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慧開發海洋無人觀測平臺

2021-01-12 東方財富網

如今,人類探索海洋的活動越來越多,深海探測活動的潛力也越來越大。比如,油氣開採、新型能源開發和儲存、海底礦產開採和生物勘探等。但目前的深海觀測體系還有很多缺陷,我們還無法實現4D的實時海洋觀測,還有一些淺海海灘、漁場、海港和核電站設施需要進行完善。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運用4D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建立數位化海洋,需要使用人工智慧設備進行同步通訊,需要用跨地域的動態傳感器建設海洋裡的物聯網,使機器之間互聯互通實時合作。

我們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平臺來對無人海洋觀測載具進行操作。這就需要建立能收集實時4D數據的下一代的監測系統,對數據進行獲取和分析,在極端惡劣天氣情況下,實現海洋觀測的經濟性、移動性和準確性。

在這個平臺上,包括無人機和無人水面滑行機、滑行器等無人載具的自動操作,都需要進行整合情景的測試。為此,我們開發了自動操作技術進行海洋觀測;利用海洋通訊技術實現無人載具的遠程控制;研發無人載具仿真系統和觀測傳感系統,建立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實時觀測數據作業系統。而在無人載具的集中控制方面,我們也進行了努力,比如操作技術的系統化、觀測傳感界面的標準化等。同時,我們還推出了通過無人自動海洋觀測平臺對海洋災害進行快速響應的計劃。

未來五年,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建立海洋通訊系統,其次就是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把技術融入到我們的項目中,不斷改進技術。從研究結果來看,無人海洋觀測平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降低風險且非常有效的海洋觀測體系,能夠對一些海洋災害作出迅速響應。另外,它還能破除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提高我們數據觀察的解析度。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相關焦點

  • 共和國的海洋足跡 | 灘涂上建起我國首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
    2019年第四期《大氣科學進展》的封面上,一艘明黃色半潛式無人艇航行在深藍色的海面。這艘無人艇主要用於海洋氣象觀測,是50多年來我國海洋氣象觀測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從駕著一葉扁舟搞觀測,到建起有人值守的海上觀測平臺,再到如今的自控駕駛半潛式專用無人艇,我國海洋水文氣象觀測事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1968年10月,在江蘇呂四沿岸灘涂上,矗立起一座海洋水文觀測平臺。它的建成為海洋水文資料的完整掌握和收集提供了便利,也成為我國海上觀測平臺建設的典範。
  • 日本海上保安廳採用無人船 實施全天候海洋觀測
    ­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近日,日本海上保安廳在日本海和東海海域使用8艘長約3米的無人船開始24小時觀測水溫、浪高和風速。­  報導指出,以往日本工作人員必須乘船至現場進行觀測,為確保船隻安全很難持續收集重要數據。採用無人船則不會增加成本和環境負擔,使24小時收集數據成為可能。
  • 海洋技術▏無人船在海洋調查領域的應用分析
    海洋因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而成為各國開發研究的重點。海洋調查是人們探索海洋、認識海洋、利用海洋的基本手段,隨著材料科學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手段、作業方法逐漸出現。傳統的海洋調查通常以調查船、浮標和潛標等為平臺,搭載各種儀器設備和傳感器完成海底探測、物理海洋觀測和生化環境監測等任務。
  • 推動海洋交通強國建設,這個論壇在珠海香山海洋科技港成功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嚴新平提出「航行腦」系統的概念,即建立一個面向智能船舶的方法體系,由感知、認知和決策執行等3個功能空間組成,基於增強學習的人工智慧體系,逐步用「機器腦」替代「人腦」,向船舶智能化、少人化的方向發展。
  • ...黑科技」:無人遙控潛水器,海洋牧場,漂浮城市,揭秘中國海工實力
    10月15日,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本屆海博會以「藍色機遇、共創未來」為主題,設立海洋資源開發及海工裝備、船舶及港口航運、海洋新興產業3大展覽板塊。參展企業橫跨海洋油氣、海工、航運、科技、生態等多個領域,聚焦海洋資源開發和海工裝備、船舶及港口航運、海洋新興產業、深海(海底)觀測等前沿領域。展會吸引了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中船工業、中船重工、中國交建、招商局、中集集團、華為、光啟技術等企業。
  • 28次同步觀測,73個站位調查,首次使用無人船測量…海洋一號D衛星海上同步觀測試驗完成
    圖為試驗隊員開展無人船測量作業。韓 冰 攝  本報訊 近日,6名試驗隊員搭乘的「潤江1」號船在浙江省舟山碼頭靠岸,圓滿完成了為期34天的海洋一號D衛星在軌測試海上現場同步觀測試驗。  據悉,海洋一號D衛星是我國業務化運行的海洋水色衛星,與之前發射的海洋一號C衛星進行組網觀測。
  • 2019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圓滿閉幕
    同期論壇包括包括2019年水下無人系統技術高峰論壇、2019年第三屆海洋移動平臺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2019(第二屆)智慧海洋與技術裝備發展論壇等、2019(第三屆)青島藍谷博士後創新創業論壇、海洋生物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等五大主題論壇。
  • 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啟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報導 為加強對海洋特別是遠海的氣象監測工作,近日,太陽能無人艇海洋氣象水文探測試驗在福建漳州東山海域啟動。其間,海洋氣象水文探測太陽能無人艇(以下簡稱太陽能無人艇)進行了自動航行、自動探測、自動定位試驗。這也意味著遠洋自主氣象水文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全國政協「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加快制定海洋創新人才發展規劃,發揮政府政策性引導作用,統籌教育部門、涉海院校、科研院所、海洋主管部門、人才需求部門等各方面力量,重點培養涉海基本問題的基礎研究人才,海洋觀測、災害預測、資源勘查開發的技術研發人才,以及具備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等。
  • 土耳其開發可操縱50架無人機的蜂群平臺控制通信軟體系統
    據defenseworld網站2020年11月20日報導,土耳其MilSOFT公司開發的無人機控制軟體可與人工智慧無人機協同使用,實現對最多50架無人機組成的無人機蜂群平臺的控制。通過使用MilSOFT控制軟體,5架人工智慧無人機協同完成了偵察、探測、識別、搜索、救援、跟蹤等多項任務。根據MilSOFT公司的模擬試驗,MilSOFT控制軟體可同時控制25架無人機,未來可擴展至50架無人機組成的蜂群平臺。另外,MilSOFT公司還提供了人工智慧無人機通信解決方案,通信距離可達500米。公司表示,有能力提供10公裡範圍內的無人機數據傳輸網絡解決方案。
  • 在「十四五」時期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 推進海洋強國建設...
    加快制定海洋創新人才發展規劃,發揮政府政策性引導作用,統籌教育部門、涉海院校、科研院所、海洋主管部門、人才需求部門等各方面力量,重點培養涉海基本問題的基礎研究人才,海洋觀測、災害預測、資源勘查開發的技術研發人才,以及具備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等。
  • 用未來眼光與理性約束去開發人工智慧
    而就在這之前,谷歌旗下的人工智慧公司開發的程序Alpha Fold在一個蛋白質結構預測大賽中打敗100多個參賽團隊、奪得冠軍,並「有史以來將蛋白質結構預測這項任務做到基本接近實用的水平」。人工智慧取得每一次新進展和突破,在引來部分人歡呼的同時,警惕之聲也幾乎隨之而起。
  • 深海探測: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探索深海也可以不用人類親身下潛。上世紀7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非載人深潛器,同樣可以進行許多項目的科學探索,而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世界上載人深潛器為數稀少,無人遙控潛水器則已廣泛使用。由於有臍帶纜和母船連接,遙控潛水器有充足的能源保障,不僅可用於長時間的科研考察,更是當前水下工程作業的主力。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探索深海也可以不用人類親身下潛。上世紀7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非載人深潛器,同樣可以進行許多項目的科學探索,而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世界上載人深潛器為數稀少,無人遙控潛水器則已廣泛使用。由於有臍帶纜和母船連接,遙控潛水器有充足的能源保障,不僅可用於長時間的科研考察,更是當前水下工程作業的主力。
  • 平臺疊加,提速「藍色徵程」——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
    科研人員進行複雜微量有機分析海洋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可視化服務平臺這種情懷既包含科學家們的使命與擔當,更承載著幾代海洋人的海洋強國信念。歷經70年的風吹雨打、潮起潮落,幾代中科院海洋所人傳承跨越、銳意進取,乘風破浪、耕海探洋,用拳拳赤子之心一步步叩開海洋的「心扉」。
  • 人工智慧測試:關於無人車測試的案例研究
    概述本篇文章主要是講述在人工智慧應用領域對智能性的測試,基於場景和任務的測試體系的描述,以及介紹了如何設計智能性測試中基於仿真的測試及其測試指標,並在智能車這一典型人工智慧領域舉例說明。2. 無人駕駛和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通常是指機器表現出來的和人類類似的智能。現如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中國智慧」
    POGO的長期目標是推動各國合作建立技術先進、可持續的全球海洋觀測系統,滿足決策者、研究人員和公眾對海洋信息的需求。每年通過多種項目和活動,支持和加強成員單位的海洋觀測能力建設。同時,還積極協調各成員單位的海洋觀測行動,包括共享調查航次和人員培訓。此外,POGO也積極支持大型國際海洋觀測計劃的實施,包括海洋多學科可持續時間序列環境系統、南大洋觀測系統等。
  • 聚焦智能海洋 上海大學力推人工智慧研究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0月24日報導:上海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10月23日成立,將重點聚焦智能領域前沿,以智能海洋為研究特色,打造以「海洋信息化認知體系」為基礎,「智能無人系統和智能部組件研究」為核心,「海洋智能信息和深度保障系統」為落腳點的人工智慧研究高地。
  • 《藍色星球II》背後的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
    因此,當今海洋科學仍是一門主要基於觀測的科學,即針對海洋物理、化學、地質、生物、聲學及其相互關係開展長時間、系列的精細變化觀測,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人類生存環境變化、以及未來更大規模的海洋能源開採、海洋交通運輸、海洋食物和水的獲取等。由於海洋對於人類生存的天然阻礙,通過觀測認識海洋、進而探索海洋、開發海洋資源,都需要藉助裝備。
  • 海洋觀測的「第二次革命」!探索藍色未知世界!
    ,試點短短五年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開拓者們不斷發揚改革創新精神,一座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初見雛形。目前,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已經建成「兩洋一海」潛標觀測網和國際上第一個馬裡亞納海溝長期連續海洋科學綜合觀測網,建立了全球最高解析度之一的海洋環境和「兩洋一海」環境數值預報系統,研製出大潛深、長航程水下滑翔機和4000米深海Argo觀測浮標等一批移動觀測平臺,建設了深遠海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和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