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規模新冠臨床試驗迎失望結局,4款候選療法均以失敗告終

2020-10-21 返樸


圖片來源:AP PHOTO/ALTAF QADRI

早在今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就決定開展一項大型的「團結"(SOLIDARITY)臨床試驗,試圖找到能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法。現在,WHO已經給出了最終結果,包括瑞德西韋在內4種候選藥物,基本對新冠肺炎無效或療效甚微。

撰文 | 楊心舟

來源:環球科學

早在今年3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布開展了一項名為「SOLIDARITY(團結)」的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旨在檢測多項候選療法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大約在公告一周後,第一名受試者在挪威加入了這項大型試驗。截至10月2日,全球一共有43個國家批准了受試者招募,並且有30個國家已經正在進行試驗。

據世界衛生組織官網信息,「團結」臨床試驗是一項全球性、隨機對照的適應性設計(adaptive design)臨床試驗。它包含1個對照組和4個試驗組。對照組的患者接受所在國家當下的標準治療方法,其它4個試驗組在標準療法之外會使用額外的藥物。而試驗組最初使用的分別是羥氯喹、HIV藥物洛匹那韋/利託那韋、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瑞德西韋以及洛匹那韋/利託那韋+β幹擾素。

不過,隨著各個研究單位一些病患的臨床數據出爐,WHO發現瑞德西韋和β幹擾素似乎能單獨具有作用,於是在後續的治療組中取消了這兩種藥物與洛匹那韋/利託那韋聯合用藥。

失望的結果

最近,WHO給出了一份有關這四個治療組別的大型數據分析報告,最終的結果可能會令人失望:這4種藥物對治療新冠肺炎無效或療效甚微。根據400多家醫院,約1.2萬名受試者的臨床試驗結果,即使使用了這4種藥物,患者的存活率也並沒有提高,包括之前給予厚望的瑞德西韋同樣沒有展現出效果。目前,WHO已經將「團結」臨床試驗報告發在了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

其實更早在6月,WHO就已經停止了羥氯喹和洛匹那韋/利託那韋這兩種藥物的試驗,原因是當時英國發布的一份臨床報告顯示,這兩種藥物都無法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英國大型臨床試驗Recovery執行了新冠肺炎藥物的測試工作,在洛匹那韋/利託那韋測試中,一共有1596受試使用了這種HIV聯合藥物治療新冠肺炎,其他3376名受試則接受常規治療。但這兩組患者的死亡率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差異。

而羥氯喹同樣沒有傳出好消息,Recovery在羥氯喹試驗中也招募了數千名患者,其中1542名用於測試羥氯喹的效果,另外3123名作為對照接受常規治療。在28天後,羥氯喹組和對照組的死亡率分別為25.7%和23.5%,從數據上來看,使用了羥氯喹的死亡率還要略高一些。

圖片來源:JOHN LOCHER/AP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前委員Robert Califf對此評論道:「這項研究已經排除了病人使用羥氯喹的必要性,這種藥物只能說是無功無過而已。」在這兩項研究數據公布後,WHO經過評估便決定停止繼續這兩種藥物的後續臨床試驗,因為結果已經很明顯,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羥氯喹在治療新冠肺炎上都起不到什麼作用。

為什麼這兩項試驗一出,WHO就宣告試驗可以終止了?因為,Recovery的報告給出了臨床試驗的真正標準:大型和隨機性。一般而言,「隨機性」大家都能夠遵守,但「大型」就很難達標。在疫情期間,許多研究都想給科學界其他同僚們一些啟示性的臨床結果。「但許多研究的臨床試驗只招募了三四百人,這很難得出完整的結果,」WHO免疫、疫苗和生物製品部醫學官員Ana Maria表示。

瑞德西韋希望落空

儘管6月有兩種療法相繼落馬,研究人員仍對瑞德西韋和β幹擾素抱有期待。疫情最開始,大家可能並沒有聽過瑞德西韋,但1月21日,美國CDC的一則消息讓這個藥物名遍全球。當時的消息稱,一名35歲的男子在入院第7日接受了瑞德西韋治療,並顯示出了不錯的臨床效果。1月31日,這位患者的診療過程公布在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瑞德西韋從此登上神壇,它也被視為潛在可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

離這篇文獻發布不到一個月,瑞德西韋的大型臨床試驗就在美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牽頭下開始了。在2月21日至4月19日的時間裡,全球共有73個臨床試驗中心參與了這項試驗,共1062名患者接受了隨機分組,其中541名分配至試驗組,521名分配至對照組。NIAID同時公布的中期結果顯示,使用了瑞德西韋的病患恢復時間要更短,康復時間縮短了11天。這也是中期結果的著重點:康復時間。這一結果給科學界帶來了更大的希望。

不過,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NIAID最近發表了瑞德西韋的最終報告,其中也包括了中期報告的這部分內容。除了康復時間加快,瑞德西韋好像也並沒有其他作用了。「團結」試驗綜合了NIAID的報告和其他兩項小型在重症患者中使用瑞德西韋的結果。後面這項由FDA領導的臨床試驗顯示,接受了瑞德西韋的病人死亡率在11%左右,而對照組的死亡率為11.2%。

圖片來源:PAU BARRENA/AFP

而NIAID的試驗中,第15天時,瑞德西韋組的死亡率為6.7%,對照組為11.9%;第29天時,瑞德西韋組的死亡率為11.4%,對照組為15.2%,但這仍然不具備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也就是說瑞德西韋或許可以加速患者康復時間,但並不能顯著提升患者的存活率。WHO在「團結」試驗報告中寫道:「這無疑否認了之前的一些說法,那些建議稱瑞德西韋可以減少一部分潛在的死亡病例。」

「這些結果沒有羥氯喹那麼糟糕,但也明顯沒有實現人們一開始的期望,」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主任Eric Topol表示,「但最令人失望的還是β幹擾素的結果。」在2050名接受了β幹擾素治療的患者中,死亡率達到11.9%,對照組卻只有10.5%。當然,在前期的一些試驗中,有證據顯示幹擾素只有在感染早期才有效,而等到住院治療時,就沒有什麼效果了。而「團結」臨床試驗綜合的數據中,可能並沒有考慮到這些細節,因此留給β幹擾素的測試空間還很多。

仍有希望

不過在8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也意識到了,瑞德西韋一直沒有展現出提升存活率的效果。他們開始決定將瑞德西韋和β幹擾素聯合使用,以此來強化瑞德西韋的效果。在該項試驗中,瑞德西韋都會搭配其他藥物來共同使用,並和β幹擾素的聯合效果進行比較。目前,該項目也已經完成III期臨床試驗,初期結果也會在近期公布。

儘管,這4種被給予厚望的藥物都沒能完成拯救新冠肺炎患者性命的使命,但這不代表就沒有藥物具備這種能力了。至少在今年6月,牛津大學就發現廉價藥物地塞米松能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

在對照組中,需要呼吸機的重症患者28天內的死亡率是41%,單純吸氧的死亡率是25%。而地塞米松對需要藉助呼吸機的重症患者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實驗組的患者死亡率只有28%,與對照組相比,死亡率直接降低了1/3,這意味著每8名呼吸機重症患者中就有1名能因地塞米松避免死亡。

而《科學》網站的新聞文章也指出,WHO的這份報告沒有給出一款治療新冠肺炎的黃金藥物,卻堅定了開展大型隨機性臨床試驗的標準,從這個觀點來看,「團結」臨床試驗和英國Recovery臨床試驗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它們在短短數月中,就能招募海量的患者加入臨床試驗。而這也能讓WHO有底氣給出最終的判決,從而讓科學界把資源投向別的藥物研發。

「團結」試驗讓來自全球各地的醫生和研究人員都能參與其中,根據這些海量的數據,他們就能迅速知道哪些藥物有效,哪些無效,而這也是拯救生命的關鍵之處。我們必須有一個嚴格的標準來判斷藥物是否能用在病人身上,從這一方面來說,過程可能會比結果更有意義。畢竟,如此迅速地開展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

WHO「團結」試驗最終報告: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0.15.20209817v1.full.pdf


參考連結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10/remdesivir-and-interferon-fall-flat-who-s-megastudy-covid-19-treatments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7764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7/one-uk-trial-transforming-covid-19-treatment-why-haven-t-others-delivered-more-results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6/17/who-drops-hydroxychloroquine-covid-19-clinical-trial/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6/05/hydroxychloroquine-had-no-benefit-for-hospitalized-covid-19-patients-possibly-closing-door-to-use-of-drug/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新冠臨床試驗迎失望結局!4款候選療法均失敗
    ,旨在檢測多項候選療法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 大約在公告一周後,第一名受試者在挪威加入了這項大型試驗。截至10月2日,全球一共有43個國家批准了受試者招募,並且有30個國家已經正在進行試驗。 現在,WHO已經給出了最終結果,包括瑞德西韋在內4種候選藥物,基本對新冠肺炎無效或療效甚微。
  • 世界衛生組織:最大規模新冠臨床試驗以失望結局告終
    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目前正在被世衛組織使用,世衛組織已經給出了最終結果,包括包括裡德在內的4種候選藥物,它對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治療沒有效果或效果甚微。,以測試多種候選療法治療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性。然而,隨著各研究單位部分患者的臨床資料公布,他們發現拉迪韋和幹擾素β似乎只有一種效果,因此他們取消了這兩種藥物與洛比那韋/利託那韋在後續治療組的聯合用藥。新冠狀病毒肺炎是四個治療組的新數據。世衛組織最近就這4個治療組給出了一份大數據分析報告。最後的結果可能令人失望:這4種藥物在治療新冠肺炎方面無效或無效。
  • 最大規模新冠臨床試驗迎失望結局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AP PHOTO/ALTAF QADRI早在今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就決定開展一項大型的「團結「(SOLIDARITY)臨床試驗,試圖找到能治療新冠肺炎的療法。現在,WHO已經給出了最終結果,包括瑞德西韋在內4種候選藥物,基本對新冠肺炎無效或療效甚微。
  • 最大規模新冠臨床試驗結果讓人失望,4款候選療法效果欠佳
    早在今年3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宣布開展了一項名為「SOLIDARITY(團結)」的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旨在檢測多項候選療法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大約在公告一周後,第一名受試者在挪威加入了這項大型試驗。
  • 迄今最大規模新冠臨床試驗顯示,4種候選療法收效甚微
    自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以來,科研人員一直嘗試尋找出有效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的藥物和預防這一疾病的疫苗。半年前,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展了一項名為「SOLIDARITY」(團結)的全球性大型臨床試驗,測試人們寄予厚望的四種新冠候選療法羥氯喹、HIV藥物洛匹那韋/利託那韋、瑞德西韋以及β幹擾素治療新冠肺炎的效果。
  • 美國國立衛生院啟動適應性2期臨床試驗,探索新冠病毒潛在療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超過3830萬人累計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因為COVID-19去世的人數也超過了100萬人。近日,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確診患者人數有再度升高的趨勢,隨著北半球秋冬季的來臨,控制COVID-19疫情在世界範圍的擴展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COVID-19疫情的嚴峻挑戰也激發了醫藥行業在開發療法和疫苗方面前所未有的投入和努力。
  • 羅氏Tau抗體二期臨床失敗 強生啟動新冠候選疫苗關鍵性3期試驗
    (創鑑匯) + 藥聞資訊 羅氏和AC Immune宣布Tau抗體二期臨床失敗 羅氏和合作夥伴AC Immune宣布其Tau抗體semorinemab 在一個叫做TAURIEL的二期臨床失敗。
  • 阿斯利康,強生新冠候選疫苗3期臨床試驗將繼續進行
    近日,阿斯利康(AstraZeneca)宣布,該公司與牛津大學聯合開發的新冠病毒候選疫苗AZD1222,得到美國FDA的批准在美國重新開始3期臨床試驗,檢驗AZD1222的3期臨床試驗已經在英國、巴西、南非和日本重新開始。
  • 繼陳薇院士之後,全球第三款新冠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自新冠肺炎(COVID- 19)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大學術研究機構以及生物醫藥公司便相繼開展了對新冠病毒(SARS-CoV-2)疫苗的研發工作。2020 年 4 月 6 日,Inovio Pharmaceuticals 公司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接受了該公司為新冠病毒候選 DNA 疫苗 INO-4800 遞交的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
  • 迄今最大新冠藥物臨床試驗的中期結果顯示,4款最有希望候選療法對住院患者28天死亡率或住院病程影響很小丨臨床大發現
    這項由WHO組織、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全球性新冠肺炎治療隨機對照試驗中期結果表明,瑞德西韋、羥氯喹、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幹擾素療法,似乎都對住院患者的28天死亡率和住院病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自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WHO就提議在大型隨機試驗中對治療方法進行評估,在經過研究討論之後,WHO的專家組認為瑞德西韋、羥氯喹、洛匹那韋和幹擾素-β1a等四種藥物可能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有影響。於是在今年的3月份,WHO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一項大型、簡單、多國家、開放標籤的隨機試驗,評估這4種藥物對院內死亡率的影響。
  • 全球大型新冠病毒臨床試驗開啟 世衛為何「欽點」這四種療法?
    據《科學》雜誌22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於19日宣布正式啟動名為「團結」(SOLIDARITY)的大型全球新冠病毒臨床試驗,以尋求治療方法。
  • 全球最大新冠藥物臨床試驗結果出爐:4 種療法均收效甚微
    10 月 15 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官網發布消息,一項被稱為「團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隨機對照適應性臨床試驗設計,為研究用於治療新冠藥物的有效性提供了確鑿證據。由世界衛生組織協調的「團結」療法試驗的中期結果表明,瑞德西韋、羥氯喹、洛匹那韋/利託那韋和幹擾素療法似乎對住院患者的 28 天死亡率或住院病程幾乎沒有影響。
  • 復星醫藥mRNA候選新冠疫苗國內臨床試驗獲批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1月13日,復星醫藥發布公告,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提交的mRNA新冠疫苗BNT162b2臨床試驗申請獲批,復星醫藥產業擬於條件具備後於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下同)開展該疫苗的II期臨床試驗。截至2020年10月,復星醫藥針對本次mRNA疫苗許可及區域內研發的累計投入約為6619萬元。
  • 各國報告在研新冠疫苗超200種,其中48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全球累計新冠病例數已突破6000萬,仍以每日新增數十萬病例的速度在增長。人類與病毒的鬥爭處於緊要關頭。面對這場百年不遇的大疫,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認為是戰勝疫情的「終極武器」。截至11月12日,各國已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的在研候選新冠疫苗超過200種,其中48種處於臨床試驗階段。暗夜終有破曉時。
  • 核心試驗數據出錯,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回爐」重做臨床
    按照協議約定,康泰生物作為阿斯利康的技術受讓方,2020年底前新冠疫苗的產能要達到1億劑,2021年底年產能須達到2億劑。阿斯利康此前透露新冠疫苗價格為3到4美元,如果康泰在中國市場也以此價格供貨,其國內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億到8億美元。如今這一市場前景充滿了變數。 阿斯利康這款疫苗的研發過程中充滿了坎坷。
  • 《柳葉刀》:評估候選新冠疫苗效果仍面臨挑戰
    《柳葉刀》:評估候選新冠疫苗效果仍面臨挑戰國際戰「疫」行動本報記者 張夢然英國《柳葉刀·感染病學》雜誌近日發表綜述,突出強調了評估潛在新冠疫苗效力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對「這款新冠疫苗會有效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供了重要見解。
  • 新冠疫苗出來了,你會去打嗎?|新冠疫苗|試驗|臨床|研發|基因|-健康界
    盤點目前有希望面世的新冠疫苗目前全球共有6種候選新冠疫苗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分別來自中、美、英、德四國。這也意味著此類候選疫苗一旦完成臨床試驗,幾乎可以直接開始量產。美國 2支疫苗進入臨床試驗:mRNA-1273美國首個候選新冠疫苗,基於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與傳統的疫苗研發路徑不同,繞過新冠病毒,直接在信使核糖核酸上做文章。
  • 《柳葉刀》子刊:中國又一款新冠滅活疫苗臨床結果安全性良好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日前,《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最新發表了中國又一款新冠滅活疫苗BBIBP-CorV的臨床研發進展。1/2期試驗中,這款候選疫苗在所有18-80歲的健康受試者中都表現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並都成功誘導了免疫反應。
  • 新冠候選mRNA疫苗有效性、穩定性、產能的PK,誰更佔優?
    北京時間11月16日晚間,Moderna公司宣布,其基於mRNA技術的新冠候選疫苗mRNA-1273在三期臨床試驗COVE的首次中期分析中達到了主要療效終點,在保護出現症狀的COVID-19疾病方面有效性為94.5%,這一利好再度提振資本市場。
  • 一周醫藥業情報 | 新冠疫苗研發開始臨床試驗;默沙東確定分拆新...
    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表示,該公司已對首名參與第一階段臨床試驗者使用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開發的mRNA疫苗mRNA-1273。第一階段的研究是評估mRNA-1273的三個劑量水平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共有45名健康成年人將參與這項研究。 強生希望11月進行新冠疫苗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