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固體培養:液體培養假陰性和假陽性的鑑別補充實驗

2020-11-24 奇趣生活大雜燴

上圖是我們工作中常見的支原體液體培養及藥敏二合一試劑。

實際工作中,如果採用這種單一試劑進行泌尿生殖道支原體培養時,我們會發現其陽性率特別的高。高陽性率雖然是莆田系的男科婦科期望的,但對於一個較真的檢驗人來說,我們比須清楚,雖然支原體(解脲脲原體和人型支原體)在泌尿生殖道多有定植,但總體陽性率不超過40%(陽性不表示支原體致病,陰性也不表示不存在定植,僅提示支原體的量是否已達到試劑的敏感性範圍)。所以,當您實驗室陽性率超過這個比例的時候,就比須找原因。

這類試劑除了高陽性之外,我們還能遇到很多無法報告的情況。如花板(藥敏結果混亂),全陽,以及液體培養瓶與板條之間陰陽性相反等等情況。很多時候我們僅僅當作實驗操作不嚴謹處理,並沒有去查閱更多文獻,深刻了解這類現象出現的各種原因。

今天,筆者就來對這類情況進行一些分析。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類液體培養及藥敏二合一試劑的原理。簡單說來就是一個專用的支原體液體培養基,加上酸鹼指示劑,利用支原體分解尿素產鹼,從而改變液體培養基的PH值,使得液體培養基出現顏色變化。當培養出支原體的時候,支原體分解尿素產鹼性物質導致液體PH升高,呈紅色顏色改變。

明白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分析其假陽性與假陰性情況類型。

1)只要液體培養基中有鹼性物質存在,液體培養基就能呈陽性(紅色)表象,無論這個鹼性物質是不是來自於支原體的代謝。現實中可以導致該液體培養基PH升高的情況實在是太多,比如樣本被鹼性物質(鹼性洗液)汙染,或者一些產鹼性的微生物(生長緩慢的陰道加德納菌)存在等等。

2)相反,哪怕支原體陽性,同時有一種產酸的細菌存在,或者樣本被酸性物質汙染等等,這些酸性物質會中和掉支原體代謝生成的鹼性物質,從而導致培養基不出現顏色變化,造成假陰性

我們尤其應該重視的是產酸與產鹼性細菌的生長引起的假陰性和假陽性情況,特別是那種在這類培養基中生長緩慢的產酸與產鹼菌,往往不會引起液體培養基的渾濁變化,其後的抗菌藥物譜對其往往也有相應的抑制作用,極其不易被我們發現,從而造成誤診和漏診。

所以,對於一個嚴謹的實驗室來說,我們單採用這樣一類液體試劑進行支原體的培養與藥敏實驗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需要有另一種方法能輔助我們鑑別是否有其它菌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採用支原體固體培養基培養,並於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存在支原體生長菌落是簡便的有效方法

重點提示:以上方法不僅適用於泌尿生殖道支原體的鑑定,同樣適用於肺炎支原體的鑑定。對於臨床來說,筆者不推薦液體培養基轉種固體平板後再觀察的方法。因為,其一液體培養基本對支原體已經起到了增菌作用,導致結果失真,支原體作為泌尿生殖道常見定植微生物,屬於機會致病微生物,其對人體致病有菌量依賴性;其二也延長了報告發放時間。所以,筆者推薦支原體固體培養基與液體培養及藥敏實驗同時實驗,市面上已有很便於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的支原體固體培養基條塊試劑,也便於實驗室標準化

上圖為光學顯微鏡下觀查到的MH合併UU菌落生長現象

上圖為光學顯微鏡下觀查到的MH合併UU菌落生長現象

上圖為光學顯微鏡下觀查到的UU菌落生長現象。注意樣本之間UU菌落大小差距較大,可能與樣本種UU量有關。UU量少的時候菌落較大,反之較小。對於大型UU菌落而言,其形態也多樣,對於新手而言,可以結合是否在劃線之上,以及順著劃線出現形態變化進行鑑別

相關焦點

  • 分享:一種在細胞培養中支原體汙染檢測的方法
    支原體汙染是細胞培養實驗中的常見問題之一,那如果細胞被支原體汙染不明顯,出現實驗結果難以理解,重複性差等問題如何解決呢,本文締一生物為您分享:一種在細胞培養中支原體汙染檢測的方法。分享:一種在細胞培養中支原體汙染檢測的方法常規PCR
  •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假陰性/假陽性問題探索及解決方案
    但是近期關於核酸檢測準確性問題的討論甚囂塵上,如何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如何減少假陰性/假陽性成為困擾檢測工作者的重要難題。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很多方面得到了討論,如:冠狀病毒感染人體後,病變主要發生肺部,即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咽部病毒含量低,通過咽拭子檢測常常出現陰性,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採樣不規範,運輸和存儲等造成病毒RNA降解,核酸檢測試劑盒的快速審批入市,質量參差不齊等等,這些環節都可能導致假陰性的發生。
  • PCR檢查支原體是對藥典方法的重要補充
    支原體傳統檢測方法為培養法和指示細胞染色法,這兩種均是「藥典方法」。但缺點是耗時長,靈敏度低。此外,這兩種方法均無法明確所感染支原體的類型。 因此,採用PCR或qPCR檢測支原體的高度保守序列,用於製藥工業的放行檢測,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當然,核酸擴增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它檢的不是活的支原體,而是支原體的DNA。另外,它容易受到樣本基質中的物質幹擾,如果靈敏度達不到,有時容易漏檢。而培養法的問題是,有些支原體無法在培養基上生長,因此也不會被發現。
  • 如何給細胞做支原體篩查?
    細胞培養是實驗室的常規操作和科研基礎。其中,保證細胞不受支原體的汙染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重要環節。然而,支原體汙染細胞的發生率又非常高,有報導高達63%。那麼,這些支原體汙染是從哪裡來的呢?一瓶被支原體汙染的細胞足以威脅到其他培養的細胞。因此,定期對細胞培養基、細胞培養上清進行支原體的監測是非常重要的。
  • 什麼是核酸檢測「假陰性」?
    患者入院後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直到2月5日才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發布的一則報導顯示,一位女患者5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但她有明確的武漢流行病學史,我們又覺得她不是普通的炎症,和常規肺炎不一樣,和新冠肺炎很像,所以決定不能放過。」最終這位女患者被確診。類似的多次核酸檢測均為「假陰性」的情況並不罕見,核酸檢測假陰性的問題,引起了醫療界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
  • 如何給我們的細胞做個支原體篩查
    細胞培養是實驗室的常規操作和科研基礎。其中,保證細胞不受支原體的汙染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重要環節。然而,支原體汙染細胞的發生率又非常高,有報導高達63%。那麼,這些支原體汙染是從哪裡來的呢?一瓶被支原體汙染的細胞足以威脅到其他培養的細胞。
  • 細胞培養汙染拯救及預防方法
    概論§汙染是細胞培養的大敵。預防和避免汙染是細胞培養成功的關鍵之一。§一開始就要十分重視,防止汙染,否則會前功盡棄,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浪費人力、物力,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最常見的有革蘭氏陽性菌,如枯草桿菌以及大腸桿菌、假單胞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其中又以白色葡萄球菌較常見。§培養細胞受細菌汙染後,會出現培養液變混濁,pH改變。汙染後細胞發生病理改變,胞內顆粒增多、增粗,最後變圓脫落死亡。2、真菌汙染§真菌汙染是細胞培養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最常見的真菌有煙麴黴、黑曲菌、孔子黴、毛黴菌、白色念珠菌和酵母菌。
  • 7個問題破解你對血培養從接收到陽性處理的疑惑!
    2、若為自動血培養儀培養,就直接裝載其中,儀器報陽時,按上述步驟處理。 四、血培養瓶培養過程中應如何觀察和處理? 1、傳統手工培養為靜置培養,在未振搖之前觀察瓶內有無絮狀物、均勻混濁、溶血、凝塊、液體表面是否有菌膜,底部血細胞與液體交界處是否有白色顆粒,輕輕振搖時液體中是否有大量密集細小的氣泡等來判斷是否為陽性。 2、也可以每天或者每隔12-18小時盲種一次,但增加了汙染了機會。
  • 血培養陽性一定是血流感染?
    06採血套數和培養陽性率關係?抽幾次血培養合適?評估4次或以上血培養檢出率的研究發現,取樣培養數越多則真正病原體累積檢出率越高,第1次為73%-80%,第2次為80%-89%,第3次為95%-98%,第4次為99%-100%。
  • 檢測細胞培養及生物製品的支原體汙染選用什麼呢
    支原體檢測試劑盒Venor®GeM OneStep採用常規PCR方法,並包含PCR需要的所有試劑。其中引物和dNTP、DNA聚合酶、內控對照都包含在PCR預混液(Mix)乾粉中。重懸緩衝液復溶Mix乾粉,分裝到PCR管中,分別加入細胞上清(陰性對照)、復溶的陽性對照DNA和待測樣品(細胞上清或提取的樣本DNA),進行PCR反應。
  • 等溫擴增時出現假陽性如何應對?
    假陽性是指檢測陰性材料得到陽性結果。如果一次實驗中的幾個陰性對照中出現一個或幾個陽性結果,提示本次實驗中其它標本的檢測結果可能有假陽性。實驗中設立的陰性對照可提示有無假陽性結果出現。陰性對照樣品檢測為陰性時,表明試驗全部過程的試劑沒有受到汙染;陽性對照樣品檢測為陽性時,表明DNA提取(RNA提取、RNA反轉錄)、DNA擴增和電泳鑑定工作體系正常。在陰性對照樣品和陽性對照樣品檢測結果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對檢測樣品進行判定。只有設立試驗全程的對照,才能證明試驗結果成立。造成假陰性的原因可以通過設置試驗對照來查找。
  • 等溫擴增時出現假陽性如何應對?
    如果一次實驗中的幾個陰性對照中出現一個或幾個陽性結果,提示本次實驗中其它標本的檢測結果可能有假陽性。實驗中設立的陰性對照可提示有無假陽性結果出現。陰性對照樣品檢測為陰性時,表明試驗全部過程的試劑沒有受到汙染;陽性對照樣品檢測為陽性時,表明DNA提取(RNA提取、RNA反轉錄)、DNA擴增和電泳鑑定工作體系正常。在陰性對照樣品和陽性對照樣品檢測結果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對檢測樣品進行判定。只有設立試驗全程的對照,才能證明試驗結果成立。 造成假陰性的原因可以通過設置試驗對照來查找。
  • 細胞培養支原體汙染的判斷和處理方法
    支原體是一類無細胞壁、大小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直徑在0.13~0.18 μm)並獨立生活的微生物,可穿過0.22 μm 的孔徑濾膜
  • 不可小看支原體汙染問題
    在培養細胞時,人們常常關注細菌和真菌的汙染,認為它們是細胞培養的主要幹擾因素。但其實,更嚴重的是支原體 的感染,它的發生率非常高,而且不易被發現。不僅普通光鏡下無法發現支原體,而且培養基也不容易變色。只有在汙染的後期培養基才容易變黃。下圖為支原體嚴重汙染後的表現:那麼,支原體汙染為什麼發生率這麼高?
  • qPCR檢測支原體方法略述
    和PCR比起來,qPCR不用跑膠,實時監測擴增狀況,操作更為便捷。下面以德國MB Venor®GeM支原體檢測試劑盒(qPCR一步法)(Venor®GeM qOneStep)為例,略述檢測原理和過程。該試劑盒包括4管試劑,其中2管分別為緩衝液和PCR水,另2管為最主要試劑。
  • 科研人員為什麼不能忽視支原體汙染的存在?
    在培養細胞時,人們常常關注細菌和真菌的汙染,認為它們是細胞培養的主要幹擾因素。但其實,更嚴重的是支原體 的感染,它的發生率非常高,而且不易被發現。不僅普通光鏡下無法發現支原體,而且培養基也不容易變色。只有在汙染的後期培養基才容易變黃。
  • qPCR支原體檢測試劑盒說明
    該試劑盒的設計滿足歐洲藥典和日本藥典對於不同類型樣本(如軟骨細胞、血清、細胞培養上清)在DNA抽提後的檢測標準。可直接檢測細胞上清(研究領域),或者先對細胞培養物富集,或先抽提DNA。該試劑盒完全符合EP2.6.7和JP G3的要求。
  • 細胞培養出現支原體汙染的危害及檢驗方法
    支原體是目前已知一類能在無生命培養基上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培養(特別是傳代細胞)被支原體汙染是個世界性問題。國內外研究表明,95%以上是以下四種支原體:口腔支原體(M.orale)、精氨酸支原體(M.arginini)、豬鼻支原體(M.hyorhinis)和菜氏無膽甾原體(A.laidlawii),為牛源性。國外調查證明,大約有二十多種支原體能汙染細胞,有的細胞株可以同時汙染兩種以上的支原體。
  • 細胞培養中的支原體汙染問題
    支原體無細胞壁形態呈高度多形性.可為圓形、絲狀或梨形。支原體形態多變,在光境下不易看清部結構。電鏡下觀察支原體膜為三層結構.其中央有電幹密度大的密集顆粒群或絲狀的中心束。支原體多吸附或散在於細胞表面和細胞之間。橫斷面與細胞微絨毛相似,但微絨毛電子密度比支原體小,且中央無顆粒群或中央束。
  • 勿讓支原體成為培養細胞的殺手
    有時看到論文裡,會寫到在培養細胞時,一周檢測一次支原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支原體很容易成為培養細胞的殺手。支原體直徑約0.1-0.3µm,比細菌還小。它容易附著於細胞表面,與宿主細胞胞膜融合併交換成分。環境中很容易存在支原體,人體也容易攜帶支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