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福布斯》雜誌網站著名亞洲科技撰稿人本辛(Ben Sin)於7月27日發表評論,原標題:中國5G和華為的殺手鐧「極化碼」 竟來自一位土耳其教授。
5G競賽正趨於白熱化,如果川普政府足夠可信的話,這本質上這就是中美兩國間的一場雙人賽跑。
當然,曾經領先美國的韓國可能對此不大同意,甚至華為總裁任正非也會迴避「與美國競爭」這樣的說法,但這些都只是事實中間的一些插曲罷了。
原因是華為近十年來一直倡導一種名為「極坐標碼」的5G數據傳輸替代編碼方法,這被認為是對美國開發的編碼方法「LDPC」(低密度奇偶校驗)的直接挑戰。後者被認為是「turbo code」的邏輯後續,turbo code是3G網絡的關鍵促成因素之一。
這一切都是複雜的數學問題,但關鍵是,隨著新一代電信網絡的出現,對數據傳輸速度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運行3G和4G的舊代碼集並不會削減5G的數據傳輸速度。從4G到5G的跨越比之前任何一次(從2G到3G、從3G到4G)大得多。是因為5G的速度有可能比4G快100倍。這不僅能讓我們在幾分鐘內下載22部漫威電影,5G還足以讓整個智慧城市建立基礎設施。例如,業內人士都認為,5G將使自動駕駛汽車這個嗡嗡作響多年,但從未完全準備好的預想最終成為現實。
正如中國移動技術總經理王小雲去年所說的:「如果4G技術為我們建造了一條道路,那麼5G技術將會建造一座城市。"
隨著如此重要的網絡基礎設施即將出現,全球電信巨頭已經同意成立一個國際標準化組織,以確保5G無論是在東京還是密西西比州都能以同樣的方式運行。投票開始於2016年,最大的競爭者是華為支持的「極化碼」和美國支持的LDPC。因為每個都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所以選民最終投票支持兩者並肩發展。
儘管美國政府和高通等公司熱衷於推動LDPC而不是「極化碼」,但發明這種碼的土耳其教授埃爾多爾·艾利坎(Erdal Arikan)卻採取了一種更為策略性的方式。
擁有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博士學位的Erdal Arikan博士在深圳發表講話時表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判斷哪個代碼更好。」教授補充道:「根據應用程式的不同,有人可能更喜歡LDPC,而對於其他人來說,則更喜歡「極化碼」,從來沒有一個解決方案適合所有人。"
根據Moor Insights & Strategy電信分析師Anshel Sag的說法,當「極化碼」和LPDC同時部署,他們很可能會決出誰是贏家。
「因為它們都是糾錯[編碼]方法,所以我認為,從長遠來看,實際部署將會告訴我們哪種方法最有效。"
艾利坎博士表示,他很驚訝他相對年輕的編碼理論已經發展到這一水平,他將這歸功於與華為的合作。這家中國科技巨頭於2009年開始研究5G解決方案,並於2010年接受了自己的「極化碼」理論。華為無線研究主管文同表示,該公司對「極化碼」印象深刻,但他知道支持這一理論是有風險的。「從工程角度來看,「極化碼」是不成熟的技術,所以對我們來說風險很高,但能帶來很高的回報。那時,我們只知道「極化碼」在理論上是可能的,我們也不能確定。"
華為在賭博。經過八年的發展,華為已經被認為是5G發展的領導者,並且在研究上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但是前面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美國政府幾乎肯定會繼續將華為拒之門外,甚至說服澳大利亞政府重新考慮讓華為在美國推出5G網絡。
好消息是,中國龐大的人口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5G市場,到2023年,這一市場將佔據約13億5G用戶的一半;沃達豐等歐洲運營商也與華為密切合作,在歐洲各地建設5G基礎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正在爭取團結。華為現任輪值執行長徐直軍(Eric Xu)表示:「我們希望公司和學術界之間的密切合作將繼續下去,並產生更多推動發展的科學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