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01太空漫遊》相當的《索拉裡斯》的經典著作

2020-12-02 江侃昔夢

1966年,在完成安德烈塔可費斯基的第二部電影《安德烈·盧布廖夫》後不久,他考慮改編波蘭作家斯特尼斯勞萊姆的經典科幻小說《索拉裡斯》。然而,他沒想到的是,既然《盧布廖夫》被定義為「教條主義」,那麼塔可菲斯基隨後的拍攝計劃已經丟失。當之後,《盧布廖夫》五年後發布時,塔可fisky的第一個想法是儘快將《索拉裡斯》(又稱《飛向太空》)付諸行動。

庫布裡克1968年的斯坦利的《2001太空漫遊》已經被展示了很長一段時間,圍繞冷戰陰影的隱喻不言而喻。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塔可菲斯基不想參與這場爭論。他想表達他對藝術創新和人性的思考。在《雕刻時光》中,他描述了「藝術中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是呼應了人類心靈的種種需求,而其功能則是在探索我們這一時代中最重要的問題」。當時,人性的折磨是塔可費斯基急於表達的主題。

01追尋:結合生命的意義和信仰妄想症來探索人類靈魂的終極歸宿

福斯基對苦難的理解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一方面,它來自東正教的影響。在《聖經》中記載,苦難的「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與生命的內涵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在他的之後實踐中,他的電影概念不斷受到質疑,挑戰,《索拉裡斯》的完成實際上是他消除痛苦的過程。不管他想拍歷史電影還是現實電影,他都可能因為立場而聲名狼藉。幸運的是,他將主題擴展到宏宇宙,以表達他對世界的個人觀點,該宏具有強烈的痛苦感。

影片開始前20分鐘,伯頓對太空人恆星索拉裡斯的調查已經展開。他在宇航站有嚴重幻覺,被上級領導一致嘲笑。錄像材料是空白的,無法證實他對這幅虛幻的圖像所說的話,從而揭示了Chris Kelvin訪問索拉裡斯星的目的:調查真相。但這裡的過度效應有點牽強。伯頓夢想創作的人物在現實中找到了原型。不過,與常理相比,伯頓顯然是瘋了。描述和隨後的確認表明,一切都是真實,這不能幫助觀眾反思:真相是掌握在多數人手中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在浩瀚的宇宙,我們曾經的真理真的不會偏離嗎?

實際上,這是塔可菲斯基真正痛苦的縮影。為了拍攝《索拉裡斯》,他多次被送到電影藝術委員會審查,多次受到批評和嘲笑。在電影的開頭,人們用嘲笑來描繪真理的存在。它不僅是伯頓苦難的象徵,更是歷經千辛萬苦的現實生活的典型代表,激發了人們對它的反思生命的意義

官方宣稱的生化磁流對人類意識的作用,電影中虛幻的人類形態,給出了明確的解釋。克裡斯10年死亡的妻子實際上是由中微子組成的,中微子的根源是人類自身產生的思維。因此,虛幻的形象就不會是消失,而遭受喪妻之苦的克裡斯,總是在虛幻的智慧面前保持理智,他一遍又一遍地排斥和驅趕哈利,但最後,他別無選擇。哈利的不朽象徵著人類對信仰真理和堅定的執著,對索拉裡斯恆星的探索是對靈魂歸宿人類的深度探索。一死兩死的結果也預示著痛苦的來臨。苦難一直是人類的折磨,其根源是現實的折射,折射出人性的冷靜和靈魂更深層次的苦難。

02。靈魂受苦:人類需要的不是鏡子,而是人類自身。地球與索拉裡斯形成鮮明對比

從表面上看,這部電影探索了宇宙的真相,但塔爾科夫斯基希望展現人類最寶貴的情感,不僅是對生命真諦的探索,更是對愛和希望的探索。在《雕刻時光》中,他曾經描述過藝術的終極目標,更像是電影的初衷:

「藝術家自己,以及周遭的人,闡述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向人們解釋人類之所以出現於這個星球的理由」

作為一個幻想,哈利有人類的思維。對於人性自私和貪婪一針見血,有人指出「你們是人,各不相同,所以吵架」爭端有時不僅僅是因為分歧,而是因為人性仇恨和嫉妒。

與貪婪自私的人相比,哈利的形象是溫暖和真誠的,她慢慢地開始學會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容忍和博愛,如何為生命犧牲。顯然,這是對塔可fisky對冷漠,自私人性的含蓄批評。

空間站的工作人員說「人需要人,人也需要鏡子」,也就是說,只有在環境中,人們才能更好地觀察同伴,反省自己,環境具有很強的塑造能力,才能幫助人們找到生活的樂趣,生命的意義,在經歷受苦的之後中會研究痛苦和幸福的根源。作為遠離地球的所在地,空間站對地球沒有影響,克裡斯在放逐中得到淨化,這表明精神指引遠比物質追尋重要。

在影片開始時,克裡斯在薄霧的泥土中接收到洗禮的雨水,並將執念衝走。他把手伸進水裡,渴望就被淨化了。地球的美麗環境與索拉裡斯星形成鮮明對比。目的是突出對比。讓觀眾欣賞美的的地球,同時希望當克裡斯到達索拉裡斯星之後時,他能想到地球,換句話說,他能感覺到鄉愁對身心有益。

克裡斯仔細考慮了痛苦中的生命的意義,它反映了孤獨的放逐和救贖的渴望。只有當他認識到痛苦的根時,他才能得到擁抱幸福更好的新生。

03年。放逐對於孤獨:克裡斯對思想海洋的懺悔象徵著犧牲和救贖,這是痛苦的另一種表現

孤獨是一直存在於takovsky電影中的元素。根源在於缺乏有效的人際溝通。人在人群中總是有感受到的重要性。只有當孤獨更適合於幸福時。

本文分析了它的飄渺,但仍縈繞不去的特點。

在索拉裡斯星球上有一片思想海洋,那裡可能有東西超出人類認知範圍。但這是什麼物質?影片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所以克裡斯只能自己探索。他不是在尋找新的物質,而是在探索自己的內心。

從熟悉的家園到陌生的空間站,環境和顏色改變反映了人類對貪婪的好奇心。什麼樣的材料形式能產生如此美妙的感覺,吸引觀眾繼續去探索塔可費斯基用廣角鏡頭來呈現海洋,它的顏色由藍色變為黃色,物質形態由液態水變為氣體,似乎有一位萬物之主掌管著這個區域。但原因是這些螺旋狀的神秘物質更像是內在自我的回歸。人類為什麼活著?我們怎樣才能從孤獨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其實,這是對苦難根源的深刻剖析。

索拉裡斯星空曠中沒有人,這讓人生產生懷疑。與其說是這裡沒有人的宇宙,不如說是世界從科學家的心臟構建,根據每個人的心臟幻化成的不同形態的變化。當哈利出現時,克裡斯對孤獨的內心傾向和良心的驅使使他成為聖徒在宗教尋找聖杯中,從內心的小世界到未知的大宇宙,這個孤獨的絕望令人驚嘆。影片結尾,克裡斯跪在父親前,鏡頭縮小,他的家鄉回到了思想的海洋中,無論他是否是家鄉思想海洋中的一站,還是這一切都是因為孤獨的幻想?他是否得到救贖與塔爾科夫斯基的時間值密切相關。

04年。珍惜時間:在回顧歷史的同時,體會時間帶來的永恆之美,看看未來

電影中緩慢的時間變化反映了塔爾科夫斯基對時間的評價。他鍾情流過相機的每一幀時間。他通過畫中人物的情感記錄時間的感覺。空間站裡可怕的氛圍時刻顯示著時間的寂靜,它成為不斷質疑人心的鼓點,雖然科學家被絕望包圍,但在痛苦中,它奇蹟般地產生了痛苦的愛。這個熊熊烈焰溫暖是時間和其中的人帶來的反思和理解。

傳統上,道德良心是避免人類精神墮落和肉體滅絕的唯一途徑。這個普世值只能反映救贖通過時間交互的含義。克裡斯在時間演繹中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告別找回了良知,接受了命運,接受了提振精神,歷史總是循環周而復始。只有對時間的寶貴值進行展望和評價,才能以入世的積極精神歡迎新生。

哈斯基說,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每個人都進退兩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物質產品永無止境的擴大和生產的增加。人們的精神道路越來越封閉。整個社會需要的不是一個人的救贖,而是一群人的朝聖,和時間會讓人們認識到錯誤和選擇承諾的正確性,因為,正確的價值應該是回顧歷史和展望未來,而不是在回憶的漩渦中不斷地沉淪。

當他意識到救贖的值是時間時,所有的謎題都解決了。這時,克裡斯又陷入了矛盾之中。他接受了這一切,但生活中的痛苦又出現了。這個時間循環的悖論不能改變遇見他它仍然會內心痛苦和放逐為孤獨。

人類有限的生命如何承受無限時間的不斷流逝,時間的延遲與死亡的悲劇相呼應,時間提供了人類存在的城堡,它不僅造人,而且囚禁人。在時間的範圍內,生命只是短暫的停留。索拉裡斯星的物理形式顯示了時間星的永恆性。唯一的改變是人類的思想。那裡真的有生命元素嗎?除了人類和類人形態,還有其他形態嗎?只有時間能給我們答案。

克裡斯在《索拉裡斯》中通過時間回望記憶的美來思考現實的意義。這是塔可菲斯基想展示的人類苦難的縮影,現代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造成的溝通障礙。每個人都會面對人生,信仰迷失和孤獨,只有通過時間的間隙,我們才能實現救贖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通過個體努力實現世界。這種宏大的歷史觀被放在科幻電影中,只有塔可菲斯基有這樣的能力來呈現它。

相關焦點

  • 在太空遇見亡妻?比肩《2001太空漫遊》的蘇聯科幻片
    ②《2001太空漫遊》的反義詞《飛向太空》的英文片名是「Solaris」,直譯的片名是「索拉裡斯」,改編自波蘭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同名長篇小說(《索拉裡斯星》)。美國人唯有拿出《2001太空漫遊》這種級別的科幻片才能和《飛向太空》掰手腕。「塔可夫斯基和庫布裡克,一個是飽含了對全人類的愛。一個是完全沒有進入人類情感的世界裡頭。——@木衛二」有網友給出了這樣的評語。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飛向太空》的結尾,正當我們以為凱爾文重新回到地球、回到他的木屋時,鏡頭緩緩拉開,只見凱爾文仍置身在一片汪洋之海中。而《2001太空漫遊》的最後,宇宙中誕生了一個夢幻般發光的圓球體,裡面孕育著一個人類的嬰兒。
  •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是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為斯坦利·庫布裡克1968年的電影劇本所作的小說。這個故事是根據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湊的,其中短片作品「前哨」(The Sentinel)裡的某個概念,可看做本書基礎架構。庫布利克和克拉克最初一起合作,小說和電影同步進行,到後期庫布利克還投入編劇本的工作。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
  • 《2001太空漫遊》70mm版預告 重訪經典魅力無限
    《2001太空漫遊》70mm版預告 重訪經典魅力無限 時間:2018.04.2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2001太空漫遊》——宇宙的想像力
    沒有一句臺詞,用長達6分鐘的時間來描繪導演心中史前的洪荒景象,是60年代著名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開頭。很多不喜歡,或者對節奏緩慢的科幻片沒有多大興趣的人,很難看的下去這部電影。可是喜歡的人,慢慢坐下來,靜靜的看著,反倒會沉浸其中,甚至欲罷不能。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時光網訊  不管家庭影院的技術已經多麼先進,有些電影還是需要在大銀幕上才能充分體現其魅力,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無疑就是其中一部。斯坦利·庫布裡克的這部經典科幻電影,將於下月在英國院線舉行特別重映。
  • 為什麼大家都愛《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定義時代
    對於那些熱愛電影的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揮不去的魔咒,它總是不時地從各式各樣,相關或不相關的電影評論裡跳出來,看得你心煩意亂。《荒島餘生》裡漂流荒島的湯姆漢克斯,蹲在岸邊看著衝上岸的快遞箱子,這是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第22條軍規》美女出場時放的配樂,是向《 2001太空漫遊》致敬。就連《少林足球》的片頭,都是以一貫的星爺作風,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
  • 《2001太空漫遊》:傑作何以能歷久彌新?
    《2001太空漫遊》的經典首先來自它的真實,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能夠歷久彌新的首要因素。因為觀影后短時間記錄下的筆記雖然記憶新鮮,但同時也帶有許多興奮的情感,尤其是看到一些佳作,一些名作經典修復版,那種興奮幾乎會延續一晚。 看回這些手帳,到今年為止最佳的觀影體驗還是年初在香港電影節看《2001太空漫遊》4K修復版。
  • 【悅讀】2001:太空漫遊
    克拉克也被譽為偉大的太空預言家,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一等學位。他針對太空技術作出的許多預測都成為現實,他曾預言過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全球通訊衛星、地震預防預測等尖端技術,地球靜止軌道正是因為他而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 閒聊老電影 (2)《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因而比起講故事,《2001太空漫遊》更像是在陳述一個觀點、證明一個命題。它不必通過故事去隱喻它的主題,它不必圍繞主題去展開情節——它的一切情節都是對其主題本身的呈現。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終結》《2001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最新譯版似乎已經改成《與羅摩相會》了)、海因萊因的《星船傘兵》《異鄉異客》、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銀河帝國》三部曲幾乎都是在50到70年代間創作的——二十世紀上半葉那些偉大的科學突破正在以可見的速度轉化為實用的技術,也許《2001太空漫遊》最經典的鏡頭中猿人擲向天空的骨頭還未落地就進化成宇宙飛船過於誇張,但是一個幼年時還在留著鼠尾辮的人在暮年就得以見到人類登月的
  • 《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文化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所提供的超前理念具有裡程碑意義,甚至滲透到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中。太空漫遊對外太空生活細節有著大量描繪:人聲識別系統、平板電腦、太空站、人工智慧等等等等,這些現在都已實現。看過《2001太空漫遊》之後你會發現,許多電影與遊戲的創意設計都是對太空漫遊的延續。
  • 現代科幻電影鼻祖,2001太空漫遊,時隔51年現在看依然經典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是所有人公認的一部現代科幻電影鼻祖,毫不誇張的說,這部電影影響了很多後續科幻片的創作,無論是拍攝手法還是內容立意,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再看,依然可以把它稱之為佳作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對它的討論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語言: 英語 / 俄語上映日期: 1968-04-02(華盛頓首映) / 1968-05-12(英國)片長: 149分鐘又名: 2001:星際漫遊 / 2001:太空奧德賽這部影片是庫布裡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製。
  • 諾蘭導演出席"2001太空漫遊"坎城重映
    時光網訊 今年,是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上映整整50周年。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組委會決定在今年5月的電影節期間,舉辦影片的未修復70mm膠片特別放映場次,而出席首映式的不是別人,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本人。
  • 《2001太空漫遊》:音樂流淌,太空徜徉
    第三次是在星孩誕生之時,星孩在太空中注視著地球。這是電影的最終高潮,鮑勃已經完成了重生,變成了星孩,這是又一個神聖的開始,它將面對未知的宇宙,開始新的探索。這一幕是對現實的極大超脫,是重要的突破,自然要用最莊嚴神聖的音樂來凸顯它的壯觀。不難發現,這首音樂有兩次隨著黑色石碑的出現而出現。
  • 福利:送你2001太空漫遊
    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它改變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它更是劉慈欣夢想的起點,無論什麼場合,劉慈欣都會變著法子表達對它的敬佩!這部偉大的作品,就是《2001:太空漫遊》。4年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從此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沒有之一!
  • 《2001太空漫遊》開啟科幻電影新大門(圖)
    上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隨著人類進入外太空和實現登月等重大科技進展,世界影壇上掀起了一輪太空科幻電影的新高潮。而《2001太空漫遊》作為20世紀最經典的科幻片之首,給後世的很多作品以啟示,如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他們執導的《第三類接觸》和《星球大戰》系列就深受《2001太空漫遊》的影響。而像《機器人總動員》乾脆直接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
  • 人生三問——《2001太空漫遊》
    老師推薦過,電影清單裡推薦過,驀地和朋友品茗喝茶的時候,又聽到了它的名字——《2001太空漫遊》。就衝這知名度,這部電影就非看不可,何況是部經典呢。《2001太空漫遊》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於1968年上映,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冷門| [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的小心機
    1968年的今天,斯坦利·庫布裡克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華盛頓特區的住宅區劇院首映。票房、評論皆輸(寶琳·凱爾當時還稱之為「非常缺乏想像力的電影」)。但是如今,這部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2001太空漫遊]高高地供奉在神壇之上。
  • 上海電影節|4K修復版《2001太空漫遊》來了!
    百年電影如浩瀚星河,而經典之作如璀璨明亮的星。作為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重要節目,SIFF經典單元是連結光影時空的漫遊入口。《2001太空漫遊》劇照其中,最惹人矚目的當屬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今年這部美國電影學院票選出的影史排名第一位的科幻片迎來了公映五十周年,而在SIFF經典單元,你將看到這部曠世奇作的最新4K修復版本,在最清晰的狀態下,感受每一幀畫面的視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