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王瑞兵教授聯合陸軍軍醫大學張建祥教授及浙江大學黃飛鶴教授團隊開發超分子藥物用於逆轉和治療去極化肌肉鬆弛劑引起的毒副作用

2021-02-12 Theranostics

琥珀膽鹼(Succinylcholine,Sch)是目前唯一在臨床中使用的一種去極化肌肉鬆弛劑,但其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引起如高血鉀症,心律失常,心臟停搏及呼吸抑制等一系列毒副作用。目前對於Sch所引起的副作用,臨床上一般都是採取對症的方式進行治療,然而並沒有針對Sch的特異性逆轉劑。近日,澳門大學王瑞兵教授、陸軍軍醫大學張建祥教授及浙江大學黃飛鶴教授團隊成員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7 IF: 8.537)上發表論文,利用超分子體系的大環類化合物與Sch的主客體結合的作用實現了對Sch所引起的副作用的逆轉以及治療。此種超分子治療方法能夠有效逆轉Sch本身的肌肉鬆弛的作用的同時能夠有效緩解Sch所引起的多種副作用,有望進一步向臨床轉化。

Sch 是一種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的去極化型肌肉鬆弛劑被廣泛應用於急性手術中的快速誘導插管。同時因其去極化的作用特點, Sch能夠引起多種副作用。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幾種新型的超分子大環化合物如瓜環[7] (CB[7]), 磺化杯芳烴[4] (SC[4]A)及水溶性柱芳烴[6] (WP[6])與Sch之間均有較強的結合能力。利用小鼠模型,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些超分子化合物中,儘管所有這三種大環分子均可逆轉Sch過量引起的小鼠死亡,WP[6]逆轉過量Sch引起的小鼠死亡的效果最好。進一步的在體研究表明,WP[6]能夠逆轉Sch的肌肉鬆弛作用,減少過量Sch所引起的心率失常的發生,抑制血鉀水平的升高同時減緩Sch引起的肌肉損傷。研究人員進一步在細胞水平對WP[6]能夠治療Sch引起的副作用的機理進行了探討,發現WP[6]能夠逆轉Sch對細胞的去極化作用並且減少細胞內鉀離子的外流。

該研究採用了超分子化學中主客體化學的概念與方法,利用大環主體分子能夠將Sch包裹在其分子空腔內,進而改變客體化合物Sch的理化性質,有效減緩了Sch的副作用。此種治療方法為臨床中可能出現的藥物過量或其他副作用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澳門大學王瑞兵教授,陸軍軍醫大學張建祥教授及浙江大學黃飛鶴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王瑞兵教授課題組成員張相軍為文章的第一作者。

 

參考文獻:

Xiangjun Zhang, Qian Cheng, Lanlan Li, Liqing Shangguan, ChenwenLi, Shengke Li, Feihe Huang, Jianxiang Zhang, Ruibing Wang. Supramoleculartherapeutics to treat the side effects induced by a 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blocking agent. Theranostics. 2019. 9(11): 3107-3121.

原文連結:http://www.thno.org/v09p3107.htm

相關焦點

  • 《Advanced Materials》浙江大學校慶專輯發布
    材料化學中心與相關院系(化學系、材料學院、化工學院、高分子系、光電學院、藥學院)的研究組撰稿18篇,2017年4月以校慶專輯形式展示浙江大學在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獻禮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該專輯客座編輯為黃飛鶴教授和金一政特聘研究員。專輯由12篇綜述,5篇研究進展和1篇通訊構成。
  • 超分子化學藥物簡介
    雖然順鉑和卡鉑是當今首選抗癌藥物,但其有腎臟毒性和神經毒性等副作用,且靶向性不強。因此,許多研究以順鉑、卡鉑的結構為基礎,按照經典的構效關係設計合成新的鉑類絡合物,期望降低毒副作用,提高靶向性。       鉑類超分子抗癌藥物的成功開發和廣泛應用,引起了人們開發其他過渡金屬超分子抗癌藥物的廣泛興趣。
  • 高載藥量的超分子自組裝體用於腫瘤PDX模型的化療/光動力治療
    在許多活性化合物的藥物遞送中,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納米載藥修飾(脂質體、聚合物、樹狀大分子等)因其能夠增強藥物的溶解度,提高體內長循環和靶向性,已成為主流技術 [3-5]。然而,傳統的載藥系統通常會引入大量的藥物輔料,易造成低載藥量(通常<10%)和由此產生的毒副作用,臨床轉化仍然存在較大的挑戰[6-7]。
  • 陸軍軍醫大學團隊揭示為什麼衰老會導致記憶能力下降
    認識這些問題不僅可深入認識髓鞘形成的生理學意義,也可為減緩老化過程中的神經功能下降提供新的防治思路和策略。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梅峰教授實驗室,關注髓鞘形成與神經功能可塑性,該實驗室2018年在Neuron發表論文證明髓鞘形成調控突觸發育【4】。
  • 氫氣對癌症的治療作用?來自空軍軍醫大學師建國教授
    氫氣治療癌症是最近比較熱的研究方向,但是嚴格意義上氫氣對癌症的治療作用並不明確,仍然需要大量基礎和臨床研究證據。基礎研究方面應該重點尋找氫氣治療癌症的理論依據,臨床研究方面重點是確定氫氣治療各種類型癌症的人體試驗證據。
  • 吳息鳳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
    3月20日上午,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舉行的「浙大歡迎您」儀式上,知名華人科學家吳息鳳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為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團隊在抑鬱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參與抑鬱症發病的新神經環路並揭示了大麻治療抑鬱症的新機制。本課題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沈晨傑、鄭迪、李可心等在李曉明教授的指導下完成。2014級博士研究生沈晨傑是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曉明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學胡海嵐教授、段樹民院士等的大力幫助。
  • 重慶大學特聘教授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渝兩院...
    23日,記者從市科協和重慶大學了解到,依託重慶大學申報的特聘教授Michael Hood(麥可胡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在渝兩院院士增加到16位。來自重慶大學的資料顯示,Michael Hood2002年當選澳大利亞技術與工程院院士,2012年被聘為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終身榮譽教授,2015年任澳大 利亞技術與工程院昆士蘭分院主席。Michael Hood是美國水射流學會發起人之一;1993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發起中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 成立了環太平洋水射流協會,並擔任該協會主席。
  • 「分子機器」為何斬獲諾獎 記者連線浙大超分子化學專家
    讓-皮埃爾·索瓦日出生在法國,目前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工作;弗雷澤·斯託達特出生在英國,目前在美國西北大學工作;伯納德·費林加出生在荷蘭,目前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工作。  這個「世界上最小的機器」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對未來哪些領域有著顛覆性的改變?本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採訪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黃飛鶴。
  • 馮華教授:任何疾病引起的腦出血都應得到高度重視
    專家簡介 馮華教授,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慶西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總幹事
  • 同濟大學王啟剛團隊開發新材料模擬中性粒細胞溶酶體可治療癌症
    同濟大學王啟剛團隊開發新材料模擬中性粒細胞溶酶體可治療癌症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9-02-19  瀏覽:
  • 為應對新突發病原 陸軍軍醫大學一團隊攻堅「操控抗原」30年
    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免疫學教授吳玉章在做實驗。10日,記者從重慶市科學技術局獲悉,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共同完成的「蛋白質抗原工程技術的創立及其應用」項目在當天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在我看來,抗原決定了免疫反應的方向和強度,是最強的免疫調節劑。為此,1989年我在攻讀博士時,便堅定地選擇了『免疫識別與分子設計與抗原工程』方向,並組建了重點實驗室。」
  • 黃河教授:CAR-T細胞治療未來發展新方向
    2020年11月5日-11月8日,由重慶市醫學會主辦,中國中西南血液病協作組、重慶市血液內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血液病醫學中心承辦的第九屆造血幹細胞移植兩江論壇、第十八屆中國中西南血液病協作組學術會議於在重慶舉辦。
  • 張玉順蔣世良朱鮮陽教授領銜推行業「標準」 《卵圓孔未閉相關卒中...
    過去幾年中國臨床與學術界加快對「卵圓孔未閉(PFO)相關卒中預防」研究步伐,2015年 「卵圓孔未閉處理策略中國專家建議」發布;2017年 「卵圓孔未閉預防性封堵術中國專家共識」發布 ;2020年由全國先心病介入專業質控中心、國家心血管中心北京阜外醫院牽頭,聯合了北京天壇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北部戰區總醫院等發起單位,共同成立「PFO診療規範化培訓學院」
  • 訪浙江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胡富強教授
    會議期間,中國粉體網就相關問題對浙江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胡富強教授邀約採訪。 中國粉體網:為什麼現在要倡導藥物緩釋/控釋技術,這種技術對藥物製劑提出了哪些挑戰? 胡富強教授:藥物緩釋/控釋技術可以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減少用藥次數,提高患者的順應性。
  • Cell Press專訪:王宏林教授團隊揭示銀屑病治療新思路
    王宏林教授:銀屑病皮損區域的表皮細胞有兩大重要特徵:1. 快速且過度的分裂增殖;2. 分泌抗菌肽、炎症因子、趨化因子等促炎分子。請問研究開展期間是否遇到一些困難,您和您的團隊是如何攻克它們的? 王宏林教授:研究期間的確遇到許多困難。正如上個問題的回答中所說,絲蘇氨酸磷酸酶有眾多底物,其在不同細胞與不同疾病中扮演不同角色。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寧主任醫師和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洪明奇教授團隊發現SLFN11調控肝細胞癌生長和轉移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寧主任醫師和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學系洪明奇教授團隊成員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SLFN11低表達促進HCC生長和轉移,並闡述了其在HCC生長和轉移中的內在分子機制,為治療HCC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
  • 螞蟻安全實驗室聯合浙江大學任奎教授團隊發布《人工智慧安全...
    對AI安全的前瞻性研究與布局,已是近年來學術界和工業界越發重視的課題。近期,螞蟻安全天塹實驗室聯合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學院院長任奎教授團隊,共同頒布了《人工智慧安全白皮書(2020)》,從學界、業界的共同視角全方位闡述人工智慧安全。該白皮書耗費近一年時間研究撰寫完成,完整版篇幅將近6萬字。
  • 吳稚偉教授團隊關於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治療研究獲突破
    由於其對公共衛生和健康的巨大威脅,新型布尼亞病毒SFTSV越來越受病毒學界的重視。最近醫學院吳稚偉教授在免疫學研究基礎上,研發成功治療SFTSV的駱駝納米單克隆抗體,並受到市場關注。這是SFTSV感染治療領域的一項重大進展。南京大學吳稚偉教授課題組自2014年開始新型布尼亞病毒的SFTSV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