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萬斤畝」公案始末

2021-01-15 南方周末

編者按:錢學森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但他在專業之外的一些見解,有的很有爭議,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評。其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被視為1958年浮誇風「推手」的所謂「萬斤畝」公案了。本文作者葉永烈先生在為錢學森寫作傳記時,採訪了諸多當事人,詳細考證了這段公案的來龍去脈,得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錢學森早在人民日報放第一顆「高產衛星」之前,就已開始研究糧食畝產問題,發表了若干篇文章,但他的研究只是針對農業發展遠景所做的科學展望或理論推算,將錢學森的理論推算與「高產衛星」聯繫起來、引起毛澤東注意的,是中國青年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但這篇文章並非錢學森親筆所寫。在調查過程中,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向作者提供了錢學森保存的關於「萬斤畝」的剪報以及1993年錢學森談論「萬斤畝」的一封從未公開發表的信件,這封信表明,錢學森一直到1993年仍然堅持他當年對糧食畝產的推算。今揭載於此,以饗讀者。

1956年2月1日晚,毛澤東設宴招待全國政協委員,特別安排錢學森同自己坐在一起。 (葉永烈/圖)

我最近出版的65萬字的長篇新著《錢學森》(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通過大量的史實,「用事實說話」,說明了兩點:

第一,錢學森是一個熱忱的愛國者,他的愛國主義情懷是異常感人的;

第二,錢學森是中國的「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事業的「總策劃」、「總設計師」、「總工程師」,做出了關鍵性的、歷史性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在採訪中,在火箭、飛彈專業方面,我幾乎沒有聽到對於錢學森的任何非議。錢學森在他的專業範圍之內,是名副其實的權威。

然而,錢學森又是一位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的科學家。他喜歡研究、探索專業之外的種種問題。這可以說是他的一大優點,是知識廣博的表現,也是他關心社會、關心人民的體現。他的興趣範圍可以說遍及整個自然科學以至社會科學。只要翻一翻《錢學森書信》(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就不難發現,錢學森晚年對三峽工程,對數學哲學,對嫁接技術,對文物收藏,對牛肉麵與洋快餐……都有興趣,而且在通信中表達自己的見解。《錢學森講談錄——哲學、科學、藝術》一書,則收錄了錢學森關於哲學、思維、美學、音樂、建築、園林等等諸多方面的文章。

錢學森的博識廣聞是令人敬佩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已經成了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

然而,專家畢竟只是在專業範圍之內的行家裡手。錢學森在專業之外的種種見解,有的引發爭議,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評……

錢永鋼教授提供的錢學森保存的5份關於「萬斤畝」文章的剪報

「萬斤畝」公案

錢學森受到抨擊最多的,莫過於1958年的「萬斤畝」公案,幾乎成了錢學森第一大「罪狀」。

當錢學森還健在的時候,《中國青年報》2000年1月1日刊發的劉健、王勝春的《理性照耀中國:賽先生世紀行》一文,就這樣寫道:

真正「唯心主義的產品」,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吹牛狂歡。1959年夏天的廬山,成了埋葬科學與常識的政治墳場。連個別著名科學家也跟著起鬨,論證「如果充分利用太陽能,糧食畝產確實可以達到幾十萬斤」。——後來毛澤東檢討說,他上了科學家的當。這場唯心主義鬧劇,終於以上千萬農民餓斃而告終。

這裡所說的「個別著名科學家也跟著起鬨」,指的就是錢學森。

就連美國《航空周刊》亞太區主管Bradley Perrett2008年1月6日在該刊發表的《錢學森為中國太空事業奠基》一文,在肯定了錢學森為中國太空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這麼寫道:

他為農業產量給出了糟糕的科學建議,可能鼓勵了毛澤東主席在1958-1961年間推行了災難性的大躍進經濟政策。

Bradley Perret顯然是誇大其詞。

2009年3月28日,鳳凰衛視舉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08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北京大學舉行,錢學森獲「終身成就最高榮譽大獎」。此後不久,《新周刊》2009年第12期發表吳曉波的評論文章《錢學森的偉大隻欠一個道歉》。作者說,他在「電視前,目睹了(鳳凰衛視頒獎)感人的盛況」,要求「對於1958年的那幾篇論文以及所產生的後果」,「想聽到一個98歲的偉大老者的最後一聲道歉。」「行將百歲的錢學森,度過了一個壯麗而偉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許只剩下這一個道歉。」

以上這幾篇文章,都還算「客氣」。2009年10月31日98歲的錢學森去世之後,在海外,在網絡上,攻擊錢學森的言詞更加激烈……

可以說,從國內到國外,在「萬斤畝」問題上錢學森備受批評以至指責,這是人所共知的。

「高產衛星」是怎麼放起來的?

錢學森的「萬斤畝」公案,發生在1958年的「大躍進」熱潮中。

自從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在1957年10月4日躍上太空之後,「衛星」在中國成了最時尚、最流行的新名詞。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報》報導:河南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二生產大隊有5畝小麥豐產試驗田,每畝平均實產2105斤的消息。

很巧,這個農業社叫「衛星農業社」。

4天之後,《人民日報》又報導說:河南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一大隊第二分隊,「又有2畝9分地總產量達到10238斤6兩,平均畝產3537斤7兩5錢,比二大隊的最高產量每畝多1425斤,超過這塊地去年畝產750斤的三倍多」。《人民日報》在報導此事時,特地使用了「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二畝九分小麥畝產3530斤」的標題。從此,「高產衛星」一詞便頻頻見於中國各媒體。

隨後,「衛星」越放越多,牛皮越吹越大。就像拍賣會上此伏彼起的叫板聲一般,很快就突破了畝產萬斤的大關。

「吹牛比賽」的高峰,出現在1958年9月12日。這天《廣西日報》頭版整版報導廣西環江紅旗公社水稻畝產13萬斤!

對於農業大放「高產衛星」,《人民日報》給予高度肯定。請讀一讀1958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社論《今年夏收大豐收說明了什麼?》:

沒有萬斤的思想,就沒有萬斤的收穫。

只是我們需要,要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出多少糧食出來。

須知,這是中共中央機關報社論中的話,可見當時的「萬斤畝」浪潮是何等的壯觀。

葉永烈保存的1958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署名「錢學森」文章的複印件 (葉永烈/圖)

錢學森七論「萬斤畝」

行文至此,該寫一寫錢學森的所謂「萬斤畝」公案。

在1958年4月至1959年9月這一年半的時間裡,錢學森曾經六次從科學的角度撰文談及所謂「萬斤畝」問題。另外,在1993年又就這一問題寫過一封信:

第一篇,1958年4月29日《人民日報》的《發揮集體智慧是唯一好辦法》;

第二篇,1958年6月《科學大眾》雜誌第6期的《展望十年——農業發展綱要實現以後》;

第三篇,1958年6月16日《中國青年報》的《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

第四篇,1958年6月《農業科學》第12期的《可以實現的理想》;

第五篇,1959年2月《科學通報》第3期的《談宇宙航行的遠景和從化學角度考慮農業工業化》;

第六篇,1959年9月25日《知識就是力量》第8-9期合刊的《農業中的力學問題》;

第七篇,1993年4月21日錢學森致海外友人孫玄先生的信。

通常人們所知只有一篇,即1958年6月16日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的《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

對這一問題稍有些研究的人,知道多一點,能舉出《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和《知識就是力量》上的三篇文章。

筆者後來查到錢學森發表在《科學大眾》雜誌上的文章,以為也就這麼四篇。

為了深入探討「萬斤畝」這一公案,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查找了錢學森自己保留的剪報,又找出了《農業科學》和《科學通報》上的文章,複印給了筆者。

另外,錢永剛還找到錢學森1993年4月21日寫給海外友人孫玄先生的信,錢學森在這封信中針對海外傳言再度論述了「萬斤畝」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獻。

這樣,終於找齊了錢學森關於這一問題的所有論述,即六篇文章與一封書信,便於全面探討這一問題。

從標題上來看,錢學森專門談「萬斤畝」的問題,也就那篇《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產生影響最大的,便是這篇包括標題以及標點符號在內也總共只有552字的「豆腐乾」文章。

嚴格地說,《中國青年報》1958年6月16日發表的這篇文章,不能算是錢學森的文章。這在後面將會述及。

然而,引起激烈爭議、使錢學森蒙塵半個多世紀的,恰恰是這篇短文!

早在1956年就開始計算

1958年4月29日,《人民日報》第七版頭條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的名義發表了錢學森的文章《發揮集體智慧是唯一好辦法》,這是錢學森在一次小型座談會上的談話,記者根據錢學森的談話記錄加以整理後發表。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錢學森的發言主要並不是談「萬斤畝」的問題。但是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作為一個搞力學的人來說,不免總是從能量方

相關焦點

  • 從《三俠五義》到《七俠五義》,小議公案小說的發展
    從《三俠五義》到《七俠五義》,小議公案小說的發展相信看過俠義小說的人肯定看過《七俠五義》,而《七俠五義》是改編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小說,廣泛流傳於世。而七俠五義這部小說的體裁是公案小說和俠義小說合二為一。
  • 李政道與楊振寧恩怨始末:署名次序引發決裂
    《李政道傳》披露與楊振寧恩怨始末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曾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望東方周刊》記者舒泰峰 | 北京報導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分裂,是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
  • 佛教之中是如何理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公案的
    老陽按:有時候我看網上的一些哲理文章,有很多都引用佛教的禪宗文化,來作為說明,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公案,我們來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公案的。經常有人提到禪宗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與見山見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討論。
  • 晚年錢學森:「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然而,在他的晚年,卻有一次例外,他竟然大聲疾呼自稱:「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講述這一有趣故事的,是錢學森的保健醫生趙聚春。那是在錢學森晚年,久臥病榻,語言不多。有人懷疑錢學森是否患了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又稱「阿茲海默氏症」。
  • [特稿]楊利偉等眼中的錢學森:<錢學森故事>讀後感
    >>>全文  質感英雄錢學森:《錢學森故事》讀後感     國防大學教授 公方彬  《錢學森故事》帶給我的最突出印象和強烈感動,是愛國主義者的情懷及其鑄就的精神高地>>>全文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 黃緯祿  錢學森已經離開我們一年多了,斯人已逝,音容宛在
  • 錢學森養生經
    錢學森常說:「我沒有時間考慮過去,我只考慮未來。」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才是他的養生真經。 「我姓錢,但是我不愛錢。」這是錢學森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財富觀,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 我眼中的錢學森:讀《錢學森故事》有感
    我翻看了《錢學森故事》這本書,覺得很生動,也很樸實,將錢學森的生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娓娓道來,再現了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這些故事有的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有的則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勾起了我對錢學森的深深回憶和無盡思念。錢學森走了,但他又離我那麼近,在他身邊工作的一些場景常在我腦海中閃現,他給予我們的言傳身教,更令我永志難忘,我感覺他並未離開,他永遠活在我們心裡。
  • 《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出版: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通過細緻入微的敘述,構建出一幅錢學森從單身青年到組建家庭和生兒育女後步入「上有老、下有小」中年階段的動態生活圖景,從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錢學森人生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於無形中解答「錢學森之問」,這是參會專家學者的共識。作者並未指明試圖通過錢學森教育經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等)解答「錢學森之問」,但在三條故事線中卻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 錢學森如何對待署名文章——錢學森的嚴與實①
    原標題:錢學森如何對待署名文章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05周年。
  • 錢學森,中華民族的驕傲!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1934年,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母校西安交通大學將圖書館命名為錢學森圖書館,2009年10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8時6分,錢學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 「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一起追尋追尋錢學森的選擇與成長
    「選擇——錢學森的初心與信仰」,一起追尋追尋錢學森的選擇與成長 2019-12-12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錢學森要對醫生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從小,錢學森便敏而好學,再加上他的家庭教育氛圍良好,錢學森對待學習十分上心,12歲進入北京師範大學的附屬中學學習。在優秀的班集體之中,錢學森也是拔得頭籌的那一個,六年之後,順利考取交通大學就讀鐵道工程專業。而後,錢學森仿佛找到了自己想要致力一生、發自肺腑喜歡的行業——機械。
  • 錢學森是馮卡門的弟子,那馮卡門為何說「是錢學森發現了他」?
    馮卡門是20世紀最偉大的航空工程學家,他開創了數學和基礎科學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術領域的應用,作為行業的開拓者和先驅者,馮卡門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是他的弟子,馮卡門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他。那麼這句話是大師馮卡門的謙虛,還是因為其他原因呢?
  • 錢學森簡介
    錢學森 原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事跡簡介:錢學森,男,漢族,中共黨員事跡材料:1934年,錢學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博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飛彈研究。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 錢學森教育觀念
    「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錢學森院士是難得的國家建設的統帥型人才,他的學術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治學態度、成才學習戰略、處理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係準則,以及個性品質等,是內容豐富的思想庫,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把錢學森關於科文化的豐富認識,認識與改造世界的精神、觀點和方法,認識與開發人的潛力的觀點以及他的優秀品質,稱之為「錢學森科學思想」。
  • 我國載人航天奠基人錢學森的名言 王永志和錢學森的伯樂相馬故事
    錢學森的名言非常多,其中有兩句令我印象深刻。一句是他在捐款時說的,他的原話是這樣說的「我姓錢,但我不愛錢。」這句錢學森的名言聽起來還是有幾分幽默色彩蘊含其中的,第一次聽見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真切的感受,但是時隔多年在看到這句話瞬間覺得錢老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來。
  • 錢學森實驗班!校長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
    錢學森實驗班!校長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2020年11月19日,單縣一中校長趙瑞率劉洪波、都德華、趙峰等校領導,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就有關「錢學森實驗班」掛牌等工作進行了商討。
  • 走近錢學森的傳奇人生
    正是根據周恩來總理「要好好待錢學森」的指示,在錢學森一家跨過羅湖橋的時候,在羅湖橋深圳一側迎接錢學森一家的中國科學院秘書處負責人朱兆祥,是從北京專程趕來的。朱兆祥受國務院陳毅副總理的派遣,作為中國科學院的代表來迎接錢學森,並在錢學森回國之初,陪同錢學森走訪全國各地。朱兆祥先生在50年後回憶說:當我到廣州時,陳毅副總理已有電報來請省府關照。
  • 錢學森的草業情懷
    這是錢學森對發展中國草業的基本觀點和鮮明態度。錢學森是新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人們都知道他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航天事業和國防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他在中國草業科學理論發展和推動草產業進步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則鮮為人知。這位為中國創造出「兩彈一星」奇蹟、一生成就輝煌卓著的著名科學家,後半生卻始終牽掛著中國草業的發展。
  • 低調的錢學森,晚年被什麼惹急,向眾人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本人是個非常低調和安靜的人,卻在眾人面前自稱: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到底是誰逼急了他呢?可是狡猾的美國怎麼可能放錢學森這麼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回國,當時美國全面調查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並且推行讓僱員要效忠美國政府,他們因為懷疑錢學森是我黨人員,而且幾次逼迫錢學森供出自己所認識的共產黨人,錢學森自然是不會背叛自己的朋友們,於是就被美國軍事部門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這一切的發生更加使得錢學森堅定回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