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倫銀杏復原
本報訊(記者閆潔)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院士及其博士後全成(吉林大學古生物研究中心)等人,對北美第三紀銀杏胚珠器官及其伴生葉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而為新生代銀杏的演化提供了確鑿的證據。這是迄今為止首次也是唯一一例對新生代銀杏繁殖器官化石的細緻研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植物學期刊》。
作為裸子植物中一支獨特的類群,「活化石」銀杏具有悠久的演化歷史。與現生銀杏相似的葉化石在侏羅紀至第三紀的各個時期都比較常見,並廣泛分布在南、北兩半球。但是,具有更高分類價值的銀杏屬繁殖器官化石卻並不多見,在新生代地層中尤其稀少,使人們對該屬在這一時期的演化歷程知之甚少。
全成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此次研究的化石材料產自美國北達科他州的晚古新統(距今約5600萬年到6000萬年)。這一地區的銀杏化石最早於1990年由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彼得·克倫等人發現並初步報導。2006年,東田納西大學副教授劉裕生又在同一地點採集到一批新的銀杏化石,並開始與周志炎等一起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此次報導的化石包括了三維立體保存的銀杏胚珠器官(雌性繁殖器官)、壓扁的種子以及葉片壓型化石。同時,為紀念克倫的此項工作,新發現的銀杏胚珠器官被命名為克倫銀杏。
「比較古老的各種已知銀杏的胚珠是長在從總柄上伸出的珠柄上的,而克倫銀杏的胚珠器官和現代銀杏非常接近,胚珠不具有珠柄,而是直接著生在總柄頂端的珠領上的。」全成介紹說,克倫銀杏的每個總柄上僅有一枚胚珠最終發育成熟,它的種子比現生銀杏小,但比侏羅紀銀杏大。在胚珠器官角質層微觀構造方面,與侏羅紀的義馬銀杏等比較,克倫銀杏的珠被角質層較厚,表皮細胞卻較小,這些特徵可能都與當時不利的環境條件有關。當時的氣溫要比現在高很多,較厚的角質層能夠更好地控制水分的散失,從而更好地生存下來。
據介紹,長期以來,銀杏屬的演化趨勢被認為是一個退縮的過程,但一直缺乏化石實證。直至近二十多年來,周志炎等研究人員不斷發現並報導了中侏羅世、早白堊世以及此次的新生代銀杏屬繁殖器官化石。這些發現使得我們對這一「活化石」的演化歷史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
克倫銀杏的發現和研究一方面再現了新生代銀杏的真實「面貌」,另一方面補充了整個銀杏演化史上一個重要的缺失環節,進一步證實了退縮的假說。
《中國科學報》 (2012-05-09 A4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