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1+1>2」?錢學森系統工程論告訴你

2020-09-05 中國核工業CNI

朱毅強


系統科學是錢學森窮其畢生心血,努力思考並構建的重要科學門類,是其以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為代表的學術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體到中核集團如何運用系統工程思維實現新時代「三位一體」奮鬥目標,我們有必要挖掘其思想的精華,發揮其價值指導實踐,為高質量推進各項工作提供強大動能。

服務於整體的局部才是有價值的局部

錢學森在《工程控制論》中指出:「我們有辦法利用不十分可靠的元件做出非常可靠的系統。」這裡的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元件則是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性原則是系統論的一個根本原理,其基本觀點是整體或系統的秩序和組織超越於整體中孤立的各部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能服務於整體發展的局部才是有價值的局部,即使是「不十分可靠的元件」。

局部不是個人的局部。任何人發展都離不開組織,離不開社會,而這裡的組織、社會其實就是一個系統。作為組織或社會裡的一員,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依託於組織或社會成長、發展。作為中核人,我們是中核這個系統中的一員。當中核人這個身份標識貼在我們胸前時,我們有義務為這個大系統的運行踐行我們的責任。

整體是局部的整體。個人離不開組織或社會而發展,但同時組織或社會也離不開每一個人的貢獻。雖然每一個人的貢獻顯得微不足道,但不可否認個人價值,就如同前文說的「不十分可靠的元件」,也可以「做出非常可靠的系統」。因此,要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價值,同時要苦練內功,提升自身存在的價值,這樣個人才能於價值追求中更好地服務於整體。

不同的局部要有不同局部的彰顯。因為每一個人在組織或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此發揮的功能和作用也不盡相同。對於領導者而言,用錢學森的話說就是要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換句話說,就是既要懂自然科學,也要懂社會科學,還要懂人文科學。說白了,就是要能統籌兼顧。對於管理者而言,則應體現科學化的管理水平,將管理下的子系統發揮最大效能,而不是僅僅盯住某一點、某一人、某一事,將管理當純粹的執行,而沒有管理的藝術。對於基層工作人員來說,系統的落地已經分到最小的元素和單元,執行是其工作的本質,但同時執行層面上的個人管理也依然存在,只不過其對象由管理者的一堆人變成了自己業務範圍內的協調或對自身的管理,這時候時間管理的作用就可以充分發揮。明確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再根據管理目標進行工作安排,不同的局部才能彰顯不同局部的功能。

「理論+經驗+工具+實驗+實踐」才是可靠的實踐

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製造、實驗和使用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其理論是運籌學,工具是計算機。

錢學森在長期的研究和思考中,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這對我們的管理或工作實踐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錢學森認為,系統工程的科學方法、模型都是定量的;要建立能反映事物之間深刻固有的關係的模型,就要靠經驗和學問(即定性分析);而「綜合集成」就是把專家點點滴滴的意見綜合起來。這種綜合集成法要有三個要素:一是要有專家的意見,就是經驗性的認識;二是要有客觀實際的數據,不能空來空往;三是把這一大堆東西綜合集成起來。就其實質而言,是將專家群體、數據和各種信息與計算機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把各種學科的科學理論和人的經驗認識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智慧體系(專家)、知識體系(信息)、技術體系(計算機)的綜合集成。而這些就需要「理論+經驗+工具+實驗+實踐」。

要發揮專家的作用,讓理論和經驗有效互補。用系統思維去處理問題,需要用到「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但在用這種方法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的是現有的理論基礎,這是我們幹事創業的根基和源點,只有方法論到位了,我們的工作開展才會事半功倍。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管理創新,除了有「巨人的肩膀」做支撐,還得有更高的視野和更好的聚焦點。不僅要有前人的理念,還得有今人的經驗。而代表今人經驗的綜合集成,最好就是發揮專家的作用。例如在中核集團很多單位,都開展了師帶徒工作,徒弟在處理問題時,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這時候師傅的經驗傳授便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讓理論和經驗有效互補,才能讓實際操作更為科學。

要發揮工具的作用,讓人腦和電腦有效統一。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已成為資訊時代的發展方向。很多關於信息統計、信息處理、信息分析的高科技軟體工具,已逐步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這時候,應儘可能將可執行的數學計算交付於電腦處理,讓人有更多時間去主導更高層次的思維分析和思維設計,將人的勞動力逐步釋放開來進行更有意義的活動,才能有時間高質量解決疑難問題。

要發揮實驗的作用,讓試點和實踐有效承接。每一次充分準備的試點都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每一次充分準備的實驗都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專家的意見和工具的藉助都是為了更好推動問題的解決,但為了保證質量,保證可行性,實驗和試點的進行是有必要而為之的。這就像為實踐繫上了一條安全繩,之後開展系統工作才會更加安全可靠。

1985年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合影


大力協同之下方能實現「1+1>2」的效果

1989年第10期的《哲學研究》上發表了錢學森的論文《基礎科學研究應該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指出一個系統是由子系統組成的。開放是指系統與系統外部環境有交流。子系統數量少,這個系統稱簡單系統;子系統數量達到幾十、上百個,這個系統稱大系統;如果子系統數量極大,成萬上億、上百億、萬億,那是巨系統。如果巨系統中子系統種類不太多,幾種、幾十種,我們稱之為開放的簡單巨系統;如果巨系統裡子系統種類太多,子系統的相互作用的花樣繁多,各式各樣,那這巨系統就成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

在事業和工作中,我們會遇上「今日事,今日畢」的簡單系統,也會遇上為實現集團公司新時代「三位一體」奮鬥目標而進行改革和發展的開放的複雜巨系統。面對這些系統,我們應該充分汲取「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營養,在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主動擔當,敢於作為,將自己投身於系統的建設之中,發揮好大力協同的傳家之寶,做好系統建設的助推手。

大力協同是子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有效銜接。個人之於集團公司之間的關係即為子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係,要實現系統整體性的突破,必須要以大局為重,以整體為重,將個人為元素的子系統充分融入系統之中。比如集團的組織績效落地到各成員單位,各成員單位的組織績效落地到各部門,各部門的組織績效落地到每個人手中,如果反過來,我們每一個子系統都壓實自己環節應盡的責任,努力甚至超額完成相應的工作目標,那麼長此以往,我們整個核工業就必然會凝聚起強大的組織力和戰鬥力。

大力協同是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有效互動。作為子系統的我們,必須要與其他子系統相互配合,推動系統整體的建設發展。例如「兩彈一星」研製期間,核武器研製基地在青海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創業初始大家都住帳篷,一切從頭建起,第一座樓房建成後,李覺將軍讓科研人員住新樓,自己帶著領導住帳篷。這種優良作風所起到的相互作用,便是眾多科學家感動之中更加不畏艱難,拼命工作,在當年艱苦的條件下,最終取得核工業第一次創業的成功。

大力協同是系統與外部環境的有效融合。樹要成長,需要土壤;人要發展,需要組織;組織要發展,則要依託於環境。面對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面對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等國家發展格局,面對實現集團公司新時代「三位一體」奮鬥目標和打贏「十三五」收官戰及科學制定「十四五」規劃等事業發展新要求,我們要在處理好系統與子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關係的同時,謀劃好自身定位,積極適應外部環境挑戰,順大勢而為,於危機中謀發展,於變化中謀未來,協同有利因素推動工作開展,避免不利因素做好風險防控,將外部環境納入系統的協同發展之中,最終實現大力協同之下「1+1>2」的良好效果。


作者單位:中核集團黨群工作部

策劃:楊金鳳

編輯:蔡皛磊

相關焦點

  • 錢學森得意門生,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科研人不要想發財,要強國
    臨行前,錢學森請他吃飯,叮囑他:」你拿了博士學位,學了很多東西,不一定都能用得上。也許國內水平並不高,你不要挑挑揀揀,回去一切要以國家需要為己任。「 回國,意味著鄭哲敏要放棄自己的已經有所眉目的彈性力學專業,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和科研條件。
  • 錢學森得意門生,爆炸力學之父鄭哲敏:科研人不要想發財,要強國
    臨行前,錢學森請他吃飯,叮囑他:」你拿了博士學位,學了很多東西,不一定都能用得上。也許國內水平並不高,你不要挑挑揀揀,回去一切要以國家需要為己任。「回國,意味著鄭哲敏要放棄自己的已經有所眉目的彈性力學專業,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和科研條件。
  • 走近錢學森的傳奇人生
    我們剛剛聽到錢學森即將回國的消息,很想及早會見他請教請教,就有人告訴我:科學院早已派人到深圳去迎接了。等錢學森到了北京,我們很想請他到部隊來發揮專長,就有人告訴我,人家科學院早已請妥他創辦力學研究所啦,房子、班子都準備好了。所以我說你們科學院同志,想得早,幹得快,真厲害。」他的玩笑中隱含著一股迫切的心情。
  • 錢學森青澀式告白:蔣英,我看上你了,你願意嫁給我嗎?
    不久以後,他就先後獲得了航空工程學位以及數學博士學位,獲得學位以後,錢學森還與他的導師一同完成了高速空氣動力學的研究課題,還建立了「卡門-錢學森」公式。 因此,錢學森28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後來他還想繼續深造,打算修讀航天理論,但這次卻遭受到了父親錢鈞夫的反對。
  • 錢學森之子談家風:如沐春雨潤無聲
    1957年,錢學森回國後的第三年,他因撰寫《工程控制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個獎項後來有了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錢學森為此拿到了1萬元獎金,在上世紀50年代,1萬元獎金並不是個小數目,但錢學森並沒有拿來改善自家條件。彼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創辦,錢學森是近代力學系主任,他把錢捐給了學校,希望用於購買教學用品。
  • 錢學森論中醫科學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088頁,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6)2、中醫理論託附於陰陽五行幹支的思維框架,已經是辯證的了,比經典西醫學強;但我想中醫理論還是有點簡單化,所以中醫名醫還要靠臨床經驗。
  • 晚年錢學森:「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據不完全統計,在61歲至64歲的老年人中,患老年痴呆的比率為1%;在65歲至80歲的老年人中,達5%,而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高達15%至20%。當時,錢學森年已九旬。於是,趁錢學森住院時,大夫就對他進行老年痴呆症測試。老年痴呆症的表現之一,就是計算數字產生障礙。大夫按照老年痴呆症的測試「規矩」,問錢學森:「100減7是多少?」
  • 錢學森「萬斤畝」公案始末
    1956年2月1日晚,毛澤東設宴招待全國政協委員,特別安排錢學森同自己坐在一起。當錢學森還健在的時候,《中國青年報》2000年1月1日刊發的劉健、王勝春的《理性照耀中國:賽先生世紀行》一文,就這樣寫道:真正「唯心主義的產品」,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吹牛狂歡。1959年夏天的廬山,成了埋葬科學與常識的政治墳場。連個別著名科學家也跟著起鬨,論證「如果充分利用太陽能,糧食畝產確實可以達到幾十萬斤」。
  •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之際,懷念錢學森院士
    9月,錢學森隨聶榮臻元帥訪問蘇聯,參與中蘇談判,籤訂新技術援助協定。11月16日,中央軍委任命錢學森兼一分院院長。1958年1958年決定從仿製蘇制P-2地地飛彈起步。1年又4個月完成。,9月8日擊落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自行設計的岸艦飛彈「海鷹二號」打靶試驗成功。1968年2月9日,錢學森在一分院召開了東風四號和長徵一號動員大會。1970年1月,東風四號發射成功。
  • 錢學森的另一面:滿分不是最佳選擇
    5年軟禁 「禁」不住回國的心1955年9月17日,美國洛杉磯碼頭人頭攢動,很多人都是來為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一家送行的。對於錢學森來說,這是他爭取了整整5年的歸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得知這一消息後,開始籌劃回國。
  • 錢學森歸國,充滿艱辛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我拜讀之後,思緒萬千,心潮澎湃……《羈絆與歸來:錢學森的回國曆程(1950-1955)》 張現民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回想錢學森1955年10月經過千辛萬苦回到祖國以後,只是於1956年1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簡述《我在美國的遭遇》,此後50多年間,錢學森很少提及1950—1955年間艱難回國的那段歷史。
  • 中國現代數學教育先驅:他是錢學森老師,創辦中國第1屆數學競賽
    不管這個家庭有多窮,她從來沒有想過讓她的兒子輟學。聰明勤奮、思維敏捷的傅自然不敢辜負父母的苦心。當他在高中時,他在數學方面取得了最突出的成績,尤其是當他喜歡做幾何題、老師的題和課外書籍的題時,這些都很難滿足他的數學練習量。傅讀過的南昌第二中學至今仍保留著他寫的數學論文。1916年,高中畢業後,本應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傅無力支付繼續學業的學費。此時此刻,北京師範大學正在南昌免費招生。
  • 【科技之家】錢學森的科普實踐與科普觀(下)
    1980年錢學森在一次講話中明確指出:「我覺得美術工作者有廣闊的園地可以做工作,一個園地就是把科學技術上能夠實現,但現在還沒有做出來的東西,用畫面把它表現出來,這叫做科學畫吧……比如說月球上是怎麼回事,你說了半天並不形象,你若畫張月球的景象,那不是很形象嗎!現在有一些探測器到火星上去了,火星也怪,天不是藍的,而是紅的,那你畫一張火星的景象嘛。
  • 又出現了一個「錢學森」?美費心阻攔,印發出邀請,他有何特別?
    有很多科學家都願意放棄美國的高待遇,不顧阻攔回國搞建設,就像中國的另一個「錢學森」——潘錦功。此項技術的突破,打破了外國公司之前的壟斷,美國製造的是小尺寸「發電玻璃」,規格為1.2米×0.6米,而潘錦功研發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單片就可以抵美國製造的三片,大大提高了玻璃的生產效率,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真安評價潘錦功的研究成果,為中國從建材玻璃大國,逐步轉變成電子玻璃強國和半導體材料強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 飛彈之父錢學森:我那青梅竹馬的愛人……
    然而人間62年的相守,最終沒能敵過那1分鐘的別離。文 | 阿伍1991年,錢學森獲得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榮譽,那場頒獎儀式莊嚴而隆重。哥哥學森常常去逗弄小妹妹,想讓她歡笑,她卻總是迎上一張倔強的小臉。不明所以的哥哥悻悻離開,委屈的小妹妹坐在窗邊嚎啕大哭。多年後,蔣英提起這段故事:「哥哥不知道怎麼和我玩,他只是看著我想逗我笑,但是他那些球啊,口琴啊,都不拿給我玩。那個時候我特別想回家。」
  • 錢學森教育觀念
    塗將軍從錢學森1938—1955年在美國從事教學和科研活動時留下的大約1.5萬多頁原始資料中精心遴選整理出版兩卷印刷版的《錢學森手稿》。包括已經發表或未發表論文的手稿、圖表、公式推導、演算稿、數據列表等;和其他科學家的通信;有聽課和自學的筆記分析等。研究內容包括應用力學、噴氣推進、工程控制論、工程科學、物理力學等許多方面。
  •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你:1+1>2!和你的常識不一樣?
    常識告訴我們,如果不進行外加幹涉,事物總是傾向於增加它的無序度(比如你可以停止打掃你的房間,你會很快發現房間變得亂糟糟)人們可以從無序中創造出有序來(例如你可以花一天時間打掃你的房間),但是必須消耗精力或能量,因而可以得到的有序能量也就減少了。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便是這個觀念的一個準確描述。
  • 飛彈之父錢學森:我那青梅竹馬的愛人…
    然而人間62年的相守,最終沒能敵過那1分鐘的別離。多年後,蔣英提起這段故事:「哥哥不知道怎麼和我玩,他只是看著我想逗我笑,但是他那些球啊,口琴啊,都不拿給我玩。那個時候我特別想回家。」席間,蔣英注意到錢學森的目光不曾落在別人身上一秒,只是看著自己。而有女孩向他邀約去家中賞畫,一向愛畫的錢學森也客氣地回絕:「謝謝你的邀請,但我明早有事,很抱歉不能赴約了。」
  •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我翻看了《錢學森故事》這本書,覺得很生動,也很樸實,將錢學森的生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娓娓道來,再現了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這些故事有的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有的則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勾起了我對錢學森的深深回憶和無盡思念。錢學森走了,但他又離我那麼近,在他身邊工作的一些場景常在我腦海中閃現,他給予我們的言傳身教,更令我永志難忘,我感覺他並未離開,他永遠活在我們心裡。
  • 錢學森與蔣英的愛情:因父母喜歡熱鬧認了個乾女兒,後來成了妻子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與蔣英的父親蔣百裡是好友,一個成了著名教育家,一個是著名軍事學家。所以,兩家的關係很好,經常來往。1911年,錢學森出生了。家中只有他一個孩子,錢鈞夫和妻子覺得家裡太清淨了,加上倆人很想要一個女兒,恰好蔣百裡家中有5個女兒。於是,夫妻倆就想著去蔣家認一個乾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