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類千年計算史:運籌·機巧·掣電

2021-01-11 澎湃新聞
文 / 王哲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

司宏偉(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博士後、「神機妙算」展策展人)

 

現代人生活在由計算和數據編織的信息之網中。智慧型手機仿佛人類身體的一個器官,和我們的行為與生活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然而,我們常常忘記,手機本質上不過是一臺具有通信模塊的微型計算機。無論是發簡訊、拍照片,還是玩遊戲,對於手機而言,無非是在執行一連串編碼程序的計算過程。我們更容易遺忘的另一個基本事實是:人類的計算行為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文明誕生以來,數據計算和信息處理始終是社會運轉和發展的基本需求,不斷驅動著計算工具和技術的迭代。從某種角度來說,計算技術史就是一部濃縮的文明發展史。

「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現場。

有鑑於此,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與合肥子木園博物館[1]合作推出的「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2](以下簡稱「神機妙算」展)於2020年9月在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開展。展覽通過三個主題單元和80件在東西方歷史上舉足輕重的計算器具,展現了人類計算觀念與工具演進的曲折歷史,呈現了計算活動對人類生活模式和世界圖景的深刻影響。值得一提的是,與當今流行的多數科技展覽不同,本次展覽突出了科技文物的主體地位,八成以上的展品為歷史實物原件。若實物確已不存或無法獲得,才採取復原研究的方式,利用復原模型加以展示。這種策展思路也體現了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研究優先、收藏為本」的建館理念。

策展終究不同於著書立說,想讓文物「開口說話」,唯有通過對展品合理的空間擺置和文字說明,來傳遞文物的知識內涵和研究者的思考,以勾起觀眾的好奇心和進一步探索的欲望。經過反覆論證,策展團隊最終決定採取「以歷史時序為幹,以功能原理為葉」的布展邏輯。具體而言,即在整體展線的設計上,以計算器具由簡單到複雜的時間發展進程為線索,將展覽分為三個單元:「運籌——古代的手動計算工具」「機巧——近代的機械計算裝置」和「掣電——現代的電子計算設備」。在每個單元(特別是第一、第二單元)中,展品的分類則不再依據歷時順序,而是根據計算工具不同的發明邏輯和原理加以組織。策展團隊希望通過這樣的布局,讓觀眾直觀地了解計算器具發展的基本脈絡,及其中的主線與支線。

第一單元「運籌——古代的手動計算工具」展示的是手動計算工具,也是出現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功能最單一的一類計算器具。其特點是計算過程主要依賴手動,沒有明確的輸入和輸出裝置。計算首先需要計數,因此該單元的第一個板塊展示了三種原始的計數方法:手指計數、南美古老部落的基普結繩和古巴比倫數學泥板(複製品)。通過對數字的記錄,人們逐漸發展出數位和進位的概念,並不斷對數字本身加以抽象,開始採用更模式化、標準化的方式來表達數字,進而模擬運算過程。第二板塊「算籌、算盤與算板」集中展現了這一思想下的物質結晶。中國的算籌與算盤、日本和俄羅斯的算盤及歐洲的傑特計算籌碼,雖表面上看起來形狀各異,背後卻遵循著相似的原理,即通過離散的計算單元(如籌棒、算珠、籌碼)在空間中的不同位置,表示離散的數的值,通過有規則地移動這些計算單元,一步步地改變數值,從而獲得計算結果。這些工具看似原始,卻是算法思想的搖籃。

圖1 納皮爾籌,1650年,英國,合肥子木園博物館藏

此外,第一單元餘下的第三、第四板塊則展現了早期計算工具演化的另一個方向,即將計算結果提前算好並記錄在工具上,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只需通過移動、擺放等操作,便可獲得計算結果。這類工具將複雜的計算行為轉化為簡單的查找行為,從而大大節省了腦力,提高了運算效率。「算表與納皮爾籌」板塊展出了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算表》(複製品)、納皮爾籌和熱納耶—呂卡算棒。《算表》來自大名鼎鼎的「清華簡」。據考證,《算表》制於戰國晚期,由21支竹簡組成,全表共21豎行、20橫列,行列交叉構成420個長方格。核心部分是由9至1及其乘積81至1諸數構成的乘法表,可直接進行兩位數的乘法運算,並間接用於除法運算、分數1/2或含有1/2的分數運算及開平方運算。西方也有類似的計算器具,但出現時間卻晚得多,這便是由蘇格蘭數學家約翰·納皮爾(John Napier)發明的納皮爾籌(圖1)。其原理同樣是將乘法結果事先做好,刻在算棒的小格裡,需要計算哪幾個數字,就將刻有這些數字的算棒按格子乘法的形式拼合在一起,這樣只需掌握十位數的加法,便可進行高位的乘法運算。

圖2 英國科爾制比例規,18世紀,英國倫敦,合肥子木園博物館藏

第一單元的最後一部分「比例規、計算尺與列線圖」展出了英國科爾制比例規(圖2)、奧地利沙布拉斯制比例規和德國科赫制比例規等實物藏品。這些儀器也遵從相似的原理,不過是將更複雜的函數運算結果預先印製在尺或圖上,通過查表的方式得到計算結果。

第二單元「機巧——近代的機械計算裝置」展現了機械計算機的沿革歷史。在中國人的日常計算中,由於算盤的使用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所以跳過了機械計算機的過渡階段,直接進入了電子計算時代。因此,這段歷史對大多數國人而言相對陌生。事實上,從17世紀初機械計算構想的產生到20世紀70年代,機械計算機走過了兩個半世紀的歷程,隨後因電子計算器和個人電腦的普及而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見證了人類的計算方式從手動走向自動的艱難過程。

圖3 記裡鼓車(復原品),約公元11世紀(中國宋代),中國,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研製

其實,利用齒輪轉動進行計數、模擬運算過程的思想古已有之。例如,在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的《建築十書》中,就記載了一種測量裡程的裝置,名為裡程計(odometer)。其內部設置了嚙合的垂直齒輪與水平齒輪,可以通過記錄車輪轉動的周數,得出車輛行走過的裡程。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李奧納多·達·文西也研究過裡程計,並畫出了草圖。中國古代的記裡鼓車(圖3)所依據的是相似的原理。裡程計和記裡鼓車中的齒輪傳動結構多被後世機械計算機所沿用,因此也可被視為最早的機械計數裝置。由於這兩件古代裝置均無實物存留,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的研究團隊遂根據達·文西手稿和《宋史》上的文字記載進行了復原研究。最終的模型實現了兩部機器的全部功能,同時還針對現場互動展示做了專門的設計。

不同種類的機械計算機在外形、體積、結構上差異甚大,但從本質上來說,大體可分為「定齒式」和「變齒式」兩大類,這兩類機械計算機在此次展覽中通過兩條空間上平行的展線加以體現。

圖4 韋伯加法器,1868年,美國紐約,合肥子木園博物館藏

 

圖5 菲爾特式鍵驅機式計算器,1915年,美國,合肥子木園博物館藏

其中,所謂「定齒式」,源於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威廉·席卡德(Wilhelm Schickard)和法國數學家、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的機械計算機。其共同特點是:基於傳統的齒輪結構和運動方式,將齒輪的轉動角度轉化為數字,通過齒輪間的相互撥動,實現自動進位。這一類機械計算機只能進行加法或加減運算,乘除法運算則需要通過紙筆輔助完成,因此往往被稱為「加法器」。加法器的優勢在於通過精巧的機械結構實現了進位與退位的自動化,規避了手動計算中最易出錯的環節。該展線同時展出了韋伯加法器(圖4)、格羅斯貝克加法器、「閃電」加法器等機型,它們的體積更小,更便攜,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趨勢如出一轍。其中,菲爾特式計算機(圖5)將按鍵輸入的方式加入到傳統加法器的設計之中,大大提高了計算效率——現代電子計算機中的鍵盤正源於此。

圖6 表現萊布尼茨計算機階梯鼓輪的互動模型,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研製

 

圖7 託馬斯計算器,1866 年,法國,合肥子木園博物館藏

 

圖8 奧德涅爾計算器,1886年,俄羅斯聖彼得堡,合肥子木園博物館藏

和「定齒式」相比,「變齒式」機械計算機的結構截然不同。其設計思想來自17世紀德國大數學家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Gofried Wilhelm Leibniz)發明的計算機。「變齒式」機械計算機最大的創新之處就在於所謂的「變齒」部分,其源於萊布尼茨獨創的階梯鼓輪(圖6)。藉助該裝置,計算機可直接進行乘法和除法運算,從而彌補了席卡德-帕斯卡機只能做加減運算的缺憾。19世紀的託馬斯機(圖7)和20世紀的科塔機均直接採用了階梯鼓輪結構。19世紀末的奧德涅爾機(圖8)及其克隆機型則將階梯鼓輪改進為更小巧的針式齒輪,大大減小了機器的體積,成為經典手搖式機械計算機的代表。

第三單元「掣電——現代的電子計算設備」共分為五個板塊,分別是「機電式計算機」「馮諾依曼通用電子計算機」「計算機器微型化」「微型計算機的流行」和「超級計算機」,主要展示了80多年來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從巨型到微型、從軍用到民用、從單一計算到多功能運用的快速發展過程。誕生於20世紀中葉的電子計算機是科技史上的一次偉大綜合,它融合了科學與技術領域的諸多先進成就,交織著經濟、社會、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力量和需求。把電力引入計算機器,極大地提升了人類的計算速度。同時,數理邏輯的發展把邏輯運算還原為數學運算:從此,計算不再只是算術,而是智能活動;計算機不再只是計算工具,而成了人工智慧。電子計算機開闢了資訊時代,人類生活因之發生了巨大改變。

圖9 最具代表性的8臺早期微型計算機在展覽現場

這一單元中最吸引觀眾目光的,無疑是位於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的照片背景板下的展品組(圖9)。背景板上的第一張照片拍攝於1981年,彼時蓋茨和艾倫正值壯年,意氣風發,個人微型計算機方興未艾,微軟公司的Basic語言程序成為通用的標準。隨後,IBM PC開闢了微型計算機開放、兼容的發展道路,硬體採用英特爾的微處理器晶片,軟體採用微軟的作業系統,Wintel聯盟逐漸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微機的產業標準。背景板上的第二張照片攝於2013年,彼時艾倫已罹患癌症,而微軟帝國已穩坐江山,個人電腦也已走進了千家萬戶。兩張照片前,擺放著二人合影中出現的全部8臺計算機:蘋果II、TRS-80 I、準將PET 2001、真力時Z19、迪保8200、「超級大腦」、日本電氣PC-8001、三洋MBC-550。這些機器有的已變色發黃,略顯殘破,仿佛電子時代的鴻蒙時期留存下來的遺蹟。

這正是「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的意義所在——我們希望每一位參觀者都有機會在有限的時間內飽覽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計算工具,回顧人類從手動計算時代走到電子時代的足跡,並加以反思。正如展覽結語所言:今天,隨處可見的智慧型手機不再被稱作「計算器具」,也不一定讓人聯想到「計算」。這種對「計算」的遺忘,恰恰證明了「計算」已經深嵌在人類生活的每個角落。世界圖景的數位化讓一切問題都化為計算問題。「計算器具」無處不在,但卻隱而不彰,預示了人工智慧的新時代已經或即將啟幕......

注  釋

[1] 合肥子木園博物館是一家非營利性民辦博物館,其計算機館收藏了很多在國內難得一見的機械計算機和早期電子計算機。

[2] 受疫情影響,清華大學校園實行嚴格的出入校管理,科學博物館目前僅對校內師生開放。敬請廣大有興趣參觀展覽的校外觀眾留意館方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的最新消息,或登錄官網參觀數字展廳。

(本文原載於《信睿周報》第38期,圖片均由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提供)

相關焦點

  • 「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在清華大學開幕
    「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展覽現場> 「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展品
  • 從手指到AI 人類如何算數
    □ 葉雨婷文並攝人類是如何計算的?我們時常能夠看到,小朋友們喜歡掰著手指數數。對於進化程度尚不高的人類祖先,手指為人類計算歷史寫下了裡程碑式的第一頁。不久前,中國第一家綜合類收藏型科學博物館——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攜手合肥子木園博物館,以「運籌」「機巧」「掣電」3個單元,展示了80件東西方歷史上重要的計算器具。
  • 假如把金融視作一臺時間機器——讀《千年金融史》
    ⊙劉英團假如把金融視作一臺時間機器——讀《千年金融史》⊙劉英團 金融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的工具,更是國家博弈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戰略支撐。從十七世紀人類工業化萌芽,到十八世紀西方金融體系形成,幾乎每個歷史大事件背後都有隱性的金融之手,世界性金融危機不但傾覆了世界,所有的認知也都被重新梳理。在《千年金融史》中,著名金融史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威廉·戈茲曼(William N.
  • 孟師爺奇門運籌丨職業的奇門遁甲卦師等級劃分
    至梁間文帝樂府,始有三門應遁甲語,陳書武帝紀,遁甲金名遂見於史,則其學殆盛於南北朝。」由此可見奇門遁甲從出現到現在已經超過千年的時間了,按照時間劃分,分為年家奇門、月家奇門、時家奇門、刻家奇門。按照排盤方式來劃分的話分為,陽盤奇門遁甲、陰盤奇門遁甲、轉盤、飛盤等。同時奇門遁甲還分為數理奇門跟法術奇門。我們平時用的都屬於數理奇門,也就是預測斷卦。
  • 在外太空的一次次回望,原來地球長這樣
    那麼你是否幻想過,在太空中回望地球是什麼樣的感覺?當然了大部分人是沒有機會親眼去看的,但是自從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開始,人類已經開始了太空探索之路,發射了很多無人探測器,最遠也登上了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看一看曾經在外太空的次次回望,我們的地球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 千年回望司馬光—國圖公開課帶你回到「天才的時代」
    2019年11月17日,恰逢我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國圖公開課特別活動「紀念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馬光」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本次特別活動將知識與藝術相結合,通過專題演講、兒童劇表演、詩文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讀者了解司馬光的一生及他的歷史貢獻。
  • 湯濤院士:《圓周率計算與現代計算數學》| 中國數學會網絡科普講座
    曾榮獲馮康科學計算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是201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鐘邀請報告人。長期從事計算數學研究,在偏微分方程自適應算法、高精度算法及其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現任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 科普摘要:有千年歷史的圓周率計算曆程,見證了數學不同分支的發展,它特別和現代計算數學的發展緊密相關。
  • 回望全球歷史到底是什麼阻礙人類的發展?
    回望我們人類歷史,也有很多疑點存在像是存在書中的這一幕,在我們人類歷史當中也有一段接近2000年的時間裡,我們的科技、知識等等,仿佛就像被無形的「智子」給掐住了脖子。甚至比一千年以後得現代文明還要更加小巧的呢?在《伽利略的夢》這本書中還有人猜測到這是做為八個時光旅行的裝置之一。時隔千年被現代文明發現,人類文明是否出現斷層?
  • 當未來人類回望歷史,1903年的12月17日,可能是最值得銘記的一天
    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人類回望歷史,1903年的12月17日無疑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這一天萊特兄弟經歷了四次試飛,終於駕駛著發動機作為動力的「飛行者1號」飛上了藍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動力載人飛機送上了天空。有人說,這不過就是短短的15秒飛行,不過就是66米的距離,但等待這一天我們卻花了數千年。
  •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人類進化史好玩嗎 人類進化史玩法簡介 作者:九遊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1-03 19:14:14手機訂閱 期待已久的手遊人類進化史即將登陸九遊
  • 千年古屍、機關重重,真實的「古墓」是什麼樣的?
    《古墓麗影》中卑彌呼的墓葬被蘿拉打開,墓葬中是石頭砌成的墓道,巖石壘放得整整齊齊,歷經千年沒有風化,仿佛一個常年有人打掃的宮殿一般,乾淨得一塵不染,看得讓人出戲。  蘿拉在墓中 這樣的機關在真實的古墓中的確是存在的,種類機巧跟文藝作品中一樣豐富,根據《史記》中對秦始皇陵的記載,他的陵墓中設置有弩機,以當時的技術,勁弩射程高達800米,人力無法直接操作,須得用絆索,如果盜墓者無意中碰到絆索,那恐怕就數箭齊發了。
  • 未來人類模樣曝光 人類漫長進化史回顧/組圖
    近日,一組英國科學家大膽預測的千年後人類可能進化的新樣子曝光,看到圖片不禁讓人大吃一驚,未來的人類不但沒有進化的更好看更完美而是變得像怪物。據了解,英國科學家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推測是有一定依據的。未來人來會變得個頭更高,因為科技發達醫療手段精湛;由於更多的以來電腦等高科技電子產品,人來思考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人來的大腦會越來越小;人類對色彩要求敏感,從而視覺的範圍會變廣,人類的眼睛也會變大;通過液體或者是是藥物獲取營養會使人的牙齒變得越來越沒有用處,牙齒和嘴巴會變得越來越小;由於環境汙染等原因臭氧層會變得越來越薄,紫外線的輻射也會更加的強烈,這樣人類的皮膚會變得粗糙容易長皺紋;長時間使用代步工具會讓人們下肢的肌肉力量減弱
  • 人類進化史
    人類進化史?人類從類 人進化到人類的標準就是文 明的誕生,刨除神話故 事等不可考證的依據。原始 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遊牧民族封建化,參見查理曼大帝 ,遼國定都)現代社會之中發生變革、融合。說到底就是人類相對與大自然的認識自然與改變自然的能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化,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相輔相成。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講,人類社會發展是爆炸式的。
  • 輕鬆讀完兩千年德國史的正確打開方式
    輕鬆讀完兩千年德國史的正確打開方式藉由100個物品來講述德國歷史——這個涉獵極為廣泛的項目,本身便是個巨大的挑戰:要縱覽幾千年的歷史,從中發掘出每個時期值得紀念的、最具歷史感的、最好還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物品
  • 中國古代圓周率π的計算史:割圓術的計算方法
    本課程介紹中國古代圓周率的計算史。首先從劉徽割圓術講起,通過介紹割圓術的算法思想和計算方法,以及劉徽不等式的證明,探尋其中所蘊含的對現代數學影響巨大的數學思想。接著介紹了祖衝之對於圓周率的高效運算和他所得到的的高精度結果。由於記載著他的方法的《綴術》失傳,後世學者為探索其可以精確的計算圓周率結果的方法,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嘗試,本課程也一一進行了簡單介紹。
  • 上海首部記錄社區記憶的文字集發布 回望百年社區歷史
    原標題:這位99歲老人,曾給鄰居董竹君送去一個水果籃,籃裡藏著一封信  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在新書《回望》中講述了自己父輩的故事,在書的最後他寫道:「如果我們回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  日前,上海首部記錄社區記憶的文字集《社區記憶——百位長者口述歷史》(下簡稱《口述史》)正式發布。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歷時一年,採訪了社區內106位老人,在總時長180多個小時的對話中整理出27萬字口述資料,匯同500餘張歷史照片集結成冊,完成了對社區歷史跨越百年的回望。
  • 一朵太平花,半部中國史,從故宮回成都的千年奇花開了
    在都江堰景區清溪園一隅,有一株千年傳奇之花正迎風怒放。一簇簇花朵潔白似雪,典雅高潔,仿佛訴說著無盡的故事……此花名為「太平花」,虎耳草科、山梅花屬的多年生落葉灌木植物,花期4-6月,果期8-10月。原產四川,尤以青城山為勝。
  • 《瘋狂人類進化史》
    原標題:《瘋狂人類進化史》男人偏愛白皮膚女人的終極原因是,他們喜歡的其實是能給下一代提供更多鈣的能力這似乎也是不同地區存在不同膚色的原因之一:走出非洲的人類只能節制黑色素的合成,以防屏蔽更多的紫外線。反對者指出:根據計算,如果非洲人僅僅要控制機體維生素D的適當產量,膚色深度就必須處於某個平衡點,那就是最佳膚色,使他們剛好能吸收到合適劑量的紫外線,不能多也不能少。但計算結果表明,理論上,非洲人的膚色可以更白一點,那樣生產的維生素D的量才是最合適的——不多,也不少。就是說,要是只有維生素D的影響,非洲人的皮膚就不應該這麼黑。
  • 5大階段,幾乎是貫穿人類進化史
    沒錯,那就是數學,說起數學幾乎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去買個早點,還是去上班計算工資,一個人的一天幾乎是離不開數學。以此類推,人類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數學更是必不可少的。細看數學發展的這五大階段,幾乎是貫穿於人類的進化史。
  • 一句話點醒一生《菜根譚》經典語錄,出淤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出淤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原文: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譯文:權勢和財利,不接近這些的人就清白,接近了而不為之所動的人就更清白;機謀巧詐,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了卻不使用那就更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