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飛行員1926年首飛北極可能有假

2020-11-22 搜狐網


聲稱首飛北極的伯德和他的搭擋班尼特

  1968年,已故美國海軍少將裡查德-伯德入選美「國家航空名人堂」。「國家航空名人堂」在聲明中稱,伯德作為偉大的極地探險家,1929年11月參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南極飛行。1973年,美國空軍上校伯恩特-巴爾欽也有幸入選「國家航空名人堂」,1929年的南極探險活動中,他是伯德那架「福特」三引擎飛機的機長,他是第一個駕駛飛機飛過南極的人。

  1926年飛抵北極的說法遭到質疑

  美國「國家航空名人堂」的傳記稱伯德是世界上第一個「飛」過北極和南極的人,巴爾欽則被描述為第一個駕駛飛機飛過北極和南極的人。1926年,伯德和一名海軍飛行員「據稱」曾經駕機抵達過北極。1949年,巴爾欽曾經駕駛美國空軍的C-54運輸機貨真價實的飛越過北極。


班尼特和巴爾欽成為摯友

  很多人懷疑,1926年伯德的「福克」單翼飛機離開挪威北部島嶼斯匹茲卑爾根的時間能否夠他抵達北極。伯德後來經常說,那天飛機開的很快,因為他很喜歡從兩個方向吹來的尾風。雖然那天的天氣記錄並不支持他的說法,但是多數人還是認為他飛到過北極。不過,巴爾欽後來說那是伯德編造的謊言。伯德1926年飛北極、1927年飛大西洋、1929年飛南極,實際都曾與巴爾欽有過合作。但是兩人合作過之後卻越發不和,伯德認為巴爾欽對自己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圖謀,巴爾欽則感覺伯德想毀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伯德自詡1926年飛抵過北極,巴爾欽對此表示懷疑。伯德死後,巴爾欽公開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招致伯德親友憤怒的抗議。

  他們互不信任卻是團隊的核心

  1925年,曾在挪威海軍航空兵部隊擔任試飛員和維修師的巴爾欽與伯德籤署合同,同意幫助伯德和另一位飛行員弗洛伊德-班尼特做飛抵北極的準備工作,他和班尼特後來成為摯友。伯德稱,1926年5月9日他和班尼特完成了那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飛行。此後,伯德與班尼特計劃同樣駕駛三引擎飛機飛越大西洋。但是在與飛機設計師安東尼-福克一起進行的一次試飛中飛機墜毀,伯德和福克受傷很輕,但班尼特卻傷勢嚴重,無法參加飛越大西洋的飛行。伯德邀請巴爾欽加入他的機組,巴爾欽欣然應允。1928年,一架德國飛機在鈕芬蘭島附近墜毀,班尼特在參與救援時感染肺炎,不久便死在了加拿大。班尼特死後,巴爾欽成為伯德徵服南極計劃的不二人選,因為他是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兼技師,特別擅長寒冷天氣中的作業。


據稱,伯德就是駕駛這架飛機飛抵北極

  伯德和巴爾欽從未相互理解和信任過對方。在飛行過程中,巴爾欽總是一言不發,但是他會給予伯德必要的尊重,因為伯德是他的老闆。伯德雖然不喜歡巴爾欽,但是他能夠認識到巴爾欽是天才,並選用他出任南極飛行的飛行員。

  徵服南極任務的4名機組成員全部是飛行員。巴爾欽是機長,哈諾德-朱恩是副駕駛兼話務員,阿什利-麥金利是航空攝影師,伯德則出任飛行隊長兼導航員。為了紀念死去的班尼特,飛機被命名為「弗洛伊德-班尼特」號。

  飛南極,機組人員最擔心的是天氣。此次探險任務的副指揮、地質學者也是地理學家的勞倫斯-古爾德率一個小組在40隻雪橇犬的幫助下,提前幾個星期抵達前方。他們在一個被稱作「小美國」的地方建立了營地,觀測天氣並隨時準備營救發生險情的機組人員。11月27日,他發回無線電信號稱天氣良好。

  巴爾欽將飛機調試到了最佳狀態,在起飛的最後一刻,伯德又下令加上了兩袋各重150磅的食物,重量顯然增加了飛行的危險程度。關於那次飛行有三個不同的版本,30年代初,伯德和麥金利分別給《國家地理》雜誌寫過文章,巴爾欽1958年在他的自傳《和我一起去北極》中也提過那次飛行。

  麥金利的文章其實主要是展示他拍攝的圖片,他很少提及飛行的細節,但是對巴爾欽的飛行技術卻讚賞有加。另外兩個人的敘述基本一致,但是伯德和巴爾欽兩個都把自己描述成行動的核心人物,而且很明顯的貶低了對方的貢獻。


飛抵南極的「福特」三引擎飛機

  第一次飛過南極的艱難歷程

  天氣非常清朗,飛行員們可以清楚的找到犬隊的足跡,他們沿著犬隊的足跡飛行。不久,他們發現了古爾德等人的營地,拋下了補給和香菸。飛行繼續進行,突然發生的問題差點毀了那次偉大的飛行。他們的目標是要飛過南極洲中部的毛德皇后山脈,但是由於嚴重超載飛機很難拉到必要的高度。朱恩將幾個油罐裡的油加入油箱後扔掉,但是起到的作用不大。據巴爾欽回憶,當時的飛行高度達到了8200英尺,如果不減少飛機上的貨物,那已經是飛機飛行高度的上限了。他果斷的示意朱恩扔掉了一袋150磅重的食物,飛機才輕鬆的越過了障礙。巴爾欽在回憶錄裡寫道:「最後的一道冰牆擋住了我們前進的道路,這面冰牆尤其險峻。巨大的氣流從冰牆頂部湧來,在向下氣流的影響下,飛機巨烈的跳動,我們的等速上升高度是零。朱恩又扔掉了另一袋,福特又搖搖晃晃的升高了一點。」

  伯德在寫給《國家地理》雜誌的文章中詳述的是另一個版本,他寫道:「巴爾欽狂叫著,聲音超過了飛機引擎,趕快扔掉200磅,否則只能返航。扔掉一袋食物,我對麥金利下令。慢慢的,我們升高了。突然,再次發生險情,巴爾欽好象難以控制飛機,他喊道『繼續扔』。我指了指另一袋,麥金利又扔掉了另一袋。」在麥金利的敘述中只,它把這次事故只看成自己拍攝工作的一個小插曲,他說自己「有條不紊、小心翼翼的拍攝照片,記錄方位,突然飛機開始顛簸起來。」

  減輕重量之後的飛機飛行高度上升,但還是無法達到飛越毛德皇后山脈所必須的高度。巴爾欽認為只能設法找到上升氣流借力攀升,他成功了,飛機登上了平坦的極地高原。但危險並沒有就這樣結束,飛機的右引擎突然發生逆火併開始失靈。巴爾欽憑藉自己的經驗調整了安裝,引擎恢復了正常。他在回憶錄中說:「在我們當時11000英尺的高度,兩個引擎是無法讓福特保持飛行狀態的。」接下來抵達南極的路一路順暢。巴爾欽後來說:「根據我的航位推測法,我們14分鐘後可以抵達南極點。我們的位置是南緯89度40分,我們的目標就在20英裡外,已經觸手可及。」14分鐘後,即凌晨1時14分,伯德向機艙裡的朱恩下達命令,飛行小組向營地傳遞了他們勝利的喜訊。伯德的描述則是這樣的:「那個想像中的點,地球的頂端就在我們之下。我發送信號要求朱恩通報小美國!我們拉升高度進行了考察,然後向北飛去。」麥金利依舊在忙著拍照,幾乎錯過了這一偉大的時刻,他後來寫道:「每拍一張照片,我都要看看隊長,希望他能告訴我們已經到了。突然飛機向右飛行並開始做旋轉飛行。隊長打開了活蓋,扔下了一面星條旗並敬禮致意。」據稱,伯德扔下的星條旗上還繫著一塊從班尼特墓碑上取下來的石頭。


巴爾欽1949年飛北極後獲受勳

  質疑伯德首飛北極的兩大理由

  他們的飛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伯德的名聲雀起,他在退役前被提升為海軍少將。其他人當中,後來只有朱恩和伯德再次回到過南極洲,那一次飛行他擔任了機長。伯德繼續進行著自己的極地探險,直到1957年去世。

  巴爾欽也繼續從事極地飛行,他在1931年成為美國公民並在1941年加入了美國空軍。二戰中,挪威被佔領,他指揮了在挪威北部和芬蘭驅趕納粹的空中行動。戰後,他返回了挪威。1948年他重新返回美國空軍並出任第10救援中隊指揮官。1957年伯德死後,巴爾欽開始寫書,他在給朋友的信中介紹了自己的作品,他說:「我沒有寫過任何貶損伯德的內容。我只是說出我所知道的事實,在1926年的飛行中他並沒有到過北極。有兩個原因,第一,伯德離開國王灣只有15個半小時,在這個時間裡他不可能抵達北極;第二,弗洛伊德-班尼特也是這麼告訴我的。」直到現在,歷史學家們還在爭論,伯德到底有沒有在1926年飛抵過北極,相信爭論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巴爾欽1956年從美國空軍退役,1973年去世,死後和伯德及班尼特一樣,他也被葬進了美國阿林頓國家公墓。(章田)

相關焦點

  • 美國飛行員看到的北極基地,是真是假?
    這樣的說法在我們看來太過匪夷所思,但仍然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位叫做拜爾德的美國軍人。他曾經聲稱在北極到過外星人的基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北極的外星人基地?拜爾德聲稱那是在1947年的2月份,當時他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準備去北極進行勘測工作,當時他們正按著導航朝北方飛行,經過多次檢驗後,通訊和無線電都十分正常。但是當他們來到一片被冰雪覆蓋的湖面上時,指南針竟然開始不停的抖動,方向失靈。這個時候地面上的冰雪消失了,遠方出現了高大的山脈,雖然這些山脈的數量並不多,但是並不是幻覺。
  • C919首飛機組機長蔡俊特寫:做過11年飛行員,沒害怕過
    這一試驗的完成,也意味著C919的首飛正式步入倒計時。5月4日,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蔡俊表示,飛機能不能飛,試飛員心裡很有數,害怕倒是沒有過,心裡想的更多的,其實就是,這個飛機現在狀態怎麼樣,它適不適合首飛,「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 資金短缺 美聯航或要求2850名飛行員休無薪假
    中新網8月2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當地時間27日,美國聯合航空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除非美國聯邦政府批准發放額外紓困金,幫助航空公司支付人事成本,否則今秋將要求2850名飛行員休無薪假。據報導,聯合航空擬要求飛行員休無薪假的規模,高於達美航空計劃中的1941人,以及美國航空的1600人。報導稱,總部設於芝加哥的聯合航空向員工表示,將在未來幾天內通過郵寄寄送通知,預定10月1日至11月30日間陸續生效。
  • 「鯤龍」海上首飛成功
    2020年7月2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山東青島附近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試飛科目訓練及驗證飛機相關性能奠定了基礎。AG600項目於2009年9月5日正式啟動。2017年12月24日,在廣東珠海金灣機場成功實現陸上首飛;2018年10月20日,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完成水上首飛。為驗證AG600飛機海上特性,在成功完成水上首飛後,2019年全面開展了科研試飛及試飛員改裝培訓等一系列工作。
  • 海上雄鷹——淺析美國海鷹直升機進化史,及資深飛行員的十點總結
    自1974年10月第一架原型機首飛以來,美國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的黑鷹/海鷹系列直升機一直在國際市場上大名鼎鼎,憑藉出色的性能、流暢的外形受到眾多人喜愛和追捧。第一架SH-60B於1979年12月12日首飛,1984年服役。它在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上執行反潛、反水面作戰。水面艦艇的大功率聲吶發現信號後,SH-60B再飛到可疑區域做精確定位。正常情況下探測數據會回傳母艦,經分析確認後聯合打擊。有時數據回傳失敗,海鷹直升機也可以自行分析,但效果會差一些。
  • 中國殲20獨特氣動設計,升力係數超美國F-22,因假數據創造的奇蹟
    在2011年,中國第一款五代隱形戰機殲-20完成首飛測試。這款由成飛設計局研發的五代隱形戰機採用了獨特的鴨翼+邊條翼+升力體+全動垂尾的氣動設計布局,這樣的設計方式在全球現役的五代隱形戰機中也是絕無僅有的。而在前不久,這項由我國航空動力學專家首創的飛機氣動設計獲得了中國專利設計金獎。
  • 米格-31戰機出徵北極 誓要成為酷寒地帶「空中利刃」
    此前有媒體報導,米格-31BM的升空上限可達到2.4萬米。而此次作戰演練中,戰鬥機僅爬升到了1.7萬米的高空,這可能是因為米格-31BM攜帶了『匕首』高超聲速飛彈。在攜帶了重物的極端環境下,上升到1.7萬米高空應該能滿足戰術要求。」
  • 俄網友:中國飛行員新型頭盔正在使用,美國的卻可能喪命
    據俄羅斯《軍事論壇》網站發布消息:近日在中國的電視臺播放了關於中國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駕駛艙的畫面,其中中國空軍的飛行員頭盔備受關注,這很有可能是中國的新型多媒體頭盔,擁有廣泛的功能,但是成本卻比美國F-35戰鬥機飛行員不僅便宜得多,也更好。
  • 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實現的第三次首飛,也為飛機下一步進行海上試飛科目訓練及驗證飛機相關性能奠定基礎。海上首飛有啥不同?AG600有啥能耐?AG600別名「鯤龍」,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採用懸臂式上單翼、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單船身水陸兩棲飛機布局形式,選裝4臺國產渦槳6發動機,機長37米、翼展38.8米、機高12.1米(外部尺寸與波音737相當),最大起飛重量53.5噸。
  • 俄專家:北極上空是美國最有可能打擊俄羅斯的最短距離
    此前,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發表報告稱,北極圈內可利用石油儲量預計為900億桶,可以滿足全球近3年的石油需求量!該報告加劇了各國對於北極圈的主權爭奪戰,以俄羅斯、美國、英國、丹麥、挪威及加拿大均曾表示對該地區有控制權。
  • 北極何時無冰?專家:可能20年後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宏利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時間節點可能在未來20~30年出現。不過,科學家對北極何時出現夏季無冰狀態還有爭議。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9月北極海冰面積展望,包括16個數值模式預測結果和14個統計預測結果以及3個定性分析結果,但各機構提交的結果有較大差別。
  • 「鯤龍」AG600海上首飛成功
    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實現的第三次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AG600項目於2009年9月5日正式啟動。2017年12月24日,在廣東珠海金灣機場成功實現陸上首飛。2018年10月20日,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完成水上首飛。為驗證AG600飛機海上特性,在成功完成水上首飛後,2019年全面開展了科研試飛及試飛員改裝培訓等一系列工作。
  • 「鯤龍」AG600順利完成海上首飛
    繼「上天」「下水」兩次試飛成功後,AG600又順利完成海上首飛。這次的海上首飛有多酷炫?直擊霸氣現場!此次成功實現海上首飛,為下一步飛機進行海上科研試飛及飛機相關性能驗證奠定了基礎。這是AG600飛機繼2017年陸上首飛、2018年水上首飛之後實現的第三次首飛。
  • K8首飛30周年:享譽世界的喀喇崑崙之鷹
    K8飛機從這裡騰空而起,圓滿完成首飛,為我國武器裝備研製走國際合作道路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1990年11月21日 K8飛機成功首飛K8飛機首飛後,K8飛機的首批總設計師系統成員合影(右一為石屏)在建國60周年的閱兵儀式上,駕駛教8飛機的中國空軍女飛行員組成梯隊飛越天安門,接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檢閱,這也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首次有女飛行員駕駛飛機受閱。在建國70周年閱兵儀式上,教8飛機和教10等飛機組成教練機梯隊飛越天安門。
  • 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海上首飛
    AG600項目於2009年9月5日正式啟動。2017年12月24日,在廣東珠海金灣機場成功實現陸上首飛;2018年10月20日,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完成水上首飛。為驗證AG600飛機海上特性,在成功完成水上首飛後,2019年全面開展了科研試飛及試飛員改裝培訓等一系列工作。
  • 首飛大西洋的「聖路易斯精神號」
    1921年5月21日,查爾斯·林白獨自駕機首飛大西洋獲得成功。林白因此成為世界名人,獲得了2.5萬美元大獎。此舉也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美國對其航空業的投資。但飛行視野一般,飛行員只能通過潛望鏡和側窗觀察空中情況。林白駕駛瑞安NYP「聖路易斯精神號」在聖地牙哥完成了幾次試飛,首先完成了飛越了整個美洲大陸。1927年5月20日,林白獨自駕機從紐約起飛,一直向東飛行。經過了33小時30分的飛行,林白飛越了5810千米的航程,安全降落在 法國巴黎附近的布爾歇機場,他受到了當地民眾熱烈的歡迎。
  • 究竟和民航飛行員有什麼區別?
    10月11日,據新華社報導:2017年5月5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試驗,蔡俊擔任了首飛機長,在這之前,他在東航做飛行員。蔡俊說道:「其實從我的認識來講,民航飛行員是在手冊規定的(飛行)包線之內飛行,他所要承擔的任務就是從A到B,這樣一個運載旅客的任務。對於試飛員來說,對一款新研製的飛機進行包線的拓展,功能的試飛,後面還有很多隱藏的任務,比如我們要編寫手冊、編寫程序,最終這些手冊和程序將會提供給民航的飛行員來用。」
  • 淺談《天際行者》致敬飛行員
    1965年,正值美國和俄羅斯先後準備向太空發射載人飛船之際,指揮官謝爾蓋·科羅廖夫決定選派飛行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和帕維爾·貝爾耶夫執行首飛任務,提前於原計劃兩年執行。於此過程中,無論是兩名太空人還是指揮官和無數參與者,都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和風險。
  • 關注|北極冷戰再啟?大國爭奪北極地區控制權
    近日,一則俄羅斯軍事演習的消息,使「北冰洋飛彈齊射」這一場景有了出現的可能。據俄羅斯媒體披露,俄正計劃在北極地區進行25年來最大規模的飛彈發射試驗,俄羅斯兩艘新型「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將同時發射16枚遠程核飛彈,演習目的是檢驗俄羅斯潛艇的戰鬥力。
  • 北極夏季海冰最早2035年可能完全消失
    在三月份北極海冰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海冰幾乎覆蓋整個北冰洋,面積接近1550萬平方公裡。海冰在夏天期間又開始融化,在九月份達到最低值。20世紀80年代的7月期間,海冰的平均面積為980萬平方公裡,與美國或加拿大的面積相當。  今年7月,北極海冰面積僅為725萬平方公裡。自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平均每年減少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每年都有北達科他州面積大小的海冰融化,而且不會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