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馬爾科夫狀態模型分析揭示脂質自組裝的熱力學和動力學

2021-01-07 科學網

用馬爾科夫狀態模型分析揭示脂質自組裝的熱力學和動力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4:03:04

復旦大學王文寧和徐昕團隊開發了使用馬爾科夫狀態模型分析來揭示脂質自組裝的熱力學和動力學。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4日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

自組裝在生物學領域中無處不在,已經成為一種簡潔的自下而上的製造新材料的方法。雖然分子動力學(MD)模擬可以通過提供缺失的原子細節來補充實驗,但揭示自組裝系統的熱力學和動力學信息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證明馬爾科夫狀態模型分析可以用來描述一個典型的兩親性脂質二棕櫚醯磷脂醯膽鹼(DPPC)在自組裝過程中自由能的變化。根據超過500條軌跡的廣泛MD結果,研究人員得到了溶劑可及表面積和均方根偏差的自由能分布,確定了一個亞穩的交叉柱狀(CC)態和一個扭曲雙層膜的過渡態,其自由能壘為~0.02 kJ mol–1/DPPC脂質,證實了20年來長期存在的一種推測,即在脂質自組裝過程中存在自由能屏障。研究人員的模擬還發現了自組裝早期的兩種中間相結構,發現了兩種從未報導過的通向CC狀態的組裝路徑。進一步的熱力學分析得出了焓項和熵項對自由能的貢獻,證明了焓熵補償的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的策略開啟了定量理解一般自組裝過程的大門,並為識別不同自組裝系統中常見的熱力學和動力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機會,並為實驗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也有助於細化各種自組裝系統的力場參數。

附:英文原文

Title: Revealing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of Lipid Self-Assembly by Markov State Model Analysis

Author: Jingwei Weng, Maohua Yang, Wenning Wang, Xin Xu, Zhongqun Tian

Issue&Volume: December 14, 2020

Abstract: Self-assembly is ubiquitous in the realm of biology and has become an elegant bottom-up approach to fabricate new materials. Although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can complement experiments by providing the missing atomic details, it still remains a grand challenge to reveal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information on a self-assembly system. In this work, we demonstrate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Markov state model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delineate the variation of free energy during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 of a typical amphiphilic lipid 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 (DPPC). Free energy profiles against the solvent-accessible surface area and the root-mean-square deviation have been derived from extensive MD results of more than five hundred trajectories, which identified a metastable crossing-cylinder (CC) state and a transition state of the distorted bilayer with a free energy barrier of ~0.02 kJ mol–1 per DPPC lipid, clarifying a long-standing speculation for 20 years that there exists a free energy barrier during lipid self-assembly. Our simulations also unearth two mesophase structur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self-assembly, discovering two assembling pathways to the CC state that have never been reported before. Further thermodynamic analysis derives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enthalpy and the entropy terms to the free energy, demonstrating the critical role played by the enthalpy–entropy compensation. Our strategy opens the door to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es in general and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identifying common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patterns in different self-assembly systems and inspiring new ideas for experiments. It may also contribute to the refinement of force field parameters of various self-assembly systems.

DOI: 10.1021/jacs.0c09343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9343

 

相關焦點

  • 【物化】揭示細胞膜自組裝背後的物理本質
    Marrink教授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了裡程碑式的工作(JACS, 2001, 123, 8638),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的手段在原子尺度上觀察了隨機無序的脂質分子組裝成有序的雙層膜結構的全過程。在之後的近20年裡,許多研究者都嘗試對這一現象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然而,由於這些研究均停留在用肉眼觀察的研究模式,因而始終無法了解這個過程背後的物理本質。
  • ACS Catalysis|馬爾科夫模型在糖基轉移酶模擬中的應用
    構建MSM模型,一般要選擇n個狀態,使得它們涵蓋了整個動力學行為,並且滯後時間τ足夠長以成為馬爾科夫模型,但又短得足以解決系統動力學問題。如果能夠成功做到這一點,則MSM僅從其過渡矩陣提供有關系統的有價值的信息, 如下圖所示,a圖表示的是八段不同的短時間的模擬軌跡,每一段模擬中可以選取不同幀的由一個模擬時間步分開。
  • 反極化膜能在土衛六上自組裝嗎?
    通過量子力學計算,他們預測azotosomes無法像脂質雙層那樣在液態水中完成自組裝。他們認為,在嚴格的無水和低溫環境中,細胞膜可能並非土衛六上假想生命的必需品。這些在預測計算天體生物學方面的工作,對預定於2034年著陸土衛六的蜻蜓號任務具有重要意義。「甲烷-乙烷循環」主導的季節性降雨,造就了土衛六豐富的大氣化學環境和動態的表面形態。
  • Sci|加速動力學結合馬爾可夫模型指導蛋白設計
    MSM可以從一組較短的模擬中推斷出長期的動態變化,為採樣難題提供了又一個捷徑如何在分子模擬中構造馬爾科夫模型(MSM)建MSM模型,一般要選擇n個狀態,使得它們涵蓋了整個動力學行為,並且滯後時間τ足夠長以成為馬爾可夫模型,但又短得足以解決系統動力學問題。
  • Sci | 加速動力學結合馬爾可夫模型指導蛋白設計
    MSM本身是一種統計方法,串聯過渡來描述不同的狀態。MSM可以從一組較短的模擬中推斷出長期的動態變化,為採樣難題提供了又一個捷徑 如何在分子模擬中構造馬爾科夫模型(MSM)建MSM模型,一般要選擇n個狀態,使得它們涵蓋了整個動力學行為,並且滯後時間τ足夠長以成為馬爾可夫模型,但又短得足以解決系統動力學問題。
  • ...工作室發展基於動力學補償效應的生物質烘焙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
    生物質原料具有含水量和含氧高、能量密度低、吸溼性強、難於粉碎、流動性差等確定,給生物質的收集、處理、儲存、運輸及轉化帶來問題。作為生物質預處理技術的一種,烘焙能有效改善生物質燃料特性,提升其熱化學轉化性能。生物質烘培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是生物質烘焙機理探究、系統設計、工藝優化及工業化應用的基礎。生物質烘焙動力學參數(尤其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是解析生物質烘焙動力學機理的關鍵。
  • 白白說算法:相親中的馬爾科夫模型
    白白作為一名AI產品經理,準備持續寫一寫算法的內容,爭取用最簡單的語言告訴大家每種算法的邏輯。一、馬爾科夫模型有一天白白去相親,見了2個人,上午一個下午一個。這種每個狀態由之前的1個或多個狀態決定的模型,我們稱為馬爾科夫模型。馬爾科夫模型中很多關係使用概率描述的,比如女孩的媽媽很白,那么女兒也很白的概率是90%,女孩媽媽是性格好,女兒也性格好的概率為70%。下圖展示了母親和女兒性格之間的概率關係。
  • 深研院化生學院韓偉課題組和李子剛課題組在多肽自組裝機制分子...
    ,深入闡述了多肽構象對自組裝形貌和動力學的影響,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由於多肽自組裝體系過於複雜,運用計算模擬觀測這個過程的結構細節還十分困難。為了克服這些計算上的技術挑戰,研究團隊發展了一套高效的多尺度多肽模型,並運用該模型對數千個苯丙氨酸二肽(FF)分子的自組裝過程進行了大量的計算模擬,首次觀測到FF自組裝過程中構象變化的分子細節,並深入地探討了多肽構象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 ACS Nano:動力學控制下異肽修飾盤狀分層結構網絡的自組裝途徑
    ACS Nano:動力學控制下異肽修飾盤狀分層結構網絡的自組裝途徑DOI:10.1021/acsnano.9b09610天然蛋白質穿越複雜的自由能景觀,組裝成分層組織結構,通常通過刺激導向的動力學途徑來響應相關的生物線索。
  • 自然語言處理起源:馬爾科夫和香農的語言建模實驗
    在那之前,概率領域的研究大多局限於分析像輪盤賭或拋硬幣這樣的現象,在這些研究中先前事件的結果不會改變當前事件的概率。但馬爾科夫認為,大多數事情的發生都是有一連串的因果關係的,並且依賴於之前的結果。他想要找到通過概率化的分析對這些事件進行建模的方法。
  • 物理所原核生物染色體DNA自組裝模式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人們早在幾十年以前已經用電鏡觀察到真核生物的染色質DNA和組蛋白構成的「串珠」模式核小體,病毒的基因組DNA是緊密排布於衣殼內。相比之下,生物界另一大類原核生物,人們對其DNA組裝方式至今仍未能窺其一瞥,歸因於實驗技術手段的限制,使得生物學家們如此熟悉的經典研究模型細菌,又是如此神秘和陌生。
  • 【光學】當分子自組裝遇上非線性光學
    非線性光學,聽起來與化學幾乎毫無關聯。然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熊偉課題組,這兩者美妙地結合在了一起,並且揭示了水分子在自組裝系統中獨特的氫鍵動力學和其對自主裝系統的力學性質的影響。這個研究的最新成果於近期發表在PNAS 等期刊上。那麼,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是如何擦出火花的呢?
  • 《Acta Mater》從頭算分子動力學方法為熱力學模型提供新證據!
    採用從頭算分子動力學(AIMD)方法,研究了在現有熱力學模型中假設存在締合物的Ba-Bi液體的性質,避免了由經驗勢引起的誤差。計算結果與文獻中CALPHAD模型的計算結果吻合較好。為Ba-Bi液體中存在一個強有序的Ba4Bi3締合物和一個弱有序的BaBi3締合物提供了證據。
  • 熱力學控制和動力學控制的區別
    下面以A 分別生成B 和C 兩種產物為例:在後一種情況下,兩直線有一交點,設其對應溫度為T,反應在低於T的溫度範圍內進行時,生成B的速率大於生成C產物的速率,仍然是反應受動力學控制時,B 產物為主要產物,而反應受熱力學控制時,C 產物為主要產物。當溫度等於T 時,生成產物B 和C 的速率相等,所以反應體系離平衡尚遠時產物中B、C 比例幾乎相同,達成平衡後,C產物為主要產物。
  • 材料本構+非線性(結構&材料&狀態)+疲勞+結構動力學+誤差分析&控制
    材料本構+非線性(結構&材料&狀態)+疲勞+結構動力學+誤差分析&控制A 總綱1. Revolute 和 Fixed 的施加方法及原理4.     (1)求解參數設置    (2)接觸參數設置    (3)網格參數設置9、有限元靜力學基本原理10、有限元靜力學誤差分析11、有限元動力學基本原理12、有限元動力學誤差分析
  • Nature Chemistry|理論結合實驗揭示Varkud衛星核酶的催化機理
    引言Varkud衛星核酶(VS)是已知的最大自裂核酶,也是最大的內切核酶。它存在於自然分離的Neurospora線粒體中,能將多聚體與核糖核酸特異性地切割成線性單體。自從近三十年前被發現以來,VS核酶一直是眾多實驗研究的主題。作者採用實驗與計算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VS催化動力學模型,擴展和統一了已有的實驗數據,明確了催化構型,揭示了過渡態穩定的模式。
  • :液-液相分離介導的肽超分子組裝成核-生長新機制
    因此對超分子納米纖維形成機制的研究,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認知,促進纖維化相關疾病新型治療策略的開發,也為複雜仿生體系的設計和構建提供新的思路。納米纖維的形成一般包含成核和生長兩個階段。作為溶液中新相形成的初始孕育階段,成核對超分子納米纖維的結構和性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已有相關的理論研究發現,成核可以通過經典的單步成核或者由亞穩相參與的兩步成核來實現。
  •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新研究揭示酶引導自組裝實現單體和準分子轉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33:55 南方醫科大學的Yanbin Cai團隊和南開大學Zhimou Yang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
  • 基於多電子反應的高能量密度電池:熱力學分析與動力學優化
    最近,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研究團隊(黃永鑫,吳鋒,陳人傑*)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發表文章,就多電子反應過程中的熱力學特性和動力學優化進行了綜述。 文章首先根據離子存儲的熱力學特性差異,梳理了不同反應類型,及其對應的代表性電極材料,詳細闡述了多電子反應過程中不同的離子傳輸和電極反應模式: 1 通過一價陽離子嵌入富陽離子型材料或多價陽離子嵌入材料中的單離子嵌入反應;
  • 南開大學楊志謀團隊 Adv.Mater.綜述:多肽的酶促自組裝和凝膠化
    因此,自組裝多肽不僅在藥物遞送材料、免疫佐劑和組織工程支架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同時,對其組裝行為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生命系統中的天然自組裝結構或疾病相關的蛋白異常組裝行為。   目前已經有許多策略來觸發肽的自組裝和形成超分子材料,例如溫度變化、pH調節、離子強度變化等等,但是大多數策略只能在離體緩衝溶液中使用,與體內環境不同,阻礙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