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致福建2015年極端天氣多發 呈現四大特點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厄爾尼諾致福建2015年極端天氣多發 呈現四大特點
2016-01-06 14:33: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福州1月6日電 (記者 龍敏)2015年,厄爾尼諾事件持續發展加強,導致福建省極端天氣多發。福建省防汛辦6日通報,過去一年,福建先後遭遇27場暴雨和2個颱風登陸、7個颱風影響(3個僅影響福建省海域)。

  據通報,汛情呈現四大特點:

  一、降雨總量偏多,極端暴雨多發。全省平均雨量1903毫米,較常年偏多15%。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前期(1~4月份)降雨大幅偏少38%,福州以南沿海出現氣象中到大旱;入汛後旱澇急轉、降雨大幅增多,其中9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多71%,局部發生極端強降雨,雨量屢破歷史紀錄,最大24小時雨量寧化388毫米、清流368毫米、周寧307毫米、連城299毫米、福州245毫米,均超百年一遇,為實測歷史最大值;汛後出現明顯冬汛,11月雨量較常年多81%,12月偏多345%。

  二、登陸颱風偏強,危害十分嚴重。特別是第13號超強颱風「蘇迪羅」和第21號超強颱風「杜鵑」先後登陸中部沿海,登陸時強度均超過12級,幷從中部貫穿我省,造成十分嚴重危害。「蘇迪羅」颱風正面登陸,風強雨大,影響範圍廣,導致沿海各地普降暴雨,尤其福州、寧德、莆田三地較重,福州市區嚴重內澇,寧德周寧等城區部分浸水。「杜鵑」颱風恰逢八月十五大潮,造成「風、雨、潮」三碰頭,導致沿海潮位全線超過橙色警戒線,泉州、廈門沿海潮位超過紅色警戒線,漳浦舊鎮站出現歷史最高潮位,長樂梅花、惠安崇武、龍海石碼站出現歷史次高潮位。

  三、江河徑流略多,蓄水大幅增加。主要江河徑流總量847.65億立方米,比常年略多5%。但部分中小河流發生超警戒洪水109站次、超保證洪水2站次,局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月中旬末,沙溪上遊發生超100年一遇特大洪水;7月下旬,連城縣城關洪峰超保證2.3米;8月上旬末福州市區遭遇嚴重內澇,最大淹沒水深1.2米,歷時38小時。由於來水較多且調度合理,大、中型水庫蓄水大幅增加,到12月底分別比常年同期增加35%、30%,達到正常高蓄水量的87%和73%。

  四、災害多發頻發,經濟損失較重。汛前,乾旱造成我省26.02萬人出現人飲困難,33.97萬畝農作物受旱,因旱直接經濟總損失2.10億元。入汛後,暴雨、洪水、颱風災害頻發,災情嚴重,84個縣(市、區)448.33萬人(次)受災,房屋倒塌2.47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34.86億元,其中水利設施直接損失42.16億元。(完)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圖片來源:東方IC)2016年6月3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最新監測結果,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在今夏持續加強,並至少維持到秋季,可能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持續偏高的一種現象。目前,科學家採用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距平(指當前值與常年同期值之差)作為厄爾尼諾事件的判定依據。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 專家:今年極端天氣並非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核心提示2014年伊始,異常天氣就輪番在世界各地上演,我國局部地區也深受其害。不少機構預測今年太平洋地區或將面臨厄爾尼諾現象,遭遇洪水、風暴和乾旱侵襲。也有人認為席捲全球的極端氣候是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全球氣候災害頻發的罪魁禍首真的是厄爾尼諾現象嗎?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愈演愈烈,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出現。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
  • 多災多難的厄爾尼諾年 浙江出現極端天氣的可能性有多大?
    7月25日,在浙江省2019年防汛防臺抗旱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省氣象局王東法副局長表示,受今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我省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可能性仍較大,接下來需要重點關注3類氣象災害。要關注颱風影響。上周,今年第5號颱風丹娜絲北上穿過東海,給我省沿海帶來了8-10大風(丹娜絲影響小,不列入影響颱風)。
  • 中央氣象局:極端不利氣象條件致京津冀霧霾多發重發
    原標題:中央氣象局:極端不利氣象條件致京津冀霧霾多發重發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焦瑩)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2016年11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地區共發生7次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比2015年同期偏多2次,平均霾日數為23天,較2015年同期偏多5天。
  • 厄爾尼諾現象回歸,全球變暖或讓極端天氣變得更加頻繁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全球氣候模式將會遭到破壞,導致某些地區出現暴雨、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動植物疾病的爆發、森林病蟲害以及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也會層出不窮。對於我國來說,厄爾尼諾使我國沿海登陸的颱風減少,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例如,我國在1931年、1954年、1998年出現的嚴重洪水,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造成的。
  • 厄爾尼諾對陝將有哪些影響?83年陝南洪水與其有關
    據了解,此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其強度均超過1997/1998年、1982/1983年兩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成為自1951年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其後續影響將持續加強,引發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不斷增大,極可能導致今夏我國南方地區和我省中南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同時引發北部出現乾旱。
  • 中國多地遭遇極端天氣原因解析 或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已有媒體預測,北京將刷新64年最寒冷的一個11月下旬。  除了暴雪與低溫,根據氣象監測,11月4日以來,中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持續陰雨寡照天氣,平均每日日照不足2小時,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大部地區寡照持續時間達1961年以來之最。  今年全國多地頻現極端天氣,其中,北方多省份遭遇罕見強降雪。中央氣象臺22日18時同時發布暴雪藍色預警和寒潮藍色預警。
  • 厄爾尼諾現象逼近史上最強 擾亂全球天氣中國將迎暖冬
    據中國天氣網報導,記者從中國氣象局3日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厄爾尼諾已經達到極強標準,強度逼近史上最強的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預計今冬將達到峰值,繼續給全球氣候帶來影響。 另據中新網援引外媒報導,厄爾尼諾現象致乾旱威脅印尼等國農作物產量。近期,印尼34個省當中有20省遭遇嚴重乾旱。
  • 厄爾尼諾來了嗎?細數近年來極端天氣對大豆種植的影響
    【導讀】上周,國家氣候中心監測發布,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卓創認為,濤動指數顯示本次為弱度極端天氣跡象,未來幾個月對中國大豆生長的具體影響依然有待關注。
  • 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
    原標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日前,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向全世界媒體發布了信息,邀請同領域專家撰寫對該項研究成果的解讀和評論。
  • 國際級專家發話:2017年,全球天氣還是會很激烈很極端很反常!
    不久前,美國氣象機構NOAA對外發布報告稱,2016年是人類觀測史上最溫暖的一年,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這麼說,是2015年,也就是說,我們已經連續兩年經歷了「史上最暖」。那麼2017年呢?今日,有專家指出,2017年的天氣也依然會很激烈很極端很反常!
  • 厄爾尼諾與白糖的前世今生,極端天氣究竟如何主導糖產量變化?
    陰陽哲理自身具有三個特點:對立、互化和統一。自然界的陰陽哲理有很多,天氣現象也存在陰陽之說,世間的事物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有冷就有暖,有小男孩就有小女孩,有「厄爾尼諾」自然就有了「反厄爾尼諾」,稱之為「拉尼娜」。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a」,也就是「小女孩,聖女」的意思。它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異常偏冷事件。由於拉尼娜更溫和一點,因此關注度稍遜於厄爾尼諾。
  • 專家分析極端天氣頻發原因:厄爾尼諾惹麻煩
    據天氣預報:本周,我市東南部將面臨一次大暴雨過程。同時,部分地區還可能經歷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3月至今,包括重慶在內,廣東、湖南和江西等地已連續遭受暴雨襲擊,許多地方甚至成為「泡」城。昨日,記者連線中國科學院院士、氣候專家秦大河,請他分析其背後成因。
  • 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揭曉
    月31日,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2020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長江中下遊等地梅雨期及梅雨量均為歷史之最」等獲評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前赴後繼,加劇氣候異常不確定性」等獲評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厄爾尼諾極端可能成事實,2020年或再次出現
    根據研究者金·科布(Kim Cobb)表示,在過去的50年之中,我們看到了超出自然可變的情況。在整個工業時代都表現非常明顯,其中發生了三起極其強烈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而這是科學家們都沒預測到的事件,突如其來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給人類帶來了不少的影響。
  • 2015厄爾尼諾或將製造「凌亂」夏天
    意味著,厄爾尼諾將再度抬頭髮威。今年春夏,全球天氣註定「不太平」。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最為嚴重,達到極強強度,據資料統計,當時的厄爾尼諾事件引發的災害至少造成2萬人死亡,全球經濟損失高達340多億美元。王啟禕說,從目前的資料來分析,2014-2015年的厄爾尼諾不會像1997-1998年的那麼強,大約為弱到中等強度級別。 厄爾尼諾攪亂天氣 是「倒春寒」的間接「黑手」?
  • 厄爾尼諾會致暴雨更頻繁嗎?
    聯想到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在厄爾尼諾事件結束後發生的,人們不禁要問,厄爾尼諾和暴雨洪澇到底存在怎樣的「親密關係」?  首先還是需要弄明白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簡單來說,厄爾尼諾就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發燒」的現象。雖然厄爾尼諾描述的是海水溫度的異常,但它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海洋和大氣互相作用、共同變化的結果,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海氣耦合」。
  • 人民日報:「防」字當頭應對極端天氣
    面對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事前的「防」,往往比災後的「救」更為重要      近期,南方多地遭遇強降雨,洪澇、風雹、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發,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進入汛期以來,我國極端性天氣增多,防災減災形勢不容樂觀。
  • 厄爾尼諾現象嚴峻 已致太平洋地區400萬人缺衣少食
    中國網10月13日訊 據英國媒體11日報導,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旱情目前已致20餘人死亡,原因為缺少食物及飲用汙水。厄爾尼諾現象的嚴峻情勢還在迫近,由於沒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源,這可能威脅到400萬人的生命,情況堪比1997-98年,當時死者多達2.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