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濟仁汽車評論 編輯丨吳邪
這要從當年騙慘全中國的「水變油」事件說起。從1984年開始,到1996年為止,王洪成僅靠「水變油」的荒謬把戲,橫行了十餘年之久,期間不乏學者、政界和媒體為之背書,裹挾其中。科學的荒漠是可怖的,「偽科學」成了搖錢樹,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既然「水不可以變成油」,那麼今天要聊的「噴水發動機」又是怎麼一回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蒙蔽全國的「水變油」事件
1993年1月28日,《經濟日報》曾刊登一篇4000餘字的文章,稱讚王洪成的「水變油」技術,甚至有意將其歸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在此之前,《人民日報》甚至明確登出數據,表示「水變油」技術的節油率達到了44.84%。「水變油」後來席捲全國,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
其實,站在今天的立場上,「水變油」明顯就是無稽之談,也是赤裸裸的偽科學。難道就因為水是由氫氧元素構成的,就可以做燃料嗎?有一點化學常識的,應該都不會輕易相信這個騙局。王洪成所聲稱的「膨化燃料」,其實也就是大躍進時代燃油摻水的變種,本是用來「放衛星」的自我迷幻,其中加入的肥皂乳化劑,對缸體腐蝕尤為嚴重。
之所以提到「水變油」這件事,原本是想作為「噴水發動機」的一個過渡。巧合的是,網絡上最近爆出了「太極與格鬥術擂臺PK」的熱點新聞,傳統武術被質疑為「騙術」的輿論甚囂塵上。姑且不加入「武術真偽」的辯論賽,其實只想提一點,某些「武術偽宗師」的招搖撞騙,又何嘗不是「水變油」騙局的翻版,再聯想到曾經的「氣功熱」,沒有科學的荒漠著實是可怖的。
▎為了減排,船用發動機選擇「噴水」
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前提,「水的確不能變成油」,向發動機缸內噴水,絕不是把水當做燃料來使用的。如果「故紙堆」,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發動機噴水的「實際案例」。
諸如,二戰時期,各國空軍通過缸內噴水的手段壓榨出發動機更多的動力輸出;到了上世紀60年代,美國通用就曾在名為Oldsmobile品牌的V8發動機中採用這一技術,但噴入的其實是水與酒精的混合物;即使在今天的改裝圈,「進氣道噴水」也是一招常見的改裝大法,改裝派的發燒友並不陌生。
船用發動機,也常常採用「缸內噴水」的辦法以實現氮氧化物減排的效果。以瓦錫蘭NSD公司開發的船用柴油機為例,通過特殊的結構設計,可以向發動機的燃燒室內直接噴水。柴油機的一大汙染物就是「氮氧化物」,而氮氧化物生成的必要條件之一是高溫,向缸內噴水,可以利用蒸發吸熱的原理達到降溫的效果,從而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降低比例為50%至60%。
▎寶馬M4的水噴射系統
真正令很多人認可「水噴射系統」的,還是要追溯於寶馬曾在2015年2月份推出的改裝版M4。這款M4主要應用於MotoGP賽事的安全車。發動機的特別之處在於加裝了一套水噴射系統,但值得注意的是,水霧噴嘴仍然布置在進氣歧管的位置。當渦輪吸入了高壓空氣之後,進氣氣流途經進氣歧管,水霧順勢噴出並高溫氣化,由此帶走部分熱量,以幫助進氣氣流降溫。
進氣氣流降溫有啥好處呢?簡單理解,「熱脹冷縮」,類似於中冷器,在降溫之後,空氣的密度增大,可吸入的空氣體積也就更多,燃燒也就更充分。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優勢。
其一,消除爆震。爆震其實就是「不可控的燃燒」,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油氣混合物意外自燃,對經濟性和動力性造成負面影響。噴水的核心要義仍然是「降溫」,溫度降低之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爆震。一方面,我們可以將點火時間適當提前,以提高動力輸出;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優先使用辛烷值標號更低的汽油。
其二,提高壓縮比。壓縮比的直接制約條件就是爆震影響,所以說,當爆震被抑制之後,壓縮比也可以適當「再提高」。而高壓縮比,意味著更高的動力輸出,也意味著油氣混合物的燃燒將會更加充分。即使落腳到減排層面上,類似於上文提到的「船用發動機」,氮氧化物的排放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觀。
紅圈標示為水霧噴射▐
▎實驗室中的蘭金循環
這個時候,有人就會發出疑問,既然「噴水」這麼好,這樣的發動機為什麼不儘快量產,並投向市場呢?最大的攔路虎是「成本」,也包括一些噴水的弊端:1、加入噴水設備,首先需要再設計一個水箱,而且,所噴入的水也絕不是從自來水管上接來的,需要純淨水。也有方案提出與空調冷凝水形成一個循環,可以去嘗試;2、水與氮氧化物仍不可避免地會生成酸,對缸體有腐蝕之嫌。
然而,這並不是說,「噴水發動機」的研發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從科研的層面來看,圍繞「噴水」技術,仍有很多前沿性的研發成果。以基於蘭金循環的二氧化碳回收動力系統為例,參考於如下這張圖:
基於蘭金循環的二氧化碳回收動力系統▐
E表示取消了掃氣過程的二衝程往復式發動機,功熱轉換原理依據於蘭金循環。在這套系統中,助燃劑不是空氣,而是純氧(最初為液態),在進入E之前,勢必要氣化吸熱,同時可以將最後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凝華」為乾冰。而乾冰本身就是可以「賣錢」的,比如注入碳酸飲料,用於人造雨或者舞臺表演等。
FH是給水加熱器,也就是說,在E中反應之後的「熱產物」(二氧化碳和水),將會流過FH並加熱其中的水。重點提到的「噴水」功能,就是由FH通過途徑3向E中噴射實現的,這樣做的優勢還是在於降溫,因為純氧與燃料的反應速度很快,需要降溫來把反應速度「壓下來」、「控制住」。
FP作為給水泵,可以把「熱產物」中分離出的水,反向供給到FH中,實現一個有效的循環。這套系統暫時還是處於實驗室層面的研究設想,如果走向量產,仍是一條很長的路。但是,起碼可以證明,發動機技術並沒有「隕落」,其實還有很多方面可以深入研究。
蘭金循環P-V圖(二衝程)▐
▎反思
寫這篇文章有一個初衷:節能與減排已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電動化為主的新能源成為所關注的熱點。但隨之而來的,也有對於「電動化是否真正環保」的尖銳質疑,畢竟,如果解決不了「電怎麼來的」這一源頭問題,「電動即環保」很難服眾。
我一直堅信,汽車的未來沒有「一家獨大」,針對動力系統,也應該多管齊下,電動車可以搞,氫燃料電池也不能落後,但發動機技術亦不可就此「荒廢」。有人說,電動化是一種彎道超車,足以幫助中國跳過發動機技術的百年壁壘,然而,這樣真的好嗎?國內發動機技術的研發就要「淺嘗輒止」了嗎?
預計2025年,發動機的效率將會達到50%,那個時候,中國準備好了嗎?在技術的突圍戰中,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