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樹:我不是物質主義者 只是熱愛美(組圖)

2021-01-11 搜狐網

  《新陸詩叢·中國卷:春樹的詩》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作者:春樹 著

  出版時間:2013年01月  

春樹

  作家、詩人,1983年出生,自高中輟學後開始自由寫作,已出版小說《北京娃娃》、《長達半天的歡樂》、《抬頭望見北鬥星》、《光年之美國夢》等,主編《80後詩選》(三冊)。

  「這是我寫詩至今第一本個人精選集,我的所有能印出來的最好的詩都在裡面」,春樹給自己的新詩集推薦說。這本收集了春樹從2001年至今「最好的詩」直接取名為《春樹的詩》,與西川、于堅、韓東、翟永明、楊黎的詩歌集一起構成了「新陸詩叢·中國卷」。

  春樹是幾位詩人中年紀最小的,但是她這本卻是最厚的,342首詩歌勾勒出春樹這十年來的詩歌寫作。2005年春樹也曾出過第一本詩集《激情萬丈》,「我不想讓看過《激情萬丈》的人覺得失望,說又多花了一份錢」,所以《春樹的詩》裡只有幾首與那本重合。

  「我其實很喜歡我早期詩歌的那種決絕,但沒辦法,就像一個人青春期一樣,你不能強努著」,春樹覺得自己早期的詩歌有節奏感,什麼都敢寫,「罵自己,罵別人都挺狠,罵的對象不是一個人,肯定是一種指代」,而如今,她擔心的是「模仿別人很可怕,複製自己更可怕」。

  春樹開始寫作詩歌和小說的時間幾近相同,都是在上個世紀和這個世紀交錯之間,十多年之後的2013年年初,春樹交出了《春樹的詩》和《在地球上:春樹旅行筆記》兩部作品,從憤世嫉俗的青春期到突逢變故的2012結束,閱歷豐富的她在旅行筆記中給出未來的答案:「我更熱愛青春,熱愛暗夜裡那一道閃電或是燭光。保持青春的激情,同時摒棄青春期的空虛和自以為是,按自己的意願生活,無論在哪裡紐約、巴黎、北京還是鄉村,這才是我想過的生活。我不想也不能重複父輩的生活模式,我還是要走自己的路。」

  相比娓娓道來的旅行筆記,《春樹的詩》簡潔明了,當問到為何沒寫個序言給自己最好的詩歌,讓讀者對創作背景有更多的了解,春樹的回答簡單而直接:「這確實是十八九到二十八九的作品,還沒有到五十八九,年齡還沒到那兒,二是詩歌不應該解釋,聰明點就別解釋自己的詩歌。」或更重要的是「詩歌含義豐富,文章天成,你當時寫的只是借你的筆寫出來而已,不一定寫完還有那個狀態」。

  翻開《春樹的詩》,上來第一首開頭,2001年7月20日她寫道:「存在主義 虛無主義 存在或虛無主義/我好像更喜歡二者的結合」,而在書中間,2006年6月3日,她寫道:「我需要哲學的拯救/存在主義就像我用過的藥渣/已經不管用了。」  

一首詩絕對不應該被改動

  南都:這本詩集年代跨越你的十八歲到現在,重新看過去的詩歌會有什麼樣的觸動?

  春樹:我以前寫得特別好,而且是一種我現在沒辦法複製的狀態。當時很多詩歌都是一邊聽著搖滾或朋克一邊寫,詩更有節奏感和音樂性,也有一種姿態性在裡面。

  南都:相比較寫小說而言,最初你寫詩歌的緣起是什麼?

  春樹:初中生的時候也有憂愁嘛,詩歌總是最容易表達的。但那時候寫的詩沒入門,甚至不是詩,只是抒情的句子。我寫在四百字方塊的稿紙上,包括很幼稚的短篇小說,後來都被我媽賣廢品了,我還急過。那時寫作的心態和在場感現在都沒了。

  後來再重新寫詩的時候,應該就是2000年我高中退學左右,我有一個很便宜的電腦,好像還上不了網,所以在本上寫完詩歌后會打在電腦上w ord文檔裡,再列印下來,現在留下來的都是列印下來的稿件。

  當時網絡詩歌開始有一撥新的浪潮,我的小說也沒出版,也沒啥名氣。當時喜歡上韓東、楊黎等人創辦的「橡皮論壇」,以及「非非主義」詩歌寫作。詩人與詩人之間的交往非常單純。詩歌論壇裡認識了很多年輕人也有六零後七零後的前輩,大家交流得很開心。另外當時國內好多詩歌民刊的,只送不賣,十多年後,我見到天津詩歌民刊《葵》的創始人,2002年時有一本發了我兩首詩歌,他說你肯定沒有了,然後給了我,我還留著。

  南都:我記得你小說裡曾說過,「寫作的目的是為了那些死去的作家和詩人」,他們對你的具體影響是什麼?

  春樹:其實寫作純粹為了抒發自己的內心活動。任何一個作家、詩人,稍微誠實點的都是這樣。文學名著的閱讀我沒有七零後、六零後那麼深,我閱讀最多的時候還是我十二歲到十六歲在學校的時候,法國的作家給我影響不在於文風而是他們個人生活的東西,就比如說薩特、波伏娃、普魯斯特。我根本看不下去《追憶逝水年華》,只能看兩段,但我仍然覺得那個書很迷人。沒有一個人能夠讓我說他就是我詩歌方面的老師。我把詩歌貼在網絡論壇裡的時候,西安的伊沙、北京的沈浩波他們給我很大的鼓舞,我現在也是,看到喜歡的詩,不管有名沒名,我有時候會在底下留言說好。

  南都:此次出版的詩集對比2005年第一本詩集《激情萬丈》,可以說內容更完整了吧?

  春樹:對,當時可能還是有點虛榮,那本詩集配了很多個人照片。它是一種幹擾,即使那些照片好看又怎麼樣呢?當時我不夠嚴肅。你也不用買,你直接看《春樹的詩》就好了。

  更何況《激情萬丈》裡面有幾首詩是被出版社改過,「憂鬱的紅衛兵」給改成了「憂鬱的戰士」,「文革」改成「六十年代」,還去掉了一些髒話。我現在越來越覺得一首詩絕對不應該被改動,你可以不用,這次《春樹的詩》沒有改動,有一些只能不登。

  南都:在微博上你說過這次詩集和翟永明、西川等詩人一起出,挺惶恐的?

  春樹:這套詩集裡我這本是最厚的。西川的那個寫的特別好,太幽默了。特別遊刃有餘,很聰明,又不油滑,我覺得特別牛逼。我覺得惶恐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在意,他們都已經是很有名的詩人了,都是我的前輩,我一個八零後在裡面,說實話還是挺招罵的,雖然我這些年也一直都是被罵著長大的。但我也是人,又一次被罵,不過也習慣了。  

殘酷青春類的作品我已經寫完了

  南都:翻遍了詩集,2007年到2008年之間的詩選得很少是為什麼?

  春樹:一方面不想重複自己的詩歌文風。那時候正在想,詩人的作品就像一條河一樣,你得從源頭開始,中間,到後來,應該是有區別的。我正陷入這種思索裡面,不夠滿意。另外一方面寫的少跟我個人生活是有關係的,當時在思考自己作為一個人,一個女人,一個年輕女人,我人生的路該怎麼走?很迷茫。我過了青春期,但是不到三十歲。三十歲你會變成什麼樣取決你二十五六歲做了什麼?思考了什麼?所以真挺迷茫的,以至於詩就寫的少。因為詩是最真誠直接的東西,你的狀態有問題,你的詩是不可能寫好的。

  尤其是2008年,我思想上改變了很多。聖火傳遞在國外遭受冷遇的時候,我特別著急,恨不得抵製法貨,有點「五毛」,我當時自認為是「新左派」,雖然不知道「新左派」什麼意思,包括地震,當時我覺得特傷心,自己的國家怎麼遭受了這麼多痛苦,前途何在?怎麼才能恢復?原來可以說我就是一個北京的小孩,搞搖滾樂,寫點先鋒小說,罵罵人,被人罵一下,活在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裡頭。這一年突然「啪」一下讓我感覺到中國這麼大,原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不像我想的那樣,之前的確是沒思考過這個問題。

  南都:後來怎麼緩解過來?

  春樹:作為一個年輕人,當時對自己有點不自信,隱約覺得空虛,覺得自己缺很多,尤其是我沒上過大學,有點後悔,得補上。除了知識,還有與人交流這方面都有問題。雖然我是很善意的,但是不懂得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分寸,或者說很容易招人誤解,朋友都是創作型的,這一切導致我與社會有點脫節。

  2009年冬末初春,我就拿到了去美國的籤證,去美國待了幾個月,有一些新的感受,後來又慢慢地接著寫起來了。2010年出版《光年:光年之美國夢》,我突然意識到我前一個人生階段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就是那些殘酷青春類的作品我已經寫完了,也基本不可能再寫了。當然詩歌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接下來十年我的任務是,彌補上我沒學過的知識和文化,還有人際交往,還要低調一些,開闊眼界,不要坐井觀天。這也是怎麼會有最近出版的《在地球上:春樹旅行筆記》這本書的原因。

  2010年之後,我更強調自己是一個個人主義者,之前一直左派,恨不得上街鬧革命,很真誠地同情窮人,我自己也是農三代,小時候生活在農村,一無所有。後來發現,我才是他們反對的,寫詩、點蠟燭、噴香水,跟底層群眾有點遠了。

  南都:但在詩歌的主題上,農村鄉土題裁併沒有太多?

  春樹:有《地裡的打穀場》、《我和舅舅》、《回鄉片段》幾首。我很警惕那種越到後來越要回歸故鄉的寫作。詩歌裡邊的所有東西都應該被詩人扭曲化、還原化。回憶是一種素材,在故鄉的時候有一種情緒,確實是在那發生的,是一個點,但不是懷鄉的情緒。至於讓我單寫故鄉,我沒辦法寫。單寫故鄉也屬於一種命題作文,這些詩裡面只有一首是命題作文。當時是「詩江湖」詩歌論壇組織的一個活動,要求要跟夏天有關。我就寫了書裡第85頁的那首《夏天的長安街少年殺人事件》。

  南都:除了自己的生活之外,你的詩歌裡也表現很多革命或是歷史的情節?

  春樹:詩集中《沒有想法》是寫給江姐的。我很想把年輕人的青春在當時時代背景下重現,但是絕對不可能。我不是當事人,又經過這麼多年,當事人也重現不了。我很好奇,只能以年輕人的詩來幻想,與他們對話,是這種感覺。

  這幾千年來抗爭、奮鬥、流血、犧牲,我很敬佩,但我知道自己的虛弱和柔軟的一面,當年六零後、五零後說,八零後太幸福了,哪像我們吃過那麼多苦,你們還抱怨。寫這首詩還有一點不服氣,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痛苦,沒錯,江姐也很痛苦。而痛苦是不能給你劃成份的。我們現在精神痛苦也是痛苦,精神病也是痛苦啊,不要分痛苦的大小,我們就是一個詩人、一個作家,一個普通人,頭腦清醒一點,應該同情所有痛苦。  

趕緊結了婚,讓父親欣慰

  南都:2012的詩歌只收入了一首獻給你爸爸的《上午,經過長安街》,去年是你改變比較大的一年?

  春樹:我爸突然去世了,大半年我都過得很暈,差點得憂鬱症,首先得完成家庭孝道義務。過了幾個月我就結婚了,我爸去世之前,他就知道我交了這個男朋友,他挺欣慰的。既然他沒看著我結婚,那就趕緊結了,讓他接著欣慰。到現在折騰完差不多了,前幾天剛回老家上完一周年的墳。我內心其實很敬佩他。他是一個很正直的人、很誠實的人,當然脾氣有點暴躁了。

  南都:對自己未來詩歌的寫作有何期許?

  春樹:希望自己寫敘事詩的時候不要那麼平,詩還是要克制,但也不能通篇克制,你還得有一點(鋒芒)。我寫作一直都沒太大問題,關鍵是我心智不成熟,這兩年好點了。我看我以前的作品,真的會覺得在我有限的文化水平之內,居然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關鍵很誠實,又敢寫,敢傷害自己,現在真做不到。懂多了,就不敢亂說了,要先保護自己。真沒辦法,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如此學會了保護自己。以前那種老受傷也不是個事,都是沒必要、沒意義的傷害,人都扛不住了。

  我在以前覺得(情緒)足的時候都貢獻了我的創作。但是凡是已經出版過的,都是已經比較足了的時候寫的,包括《在地球上》和《春樹的詩》,因為它都是一個累積的結果。《在地球上》裡邊有一些小的嘲諷、諷刺,不光是吃喝玩樂的物質,之前我還真覺得自己挺物質主義,後來發現那只是我熱愛美,真的不是一個物質主義者。

相關焦點

  • 作家春樹:我不是物質主義者 只是熱愛美
    「我其實很喜歡我早期詩歌的那種決絕,但沒辦法,就像一個人青春期一樣,你不能強努著」,春樹覺得自己早期的詩歌有節奏感,什麼都敢寫,「罵自己,罵別人都挺狠,罵的對象不是一個人,肯定是一種指代」,而如今,她擔心的是「模仿別人很可怕,複製自己更可怕」。
  • ——評村上春樹《假如真有時光機》
    該書的日文名直譯為《寮國到底有什麼》,緣於村上春樹乘飛機前往寮國途中,在河內中轉時,被當地人一臉不解地問道:「寮國到底有什麼,會是越南沒有的呢?」這句無意中的問話讓彼時的村上春樹無言以對。或許正是為了尋找遠方的那個「什麼」,才要動身去寮國的吧。而這,不就是所謂的旅行?彼時的村上春樹如是所想。
  • 物質主義者責任心差 難以調節情緒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然而當把追求物質擺在人生目標制高點的時候,這種價值觀會一步步蠶食和瓦解我們的人生。物質至上的人,一旦沒有了物質的保證,摧毀力極強。
  • 但又不是村上春樹…
    但與許多頗受期待的文學新作不同,這不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會講述跨越一個世紀的烽火連天;也不是一篇對他個人經歷的精心拼合與再敘述。對這則娓娓道來卻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自己給出的判定是「寓言式的」。《被掩埋的巨人》故事發生在公元500年前後,亞瑟王時代的不列顛,那是一段我們知之甚少的歷史時期。
  • 村上春樹:別害怕當笨的人
    村上春樹第一次跑馬拉松時,抱怨道:「跑過60公裡的休息站,我只覺得自己快死了。」一開始,只能跑20到30分鐘,且已經氣喘籲籲、心跳加速、雙腿打晃。到了1983年,他能連跑22公裡。每天要出門跑10公裡的計劃,也有不想繼續的念頭。但他堅持了下來。
  • 村上春樹昨晚罕見在東京演講:翻譯是我的愛好
    2017年才過去4個月,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已經已經出版了三本書,分別是長篇小說《殺死騎士團長》、與另一位日本女作家川上未映子的長篇對談集《貓頭鷹在黃昏起飛》以及剛剛出版的《村上春樹 翻譯(幾乎)是全部工作》。
  • 村上春樹寫《且聽風吟》為了表達什麼?
    儘管在「我」和陌生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對話中,可以聽出我們對彼此的傾慕和渴望,但在我們之間,始終沒有發生什麼。我們只是在某些時刻互相陪伴、彼此傾聽,說出在那個時刻適合的話語。兩人的關係彷彿只是簡單而有分寸的觸碰、甜蜜又適可而止的依賴。
  • 硬核致敬 | 當音樂人遇見村上春樹,他的「讀後感」是這樣的
    我認為聖誕節、爵士、文學、村上春樹這四者本身是融合在一起的。  《直子的森林》,是張雄關在讀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後的創作,「她的一生非常獨特,我希望可以用爵士樂的語言表達村上春樹在書中傳遞的關於直子這個人物的色彩。」
  • 村上春樹:72歲,身高五尺七寸,有恐高症,愛打麻將,祖父是和尚
    除此之外,她還吐槽自己跟隨丈夫在歐洲旅居的生活,以及外界對於她愛好及定位的猜測,「老實跟你說,在歐洲的時候我覺得一點都不好玩,國外生活很辛苦又不方便,我還是比較喜歡待在日本,泡泡溫泉、照顧貓,輕輕鬆鬆過日子……」「我沒有很熱愛攝影,我先生因為書裡需要用到,叫我拍照,我就儘量拍,就這麼回事。其實我比較喜歡塗塗畫畫。」
  • 村上春樹因何受歡迎,御用翻譯林少華:這4個特點,常人模仿不了
    村上春樹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家,他一再強調:「最重要的是語言,有語言自然有故事,再有故事而無語言,故事也無從談起,所以文體就是一切。」大跨度的想像力村上春樹的小說被日本視為純文學作品,不同於科幻小說,但卻演示出了不亞於科幻小說的想像力。
  • 《燃燒》的原作小說裡,村上春樹寫了什麼
    故事就是如此,而這個小說, 以及改編成電影的《燃燒》,重點則不是講故事,而是「故事性」。劉亞仁飾演鍾秀村上春樹在小說裡,使用了富裕男是否殺死女孩作為懸念,但這並不是一個偵探故事,村上也沒興趣給出標準答案。在整個事件中,村上鋪陳了這條暗線,實際是從人物及其言行的描寫中,由讀者理解和想像完成的。
  • 美華裔夫妻愛「野遊」 與棕熊鯨魚親密接觸(組圖)
    美華裔夫妻愛「野遊」 與棕熊鯨魚親密接觸(組圖) 李文堯熱愛生態旅行,多次造訪阿拉斯加。  「不是礙於現實條件,我們早搬到阿拉斯加了」,林心雅日前應南加州北一女校友會邀請演講時與眾人分享心得。林心雅畢業自臺灣大學,大學時期因太熱中爬山攝影,常戲稱自己是登山社畢業。她與夫婿李文堯都熱愛旅遊、關心環保,足跡遍及各大國家公園,阿拉斯加也去到「數不清次數」,兩人玩出名號,今年4月出了第八本書。
  • 死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我曾經擁有過一個女孩又或者,我應該說她擁有過我她帶我看了她的房間很好不是嗎,這樣?她告訴我早上要工作然後開始笑了起來我和她說我不用之後就只好在浴室裡入眠醒來時人走茶涼,鳥兒都飛走了我點上一支煙很好不是嗎,這樣?渡邊和直子青梅竹馬的男友木月自殺,聰明優秀的姐姐自殺,讓直子迷失在黑暗冰冷的森林裡。
  • MBTI小知識|NF理想主義者
    文圖來源網絡"我的夢想,值得我本人去爭取,我今天的生活,絕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襲。"而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和甘地一樣,熱愛著理想,甚至願意為之獻身的人。對於這種人,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稱為理想主義者。他們大都熱情奔放,從不吝嗇對他人的讚美之詞;他們鍾情於探索美好生活、獲得快樂的真諦;他們自律自省,堅定不移地固守內心信念;他們敏感多情,生命及自我的意義是一生追求的目標。
  • 美媒:911事件至今仍在殺害當時的倖存者(組圖)
    美媒:911事件至今仍在殺害當時的倖存者(組圖) (2/15)-09-12 08:42支持方向鍵←和→瀏覽 911事件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救援人員、事後進行清理的工作人員、居住在附近的民眾中有很多人因接觸了有毒物質而患上了各種疾病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倘若提起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邁不過去的作品。這本打破日本文壇沉寂的書,不僅一躍成為日本銷售總量最大的書籍,更創造了所謂「村上春樹現象」和「《挪威的森林》現象」。作為村上春樹人生當中最暢銷的一部現實小說,《挪威的森林》取得的成就,倒也不辜負他為之付出的心血。
  • 72歲的「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但村上不是這樣。 在29歲之前,他從未寫過小說,也從沒產生過要寫小說、要當作家的念頭。 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樹出生於日本京都市,爺爺是個寺廟住持,父親則是一名語文老師。村上春樹12歲時,他父親和家附近的書店打了招呼,讓他能夠去書店自由地賒帳買書,每月給他結算一次。 在如此優渥的閱讀條件下,孤獨又敏感的少年村上,自然而然地愛上了閱讀。 雖然喜歡讀書,但在學校裡,村上春樹卻成績平平。
  • 村上春樹作品的英譯者回憶,村上如何成為世界級作家?
    《村上春樹和我》內容簡介本書寫了傑伊·魯賓和村上春樹因書結緣的種種趣事,一切從村上春樹打給魯賓的一通電話開始,延及兩位的文學交往,比如兩位的初次見面竟是在一次馬拉松比賽上,第一次拍到的照片竟然只拍到了魯賓的兩隻腳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魯賓在翻譯村上小說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也有文學觀的交流、翻譯技巧的探討等。
  • 雷軍吐露真心話:完美主義者的努力方向不是更完美
    雷軍《智族GQ》年度企業家代表、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在視頻中吐露了自己的真心話:「完美主義者,其實努力的方向不是更完美,而是怎麼跟這個世界更相容,怎麼能夠跟自己、跟這個世界真正的和解。」他重新詮釋了「完美主義者」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