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湖北宜昌市一名91歲的新冠肺炎患者被治癒出院,據報導,這位老人患有冠心病引發的心肌梗死,三年前曾做心臟支架手術,還伴有嚴重心衰和胸腔積液——這樣的病例都能治癒,讓很多人感到震撼。在南京,有一位95歲的高齡患者,從入院到治癒,僅用了8天時間。與此同時,我們也很遺憾地看到一些中青年患者的死亡病例報導。
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對臨床表現的統計中提到:「從目前收治的病例情況看,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後較差。兒童病例症狀相對較輕。」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反例」?除了科學的對症治療之外,人體免疫系統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本期「防疫科普」從免疫學的角度,解讀機體免疫力如何對抗病毒。
本期「防疫科普」專家:
黃波(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免疫學系常務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
問:一般來講,青少年的免疫力比較強。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為什麼有些人也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症狀?
答:對於青少年和年輕人來說,他們的肺部上皮細胞狀態較為良好,對病毒入侵的天然反應迅捷有效(主要指產生幹擾素的時間和量),並且他們的免疫細胞功能完整、良好,因而即便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也沒有出現臨床症狀或者症狀非常輕微。
為什麼也有不少年輕人表現出明顯症狀?這可能與他們接觸到病毒當時的機體免疫狀態有關。
不管年輕人免疫系統功能有多麼好,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規律作息、通宵玩手機、吸菸飲酒,以及旅途疲勞等都可導致免疫功能臨時紊亂,從而給病毒有可乘之機。
年輕人被感染的另外一個可能原因,在於入侵的病毒量。雖然人體免疫系統有強大的抗病毒能力,但並不是無所不能。當有病毒短時間內大量入侵機體時,機體免疫系統可能沒有能力將全部的病毒控制住,從而導致年輕人被感染並出現症狀。
問:為什麼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預後較差?
答: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功能開始退化,在應對病毒時肺部上皮產生幹擾素的時間可能會慢半拍,產生的量減少,而免疫細胞釋放幹擾素以及吞噬病毒的能力均有所下降,導致整體抗病毒能力下降,容易被病毒感染。
特別是老年人合併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時,其免疫系統功能更是薄弱,抵禦病毒的能力更差,更容易被病毒感染。
問:為什麼有的老年人可以治癒?而有的老年人會進入危重狀態,甚至喪失生命?
答:免疫在其中仍然是關鍵因素。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死亡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並且合併有基礎性疾病,正是由於這些患者抗病毒的免疫力低下,從鼻腔、咽喉部到氣管和支氣管等諸多環節未能將病毒有效阻擊,使得病毒侵犯肺泡,導致共用的肺泡-血管壁膜受損,血管裡的血液進入到肺泡。
通過肺泡之間的間隙和重力作用,肺泡液體首先聚集在肺的底部,CT拍片呈現毛玻璃樣的影像圖,如果滲出的液體量更多時,影像學檢查雙肺呈 「白肺樣」改變。此時肺泡氣體(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功能發生障礙,病人病情危重,乃至喪失生命。
作為氣體交換的關鍵,肺泡與血管壁所共用的膜,病毒入侵時又是如何受損的?
病毒感染肺泡上皮細胞會損害此共用的膜,但這可能還不是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肺泡,導致大量免疫細胞被募集到肺泡部位,受病毒刺激,釋放出大量炎性細胞因子(醫學上稱之為細胞因子風暴),這些炎性因子作用於肺泡-血管膜,破壞其完整性,大大增加其通透性,使得大量血液進入到肺泡,導致缺氧,引發危重病情。
問:免疫力在抵抗病毒時發揮怎樣的作用?
答: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與疾病包括病毒鬥爭的歷史,遠的例如天花病毒,近的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我們人類都最終戰勝了這些極其可怕的病毒。在此過程中,人類的免疫系統也在不斷進化,變得越來越強大。
就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而言,大多數個體接觸到病毒後,並無症狀或僅出現輕微症狀,有的出現發熱胸悶等症狀,經一段時間後自行好轉;但是對於免疫功能不強或者低下者,病毒感染卻是一場嚴峻考驗。
問:對於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如何改善他們的免疫功能?
答:除了規律作息,當前可以食用一些具有增強天然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枸杞、靈芝粉、黑木耳等。這些食材富含植物的多糖(香菇多糖、枸杞多糖、靈芝多糖等),能夠刺激天然免疫細胞表面、稱為Toll樣受體的分子,使得這些免疫細胞處於一種預刺激狀態,加強了對病毒入侵的監視。
如果大家明白了機體免疫系統對人體的保護機制,明白了我們可以通過生活和飲食方式改善免疫,我們就可以減少新型病毒帶來的恐懼和無力感。我們堅信,人類的免疫系統將再次證明,它是消滅邪惡病毒的無冕之王。(鳴謝: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整理:光記者 戰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