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種松能手,蘇軾會嫁接果樹,古詩文裡品植樹之趣

2021-01-07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天是植樹節,不過因為特殊的原因,很多人只能在家「雲植樹」。在古代,一直有植樹造林的優良傳統。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關於植樹的記載。更重要的是,古人不但愛種樹,還愛為種樹寫詩作賦,留下了一段段逸聞趣事。

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營建草堂,變成了一個愛種樹的人,陸續寫下《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憑韋少府班覓松樹子栽》《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詣徐卿覓果栽》《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等詩,到處麻煩朋友,搜羅小樹苗,忙得不可開交。上年他棄官華州,翻越關山,攜家投親。九月流寓秦州,十月轉赴同谷,因衣食無著,十二月一日動身,行蜀道,到成都。至此驚魂稍定,慢慢安穩。這幾首寫得真是百廢待興、生機無限。

▍清·惲壽平 《花果圖》

覓桃栽就說「奉乞桃栽一百根」,大開口;覓果栽就說「不問綠李與黃梅」,不挑揀;覓榿木栽就說「飽聞榿木三年大,與致溪邊十畝陰」,希望滿滿;覓綿竹說「幸分蒼翠拂波濤」,覓松栽說「欲存老蓋千年意」,不獨生計,美化環境、精神追求也都一併在內。

他辛勤種下的這些小樹苗,沒有辜負他。草堂落成之日,「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已經一派鬱鬱蔥蔥,鳥鳴嚶嚶。隨後更是伴他度過了一段難得的江村閒靜歲月。竹生筍,「筍根稚子無人見」;桑吐葉,「舍西柔桑葉可拈」。桃樹也開花了,被風吹斷幾枝,他老大不樂意:「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似家。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親手種的,畢竟心疼。被春風欺負,跟八月秋高時被「南村群童」欺負,不知哪個更壞些,但相比此前「三年飢走荒山道」「山深苦多風,落日童稚飢」的苦況,都已經好太多。浣花溪的春天,是上天能夠給他的,人間最好禮物。

這些樹苗中,他格外關照四棵小松樹。覓松栽詩寫得頗動感情:「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寸栽。」老蓋、霜根的措辭,充滿敬意。《杜詩詳註》評:「不露一松字,卻句句切松,較之他章,獨有蘊藉。」松樹長得慢,詩人暫離草堂避亂梓州時,依然牽掛不已:「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纏。」返途也心急:「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終於回來,如見故友:「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各種心心念念。

蘇軾——手植青松三萬栽

過了近三百年,蜀中又出現一位種松小能手。成年後名滿天下的他,曾在詩中回憶:「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二年黃茅下,一一攢麥芒。三年出蓬艾,滿山散牛羊。不見十餘年,想作龍蛇長。」一天一天親眼看著小松苗長大,枝枝葉葉各種變化,真是特別的經歷。

在家鄉的那些年,他應該沒少參加勞動:「故山松柏皆手種」,「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松樹,也從此成為故園的象徵。每逢思鄉,夢中家山,千裡萬裡,總離不開松樹:「家何在,因君問我,歸夢繞松杉。」還有,「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他是蘇軾。

▍蘇軾

「青松種不生,百株望一枚」,杜甫種成四棵,已經不易。大蘇則以萬計。他擁有的一手資料和一線實戰經驗如此豐富,以至有人追他求學,要拜師:「予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數萬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見杜輿秀才,求學其法。」「如今尺五城南杜,欲問東坡學種松。」尺五城南,出自杜甫《贈韋七贊善》所引俚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以離天極近喻高門貴胄,這裡借稱杜輿,也許還包括杜甫,足見大蘇嘚瑟。杜輿字子師,追隨大蘇甚久。《姑溪居士前集》載:「東坡謫儋耳,(輿)遂欲盡鬻其家所有,攜妻以往相依,未及行,會東坡內徙,乃已。」當時打算前往海南看望蘇軾的,還有老友巢谷,從眉山萬裡步行而來,七十三歲的他已經走到廣東,未及渡海不幸去世。巢谷曾和大蘇一起在黃州東坡種過「元修菜」。

在蘇軾人生最艱難奇絕的九死南荒階段,這兩位「草木」之交,義同金石。幸好「東坡居士種松法」流傳了下來,陳師道《後山談叢》載:「中州松子雖秕小不可食,然可種,惟不可近手,以杖擊蓬,使子墮地,用探錐刺地,深五寸許,以帚掃入之,無不生者。」《東坡雜記》記錄的技術要點更詳盡:「十月以後,冬至以前,松實結熟而未落,折取並萼收之竹器中,懸之風道……至春初,敲取其實,以大鐵鎚入荒茅地中數寸,置數粒其中,得春雨自生……松性至堅悍,然始生至脆弱,多畏日與牛羊,故須荒茅地,以茅陰障日。若白地,當雜大麥數十粒種之,賴麥陰乃活,須護以棘,日使人行視,三五年乃成。」今天看起來仍然行之有效的樣子。「松性至堅悍,然始生至脆弱」句,居然讓人心中一動。這可是說明文。▍宋·趙佶 《花鳥圖》

杜甫是蘇軾種樹的導師

其實不僅松樹,和杜甫一樣,一旦有機會,蘇軾也是什麼都種。初入仕途做鳳翔判官,他在官署修亭浚池,「池邊有桃、李、杏、梨、棗、櫻桃、石榴、樗、槐、松、檜、柳三十餘株」,多是自種,還寫詩記錄。其中《棗》詩「居人幾番老,棗樹未成槎。汝長才堪軸,吾歸已及瓜」,《柳》詩「今年手自栽,問我何年去?他年我復來,搖落傷人意」,雖然唏噓,卻都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之意,不獨為己。初到黃州,安身未穩,「貧無隙地栽桃李,日日門前看賣花」,寫得好可憐。一旦得到東坡數十畝荒地,就故態復萌,開始種松種竹,種柘種柑,種棗種慄,「自種黃桑三百尺」,「自種來禽與青李」,忙得不亦樂乎。後來到惠州,他在白鶴峰新居「舍南親種兩株柑」,還種過茶樹、荔枝、樅樹、人參、枸杞。到海南,記錄各種草藥,「以俟後日好事補註《本草》者」。

▍明·沈周 《四松圖》

身處逆境,如果說陶淵明是蘇軾的精神導師,種菜種糧導師——他寫過一百多篇和陶詩,在海南「小圃栽植漸成」時,還曾「取淵明詩有及草木蔬谷者五篇次其韻」——那麼也可以說,杜甫就是他種樹的導師。他曾抄錄杜甫《堂成》(《榿木卷帖》),跋曰:「蜀中多榿木,讀如欹仄之『欹』。散材也,獨中薪耳。然易長,三年乃拱。故子美詩云『飽聞榿木三年大,為致溪邊十畝陰』。凡木所芘,其地則瘠。惟榿不然,葉落泥水中輒腐,能肥田,甚於糞壤,故田家喜種之。得風,葉聲發發如白楊也。吟風之句,尤為紀實雲。」「獨中薪」「能肥田」,真是老農的著眼點。

不僅抄,還搶。集中有「書子美屏跡詩」條,在抄了老杜「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等句子後,「子瞻云:『此東坡居士之詩也。』或者曰:『此杜子美《屏跡》詩也,居士安得竊之?』居士曰:『夫禾麻谷麥,起於神農后稷,今家有倉廩。不予而取輒為盜,被盜者為失主。若必從其初,則農稷之物也。今考其詩,字字皆居士實錄,是則居士詩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無賴至此。

種柑橘三百本

廣德三年(765),世事變幻,杜甫離開成都草堂,拖著病體輾轉年餘,到達夔州。在友人幫助下,買了瀼西四十畝果園,賃了草屋,「茅齋依橘柚」,生活再次暫時安定。瀼西草堂前還有棗樹,西鄰寡婦常來打棗,他從不幹涉。後把草堂讓給吳姓親戚,自己搬到十幾裡路外的東屯。親戚在草堂周邊插上籬笆,杜甫得知後寫詩勸誡:「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不窮誰會這樣做呢?她本來害怕,所以更要加倍親切待她。真是絮絮叨叨,人情宛轉;苦口婆心,暖老溫貧。看家護果,本是人之常情。能推己及人,便是一片慈心暖腸。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和老杜立意相近:「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自己擁有,才能惠及於人。倉廩實而知禮節,有恆產者有恆心。

▍南宋·林椿 《橙黃橘綠圖》

大蘇也一直希望能有一片自己的田園。他《楚頌帖》中說:「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暇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他連嫁接都會。在黃州他就是「種蔬接果,聊以忘老」,後來還寫過「接果說」:「蜀中人接花果,皆用芋膠合其罅,予少時頗能之。嘗與子由戲用苦楝木接李,既實,不可向口,無復李味。」真是陽光淘氣。《楚頌帖》書於元豐七年(1084)十月二日,當時蘇軾離開黃州,意欲買田歸老陽羨,未遂。此後做了幾年玉堂學士,公忠體國,臨深履薄,卻贏得「元祐黨人」名。(責編:李崢嶸)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廉萍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釋迦果樹的嫁接種植方法
    前面文章已經講過釋迦果種子是怎麼種植的,今天來談談釋迦果嫁接繁殖是怎麼樣的。釋迦果砧木習慣上多用本砧,雜交的也多以普通釋迦果樹做砧木,親和性好,且有矮化樹形提早產期之利。但普通釋迦果樹較不耐根腐病,而山刺和圓滑這兩個品種對根腐病有較強的抗性,可以用做砧木。但用這兩種砧木直接嫁接上普通釋迦果等栽培品種往往不親和,需選用中間砧。
  • 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上)
    □李敬澤  談杜甫真是千言萬語,我們讀過古詩,在各種古詩的句子裡,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一般來說開篇第一首是什麼呢?《望嶽》,這應該是現存的最好的一首古詩,是留下來的最早的聲音,《望嶽》最後說了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一句古詩一款美食,爭做詩詞裡的美食家
    跟著夏天的美食學古詩,說不定你就成為小詩仙了呢!神龍大俠的吃功夫夏天裡孩子們最愛吃什麼呢?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吃瓜群眾必答題:西瓜是地裡種的,還是樹上長得呢?)西瓜詩宋 文天祥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
  • 杜甫在成都廣植榿木
    ——杜甫《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當年杜甫在修建草堂時,四處索要樹苗、竹子、果樹,聽說榿木生長迅速,他就四處尋找……□蘇東坡也屢次在詩中提到成都的榿木,他是四川歷史上第一位具有「榿木情結」的大詩人蔣藍 文作家汪曾祺就表達他很深的地緣/名物情緒。
  • 背誦和默寫:古詩文教學頭宗罪
    很多學校,對於必背的75首古詩,會要求課前誦讀,會有古詩擂臺賽,甚至會有考級。 然而,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學古詩,只要能背出來,背得越多越流利,古詩考級、三字經匯演,書聲琅琅,最是極好,至於詩句涵義,以及品味鑑賞,這些就不考慮了。
  • 被貶黃州5年,年近半百的蘇軾依然從容豁達,一首古詩歌頌海棠
    蘇軾的很多詩詞都是寄情山水,單純對某一項植物歌頌的詩詞不算很多,知名度整體而言也不算很高。之前我們曾經品讀過蘇軾寫梨花的一首詩歌,「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雖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就寫出了詞人淡看人生的品格。
  • 小學1-6年級所有古詩,所有數學公式,為孩子收藏
    原標題:小學1-6年級所有古詩,所有數學公式,為孩子收藏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四時田園 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 2020高考語文知識點:古詩文默寫題型
    古詩文默寫向來是語文考試的必考內容。考核的重點依然包括課內的名句名篇,考試大綱規定的必備篇目更是重中之重。古詩默寫本來都被默認為是一道送分題的,可是很多同學硬生生的把它做成了丟分題,這是很不應該的,今天我們就嘗試解決下這個問題。
  • 小升初常考古詩文情景填空(二)
    小升初常考古詩文情景填空(二)   1.人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說答案不只一個,是豐富多彩的。這就是創新,我國詩人蘇軾早在宋代就寫個這樣的詩句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蘇軾也寫過這樣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示我們看待事物,不要光看到局部,還要看到整體。
  • 李白和杜甫各寫了一首詠月名詩,千百年來難分高下,蘇軾力捧杜甫
    但不久李璘就被爆出有謀反稱帝之心,受到朝廷討伐,兵敗被殺。李白也因此受到牽連,流放夜郎。幸運的是,不久之後,唐肅宗大赦天下,李白得以「千裡江陵一日還」。李白重獲自由不久南遊嶽陽,寫下一首著名的覽勝之詩:與夏十二登嶽陽樓[唐] 李白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 濰坊六旬老漢痴迷嫁接 一棵樹上結多種水果
    田法志嫁接出的葫蘆棗。  一棵樹上結多種水果  19日上午,記者走進昌樂縣城關街道田老村田法志苦心經營的「嫁接」果園,看到果園裡呈現出一派碩果纍纍的景象。令人感到好奇的是,他家果園裡大多數果樹上都掛著不同的果實,如柿子樹上同時結著柿子和軟棗。  隨後,記者來到一片棗樹處看到,同一棵棗樹上結出的棗子,有的呈長方形,有的像人參果,還有的呈葫蘆狀。
  • 想在家裡採點自己種的果樹水果嗎?教你個獲得果苗上的便利!
    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一年當中的春冬兩季中的冬季種果樹絕好時間!當然也是大多樹苗木的種植佳季,因為樹木休眠,對水和養分的需求消耗不大!特別對於新手來說,也是少了很多打理上的麻煩!基本上種在戶外就不用管它了!直到明年的開春發芽!
  • 從蘇軾的詩作裡推算出一百隻鳥?復旦五浦匯老師的數學課別具一格
    讀古詩、賞古畫、品古韻,然而,你想得到嗎,這並不是一節語文課,而是如假包換的數學課堂!執教老師為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科研室主任劉宗三,從教30多年來,他嘗試將古詩引入初中數學課堂,開展「詩教」探索,帶領同學們走入一個別具一格的數學和文學世界。
  • 嫁接失敗?《科學》:菸草或能作中介,幫助實現植物跨種嫁接
    蟠桃樹長出杏子,蘋果樹開出梨花,甚至同一棵果樹可以生長出十多種水果,植物嫁接技術已經被普遍用於果樹、林木、花卉的繁殖上。然而植物嫁接技術常常受物種親緣性限制,近緣植物之間嫁接成功率較高。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一種菸草可以「做媒」,幫助實現跨物種嫁接。
  • 蘇軾一首寫春的詞44個字,「春」字竟用了7次,襟懷廣闊美妙至極
    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使用疊字,在杜甫的《曲江二首》中就有這樣的句子: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或是在同一句子中重複出現,如杜甫的《江村》中有這樣的句子: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再或者,是同一個字,在同一首作品中以不同的讀音和不同的意思來使用。
  • 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詩歌對新詩的啟示
    從他反覆以杜甫為例就能看出,他心目中的好詩標準就是杜甫的詩。胡適之前,千年歷史中,一大批詩人都持這樣的態度,從元稹、白居易,到韓愈、李商隱,再到蘇軾、王安石、黃庭堅以及江西詩派,到南宋文天祥,元明清諸詩人,一邊倒地認同於杜甫。近現代以來,從康有為、梁啓超、陳獨秀、錢鍾書,到葉嘉瑩、吳小如等學者,以及洪業、宇文所安等海外漢學家,也全部認同於杜甫。
  • 從「甘道夫」朗誦杜甫詩作,看中國古詩是如何被翻譯的
    杜甫戰亂中的和晚年詩歌中的沉鬱鏗鏘被譯為散文化的英文表述,麥克萊恩以莎劇腔的昂揚來演繹,在氣韻上有共通性,但因為翻譯之「隔」,總有些疏離感。除了上述情感化的表達,洪業也經過詳細的考證梳理出杜甫一生的行跡,其中很多都很有創見性,比如由於沒有留下詩作造成空白的杜甫早期經歷,他是如何離家開始壯遊、又是如何頗為慷慨地把「補蔭」的機會讓給弟弟。紀錄片海報對照紀錄片中所使用的譯詩的風格,可能是出自洪業之手。
  • 潘向黎: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2018年9月,「潘向黎和她的梅邊消息」新書分享活動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行,這場古詩對談的嘉賓是潘向黎、畢飛宇。思緒橫飛,不受拘束,這是潘向黎。新書出版一個月後,有一次她和畢飛宇在電話中聊得正歡,兩個不常露面的作家,突發奇想來了一場古詩對談。接受《環球人物》記者採訪時,潘向黎說,「讀詩是一種享受」,她喜歡「古人下了朝堂回到家裡自我、悠閒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