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農業⑫|數字陽西:200多年養殖歷史 數據監管養蠔 程村蠔...

2020-12-05 新華網廣東頻道

  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被譽為「中國蠔鄉」。歷經40餘年發展歷程的程村蠔,從傳統納苗養殖模式到吊樁養殖模式歷經5個歷史發展階段。如今圍繞廣東數字農業發展規劃裡「三個創建、八個培育」的建設要求,陽西縣政府著手構建陽西數字農業示範縣,並打造程村蠔數字農業產業園,將生蠔產業與數位化智能技術相嵌融合,推動程村蠔往更高級形態的數字漁業進化。

  據介紹,陽西縣生蠔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程村鎮,該鎮出品的生蠔故稱「程村蠔」。2018年養蠔海域面積近4萬畝,產鮮蠔6.4萬噸,全鎮從業者超9000人,佔比人口70%。程村蠔生長快,體型大,肉質淳厚無汙染,具有近200多年的養殖歷史,因此優越的生蠔品質被廣大消費者所認知。2005年程村蠔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繼2010年程村鎮被授予「中國蠔鄉」稱號,2019年程村蠔入選「粵字號」2019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據悉,目前陽西縣政府正著手構建陽西數字農業示範縣,將程村蠔數字產業園納入程村蠔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划進行試點建設。產業園經過合理規劃,由中國聯通給予技術支持,運用數位技術健全市場服務和監管手段,實現精準對接產銷,程村蠔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得以全面提升。

  為了對程村蠔養殖過程進行規範管理,程村蠔數字產業園進行數位化設備布局,建設物聯網監控系統。該系統一方面可通過水質監測設備實時監測養殖水體的鹽度、溶氧量、pH等參數,結合物聯網管理平臺,實現數據異常的實時告警,提醒養殖戶採取應對措施,降低農戶的損失。另一方面該系統通過在蠔排上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實現對養殖環境的遠程視頻監控和定時抓拍,為養殖戶提供實時監控和事後追溯的渠道。

  程村蠔數字產業園開展數字農業品牌推廣,VR技術成為其中重頭戲。相關負責人介紹,技術人員通過對陽西地理環境,對程村蠔養殖、加工過程實地調研,VR技術可逼真重建場景,還原表現產地條件以及養殖生產、加工等過程。VR技術以高沉浸,融入式的方式來展示程村蠔,同時與APP、小程序、電商平臺聯動新穎購物,構建成數字農業雲店平臺,實現方式創新、體驗方式創新和購物場景創新。

  更多故事將在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上演。據悉,本次大會開幕式、數字農業展覽展示和第十九屆廣東種業博覽會擬於2020年12月11-13日在廣東現代農業技術與裝備示範基地舉辦。

相關焦點

  • 深網網友樂遊沙井 品味蠔文化領略蠔鄉蠔韻
    網友們走進沙井古墟看龍津石塔、體驗古墟慢生活,拿起手機打卡古墟地標,換取「蠔味」小禮品,紛紛喜笑顏開。據了解,今年,沙井古墟立足於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再次換裝,舉行了以「過去與現在—城市未來」為主題的沙井古墟隨手拍、「蠔鄉一日遊」旅遊活動等活動,讓大家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替中,領略沙井金蠔小鎮的獨特古墟魅力。
  • 品金蠔賞蠔鄉!深圳第十七屆沙井金蠔節開鑼迎新春
    的確如此,歷經了17個年頭,沙井金蠔節上的一口金蠔,在唇齒留香之中,總能讓人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進而安全感也更有了保障。作為深圳地區乃至全省範圍內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沙井金蠔節的品牌影響力從深圳走向廣東,從廣東走向全國,成為了「魅力蠔鄉、古韻沙井」的一張閃亮名片。
  • 蠔農親口說:裡面才是精華
    蠔幹很多人都愛吃,尤其是廣州人的餐桌上更是少不了,吃的人多了就有人糾結了,蠔肚裡面黑色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蠔是「素食主義者」,所攝入的藻類及浮遊植物是非常營養的,說白了就是它吃到肚子的海藻以及其他物質,吃生蠔就是專門吃這裡了,最有營養的所在。
  • 盡享「蠔」情盛宴
    打卡800年歷史的龍津石塔等歷史文物景點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再現了沙井蠔養殖、加工及銷售的場景也記錄了金蠔節、古蹟古廟、風土人情、媽祖海洋文化等千年蠔鄉悠久、輝煌的歷史在博物館導遊的解說下網友們進一步認識了沙井蠔業發展史同時見證了每年沙井金蠔節不可或缺的「開蠔大賽」及「蠔菜烹飪大賽」
  • 不僅讓你學會如何選擇燈塔水母乳山生蠔,還手把手教你「開蠔」和...
    在大多數眼中,冬天離不開一切能取暖的東西;但在愛蠔人士的眼中,冬天和生蠔最為相配,一打熱乎乎的烤生蠔,吃下後暖胃更暖心。膠東地區有句俗話「涼水蠣子,熱水蛤」,寒潮來襲氣溫逐漸變冷,生蠔也開始大量上市,養殖在燈塔水母ASC海洋牧場的乳山生蠔,也不斷地被捕撈上岸,送至全國,與各地食客赴一場冬日之約。
  • 不用去法國,馬糞海膽、丹尼蠔,這位海歸大廚通通幫你搬到廈門
    歐洲、香港,成都、北京、長春再到廈門,TOM和他的團隊期待在這塊中西交匯長達150多年的文化應許之地設計出擁有自己獨特文化和風韻的品牌及生活方式。夏有燕脂凝夜紫,鮮活馬糞海膽為夏季限定款,一年到頭能吃到的只有60天,取自北緯39度的大連渤海灣,在這片低溫高鹽的黃金海岸中生長的馬糞海膽形如燕脂,豐盈飽滿,吃起來味道清甜。
  • 瀋陽人,「大蠔之鄉」向你發出邀請!吃生蠔和中華白海豚親密接觸
    在三娘灣海域棲息著230多頭中華白海豚是目前全世界最多的集群中華白海豚的肌體膚色各有不同有粉紅色、白色、灰色、海藍色等三娘灣曾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毗鄰國家級漁港,漁業資源豐富種類繁多,魚蝦蟹螺應有盡有最為著名的是欽州四大海產品青蟹、大蠔、
  • 解碼世園會植物館:紅樹林「北上」借蠔殼「造海」
    原標題:融入綠色智能科技創新理念,萬科3億元打造廣東深圳「綠色名片」  解碼世園會植物館:紅樹林「北上」借蠔殼「造海」  深圳的紅樹林在長城腳下安了家。植物館執行館長陸慧介紹說。  植物館別名「萬花筒」,採取「升起的地平線」的建築設計理念,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是北京世園會中唯一的熱帶植物展覽溫室。  這是我國歷屆A1類博覽會上首次由企業參建核心場館,再次彰顯萬科在國際重大展會場館建設和運營方面的能力。
  • 「數字」下田 產業提升 數字農業助推安徽農業現代化
    中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是全國首個在主糧領域實現地塊級全程數位化管理的基地,在我國率先實現了智慧(數字)農業賦能的水稻全程標準化種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稱之為「大田智慧農業的先行者」。  為應對當前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業從業者年齡偏大等問題,科研人員以大數據為基礎,建立水稻標準化種植體系,將水稻種植過程分成播種、插秧等13個時期、49個關鍵決策環節,全程實時採集數據並分析,支持種植者在最佳時間做出決策。哪怕一個沒有務農經驗的人,只要使用系統,都能根據導引操作種植。
  • 湛江燒蠔聞名國內,不過其他美食你又吃過多少,沙蟲你就沒敢吃吧?
    湛江是廣東省西南方的一個海港城市,雖然名字帶有「江」字,但它更多的是跟「海」有關,因此湛江的海產品相當豐富,特別是它最大的養殖海產生蠔,更是聞名全國,在國內多個城市都是能看到掛著湛江生蠔招牌的店鋪,當然其真實性就有待考究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湛江生蠔是真的很有名氣。
  • 推進「數字+農業」發展,「三鄉工程網」等11個項目重點建設!
    加快推進農業大數據發展,實施農業基礎大數據平臺項目,構建農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和數據採集隊伍,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建立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研發推廣實用性農業信息服務移動端。
  • 養「小強」變土豪 濟南蟑螂養殖大王成紅人
    三位來自鄒平的農戶圍坐在王福明旁邊,一直詢問養殖方法和行業前景。「你們要先有廠房,我不接受盆養戶。來我這裡學習技術,費用1萬塊。」王福明說。  王福明對農戶說,他接受媒體採訪主要是宣傳土元和美洲大蠊的藥用價值,如果只是關注他養殖「蟑螂」掙了多少錢,「就沒意思了」。說完,他轉頭看了一眼記者。
  • 墨魚骨對養龜的妙用
    【更多養龜經驗,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小字,關注「順德志哥」,查看歷史消息】一次偶然的機會,看見龜友的養殖箱裡面有幾塊
  • 全方位認識燈塔水母ASC認證養殖牧場,你還不來看看?
    蠔農們正在工作眼下正是乳山牡蠣的收穫季節,乳山市全市的乳山牡蠣養殖面積約為30萬畝,在乳山遼闊的養殖海域之中,聽聞有一片「特殊」的養殖海域,它既是國內首家獲得ASC認證的養殖乳山牡蠣的負責任海洋牧場,也是高品質牡蠣品牌燈塔水母自建的示範化海洋牧場
  • 農業農村部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數字農業...
    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工程已覆蓋26個省,全國1/3的行政村建立了益農信息社。深入推進數字農業建設試點、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國家物聯網應用示範,打造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樣板。各地結合實際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網絡營銷新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