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這些動物可能攜帶病毒

2020-08-28 返老還童renew

「地球上人類總重量3.5億噸,人類供自己食用而飼養的家禽牲畜高達7億噸。但是人類並不滿足,將胃口瞄向了野生動物,而世界上其他所有野生動物的總和還不到1億噸。」

小到感冒發燒,大到糖尿病、癌症,在醫學進步發展的現在,生活中很多比較常見的疾病都已經有了相應的預防或者治療方式,大多是可以控制或治癒的。但世界上還有著許多有毀滅性的傳染性疾病在間斷的爆發著,天花、鼠疫、霍亂,乃至如今的新冠肺炎……大部分的病毒來源於大自然,而野生動物正是病毒的「天然宿主」。

今天我們便來看一看病毒與野生動物。

01

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廣、進化最成功的哺乳動物類群之一,是真正會飛的獸類。顏色多樣,大多是褐色、灰色和黑色。在地球上現存大約4000種不同的哺乳動物中,蝙蝠的種類佔了四分之一。除南北極以及大洋中過於偏遠的荒島外,地球上幅員遼闊的各種陸地生態環境都有蝙蝠的存在,其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

蝙蝠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能夠幫助攜帶植物果實傳播種子,維護生態平衡,但同時也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超過數百種病毒。蝙蝠攜帶的這些病毒一旦染上,大部分具有相同的特徵:發熱,肌肉酸痛腹瀉、休克、出血等等,嚴重者甚至死亡。「為了不讓人類得病,蝙蝠已經儘量讓自己長得不好吃了。」拒絕蝙蝠,保護野生動物,從現在做起!

02

魯迅先生曾在《故鄉》中,提到過一個偷吃西瓜的小傢伙——刺蝟。刺蝟是一種體長不超過 25 釐米的小型哺乳動物,體背和體側滿布棘刺,頭、尾和腹面被毛。刺蝟有非常長的鼻子,因此觸覺與嗅覺很發達。在夜間活動,以昆蟲和蠕蟲為主要食物,以爪挖洞,以舌頭捕食,一晚上能吃掉 200 克重的蟲子,因此有利於農業。

儘管其捕食了大量有害昆蟲對人類有益,但刺蝟本身卻是攜帶了多種病菌以及寄生蟲的野生動物,可導致眼睛、皮下組織、大腦、腸道等器官嚴重損傷。看起來小小可愛的刺蝟,卻有著致命的危險,看到它還是離得遠一點比較好。

03

花面狸,靈貓科屬食肉動物,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果子狸。花面狸身材偏胖,頸部粗短,四條腿較短,所以讓人感覺很萌。

花面狸雖然屬於食肉動物,但其日常卻過著雜食的生活,喜歡吃各種新鮮水果,它也因此得名「果子狸」。在食物匱乏的時候它甚至也會採食樹葉充飢。花面狸喜歡棲息於山地森林之中,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夜間外出覓食,活動高峰期一般為黃昏及日出前。遇到敵人時,因為腿短,跑步速度較慢,花面狸往往會爬到樹上,並在敵害接近時放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毒氣彈」,藉此「屁遁」逃離敵人。

雖然花面狸看著很萌,但野生的花面狸非常危險,因為它免疫能力強大、不易生病,成為了SARS等多種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同時攜帶多種體內寄生蟲,可損傷人類的肺部與中樞神經。2003年的SARS之後,花面狸便從人們眼中的一道美味變成了心中的瘟神,避之不及但這又關花面狸什麼事呢?如果不是人類先動了口,又怎會釀成一場災難呢。還果子狸一個安寧的生活,也讓我們人類多一分安寧,少一分驚險。

05

在人們的印象裡,浣熊是一種毛茸茸的既可愛又乖巧的小動物。這種印象來源於它們在一些影視作品裡呈現的形象。然而,浣熊在現實世界裡可並非如此。浣熊實際上是一種適應力強,易泛濫擴張,又貪吃的雜食動物。

浣熊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世界各地都有適合它們生活的氣候條件,因此它們的蹤跡幾乎存在各地。除了適應力強,浣熊還是一個對食物不挑剔的動物,簡而言之,什麼都吃。小型無脊椎動物、青蛙、鳥類等,都可能成為他們的食物,將生態平衡破壞是浣熊常有的事,只是少報導。浣熊還愛在城市裡翻垃圾吃,有「垃圾浣熊」的暱稱。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浣熊身上攜帶著多種危險疾病,可傳播給人類。包括狂犬病、蛔蟲和鉤端螺旋體病等。其中,鉤端螺旋體病可引發孩童的腦膜炎以及急性腎衰竭,難以治癒,是致命的疾病。所以浣熊可不是看起來那麼可愛,不適合做寵物飼養,更不適合接近。

06

蛇是當今自然界最成功的食肉動物群之一,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類重要的生物資源,它的身影遍布全球。蛇類是天生的殺手,當受到捕獵驚嚇時,會攻擊肇事者,攻擊又快又準,某些毒蛇的毒液有立即致命的危險,所以捕野生蛇本身就是一件危險之事。


野生蛇類大多生有數種寄生蟲,一般蛇經過爬行,吃一些野生的東西經過消化道,寄生蟲就會吸收到血液裡,然後藏在肌肉的下面。一般寄生蟲多數是在皮膚下面,肌肉裡面比較多,蛇內皮,蛇內臟,也會出現寄生蟲寄生的情況。所以一條野生蛇可能就身藏無數的寄生蟲,且均為人畜共患型寄生蟲,感染後可致敗血症、虹膜炎等,損害多個臟器,危害生命。面對野生蛇,我們應該心存一些敬畏恐懼之心,絕不為了追求一時的口感美味而捕食。

除此,還有著穿山甲、土撥鼠、駱駝、野豬,野兔等等許許多多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吃野生動物的人總是固執地認為,野生動物具有獨特的滋補和食療作用,但科學研究證明,野生動物的營養元素與家禽並沒有區別。吃野生動物不但沒有更高的營養價值,甚至體內的病毒還會傳入人體體內,造成生命危險。不要再為了所謂的營養價值又或者一時的口腹之慾而捕食野生動物,危害自己,又危害社會。

每捕殺一隻野生動物,相當於為新的傳染病進入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張「入場券」。拒絕野蠻,對「野味」堅決說不!

作者:chica

相關焦點

  • 現在禁止養殖的野生動物,除了可能攜帶病毒之外?還有什麼原因?
    後來國家出臺了禁令,嚴禁捕撈和買賣以及吃野生動物,不過出發點主要是從生態環境平衡和保護的角度來考慮的,比如國家保護動物以及三有動物的標準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在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爆發之前,這些野物都是屬於保護動物以及三有動物的標準,疫情過後,國家禁止的另外一個標準就是食用危險標準,野物身上攜帶的病毒有可能會在人身上傳播,出於這種考慮,所以有很多以前可以食用的野物和人工養殖的動物都被國家禁止了
  • 當人類主宰了荒野,攜帶病毒的動物也將接踵而來
    當人類主宰了荒野,攜帶病毒的動物也將接踵而來!有專家指出,這些生物往往是攜帶致病菌的載體。人類對土地的利用在不斷增加,宿主和很有可能攜帶致病菌的生物也在不斷增加。,它們不單單更有可能成為病原體宿主,而且更有可能攜帶更多的病原體物種,包括更多的能感染人類的病原體。
  • 果子狸是野生動物嗎?它會攜帶哪些病毒?還有哪些動物不能吃?
    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的視角再次聚焦野生動物,也讓在2003年的非典中名聲大噪的果子狸重新成為熱點。那果子狸是野生動物嗎?它會攜帶哪些病毒?還有哪些野生動物不能吃?在2000年8月1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果子狸被列入其中,成為瀕危保護野生動物。果子狸作為「三有動物」,是國家保護動物,不獵殺、不交易、不貪嘴,這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地球生態的保護。
  • 自然界唯一攜帶麻風病毒的動物,見到了不要摸
    在人類與麻風桿菌抗爭的歷史長河裡,悄無聲息地把麻風病毒傳染給了一種動物,如今它正攜帶著病毒,慢慢「還給」人類,它就是犰狳,除了人類外,自然界唯一會攜帶麻風桿菌的動物。山海經描述的犰狳犰狳為何會染上麻風病毒,主要離不開一個字「吃」,似乎很多病毒會從自然界傳染到人身上
  • 動物身上攜帶的五種病毒和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災難
    人類是伊波拉病毒最新的攻擊對象,被蝙蝠唾液汙染的肉或水果可能攜帶病毒,人吃了這些被汙染的食物就有可能感染。不管通過什麼途徑,伊波拉病毒一旦進入我們的身體,就能迅速入侵免疫細胞,導致嚴重的炎性反應。病人會猛烈腹瀉、嘔吐,有時還會大出血,直到失去生命。伊波拉病毒從動物進入一個人的身體之後,它的命運取決於受害者周圍人的行為。
  • 科普:動物身上攜帶的五種病毒,和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災難
    數百萬年來,伊波拉病毒一直在各種哺乳動物宿主中傳播,它們在某些物種中是無害的,但有時會跳到其他物種,並在這些物種身上顯示出致命的一面。人類是伊波拉病毒最新的攻擊對象,被蝙蝠唾液汙染的肉或水果可能攜帶病毒,人吃了這些被汙染的食物就有可能感染。不管通過什麼途徑,伊波拉病毒一旦進入我們的身體,就能迅速入侵免疫細胞,導致嚴重的炎性反應。病人會猛烈腹瀉、嘔吐,有時還會大出血,直到失去生命。
  • 蝙蝠是飛行的「病毒庫」,為何不會被自己攜帶的病毒殺死?
    蝙蝠是多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或稱儲存宿主,比如狂犬病毒、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SARS病毒、ME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有統計顯示:齧齒動物總共攜帶179種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的有68種,蝙蝠總共攜帶137種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的有61種。
  • 從伊波拉到愛滋病,你可能想不到,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小到普通的流感病毒,大到致死率超高的伊波拉病毒,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和病毒的鬥爭似乎從未停歇。 那麼說到病毒,它們都從哪裡來呢?事實上,不同的病毒,產生有不同的原因,但在歷史上,下面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感染的村民無意識奧利瓦爾說,他和同事們採集蝙蝠的研究項目發現,蝙蝠病毒並不需要在另外一種動物體內發生變異才能感染人類。「這些步驟是不必要的。我們所展示的是,這些蝙蝠種群中與SARS相關的病毒有直接進入人類細胞的潛力,而不需要感染另一個宿主導致額外突變。」
  • 終於明白了,這些病毒都和野生動物有關
    為了防止疫情爆發和獲取經濟效益,養殖場會給這些動物打防病毒疫苗,使得這些動物傳染病毒的風險大大降低。而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很可能我們人類之前沒有接觸過,一旦傳播到人身上,人體是沒有免疫力的。科學家懷疑,可能是靈長類動物食用了被蝙蝠啃食和口水汙染的水果後染毒,隨後又傳給人類。 而直到現在,都沒有一種疫苗能夠完全解決伊波拉病毒。
  • 蝙蝠簡直是行走的病毒庫,身上攜帶上百種病毒,人類卻找不到解藥
    在新冠肺炎初期因為傳染速度增加而被人們關注後,醫學專家開始對其對應的病毒進行來源查詢,最終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寄主是菊頭蝠,而中間寄主有可能又是果子狸。為什麼說「又」呢?因為2003年爆發的非典就是由人吃果子狸,然後讓非典病毒有機可乘。然而目前專家們依然無法直接從菊頭蝠身上提取出新冠狀病毒以研製特效疫苗,這是為什麼呢?
  • 蝙蝠攜帶4000多種病毒,為何不在其身上提取病毒製作疫苗?
    而當年SARS病毒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最終宿主是雲南的一種蝙蝠。那麼有人就會有疑問了,如果病毒可能來自於蝙蝠,為何不直接在蝙蝠身上提取完整的病毒製作疫苗實驗一下呢?首先,全世界的蝙蝠總共有19科,185屬,962種,我們都沒有確定此次新冠型病毒的來源是哪一種蝙蝠,科學家難道要一種一種蝙蝠的提取嗎?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也沒有確定此次病毒的最終宿主就一定是蝙蝠。
  • 常見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種類
    所有動物與人類共存於地球之上
  • 科學家發現蝙蝠攜帶大量病毒卻不會生病的原因!
    蝙蝠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種帶有一點邪惡的神秘生物,事實上人類的整個文明中都有蝙蝠的痕跡,因為蝙蝠是自然界中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包括冠狀病毒在內,還有破壞力更強的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都來自蝙蝠的傳播,科學家從全世界200種蝙蝠身上發現了4100種不同的病毒,其中各種冠狀病毒就超過500
  • 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致命病毒,自己卻安然無恙?
    對於社會上的這類現象,國家自然也是十分鼓勵的,畢竟這也可以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而且也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但有關衛生部門或旅遊部卻發文警醒人們,請遠離在自駕遊途中遇到的野生動物,尤其是土撥鼠,別被他們可愛的外表所蠱惑,這些野生動物都是致命病毒的攜帶者,一旦病毒開始跨越種族傳播,無疑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 專家:可能攜帶病毒別直接接觸
    對此,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副教授劉偉石表示,野生蝙蝠可能攜帶病毒,最好不要和蝙蝠直接接觸。  市民家中的不速之客。  " 黑乎乎的一團,有大拇指那麼長,身上毛茸茸的。電影裡老把蝙蝠和吸血鬼聯繫在一起,想想還是有點兒恐怖的。" 曉楠覺得奇怪,怎麼會把這 " 玩意兒 " 迎進了家。
  • 蝙蝠是移動的「病毒庫」,攜帶4100多種病毒,但為何安然無恙.
    據了解,蝙蝠身上攜帶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由此可見,蝙蝠就是一個會移動的「病毒庫」。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無需經過中間宿主
    專家稱他和同事們採集蝙蝠的研究項目發現,蝙蝠病毒並不需要在另外一種動物體內發生變異才能感染人類。「這些步驟是不必要的。我們所展示的是,這些蝙蝠種群中與SARS相關的病毒有直接進入人類細胞的潛力,而不需要感染另一個宿主導致額外突變。」
  • 蝙蝠攜帶多種病毒,卻不會生病?科學家:蝙蝠有「超級免疫力」
    毫無疑問,蝙蝠這種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是「移動的病毒庫」。科學家們已經在200多種蝙蝠身上發現了多達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多達500種,一隻蝙蝠攜帶的病毒就多達100種。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馬爾堡病毒、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就是蝙蝠。
  • 這種野生動物是病毒「蓄水池」
    或者傳圖識別野生動物使用過程也相當簡單可能認識更多野生動物名稱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圖片來源與網絡)實際上這些病毒不是現在就才有而和自然宿主長期進化了很多很多年這些病原體本來並不會危害人類只是潛伏在動物身上02野生動物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