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科研大數據打造智能知識服務平臺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慧...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2018年12月2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辦的「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發布會在京舉行。

發布會現場

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院士表示,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數據信息爆炸式增長,數據密集型科研範式成為重要的科研範式,科研人員對科研信息與科研交互的需求越發強烈。特別是面向學科多元交叉,對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市場研發整個創新價值鏈的文獻情報知識梳理充滿渴求,並且科技創新研發活動也面臨海量數據分散孤立、知識價值難以判斷的問題,這意味著科技信息服務手段需要創新,知識服務的內涵需要拓展。

「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是在中科院支持下為科學家研發的智能知識服務產品,是在新型知識發現與科學研究模式下,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科技大數據平臺」基礎上研發的。該系列產品面向科學家群體,突破了「數據計算型」的知識發現與情報分析範式,解決因科技大數據分散孤立不能整合計算、釋放知識價值的問題;解決因科學家收集數據、項目填報重複繁雜難以提升科研工作效率的問題;解決傳統數據服務架構弱化用戶參與、不能促進數據流動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任劉會洲稱,「慧」系列產品從「智能的知識分析、精準的知識發現、及時的前沿跟蹤、主動的知識遞送、開放的學術交流」五個方面,闡述了「智能、精準、及時、主動、開放」服務理念。以「慧眼」與「慧科研」為代表的「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正是立足中國科學院科技事業發展的新要求,面向科研人員對知識服務的新需要,依託知識圖譜與深度學習技術,實現了海量科技大數據在廣度與深度上的計算組織,實現了集成文獻檢索、精準推送、智能分析、學術交流、資源共享、科研管理等貫穿「科研、交流、管理」全鏈條的開放學術生態系統。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主任彭以祺表示,這樣的服務模式和產品,對滿足科技創新引領知識服務的轉型和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對我國科技文獻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科技大數據是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科技大數據的保障對科研工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這個以數據為創新驅動的新環境中,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作為國家級的科技文獻資源保障機構,很好地抓住了時代機遇,率先建成科技大數據平臺,將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匯聚協同起來,成為推動科學發現和知識創新的新引擎。(文/穀雨)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在京發布
    「慧」系列智能知識服務產品是在中科院支持下為科學家研發的智能知識服務產品,是在新型知識發現與科學研究模式下,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科技大數據平臺」基礎上研發的。該系列產品面向科學家群體,突破了「數據計算型」的知識發現與情報分析範式,解決因科技大數據分散孤立不能整合計算、釋放知識價值的問題;解決因科學家收集數據、項目填報重複繁雜難以提升科研工作效率的問題;解決傳統數據服務架構弱化用戶參與、不能促進數據流動的問題;慧系列產品的首次發布,將為中科院科研群體提供科技大數據精準知識服務,進而推動文獻情報服務向智能、精準、及時、主動、開放的科技知識服務轉型。
  • 中科院上線中國科訊2.0版,攜手百度學術打造精準科研知識服務
    5月25日,中科院攜手百度等企業推出「中國科訊」APP2.0版。在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舉行的發布會上,中科院張濤副院長表示,當今社會,科技創新蓬勃發展,在移動場景下,科研人員對科技信息及科研交互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科研服務不斷加快。
  • 自然和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共促開放獲取
    本報訊 施普林格·自然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學圖書館)9月25日籤署合作協議,將通過GoOA平臺提供施普林格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口袋裡的科研利器
    科學界的呼聲  「中國科訊」是中科院精心打造的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知識服務平臺,旨在整合中科院自有、聯合和引進的海量數字科技文獻資源,集成重要科技進展報導以及其他科技情報產品和知識信息,支持科研人員、研究生、科技管理者等各類型用戶隨時隨地閱讀科研文獻、便捷獲取科技資訊,致力於打造「文獻移動獲取第一平臺」。
  •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201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是支撐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學文化傳播的國家級科技文獻情報機構,集科技情報服務、文獻情報研究與圖書館學情報學學位教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科院期刊微信公眾號管理平臺二期建設...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科院期刊微信公眾號管理平臺二期建設項目 品目 服務/信息技術服務/運營服務/平臺運營服務,服務/信息技術服務/信息系統集成實施服務/其他系統集成實施服務 採購單位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行政區域
  • 中科院原上海文獻情報中心檔案進館工作通過驗收
    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檔案進館驗收小組對中科院原上海文獻情報中心進館檔案進行了全面驗收,小組認定上海文獻中心檔案在進館範圍、案卷整理質量及檢索工具編制等方面均符合進館標準和要求,並向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檔案館籤發了「關於進館檔案通過驗收的通知」,這也標誌著原上海文獻情報中心檔案進館工作順利通過驗收。
  • 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科創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
    在中科院北京分院的指導和支持下,由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統籌,中科智匯工場運營的「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科創大數據平臺」將千頭萬緒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轉變為可線上開展的結構化工作,以此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工作持續有序開展,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 孵化於中科院,「喀斯瑪」要打造服務科學家的智慧科研服務平臺
    2013年上線的第三方電商平臺「喀斯碼商城(CAS-MART)」則試圖解決這一問題。這一平臺定位為服務科學家的智慧科研服務平臺,主要面向科研、教育、醫院及產業機構提供服務,由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立項資助(CAS是中國科學院英文首字母)、喀斯瑪控股有限公司(中科院下屬企業)開發運營,後於2014年開始面向全社會開放。
  • 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集成創新 跨越發展
    三年來,信息中心認真貫徹中科院領導提出的「一流的科技創新,一定要有一流的信息平臺支撐」的要求,穩健求實、與時俱進,集成創新、跨越發展,為中科院科技創新提供一流的信息支持,為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創造一流的信息環境。 勇於改革,打造全新體系 走在改革前列,勇當知識創新試點工作的排頭兵。
  •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美國化學文摘社在滬發布全球生物製藥主題...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施普林格·自然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籤署GoOA合作協議
    施普林格·自然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籤署GoOA合作協議
  • 中科院情報中心被科研圈吐槽,2018年JCR分區表被任性地二次修改
    中科院的JCR分區表 2018年中科院的分區表引吐槽2018年12月11日,中國科學院期刊JCR分區數據證實出爐,然而新一期的JCR分區表引發中國科研圈的一片譁然,任性的中科院科研情報機構把世界科研圈大名鼎鼎的
  • 中科院2019年開放知識資源建設實務研討會舉辦
    中科院2019年開放知識資源建設實務研討會舉辦 2019-12-20 武漢文獻情報中心 【字體>  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主辦的「2019年中國科學院開放知識資源建設實務研討會」在湖北武漢舉辦。
  • 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科學文獻資料庫工作會議召開
    8月25日至27日,由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項目管理中心主辦、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和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承辦的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項目科學文獻資料庫工作會議在蘭州舉行。中科院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孫坦、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副主任劉德洪等參加了會議。
  • 醫學領域大數據科研平臺應用依靠它實現
    通過建立大數據科研平臺,提高臨床科研的效率及質量,並促進研究成果有效轉化。根據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實際情況,建立以智能醫學數據中臺為核心的大數據科研平臺,通過專病庫建立、描述性統計分析、統計挖掘、單病種分析及疾病預測等,優化科研流程,提升科研質量,實現科研成果的臨床應用。
  • 疫情防控期間,相關學術文獻資源服務平臺向高校提供免費服務
    2.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專業版)(網址:http://qikan.cqvip.com )疫情防控期間免費向全省高校師生開放權限,用戶註冊後,不限 IP 地址使用和下載文獻。3.疫情防控期間百度文庫站內維普網資源全部免費下載。
  • 科學網—科學出版社旗下EDP Sciences與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籤約
  • 多個重大科研平臺及科技項目落戶深圳光明
    籤約代表信心滿懷向「光明」   當日活動啟動了光明科學城戰略合作項目籤約,先後籤署了「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光明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建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合作框架協議」、籤署「光明區人民政府與中山大學科技創新合作框架協議」等5項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