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最新報告: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1日消息,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
-
近90%陸生物種2050年將失去部分棲息地
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21日發表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科學家展開的模擬研究顯示,到2050年,由於人類為滿足未來的食物需求而開墾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會失去部分棲息地。但是,採取積極的政策,重視糧食生產的方式、地點和種類,可以減少這些威脅。
-
倒計時30年!2050年之前,大量陸生物種將失去棲息地
伴隨著人口不斷增長、人類對於土地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如今,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報告,大約再過30年,也就是說在2050年左右,大約90%的陸生脊椎動物,都會因為人類而失去自己的棲息地。
-
全球陸生脊椎動物未來20年滅絕物種數將趕上整個20世紀
科技日報華盛頓6月1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地球陸生脊椎動物滅絕的速度可能比以前科學家認為的要快得多,未來20年全球陸生脊椎動物滅絕的數量,可能會與整個20世紀不相上下。
-
闡明西南喀斯特地貌陸生脊椎動物分布
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區域分布著大量中國特有和瀕危物種。然而,我們對於該地區的物種豐富度卻了解甚少,並且缺乏數據集來評估現有物種保護措施的有效性。
-
研究發現:未來30年部分生物無家可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一直到4億多年之前,地球上的生命仍然主要生活在海洋之中,一直到一種魚類嘗試著爬上陸地,朝著兩棲動物的方向進化,陸地上才迎來生機勃勃的時代。發展至今,陸生物種,特別是陸生脊椎動物已經成為了地球生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類也來自於陸生脊椎動物的陣營,所以,追根溯源的話,它們也都是我們最親近的夥伴之一。不過,如今它們的生存狀態卻並不樂觀。
-
全球陸生脊椎動物滅絕速度在加快 515種正處在滅絕邊緣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地球陸生脊椎動物滅絕的速度可能比以前科學家認為的要快得多,未來20年全球陸生脊椎動物滅絕的數量,可能會與整個20世紀不相上下。研究團隊在本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呼籲,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積極採取措施減緩這種趨勢。早在2015年,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保羅·埃裡希就研究稱,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發生。為了更深入了解物種滅絕危機,此次埃裡希教授和同事合作,研究了地球上極度瀕危物種的數量和分布情況。
-
科學家在納木措開展陸生脊椎動物分布及多樣性科學考察
「我們計劃通過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高原動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專題的資助,在2020-2024年多次更為全面地對納木措流域的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進行考察。」趙天說。「實際上在我國開展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之後的幾十年內,國內一些科研單位也零星開展過一些相關的考察工作。但這次開展的納木措流域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考察更為全面,工作強度也更大。」一位參與此次考察的科研人員介紹,「我們在2020-2024年,將多次更為全面地對納木措流域的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進行考察。」
-
紐西蘭計劃到2050年清除老鼠、負鼠、鼬鼠和其他入侵性捕食者...
他說。 儘管很多文獻都描述了控制大規模鼠群,但它們基本上沒有記錄如何跟蹤並殺死一隻嚙齒類動物,這對於根除一種物種極為重要。「結果證明了你在島上釋放的第一隻老鼠有多難捕捉,或者也可以說你要擺脫最後一隻被釋放的老鼠有多難。」現在奧克蘭大學工作的Russell說。 Razza的逃跑後來成為《自然》雜誌一篇論文以及一本暢銷兒童讀物的主題。
-
發現9個新物種!歷時8年,西藏摸清15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家底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成果驗收暨鑑定會」上獲悉,西藏曆時8年,完成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掌握了150多種重要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和保護管理狀況,填補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研究的空白。
-
發現9個新物種!歷時8年,西藏摸清15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家底」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成果驗收暨鑑定會」上獲悉,西藏曆時8年,完成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掌握了150多種重要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和保護管理狀況,填補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陸生野生動物調查研究的空白。
-
西藏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種數記錄增至1072種
張偉 攝中新網拉薩10月14日電 (張偉)10月14日,記者在拉薩召開的西藏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成果驗收暨鑑定會上獲悉,歷時8年,西藏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本底及其動態變化基本摸清,全區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種數由20世紀末記錄的701種增至目前的1072種。據悉,作為中國大中型野生動物最多的省區,西藏曾於1998年開展第一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歷時4年完成。
-
國際研究:全球變暖將會在2050年消滅地球上1/4物種
南方網訊 根據一項國際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將在2050年消滅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與動物,這將是自恐龍滅絕以來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種滅絕。 聯合國表示,這份報告強調了全球變暖對從澳大利亞蝴蝶到西班牙鷹等生物造成的威脅,世界各國需要支持京都議定書,制止因人類汙染而造成的全球氣溫上升。
-
科學家:全球陸生脊椎動物加快滅絕
全球陸生脊椎動物滅絕速度在加快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世界上陸生脊椎動物的滅絕速度可能比想像中還要快。
-
兩篇CELL|中心王文、何舜平、張國捷等團隊合作揭示脊椎動物水生到陸生演化過程中的遺傳創新基礎
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飛躍,也是脊椎動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然而,長期以來,關於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遺傳創新基礎一直知之甚少。根據古生物學和脊椎動物系統學的研究,認為脊椎動物登陸事件發生於有頜類的硬骨魚綱中。硬骨魚綱包含肉鰭魚亞綱和輻鰭魚亞綱。
-
自然:到2050年海洋食物產量將大增,成肉類供應重要組成
最新研究顯示,營養豐富且環境危害性較小的海洋食物將成為未來食物供應的重要部分。當地時間8月19日,《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預計,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噸至4400萬噸,較當前產量增長36%-74%,相當於到那時候養活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量的12%-25%。論文提到,用地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供應,但可能加劇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
-
國際最新研究: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逾兩千萬噸
一項國際最新研究稱,到本世紀中葉,全球「靠海吃海」的比重或將大幅增加。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可持續性研究的論文指出,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產量或增加2100萬-4400萬噸,這將佔到本世紀中期餵養98億人口所需肉類總增幅的12%-25%。在可持續糧食生產中實現這一增長將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政策改革、技術創新和未來需求。
-
研究:為達減排目標,2050年我國需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圖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程婷 圖「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別看它有一雙「惡魔之瞳」,這是滬上博物館第一個陸生脊椎動物的...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之際,長著「惡魔之瞳」的新物種模式標本正式保藏於華東師大生物博物館,該模式標本也成為首個保藏於上海的陸生脊椎動物模式標本。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等曾發表過魚類的新種,也保留著當時首獲的模式標本;但包括兩棲類、爬行動物、鳥類、哺乳類等的陸生脊椎動物新種,此前滬上博物館尚未擁有這類模式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