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辦的「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發布會在京舉行。
發布會現場
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院士表示,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數據信息爆炸式增長,數據密集型科研範式成為重要的科研範式,科研人員對科研信息與科研交互的需求越發強烈。特別是面向學科多元交叉,對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市場研發整個創新價值鏈的文獻情報知識梳理充滿渴求,並且科技創新研發活動也面臨海量數據分散孤立、知識價值難以判斷的問題,這意味著科技信息服務手段需要創新,知識服務的內涵需要拓展。
「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是在中科院支持下為科學家研發的智能知識服務產品,是在新型知識發現與科學研究模式下,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科技大數據平臺」基礎上研發的。該系列產品面向科學家群體,突破了「數據計算型」的知識發現與情報分析範式,解決因科技大數據分散孤立不能整合計算、釋放知識價值的問題;解決因科學家收集數據、項目填報重複繁雜難以提升科研工作效率的問題;解決傳統數據服務架構弱化用戶參與、不能促進數據流動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劉會洲稱,「慧」系列產品從「智能的知識分析、精準的知識發現、及時的前沿跟蹤、主動的知識遞送、開放的學術交流」五個方面,闡述了「智能、精準、及時、主動、開放」服務理念。以「慧眼」與「慧科研」為代表的「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正是立足中國科學院科技事業發展的新要求,面向科研人員對知識服務的新需要,依託知識圖譜與深度學習技術,實現了海量科技大數據在廣度與深度上的計算組織,實現了集成文獻檢索、精準推送、智能分析、學術交流、資源共享、科研管理等貫穿「科研、交流、管理」全鏈條的開放學術生態系統。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主任彭以祺表示,這樣的服務模式和產品,對滿足科技創新引領知識服務的轉型和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科技文獻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科技大數據是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科技大數據的保障對科研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這個以數據為創新驅動的新環境中,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作為國家級的科技文獻資源保障機構,很好地抓住了時代機遇,率先建成科技大數據平臺,將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匯聚協同起來,成為推動科學發現和知識創新的新引擎。(文/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