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夏日驚奇自然現象:從洞裡爬出的幼蟲一夜成蟬

2020-11-23 廈門網

  【開欄的話】

  夏天到了,動植物都處在生命最旺盛時期,在這些生命中,有很多是大家熟悉的,比如蟬。它們的鳴叫聲幾乎 會伴隨我們整個夏天,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蟬到底是怎樣變成的。從今日起,本報開闢專欄,專門介紹這些讓人驚奇的夏日自然現象,歡迎廣大讀者撥打本報熱線 5589999或@廈門晚報提供線索,我們會請專家詳加解讀。

從泥土裡鑽出
爬上樹幹
金蟬脫殼
變成成蟲
這個盆栽成了蟬們臨時的家。
鷂子翻身。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文/圖 記者白麗)近日,黃女士曬出微信圖片:家裡花盆一株半米高的芍藥上,掛著七八隻蟬,加上蟬蛻,看起來像有十多隻。此外,黃女士用圖片展示了蟬從幼蟲到成年不同時段的蛻變過程,引來朋友圈一片好奇:「哪兒來的?」「怎麼會有這麼多?」「在家養蟬?太神奇了!」

  大家都知道,蟬一般棲居在馬路邊、小區、公園的樹上,它們是怎麼「養」在黃女士的家中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一天撿回兩隻 意外見到「金蟬脫殼」

  晚飯後,黃女士常到住家附近的火炬公園散步。近日她發現,每到傍晚時分,便有人在湖畔樹下的草坪中找尋著什麼。天黑以後,有人還打起手電筒,在地面和樹上搜尋,有時是一兩個人,有時是十多人,老人小孩都有。他們是在找什麼呢?黃女士很好奇。

  「我一問才知道,他們在抓若蟲(蟬的幼蟲)。問抓這個做什麼?他們說回家油炸很好吃。他們還跟我展示勞動『成果』——礦泉水瓶裡漂浮著十多隻蟲子。」黃女士說,她也好奇地在樹下尋找,居然也找到了兩隻。

  回到家,黃女士從陽臺搬進一盆芍藥,然後把這兩隻若蟲放在花葉上,時不時會去看一下。沒過多久,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隻若蟲的背部裂開一條縫,冒出一個頭,身體逐漸垂直,然後倒掛了起來。

  黃女士擔心蟲子會掉到地板摔壞腦袋,還墊高了凳子並用報紙接著。後來她才發現自己的做法很可笑,純粹是杞人憂天。原來,蟬在尾巴即將出殼的同時,會翹起身板和頭顱,來個180度的「鷂子翻身」,用前足緊緊抓住剛剛褪下的蟬殼,然後靜靜地等待。

  接著第二隻也開始出殼了。黃女士看了一下時間,從出殼倒掛到調頭翻身,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幾分鐘後,一對皺巴巴的小翅膀便伸展開來,薄薄的,相當漂亮。黃女士這時才真正見識到什麼是「薄如蟬翼」。

  第二天撿回6隻,「累累碩果」滿枝頭

  第二天傍晚,黃女士又來到公園的樹下。這一次,她提前查閱了相關資料,得知眼下正是若蟲爬行上樹羽化成蟬的高峰時期。她蹲下身仔細觀察,發現泥地中有不少小洞,若蟲就是從小洞裡爬出來的,然後尋找一棵枝幹相對粗糙、鬆軟、多汁的樹木爬上去,再然後就是棲身樹上吸食樹汁,不停發出鳴叫聲,走完一個夏天的生命歷程。

  黃女士說,也就在若蟲出洞還來不及棲到高處時,有的就被人抓走了。而另一些順利逃脫的若蟲,則會順利爬上樹幹。仔細尋找會發現,不少樹的樹幹上都有蟬的空殼,這是若蟲們在行進途中脫殼留下的。

  這一回,黃女士花費了一個多小時,在樹下找到了6隻若蟲。回家後,她把它們全部放上花盆的枝頭。「它們很聰明,會自己爬上葉片然後緊緊抓住,然後就是靜靜等待。」

  「看著它們一個個蛻變,有時三兩隻同時進行,真的很驚豔。」黃女士說,剛出殼的蟬是金色的,翅膀帶點綠色,但到天亮時,它們幾乎全變成黑色的了。

  第二天,黃女士將花盆搬至陽臺,「我想任由它們飛去,因為院子裡的大樹枝頭才是它們的好去處。不過仍有3隻停留在花盆裡。」黃女士說。

  【市民話蟬】

  蟬是兒時最好的玩伴

  小區裡偶爾響起蟬鳴,今年61歲的戴先生不禁回憶起兒時的時光。「小時候日子苦,沒什麼玩的,夏天就去抓蟬玩,蟬是兒時最好的『玩伴』。」

  戴先生說,小時候沒有膠水,用的都是來自大自然的工具。先得找一張大蜘蛛網,再用蜘蛛網將樹枝纏起來,纏成一團。吐幾口唾沫,不停地揉搓,這樣,這團蜘蛛絲就很有粘性了。把這團蜘蛛絲綁在竹竿的頂端,粘蟬的工具算是做成了。只要將這蜘蛛絲團往蟬的翅膀上一粘,蟬就飛不了了。運氣好的話,一團蜘蛛絲可以粘一20隻蟬。不過有時候,蟬一飛,反而把蜘蛛絲團也帶走了。

  許先生是70後,小時候他也經常抓蟬玩。那時候抓蟬比較便利,直接在竹竿上塗上膠水,粘住蟬的背部,蟬就飛不走了。許先生說,抓蟬也得挑時間,最好是大中午,蟬怕熱,不愛飛,不想動,容易抓。許先生說,那時候玩蟬的方法是這樣的:用手按住蟬的頭部兩側,它就會叫,很好玩。

  「這樣的玩法,現在的小朋友們都不會玩了。」許先生說,還有一點,他小時候竹竿容易找,現在不好找了,現在,他只好帶女兒去抓金龜子玩。

  陳先生也是70後,他小時候回鄉下,經常趁著夜色,跟小玩伴們展開一場捕蟬大戰。他說,昆蟲有趨光性,他們找些乾枯的樹枝在樹下生起一個小火堆,用力搖樹,把蟬驚醒了,它們就飛到火堆裡,成了美味。等火滅了,從火堆裡把蟬挑出來,吃掉蟬背上的那塊肉。

  陳先生強調,那都是小時候的事情,現在他是不敢吃蟬了。(記者戴懿)

  【專家解蟬】

  蟄伏地下數年,成蟲後活不長

  前埔北小學科學教師連陽梅說,每年的6—7月份,蟬會從幼蟲變成成蟲。將要羽化時,幼蟲會在黃昏及夜間鑽出土表,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蛻殼羽化。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市民可以在晚上抓到蟬幼蟲的原因。

  蟬的幼蟲叫若蟲,它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屬於漸進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若蟲住在地下,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但是成蟲之後它們的壽命卻不長。若蟲以吸食樹根的汁液為生,成蟲以吸食樹幹的汁液為生。

  雖然是害蟲,危害不大無需消殺

  思明區綠化管理中心高級農藝師謝瑞霞說,正因為蟬吸食樹的汁液,所以它屬於害蟲。一棵樹上如果蟬太多確實會影響樹的生長,不過,不至於導致樹的死亡。從生態環境來說,蟬在樹上的時間也就一個月,打藥對這個物種乃至對其他昆蟲都有傷害,因此除非是大災害,一般不會對蟬進行處理。此外,蟬對植物也有偏好,相比鳳凰木,它更喜歡盆架子。

  夏天的時候,人們走在樹下經常會被「毛毛雨」淋到,這對皮膚有沒有影響呢?謝瑞霞說,蟬大量吸收樹的水分和營養,經過消化後產生分泌物排出體外。大量的蟬一起「撒尿」,看起來就像下雨一樣,不過,蟬「尿」對人的身體沒有危害。 (記者戴懿)

相關焦點

  • 市民曬金蟬脫殼圖:從洞裡爬出的幼蟲一夜成蟬
    從今日起,本報開闢專欄,專門介紹這些讓人驚奇的夏日自然現象,歡迎廣大讀者撥打本報熱線5589999或@廈門晚報(微博)提供線索,我們會請專家詳加解讀。近日,黃女士曬出微信圖片:家裡花盆一株半米高的芍藥上,掛著七八隻蟬,加上蟬蛻,看起來像有十多隻。此外,黃女士用圖片展示了蟬從幼蟲到成年不同時段的蛻變過程,引來朋友圈一片好奇:「哪兒來的?」「怎麼會有這麼多?」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蟬的幼蟲能吃嗎
    ——蟬的蛹蟲。這些收購的知了幼蟲少數供應當地一些飯店,多數販賣到菏澤、運城等地,粗略估算,一位村民一般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收入。  在繁華的夜市裡,一些大排擋將清洗乾淨的知了幼蟲用油炸後放上作料,成為餐桌上美味佳餚。  蟬的幼蟲能吃嗎 蟬的幼蟲營養價值  有人一定會問:「知了也能吃嗎?」
  • 蟬幼蟲成美食 蟬幼蟲成美食價格高昂專家稱吃幼蟲也要看人體質吃
    蟬幼蟲成美食 蟬幼蟲成美食價格高昂專家稱吃幼蟲也要看人體質吃時間:2015-07-08 13:06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幼蟲可引發過敏?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知了猴的營養價值
    在繁華的夜市裡,一些大排擋將清洗乾淨的知了幼蟲用油炸後放上作料,成為餐桌上美味佳餚。  梁山館驛當地居民劉大爺提著一小桶開始從白楊樹林裡逮起知了猴(蟬),一晚他正常能逮五斤到八斤左右,路邊的小商販已每斤35元直接收購,一晚收入一般在200元到三百元不等。這些收購的知了幼蟲少數供應當地一些飯店,多數販賣到菏澤、運城等地,粗略估算,一位村民一般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收入。
  • 童年的樂趣(六)——捕蟬
    每到夏天,門前屋後的小樹林裡處處可聽見蟬們「知了——知了——」地鳴叫,捕蟬是孩提時我們年年如此玩不厭的一種遊戲。那時的我們個個都是捕蟬的高手。在枝繁葉茂的林間,蟬鳴聲此起彼伏。豎耳傾聽,很快就能分辨出蟬潛伏的方位,循聲望去,一隻可愛的蟬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然而它卻不知道自己大禍將至,還在得意地叫著。捕蟬的方法很多:一是手捉;二是長竹竿或木竿頂部拴一個塑膠袋或者布兜網;三是長竿頂粘一麵筋粘。
  • 吃蟬有什麼好處?蟬的幼蟲這樣吃等於唐僧肉
    蟬的幼蟲看似貌不驚人,卻引得安徽的一些村民去盡力捕捉。這主要是因為這種幼蟲可以食用,而且販賣的價格不菲造成的。
  • 美國居民庭院爬出大量稀有蟬:潛伏17年交配後相繼死去
    據英媒報導,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曼斯菲爾德,一位名叫裡歇爾·斯瑪特(Richelle Smart)的母親拍攝下了自家院子中遍布蟬蛹的驚人畫面。這種蟬名叫「十七年蟬」,在美國中東部地區常見,它們在地下蟄伏17年才爬出地面,之後爬上樹枝蛻皮,然後交配。
  • 洛陽晚報自然課堂帶您聆聽夏日昆蟲「音樂會」
    聽蟬鳴、鬥蛐蛐、瞧蟈蟈……28日,一場與昆蟲有關的自然探險在伊河岸邊的伊水遊園內舉行,這是「晚報自然課堂」的第四期活動。這一期活動都有哪些精彩內容?我們一起來瞧瞧。  2 趣說  夏日「音樂會」的成員有哪些?蟬、蟋蟀、蟈蟈、紡織娘  想到公園、郊外聆聽夏日昆蟲「音樂會」,怎麼能不先來認識一下賣力表演的「歌手們」呢?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細說蟬蛹的營養價值
    原標題: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細說蟬蛹的營養價值   原標題:安徽村民捕抓蟬蛹當美食 蟬蛹的營養價值有哪些   夏天一到,知了不停的唱啊唱啊。但你知道嗎?這種惹人煩的生物居然是一種美食。安徽就有村民以專門捕抓蟬蛹為生,一個晚上可以賺到數百元。蟬蛹真的可以吃嗎?蟬蛹有什麼營養價值呢?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油炸知了猴做法步驟(圖)
    所謂「知了猴」,實際上就是蟬的幼蟲,也叫做蟬猴。蟬猴性寒、味香,具有解熱定驚等功能,營養豐富,味道可口。蟬以吸食樹根汁生長,當年夏季產卵入土,生長兩年後出土;它全身是寶,幼蟲含有大量的高蛋白,可食用,蟬殼是中藥的明目藥材;幼蟲夏季收購後,裝入冰櫃冷凍保鮮,可全年食用。  不過蟬猴屬於異種蛋白,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還是不要吃。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營養價值高 怎樣炸蟬蛹才好吃?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35元一斤價格不菲。據媒體報導,安徽蟬幼蟲成美食,不少居民天天晚上在捕蟬,先用粘紙圍在樹幹上,再拿去賣。安徽蟬幼蟲成美食,蟬蛹的營養價值非常高,特別是剛出土的蟬蛹,含有的蛋白質是最高的,是一種很棒的營養品。安徽蟬幼蟲成美食,那麼怎樣炸蟬蛹才好吃呢?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金蟬被稱唐廋肉知了猴養殖技術受推崇
    核心提示: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一個夏季能掙上萬元】當地居民劉大爺提著一小桶開始從白楊樹林裡逮起知了猴(蟬),一晚他正常能逮五斤到八斤左右,
  • 抓知了猴的技巧 揭秘民間徒手挖蟬方法
    大家都知道,知了猴學名為蟬,一生十分短暫。每年七八月份是它們出世的時候。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就是關於抓知了猴的一些親身體驗。    記得很小的時候,每年夏季都有的活動就是等到蟬出生的時期,每個傍晚去樹林裡抓。我和弟弟領著小瓶,總是歡呼雀躍。
  • 蟬的生死輪迴
    蟬褪是最痛苦的,等待羽化的的那一刻、意味重生,是蟄伏了十七年、蟬褪是從背部開始裂開、成蟬用盡最後的殘餘力量爬出那蟬殼、成功爬出蟬數量有限、許多蟬卻不能爬出那蟬殼、掉落在地上、水中而成為其他天敵口中美食佳餚、剩下的蟬終於羽化、蟬羽化成畸形卻有許多、不能飛翔意味死亡、成功羽化、隨之引來鳥類…下鑽九泉之下、上飛翔於九天之外、牠們最後數周的生命於於展開,牠們同聲合唱是大自然最美和弦。
  • 蟬的一生四年在地下度過,出來七天就死,你想說什麼?看完不淡定了
    每年炎熱的夏天到來的時候,蟬的幼蟲「知了猴」就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泥土裡爬出來,蛻掉自己的外殼,來一個「金蟬脫殼」,變成一隻美麗的蟬。晚上人們拿著手電筒房前屋後的樹上,路邊的樹上、樹林中的樹上照來照去,就是為了尋找剛剛爬出地面的知了猴。大家都知道油炸知了猴可是一種美食。我們這裡有時候夏天晚上抓知了猴的人真的是要比知了猴多了。再這麼下去的話,蟬也會成為瀕危物種了。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素有「樹上長出來的唐僧肉」之稱
    最近在安徽省六安市蘇家埠灘上,那裡的晚上出現了一道奇特風景,居住在那裡的居民都打著手電筒,穿梭在白楊樹林中,捉蟲子,這蟲子身價還高,這是什麼蟲子呢,原來是「知了猴」,「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
  • 蟬幼蟲在泥土中生根發芽成長為神奇的蟬花
    就是俗稱知了的蟬幼蟲在沒有蛻變成蟬之前,卻變成植物在泥土裡生根、發芽,開出鮮豔的花兒,成為神奇的蟬花!這真的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記者查閱了相關資料後得知:蟬花俗稱大蟲草,屬於蟲生真菌;蟬花形成過程是蟬的幼蟲在蟬羽化前被蟲草菌感染、寄生,當氣候環境適宜時,吸收蟲體的營養轉化成菌絲體,最終蟲體被菌絲體完全佔具而只剩下一個軀殼。
  • 安徽蟬幼蟲成美食 村民捕抓一晚賺數百元
    據悉,「知了猴」是知了的幼蟲、蟬的蛹蟲,雖是美味佳餚,但價格不菲,在當地的村民眼裡,這黑黑的「知了猴」就是從土裡穿出的金疙瘩。當地居民劉大爺提著一小桶開始從白楊樹林裡逮起知了猴(蟬),一晚他正常能逮五斤到八斤左右,路邊的小商販以每斤35元直接收購,一晚收入一般在200元到三百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