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體擬赴港IPO 有望摘下國內首個CD22單抗藥物

2021-01-21 健康一線視頻網

7月8日晚間,香港交易所在發行人資料中披露了中國抗體製藥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抗體」)的上市申請版本(第一次呈交),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及東方證券。

招股書顯示:中國抗體由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前香港生物科技院院長、港交所生物科技諮詢小組顧問梁瑞安博士於2001年在香港創立。

在抗體領域,梁瑞安博士是全球第一個提出「功能人源化」概念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全球首個成功開發人源化CD22靶點單抗的科學家,於2018年被港交所特聘為生物科技諮詢小組顧問。

研發:6款在研藥物,10餘種適應症

從管線上看,中國抗體共有6種在研藥物,涉及10餘種適應症,均為first-in-target或者first-in-class品種。其中進展最快的為一款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RA)的臨床階段CD22單抗藥物(SM03),是目前國內外同類產品中RA進展最快的項目。如若獲批,有望成為國內首個治療RA的CD22單抗藥物。

中國RA市場將由2018年的115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833億美元。該公司表示其產品不僅可以佔領對傳統療靶點(如TNF-a)無效和長期用藥產生耐藥性的患者群體市場,憑藉在II期臨床表現出的安全性優勢,還有望佔據傳統靶點現有市場的部分份額。

中國抗體產品管線

來源:公司招股書

招股書稱,SM03是全球同類靶點中首款及唯一一款用於治療RA的CD22單抗藥物,有別於其他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常規生物製品(例如TNF-α、IL-6、IL17及CD20為靶向的單克隆抗體)。SM03目前在中國進行RA適應症的III期臨床試驗,該公司計劃將於2019年年底前完成受試患者的招募。

與此同時,該公司已完成SM03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I期臨床試驗,並計劃於2020年在中國啟動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II期臨床試驗。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及天皰瘡等)的全球市場規模於2018年達到1137億美元,並預期將於2030年達到1913億美元。

該公司另一款進入臨床試驗產品是第三代共價可逆BTK抑制劑SN1011,目前已經在澳洲遞交倫理,處於I期臨床研究準備階段,該公司預計於2019年底前完成爬坡試驗。

儘管人源IL17BR單抗SM17還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但招股書透露對該產品的看好,並選擇了與LifeArc(完成K藥人源化的機構)進行合作。SM17開發用於治療哮喘及罕見疾病特發性肺纖維化(IPF),該公司擬於2021年Q1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招股書指出,上述3款產品為患者形成了一個非競爭性、互為補充的治療方案組合。除此之外,該公司還有另外3款處於不同階段的臨床候選藥物。

研發投入方面,中國抗體2017年、2018年、2019年1-4月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260萬元、4730萬元及2020萬元。

生產:無需依賴CMO

中國抗體是大中華區少數具有全面能力的生物製藥公司之一。該公司明確表示不會依賴CMO進行生產,目前已在深圳、海口及蘇州分別設立了研究中心及生產基地。

比如該公司分別於2010年8月、2014年2月及2018年7月成立附屬公司深圳賽樂敏,海南賽樂敏及蘇州杏聯藥業;為了拓展海外業務,於2019年4月在澳洲註冊成立Australia SinoMab。

來源:公司招股書

BD:合作開發

招股書披露,除配置大量資源增強產品研發能力外,中國抗體還與香港及全球知名組織及頂尖大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探索聯合研究及聯合開發機會,加速產品的研發過程及使在研管線多元化。比如:

2019年1月,中國抗體與LifeArc訂立協議,共同研發人源IL17BR單抗(SM17)。SM17最初由英國皇家學會會員Andrew N.J. McKenzie博士在分子生物學MRC實驗室首先研發,中國抗體獲得LifeArc委託進一步研發SM17、進行臨床試驗及商品化權益。同時McKenzie博士亦為中國抗體科學顧問委員會的成員。

2019年3月,中國抗體與蘇州信諾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訂立技術轉讓及合作協議,合作內容包括與BTK抑制劑(SN1011)相關的免疫性疾病適應症的技術及應用。

中國抗體財務數據

來源:公司招股書

與其他赴港IPO的生物科技企業類似,中國抗體亦是一家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也是第16家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書的生物科技企業(註:尾綴帶 -B),同時有望成為依據港交所18A上市指引第一家上市的香港本地創新藥公司。

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書企業最新進展

原標題:中國抗體擬赴港IPO,有望摘下國內首個CD22單抗藥物

相關焦點

  • 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被納入優先審評,有望成為國內首個生物類似藥
    近日,復星醫藥接連發布產品獲批臨床的公告,包括子公司復宏漢霖的重組抗VEGFR2全人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子公司重慶復創及復尚慧創的FCN-437c膠囊、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及星泰醫藥的注射用FN-1501。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月29日復星醫藥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被納入優先審評,有望成為國內首個生物類似藥。
  • 赴美就醫:死亡風險降低70%!首個TIGIT單抗有望改變肺癌免疫治療...
    02、首個抗TIGIT療法Tiragolumab是一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可靶向結合免疫細胞(包括T細胞、NK細胞)上表達的免疫檢查點蛋白TIGIT。總的來說,Tiragolumab聯合阿替利珠單抗在肺癌治療中,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和無進展生存期都有顯著改善。
  • 抗體偶聯藥物國內研發現狀及企業布局分析
    直到2000年,輝瑞研發的首個抗體偶聯藥物Mylotarg被FDA批准用於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不過由於被發現了嚴重的致命性肝損傷,輝瑞於2010年年主動撤市,受此影響,ADC藥物研究前景也受到質疑。而腫瘤細胞表面抗原數量通常有限,抗原-抗體複合物的內化過程通常效率低下,所以,靶點的選擇具有一定挑戰性。  目前已上市的ADC藥物中,CD22、CD30、CD33、CD79b、BCMA等5個靶點的適應症為血液瘤;HER2、Nectin-4、Trop-2這3個靶點的適應症為實體瘤。
  • 8個值得關注的單抗藥物上市
    (安進) 依洛尤單抗於2018年7月31日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成為首個在中國獲批用於治療成人或12歲以上青少年純合子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FH)的PCSK9抑制劑。達雷妥尤單抗是強生與Genmab合作開發的一款人源化、抗CD38單克隆抗體藥物,2015年11月16日被FDA首次批准作為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四線療法,是全球首個獲批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單抗藥物。
  • 全球抗體藥物研發進展對中國的啟示
    6月22日,第三屆中國生物製藥峰會暨精準醫療發展論壇上,來自湯森路透的周峰博士,為我們帶來了《全球抗體藥物研發進展對中國的啟示全球的生物藥,尤其單抗藥,普遍呈現非常好的趨勢,僅2014年,美國FDA就批准了40多個單抗藥物,2004年-2013年十年中,抗體藥在全球範圍內的增長趨勢為23%-24%,2014年十大暢銷藥中,生物藥佔了7個,其中6個是抗體藥,凸顯了抗體藥物的強勁趨勢。
  • 新三板+H首單落地,君實生物在港遞交招股書
    作為一家創新驅動型生物製藥公司,君實生物致力於創新藥物的發現和開發,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臨床研發及商業化。利用蛋白質工程的核心平臺技術,公司已處在大分子藥物的研發前沿。在中國區域內,君實在腫瘤免疫療法、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謝疾病治療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 2019年國內抗體藥物市場和臨床研究現狀
    一、全球範圍內抗體藥物市場龐大,抗腫瘤鄰域不可或缺2018年全球藥品銷售額Top 10中,抗體藥物有8個,包括單抗藥物6個,融合蛋白2個,分別為阿達木單抗Humria(修美樂)、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可瑞達,「K藥」)、曲妥珠單抗Herceptin(赫賽汀)、貝伐珠單抗Avastin(安維汀)、利妥昔單抗Rituxan(美羅華)、
  • 國內抗體藥物研發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其中,血液製品和疫苗都已經有多個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並且這些產品的開發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但這些產品尤其是疫苗多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生產廠家多集中於國有企業以及一些科研機構。國內的生物技術的發展則有賴於21世紀初期培養的大量的生物技術型人才、國家政策的扶植以及大量資金的湧入。本文將說明國內抗體藥物的研發現狀以及目前存在的相關問題。
  • ...舒格利單抗研究數據再傳利好,有望改寫國內肺癌一線免疫治療...
    11月21日,基石藥業在2020年歐州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 2020)上公布舒格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數據,結果顯示舒格利單抗聯合化療較安慰劑聯合化療,作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線治療,顯著延長了研究者評估的無進展生存期(PFS),有望改寫國內肺癌一線免疫治療格局為患者帶來新希望結果達到統計學顯著性,且有臨床意義。
  • 國內抗腫瘤藥市場:植物藥增長快,中藥製劑潛力大,單抗藥物將是最大...
    IMS數據顯示,2010~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複合增長率為6.5%,其中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複合增長率高達15.5%;2014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為1000億美元,2020年將增至1500億美元,複合增速為6%。隨著小分子蛋白酶抑制劑和單抗藥物等的推動,特別是近年來免疫治療有望成為抗腫瘤的主流方法,未來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將會持續擴張。
  • 20家藥企角逐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 齊魯製藥有望率先「撞...
    這意味著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物將加速上市,貝伐珠單抗「中國版」的面世將進一步降低患者的醫療支出,提高藥物的可及性,惠及更多腫瘤患者。同時,由於其獨特的作用機制,貝伐珠單抗不僅聯合化療藥物提高療效,還可以與多種分子靶向藥物、生物免疫藥物聯合應用。貝伐珠單抗通過多種機制提高傳統治療效果貝伐珠單抗2004年上市,已經成為歐美市場抗腫瘤治療的基礎用藥。據統計,2017年全球銷售額約為70億美元,相當於490億元。
  • ...舒格利單抗研究數據再傳利好,有望改寫國內肺癌一線免疫治療格局
    11月21日,基石藥業在2020年歐州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 2020)上公布舒格利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數據,結果顯示舒格利單抗聯合化療較安慰劑聯合化療,作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線治療,顯著延長了研究者評估的無進展生存期(PFS),有望改寫國內肺癌一線免疫治療格局為患者帶來新希望結果達到統計學顯著性,且有臨床意義。
  • 63個已上市抗體藥物和14個融合蛋白藥物全景報告
    2016年,FDA共批准了10個抗體藥物:7個新藥及3個抗體類似藥。小編在此梳理抗體/融合蛋白藥物全景圖,介紹市場格局和發展趨勢。截至發稿日,市場上共有63個已上市的抗體藥物,14個已上市的融合蛋白藥物。
  • 首款外資抗癌PD-1藥物自降身價 國內定價為日本一半
    一般情況下,外資新藥在國內上市,價格普遍高於歐美發達國家的定價。作為國內首個獲批的PD-1藥物所有者,百時美施貴寶為何會「放下身段」選擇如此定價? 對此,百時美施貴寶在回復《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公司正在與各方共同努力,儘快完成商業上市流程,力爭讓更多中國患者能儘早使用歐狄沃。
  • 中國抗體藥物的國際化地位在哪裡
    在1980~1990年代,開發了用中國倉鼠細胞作為生產細胞,結合基因克隆與表達,成為當今的單抗生產主流。也因為這些技術的結合,使得我們能夠很快的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變原來的單株抗體,當今就有不少變異化的單抗,在人體試驗進行中。
  • 單克隆抗體再顯身手,首個伊波拉藥物獲批
    這也是全球首個治療伊波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為新冠肺炎、愛滋病等病毒感染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三個試驗組分別接受廣譜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單克隆抗體藥物mAb114以及再生元公司開發的三種單克隆抗體雞尾酒藥物REGN-EB3(商品名Inmazeb),均為靜脈給藥。美國吉利德公司的瑞德西韋是一種小分子的核苷酸類似物,具有RNA聚合酶抑制劑的功能。mAb114是從一名1995年伊波拉康復者的血清中分離出的單克隆抗體,由瑞士、美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發。
  • 一文了解我國抗體藥現狀
    而且創新品種不斷出現,雙特異性抗體、抗體偶聯藥物以及納米抗體都有新藥獲批,提升了抗體的靶向能力、殺傷力。我國和國際相比,抗體藥發展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但亦在逐步追趕。信達生物執行長周勤偉博士曾說,未來10年,中國的抗體藥真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我們相信科學家們的判斷。那中國抗體藥現狀如何?納入醫保情況,銷售情況?
  • 手握國內首個生物類似藥 復宏漢霖能否借力登陸港交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復宏漢霖第一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6個月後失效,此次為公司第二次向港交所發起衝擊。招股書顯示,復星國際間接控股復宏漢霖,公司屬於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產品之一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漢利康)是國內獲批的首個生物類似藥。
  • 2019年生物製藥人必須關注的30個單抗藥物
    本篇文章,將根據「Antibodies to watch in 2019」對2019年最值得關注的30個抗體藥物進行盤點,包括:1)正在接受及已經通過美國和歐盟監管審查的4個抗體藥物(sacituzumab govitecan,ravulizumab,risankizumab,romosozumab);2)正在接受中國監管審查的2個國產PD-1抗體藥物[camrelizumab
  • 2022年全球生物藥市場達3260億美元,預計2018年單抗類藥物崛起成...
    由美國市場調研機構EvaluatePharma最新出具的預測報告顯示,2018年最暢銷與銷售額增長最大的TOP10藥品分別是(如下表):高居榜單的10大暢銷藥全為生物藥,單抗類竟有8種,其中包括2015年美國批准的首個PD-1抗體藥物Keytrude,其次是胺類分子藥2種,EvaluatePharma還預測全球十強藥物的銷售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