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間,香港交易所在發行人資料中披露了中國抗體製藥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抗體」)的上市申請版本(第一次呈交),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及東方證券。
招股書顯示:中國抗體由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前香港生物科技院院長、港交所生物科技諮詢小組顧問梁瑞安博士於2001年在香港創立。
在抗體領域,梁瑞安博士是全球第一個提出「功能人源化」概念的科學家,同時也是全球首個成功開發人源化CD22靶點單抗的科學家,於2018年被港交所特聘為生物科技諮詢小組顧問。
研發:6款在研藥物,10餘種適應症
從管線上看,中國抗體共有6種在研藥物,涉及10餘種適應症,均為first-in-target或者first-in-class品種。其中進展最快的為一款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RA)的臨床階段CD22單抗藥物(SM03),是目前國內外同類產品中RA進展最快的項目。如若獲批,有望成為國內首個治療RA的CD22單抗藥物。
中國RA市場將由2018年的115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833億美元。該公司表示其產品不僅可以佔領對傳統療靶點(如TNF-a)無效和長期用藥產生耐藥性的患者群體市場,憑藉在II期臨床表現出的安全性優勢,還有望佔據傳統靶點現有市場的部分份額。
中國抗體產品管線
來源:公司招股書
招股書稱,SM03是全球同類靶點中首款及唯一一款用於治療RA的CD22單抗藥物,有別於其他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常規生物製品(例如TNF-α、IL-6、IL17及CD20為靶向的單克隆抗體)。SM03目前在中國進行RA適應症的III期臨床試驗,該公司計劃將於2019年年底前完成受試患者的招募。
與此同時,該公司已完成SM03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I期臨床試驗,並計劃於2020年在中國啟動針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II期臨床試驗。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及天皰瘡等)的全球市場規模於2018年達到1137億美元,並預期將於2030年達到1913億美元。
該公司另一款進入臨床試驗產品是第三代共價可逆BTK抑制劑SN1011,目前已經在澳洲遞交倫理,處於I期臨床研究準備階段,該公司預計於2019年底前完成爬坡試驗。
儘管人源IL17BR單抗SM17還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但招股書透露對該產品的看好,並選擇了與LifeArc(完成K藥人源化的機構)進行合作。SM17開發用於治療哮喘及罕見疾病特發性肺纖維化(IPF),該公司擬於2021年Q1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招股書指出,上述3款產品為患者形成了一個非競爭性、互為補充的治療方案組合。除此之外,該公司還有另外3款處於不同階段的臨床候選藥物。
研發投入方面,中國抗體2017年、2018年、2019年1-4月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260萬元、4730萬元及2020萬元。
生產:無需依賴CMO
中國抗體是大中華區少數具有全面能力的生物製藥公司之一。該公司明確表示不會依賴CMO進行生產,目前已在深圳、海口及蘇州分別設立了研究中心及生產基地。
比如該公司分別於2010年8月、2014年2月及2018年7月成立附屬公司深圳賽樂敏,海南賽樂敏及蘇州杏聯藥業;為了拓展海外業務,於2019年4月在澳洲註冊成立Australia SinoMab。
來源:公司招股書
BD:合作開發
招股書披露,除配置大量資源增強產品研發能力外,中國抗體還與香港及全球知名組織及頂尖大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探索聯合研究及聯合開發機會,加速產品的研發過程及使在研管線多元化。比如:
2019年1月,中國抗體與LifeArc訂立協議,共同研發人源IL17BR單抗(SM17)。SM17最初由英國皇家學會會員Andrew N.J. McKenzie博士在分子生物學MRC實驗室首先研發,中國抗體獲得LifeArc委託進一步研發SM17、進行臨床試驗及商品化權益。同時McKenzie博士亦為中國抗體科學顧問委員會的成員。
2019年3月,中國抗體與蘇州信諾維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訂立技術轉讓及合作協議,合作內容包括與BTK抑制劑(SN1011)相關的免疫性疾病適應症的技術及應用。
中國抗體財務數據
來源:公司招股書
與其他赴港IPO的生物科技企業類似,中國抗體亦是一家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也是第16家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書的生物科技企業(註:尾綴帶 -B),同時有望成為依據港交所18A上市指引第一家上市的香港本地創新藥公司。
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書企業最新進展
原標題:中國抗體擬赴港IPO,有望摘下國內首個CD22單抗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