更高分類價值的銀杏屬繁殖器官化石卻並不多見,在新生代地層中尤其稀少,使人們對該屬在這一時期的演化歷程知之甚少。

 

全成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此次研究的化石材料產自美國北達科他州的晚古新統(距今約5600萬年到6000萬年)。這一地區的銀杏化石最早於1990年由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彼得·克倫等人發現並初步報導。2006年,東田納西大學副教授劉裕生又在同一地點採集到一批新的銀杏化石,並開始與周志炎等一起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此次報導的化石包括了三維立體保存的銀杏胚珠器官(雌性繁殖器官)、壓扁的種子以及葉片壓型化石。同時,為紀念克倫的此項工作,新發現的銀杏胚珠器官被命名為克倫銀杏。

 

「比較古老的各種已知銀杏的胚珠是長在從總柄上伸出的珠柄上的,而克倫銀杏的胚珠器官和現代銀杏非常接近,胚珠不具有珠柄,而是直接著生在總柄頂端的珠領上的。」全成介紹說,克倫銀杏的每個總柄上僅有一枚胚珠最終發育成熟,它的種子比現生銀杏小,但比侏羅紀銀杏大。在胚珠器官角質層微觀構造方面,與侏羅紀的義馬銀杏等比較,克倫銀杏的珠被角質層較厚,表皮細胞卻較小,這些特徵可能都與當時不利的環境條件有關。當時的氣溫要比現在高很多,較厚的角質層能夠更好地控制水分的散失,從而更好地生存下來。

 

據介紹,長期以來,銀杏屬的演化趨勢被認為是一個退縮的過程,但一直缺乏化石實證。直至近二十多年來,周志炎等研究人員不斷發現並報導了中侏羅世、早白堊世以及此次的新生代銀杏屬繁殖器官化石。這些發現使得我們對這一「活化石」的演化歷史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

 

克倫銀杏的發現和研究一方面再現了新生代銀杏的真實「面貌」,另一方面補充了整個銀杏演化史上一個重要的缺失環節,進一步證實了退縮的假說。

 

《中國科學報》 (2012-05-09 A4 綜合)

相關焦點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新生代銀杏演化新證據
    作為裸子植物中一支獨特的類群,「活化石」銀杏具有非常悠久的演化歷史。和現生銀杏相似的葉化石較為常見,廣泛分布於南北半球自侏羅紀至第三紀的各個時期。但是,具有更高分類價值的銀杏屬繁殖器官化石並不多見,在新生代地層中尤其稀少,這使得人們對該屬在這一時期的演化歷程知之甚少。
  • 地球南北極迅速倒轉理論再添新證據
  • 木衛二可能存在生命再添證據—新聞—科學網
  • 銀杏水杉為什麼說是活化石?
    世界上已知的植物被稱為活化石的並不多,其中水杉和銀杏就是。一、什麼叫活化石活化石是在漫長的歷史演化的過程中,自身沒有發生進化,並且它的生長過程中間也沒有被間隔,並且到現在還在頑強的生存者的生物。因為這些生物在地球上的就像記錄者一樣,給科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 天天學普地|新生代
    新生代:第五次生物大災變以後,地球的歷史進入了新生代。顧名思義,這一時期生物界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也就是更接近於現代的面貌了。最引人注目的首推哺乳動物,其發展速度最為迅猛。如與人類演化更接近的古猿、拉瑪古猿、南方古猿都在此時出現了。④更新世-全新世時期,現代型的動物群於此時奠定。人類的祖先類猿人出現了,並迅速向人類演化。
  • 跟銀杏一樣古老?穗花杉起源至少1.6億年
    侏羅紀植物化石揭示穗花杉        近1.6億年形態演化遲滯
  • 地殼演化簡史第5篇:新生代——人類開始出現的時代
    今天是我們地殼演化史介紹的最後一節,主要是來介紹新生代,主要包括老第三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是距今最近的一個代。由於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使得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所以叫做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
  •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添新證  ——我科學家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這一帶有哲學意味的話題或許有了新答案。
  • 生命的起源再添新證據,C60+被發現,原始生命或由它構成
    不過,關於宇宙中各個天體是如何形成,宇宙中的生命又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一直存在著很多的疑慮,簡單來說,就是找不到一個可以用來解釋所有事物的「點」,知道最近哈勃望遠鏡為人類天文史再添新證據,在太空中發現了C60+,這也讓科學家們對於宇宙有了新的定義。那麼,什麼是C60+呢?
  • 氯喹並不能有效抑制新冠作用又添新證據!
    科學瞬息-2020/7/24氯喹並不能有效抑制新冠作用又添新證據!7月22日《Nature》發表:氯喹不抑制SARS-CoV-2感染人肺細胞。新冠病毒已經感染超過1500萬人!這種情況下各種治療方式都提了出來,其中被廣泛關注的就有氯喹這種藥物,開始適用於抗瘧疾,經常作為COVID-19治療方案,因為它抑制SARS-CoV-2在腎臟衍生的細胞系Vero擴散。
  • 再添證據!古怪精靈任意子存在爆實錘!這次看到幹涉條紋
    最近,來自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測量拓撲材料邊界的幹涉現象,被認為可用任意子交換統計來解釋,為任意子的存在再添了有力證據。撰文 | 董唯元原標題:《任意子存在再添證據,這次看到幹涉條紋!》粗糙地說,在宇宙演化的大戲中,費米子扮演著「物質」的角色,玻色子扮演著「相互作用力」的角色。然而任意子卻既非玻色子也非費米子,完全跳出了物理學家先前描畫的框架。如果論及角色分工,種種跡象顯示,任意子似乎與「糾纏關係」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揭示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秘密
    「這是中國古生物學會1929年成立以來首次舉行科技進展發布,旨在展示我國古生物學取得的新成果,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鄧濤說。人類頜骨經過了漫長的演化,過去由於有頜脊椎動物在志留紀(約4.44-4.19億年前)化石記錄的缺失,頜骨的起源與早期演化始終處於迷霧之中。
  • 鯨的起源與演化
    鯨魚屬於海生哺乳動物,是地球現存最大的動物,是由陸生脊椎動物回到海洋中生活而演化出來的。因此,鯨魚最近的陸地親屬是哺乳動物。由於古鯨化石記錄極其稀少, 鯨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個進化之謎。對此, 著名古生物學家辛普森(G.G.
  • 第115號元素的存在又添新證據
    新一期美國《物理評論通訊》雜誌刊登研究報告稱,第115號元素的存在又添新證據。如獲認可,元素周期表將增加新成員。第115號元素目前暫時使用Uup這個英文簡稱,它具有高放射性,會在不到一秒時間內衰變成其他元素。2003年,美國和俄羅斯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這一元素,但其存在尚未得到最後確認。
  • 道虎溝化石表明1.6億年前的穗花杉與銀杏類一樣是活化石
    「活化石」所反映的形態演化遲滯現象是演化生物學最令人饒有興趣的科學問題之一。 我國現代植物多樣性豐富,其中不乏大量起源古老的科屬和孑遺類群。根據化石記錄,我國的珍稀植物滇桐、珙桐、青錢柳和水杉等最早記錄可追溯至新生代早期;臺灣杉、雪香蘭等可追溯至早白堊世。而紅豆杉是著名的庭園樹種,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栽培,一直備受世人喜愛。
  • 撫順琥珀科學研究再添新成果
    近日,由國際古昆蟲學會主辦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古昆蟲學》發表了中西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題為《丁氏花為花朵演化提供重要證據》的論文。百餘年來,花朵是如何演化一直是進化生物學家的百年難解之題。所以花朵的演化之謎被美國《科學》雜誌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 。植物學界很久以來有一個說法,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種說法得到了不少現代植物學研究者的支持,但是相關的化石證據卻一 直缺席。
  • 幾近滅絕的銀杏為何能延續至今?
    通過在北達科他州發現的化石,科學家們發現銀杏已經以現在的形態存在了6000萬年,其基因相似的祖先可追溯到1.7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  在銀杏近2億年的時間軸上,「它們的數量逐漸減少,如今已幾近滅絕。最近因為人類對它的興趣而有所恢復,」《銀杏》一書的作者、全球最重要的銀杏專家之一Peter Crane說。
  • 這下又添新證據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倫敦9月21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德兩國學者在新一期英國期刊《科學報告》上發表研究說,他們發現了寒武紀(距今約5.41-4.85億年)葉足動物的一個新物種,有助進一步證明中國華南地區可能是現代葉足動物和節肢動物起源的中心。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DNA」鑑定「移民」身世,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添新證據
    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是個令人著迷的科學問題。天文學界此前認為,銀河系是通過不斷「吞併」附近的矮星系壯大的。近日,一項新發現為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提供了新證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在銀河系發現了一顆奇特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