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薦|正念的操作性定義

2021-03-02 正念實驗室

Bishop, S. R., Lau, M., Shapiro, S., Carlson, L., Anderson, N. D., Carmody, J., ... & Devins, G. (2004).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1(3), 230-241.

每當問起正念是什麼,學過正念的人可能都會給出卡巴金提出的概念。

但是當你進一步追問,這其中包含什麼成分?也許多數人就無法回答了。

針對這個問題,來自多倫多大學以Bishop為首的臨床心理師團隊聯合其他大學的研究者於2004年進行了細緻的回答。

這不是一個隨意性地回復,而是結合此前所召開的多次正念學者會議的討論結果,他們給正念提出了一個操作性的定義。而這一定義,和卡巴金的「有目的、此時此刻、不帶評判的注意」,被認為是正念的兩個最權威的定義,被同時寫入中國《正念幹預專家共識》

在我看來,本文中提及的正念的兩個成分,可能也激發出大量的對正念機制探索的研究,以及為後續的新理論(如MAT)的出現做出了潛在的貢獻。

本文另一個讓我感到欽佩的地方是作者嚴謹的科學精神。

也許一些所謂的冥想大師會告訴你這也是正念那也是正念,好像正念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存在。

而本文會告訴你,真正的科學-實踐家是怎麼思考的。具體來說,就是作者除了告訴你什麼是正念以外,還告訴你什麼不是正念,什麼是正念之後的結果而不是正念本身的成分

也許這就是研究者的可愛之處吧,即使論據不是很足,但是也持有鮮明的假設和立場,再去尋求可以自洽(或證偽)的證據。在本文的理論支撐下,《多倫多正念量表》於兩年之後應運而生了。

那麼?Bishop他們究竟是給正念賦予了一個如何細緻的操作性定義呢?又對哪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做出了區分呢?

請帶著這樣的疑問,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正念mindfulness ▎專注當下的力量
    警示到正念不是完全無害的。正念根植於東方哲學和宗教傳統,尤其是佛教,正念通常被定義為以一種客觀中立,非批判的方式去關注一個人當下的,此時此地的體驗。一些心理學家和臨床實踐者的定義更為廣泛,認為正念是表達對世界的同情和好奇。
  • 真愛正念,真愛自己—一位抑鬱焦慮者的八周正念之旅
    我二十年間有三次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經歷,今年疫情期間,我的抑鬱症又復發了,焦慮症病情也加重了,朋友推薦「渡過」公眾號,我看到「渡過」推出七天正念訓練營,就報名了參加體驗。  聽了7天正念課程,很喜歡課程的內容,那七天狀態有很大提升,我開始有進一步深入了解正念和練習正念的願望,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八周正念營課程。
  • 鍛鍊「心能力」:正念是對 「心」 的訓練
    出口轉內銷:正念好比 「蘋果梨」之前我找 Helen 討論過冥想和正念的關係,我們都比較偏重概念及內容上的區別。這次彭老師關於正念是 「蘋果梨」 的比喻很形象,而且蘊含了其在東西方發展與進化的歷史。正如正念的西方 「創始人」 卡巴金所說,中國是正念的第一故鄉。卡巴金教授在教學的過程中,十分善用古詩作為教學工具,諸如以下引自《中部》的詞句:慎莫憶過去,亦勿期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現在所有法,處處當觀察;不壞不動者,智者應修習。正念是對 「心」 的訓練正念,就是如其實際地明了當下的心身狀態及其變化,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 MIT:正念練習能夠讓中學生受益
    「按照定義,正念是一種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並且不是被外界物體或內在思想所分散的能力。如果您專注於眼前的老師或眼前的作業,那應該對學習有好處。"最近John Gabrieli在《行為神經科學》(《Behavioral Neuroscience》)的一篇研究文章首次表明:正念訓練可以改變學生的大腦活動。接受正念訓練的六年級學生報告感到壓力緩解,而且他們的腦部掃描顯示杏仁核的激活減少,而杏仁核是處理恐懼和其他情緒的大腦區域,當人們查看恐懼面孔的圖像時會被激活。
  • 正念——mindfulness
    正念-mindfulness是當下心理學界最熱門的詞彙之一。1979年,他在該校醫學院開設正念減壓(MBSR)門診,把正念介紹給需應對壓力挑戰的人群,用以輔助治療疼痛、壓力等身心疾病,增進身心健康。「正念」的含義也像吃一顆葡萄乾一樣簡單又複雜。正念就是「覺知」,是用不帶任何評判色彩的態度來活在此時此刻,充分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正念就是「走路時走路,吃飯時吃飯」。聽起來很簡單,但很少人能夠做到。
  • 正念冥想,您需要正念老師嗎
    您需要正念老師嗎?隨著人們對正念的興趣不斷增長,並且程序和研究項目迅速發展,批評也隨之增長。我們聽到的一個常見批評是正念只是減輕壓力的一種快速解決方案。它並沒有要求我們尋找壓力的根本原因。大量有關實際正念教師工作的證據並沒有提供支持。是的,正念老師很差,正念應用程式也很差,而且兩者的數量都可能越來越多。因此,讓我們繼續制定和維護標準的工作,以幫助您將膚淺的(甚至適得其反)的「正念」與可以對您的生活產生真正影響的事物區分開來,只要對您的獨特情況有所讚賞。
  • 正念Mindfulness
    林麗玲老師參加過的正念培訓:  ◆正念減壓(MBSR)創始人卡巴金 (Jon Kabat-Zinn)博士正念工作坊  ◆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正念中心正念減壓(MBSR)師資訓練  ◆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正念中心正念減壓(MBSR)導師鮑伯‧史鐸博士(Bob Stahl,PhD)二日正念工作坊及五日專修
  • 正念(Mindfulness)--通向平靜內心之路
    其實正念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比如孩子們對一片樹葉,一朵花,一塊小石頭,一個螞蟻,都會很入迷;為一粒糖果,一個汽球, 一塊蛋糕都會高興不已,非常滿足非常感恩。隨之年齡增長,我們慢慢的對很多事習以為常,不再專注不再感恩,從而失去了這種能力,不過好在我們可以重新學習。 不評判(Non-Judging): 不急於對現狀做出或好或壞,或對或錯的評判,只是完全的覺察。
  • 正念的奇蹟:3個正念要點,改變大腦,改變命運
    我們本篇主要介紹正念的原理,讓大家知道,正念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正念與冥想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知道正念與冥想,不是什麼新奇的東西,它起源佛教的禪修,因此一提到正念,大家首先潛意識就會自動的把它跟佛教的那些所謂「不科學」的印象掛鈎,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佛陀在2000多年前匯總出來的這套體系,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在腦神經研究方面的進步,卻越來越被證實其合理性,特別是正念與冥想。
  • 《正念小孩》:4-104歲都可以練習的正念操
    《正念小孩》這本書就是如此,從內容到圖片,再到排版設計,都會將每個人內心的小孩喚醒。書中也一再強調,本書老少皆宜,適用年齡4—104歲,可以說從幼兒園小朋友到耋耄老人都可以從中獲益。02本書由作者惠特尼·斯圖爾特和米娜·布勞恩一起合作完成。惠特尼·斯圖爾特是一名獲獎作家、正念導師。專注於面向幼兒、青少年的非虛構類圖書創作。
  • 【文旅】哈佛商業評論:正念冥想是忙碌一族的不二選擇
    「正念」已然成為熱門詞語。那究竟什麼是正念?簡單來說,正念就是讓心安住在當下,覺察自我,活在此時此刻,不受周遭環境的幹擾。 舉個例子,研究人員發現修習正念能夠改變大腦結構,使人增加理性,減少情緒波動。在面臨抉擇的時候,正念修習者的大腦島葉尤為活躍,而島葉與理性思維息息相關。活躍的島葉使人們在做決定時更加客觀,少些衝動。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之前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大腦在邏輯推理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充滿了情緒的起伏。
  • 《正念小孩》|美麗人生,一路相隨
    這兩本書,一個告訴了我們可主宰人生的古老的黃金法則,一個告訴了我們只要用好「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四句話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不得不說,這些都太過籠統,甚至很多人讀完全書只看到了它們的意義,卻很難去總結如何更好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好在今天,我們等來了另一本書——《正念小孩》。這是一本閱讀齡、適用齡跨度達100歲的書,是一本4-104歲的人都可讀的書。
  • 正念,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我今天來介紹「正念」這個概念正念就是……「正念」一詞在很多人看來,雖然熟悉,但還是有些神秘。其實,正念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能體驗到正念,甚至在大多數日子裡都有體會,不管年紀多大、什麼身份或者在做什麼事。
  • 元認知+正念,老師必須用好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的「未達(Not Yet)」概念,幫助許多教育家對評分排名的考評制度,以及評分這個概念是「好」還是「壞」進行了反思。「未達(Not Yet)」概念的力量能夠讓學生連續不斷地實現「優」(學習上的)而沒有「糟糕」(我又失敗了)的感覺。學習這個概念,可以教學生發展元認知。
  • 正念|呼吸之間,專注內觀,心念極簡
    我在去年夏天開始接觸正念,當時在《如何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安然自在》一文中詳細記述了那段經歷。文末「我們雖然彼此分離,散落天涯。一起正念的經歷已經融入生命,正念的習慣連接彼此。」如實。從那時起,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在正念之後安然入睡。生活中遇到棘手之事時,也能適當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專注當下。慢慢地,開始將正念介紹給身邊的朋友,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
  • 正念與腦神經科學筆記
    正念是如何影響我 們的 腦和神經系統的呢? 正念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行為、決定、反應、感覺和生活模 式的呢?正念在哪 被使?., sensations, thoughts, feelings 正念 在一個更廣 大的範圍來集中注意 , 包括 探索 擾注意 的那些東西, 如感 受、思維、情緒 。也包括了 非正式的練習,行走正念、躺姿正念、正念進食等等,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是正念你的訓練。 How do we practice it?
  • 布朗大學:正念戒菸APP能影響大腦運行機制
    在四個星期內,一組33名參與者使用了基於正念的應用程式,而另一組34名參與者使用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提供的免費戒菸應用程式。作為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正念中心的負責人,Brewer博士說:「這是第一次證明正念訓練可以影響大腦的某種運行機制,而大腦運行機制的改變與改善臨床效果相關。
  • 正念冥想的積極意義
    實驗表明正念冥想對焦慮情緒幹預的即時效果達到顯著的中等以上的效果。如果感到焦慮時,練習正念冥想,可以讓你的焦慮在當下得到緩解。 正念練習中的身體掃描可幫助人更快入睡。 4 釋放壓力 過高的壓力會損害身心健康,長期高壓狀態甚至會讓人罹患身心疾病。正念冥想訓練會讓人們對感覺刺激的覺察越來越清晰,從而逐漸能夠利用這種自我覺察來成功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事件。
  • 正念練習的生命意義
    在正念中我們可以精神內守,舒緩和修復神經系統,疏通氣脈,喚醒沉睡的細胞與記憶。也可以說正念練習是生命覺醒的過程。正念是什麼?正念的「念」,指的是當下的想法、念頭。中國的老祖先造字真有智慧,「今」「心」為念。問問自己,如今我的心在哪裡?覺知自己此時的心,觀照自己此刻的心,這就是念。那麼如何覺知?如何觀照?
  • 如何正確理解和學習正念?擔心自己做不到怎麼辦?
    今天看到有朋友對正念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剛接觸正念,似乎明白又不是很理解感覺做不到又想學習。1、無法自我接納,容易自我攻擊,指責……的人如何正確的學習正念。2、如何正確地理解什麼是正念,用什麼方法可以進入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