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hop, S. R., Lau, M., Shapiro, S., Carlson, L., Anderson, N. D., Carmody, J., ... & Devins, G. (2004).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1(3), 230-241.
每當問起正念是什麼,學過正念的人可能都會給出卡巴金提出的概念。
但是當你進一步追問,這其中包含什麼成分?也許多數人就無法回答了。
針對這個問題,來自多倫多大學以Bishop為首的臨床心理師團隊聯合其他大學的研究者於2004年進行了細緻的回答。
這不是一個隨意性地回復,而是結合此前所召開的多次正念學者會議的討論結果,他們給正念提出了一個操作性的定義。而這一定義,和卡巴金的「有目的、此時此刻、不帶評判的注意」,被認為是正念的兩個最權威的定義,被同時寫入中國《正念幹預專家共識》。
在我看來,本文中提及的正念的兩個成分,可能也激發出大量的對正念機制探索的研究,以及為後續的新理論(如MAT)的出現做出了潛在的貢獻。
本文另一個讓我感到欽佩的地方是作者嚴謹的科學精神。
也許一些所謂的冥想大師會告訴你這也是正念那也是正念,好像正念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存在。
而本文會告訴你,真正的科學-實踐家是怎麼思考的。具體來說,就是作者除了告訴你什麼是正念以外,還告訴你什麼不是正念,什麼是正念之後的結果而不是正念本身的成分。
也許這就是研究者的可愛之處吧,即使論據不是很足,但是也持有鮮明的假設和立場,再去尋求可以自洽(或證偽)的證據。在本文的理論支撐下,《多倫多正念量表》於兩年之後應運而生了。
那麼?Bishop他們究竟是給正念賦予了一個如何細緻的操作性定義呢?又對哪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做出了區分呢?
請帶著這樣的疑問,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