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國POCT發展20年:從定性、定量到智能化、自動化

2020-12-07 儀器信息網

  中國POCT從概念引入至今已經20年了,其發展的軌跡也是幾家「歷史悠久」的IVD企業的發展史。然而,即便已經是形成了行業規模,即便是發展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POCT方向,但在如今的網際網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用戶(患者)的需求、如何讓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落地,仍然是生產商、流通商、終端醫院需要切實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理論技術上的嚴謹和實踐應用上的靈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理論技術可以「泊來」,但實踐應用必須「本土化」,削足適履不如因地制宜。中國POCT究竟是要墨守「即時即地」的概念,還是應該向智慧、快速、自動化發展?筆者通過過去20年滄海變桑田的歷程回顧,供讀者朋友研判。

  >>>>

  一、中國POCT二十年

  大約在公元1500年前,當時的醫生注意到,有一種神神秘秘的消瘦病患者的尿液可吸引螞蟻,這種檢測糖尿病的方法被認為是最早的POCT。但是現代醫學中真正將POCT應用於醫療實踐還是始於20世紀末。

  199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召開的美國臨床化年會即AACC展覽開闢出一個專門的POCT展區;同年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發表AST-P文件,即《快速診斷檢驗指南》,第一次提出了POCT的概念,對POCT進行規範。

  2000年左右,以許叔祥、楊振華為代表的一些專家、學者將其引進國內並進行了大量學術推廣與概念普及,開啟了中國POCT的新紀元。

  2013年10月10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GB/T29790—2013即時檢測質量和能力要求》國家標準,將POCT正式命名為「即時檢測」,並於2014年2月1日正式實施。此文的發布宣布了POCT中文學術名稱之爭塵埃落定,正確命名的同時也對中國POCT產品的質量保證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過去20年,POCT產品在技術發展上經歷了從第一代「定性」、第二代「手工半定量」、第三代「手工定量」、第四代「半自動定量」的歷程:

  { 第一代 定性產品}

  1957年Edmonds以幹化學紙片檢測血糖和尿糖,成為最初的POCT類產品。同時用金標斑點滲濾法和金標免疫層析法技術在早孕激素檢測和傳染病、藥物濫用檢測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第一代POCT產品的特點是基本不依賴儀器,用肉眼通過試紙條上顏色的深淺來判讀陰陽性結果。這類產品操作簡單,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低,縮短病人等待報告時間、降低成本、加快病床周轉時間,在醫院得到廣泛應用。而早早孕試紙條檢測也逐漸家用化。但第一代產品由於沒有定量數值而在專業的醫用市場造成應用局限性,同時人工肉眼判讀的主觀,差異也大暴露了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問題。

  { 第2代 手工半定量 }

  手工半定量POCT產品是在第一代的基礎上,依賴比色卡或簡單的設備對陽性結果的強弱進行判讀。這個時期的POCT產品雖已不只是單純地判讀陰性或陽性,較上代產品有了進步,但由於不是一條完整的曲線,而是幾個分布的點,其仍不能很好的滿足臨床檢測地需要,從而出現了第三代POCT產品。

  { 第3代 手工定量 }

  第三代POCT產品是在第二代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進,最大的特點是儀器已經由分散的幾個點變為一條相對完整的曲線,結果已經以具體數值報告。此階段也是國內POCT產業開始蓬勃發展的時期,乳膠技術、免疫螢光檢測和生物傳感器技術等技術也開始在POCT領域應用大顯身手,同時檢測項目已經由最初的早孕檢測、傳染病篩查等逐步擴大到心臟、腎臟等指標檢測,極大豐富了POCT的應用領域。但此時期POCT儀器結構仍然簡單,自動化程度不高,依然保留了部分手工操作步驟,不能很好的適用於不斷增長的POCT市場和滿足臨床需求。

  { 第4代 半自動定量 }

  第四代POCT產品也有部分學者將其歸類於第三代或者叫三代半,這時期的儀器主要是在三代的基礎上把手工操作的部分用儀器替代,但仍保留了手工加樣,雖相比上代產品有了一定的改進和提升,但無論自動化程度還是智能化程度都不高,限制了POCT在大門診量和人手緊缺的大型綜合性醫院的應用。

  筆者有幸聆聽了叢玉隆教授現身說法的50多年檢驗醫學發展歷程,感慨萬千。在此將POCT的20年發展歷程載入前輩的大事記,與讀者分享。遺漏、偏差之處實乃筆者愚鈍。

  中國POCT的發展是檢驗醫學的大爆發的一部分,同樣遵循檢驗醫學過往的發展歷程。POCT是一種應用場景,產品操作從手工發展到半自動再到全自動是客觀規律;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發展新機遇、新理念,智能化成為發展新熱點,「智能服務」則會在用戶(醫院、患者)和售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未來,智能化、自動化、具備網際網路功能的POCT產品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智能化+網際網路功能將是醫療機構選擇產品的必要條件;在標本量很大的醫療機構自動化則顯得尤為重要。前4代POCT產品在應用場景上的痛點,倒逼第5代POCT產品早日問世。

  >>>>

  二、檢驗科的現狀及需求

  1. 質量管理的要求:在檢驗科的質量管理方法中,ISO15189、室間質量評價、醫學檢驗結果互認是經常被提及的內容。作為生產商,如何在質量管理方面為科室提供切實有效的支持,是新的價值增長點。能夠提供在線質控、確保系統精密性的檢測系統將成為技術發展的熱點。質控數據云端化、耗材唯一碼、檢測平臺液相化是抓住熱點的關鍵。筆者在參加由四川某三甲醫院組織的「同級醫療機構間醫學檢驗結果互認培訓」時了解到,開展培訓的目的之一是:為沒有條件參加衛生部臨檢中心的正確度驗證的科室提供便利的正確度傳遞路徑,並通過培訓獲得結果互認的技術基礎。而雲端化的產品,尤其是POCT產品,在此方面有相當的優勢。

  2. 經濟收入的要求:醫院系統要維持正常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資金。在國家層面對藥品流通渠道進行整治後,檢驗科成為醫院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在確保質量的情況下,選用國產檢測系統,成為眾多醫療機構的選擇。這是POCT產品由90年代的進口代理轉向國產化的重要驅動,也間接促進了POCT產品走上符合中國應用場景的道路。在國外,因綜合成本較低,操作簡便,POCT產品多用於小型診所;而在國內,巨大的樣本量、嚴格的TAT要求使得可以滿足質量要求的POCT產品能夠出現在三甲、三乙、二甲醫院中,這就是中國POCT的應用場景:自動化、快速化、高通量。

  3. 勞動強度的要求:上世紀60年代,生化檢測項目不足20項,而進入21世紀,很多地區的收費項目已經可以達到近1000項,常用項目近300項;生活水平的提高、循證醫學的發展也使得樣本量急劇增加。但是,科室規模是有限制的,輪崗、一人多崗成為檢驗科/實驗室的常態,勞動強度大幅增加。筆者有幾位朋友在不同地區的三甲醫院檢驗科工作,他們每天微信運動中記錄的步數均在15000步以上,可見有限的空間並未限制移動的頻率,勞動強度可見一斑。因此,可以降低勞動強度的產品,也成為醫療機構選擇產品的重要依據,POCT產品的智能化、自動化成為必然的技術方向。

  >>>>

  三、新概念及產品

  筆者在2016年的西安CACLP展會上首次了解iPOCT(智慧POCT)的概念,然而在今年的青島CACLP展會則出現了至少5家將概念落地為產品的公司,可見這個新概念在業內的認可度頗高。iPOCT概念的是將POCT儀器的發展融入了更多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大數據等「網際網路+」元素,從而達到高通量、準確度、便捷性、數據化的功能, 這與筆者對未來產品發展的趨勢不謀而合。

  筆者翻閱資料,在2015年科技部成立的即時檢測與健康監測物聯網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十三五」研討會中,與會專家達成共識,認為2015年即時檢測產業進入iPOCT元年。在2016年POCT無錫年會上,《iPOCT&智慧即時檢測》專著首發,書中對自動化、智能化、雲端化的核心理念做了詮釋,對未來中國POCT行業將走向與歐美國家發展模式不同的,具有自己特點的iPOCT道路做了預測。不得不說,業內有這樣一批優秀的戰略家是POCT行業之福。

  部分iPOCT生產商簡介:

  從上表可以看出目前iPOCT理念的應用多是基礎功能,通過數據收集、遠程傳輸,在售後服務、在線質控方面提供客戶的增值服務,而在「大數據分析」等更加深度、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比較少。iPOCT理念的最終落地,成為醫療機構甚至患者喜聞樂見的產品,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

  >>>>

  四、小結

  經過20年的發展,今天的POCT至少已經實現了全定量、自動化、精準化、國產化,而且有了與時代背景相符的理念誕生,可能會裂變成一個全新的品類。雲端化、信息化、個性化、共享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0到1已經很是不易,且行且珍惜。

  叢玉隆教授說:我們不知不覺就走進了移動網際網路醫療的時代,智慧即時檢測時代已經來到你的面前,你願意或者不願意,它都會到來!借前輩的金玉良言,筆者呼籲,張開懷抱迎接未來智慧POCT的20年吧!


相關焦點

  • 定性與定量(巴菲特)
    巴菲特在1969年5月29日致合伙人的信中感嘆:「過去20年裡那些強調定量分析因素的分析師能夠利用的投資機會一直在持續不斷地減少,現在幾乎已經完全消失。」為了尋找更多更好的投資機會,巴菲特開始逐步在證券分析中融入更多的定性分析。第二,巴菲特獨立管理投資10年後開始嚴重偏向定性分析,因為他發現這是賺到大錢的關鍵所在。
  • 運用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得益彰的方法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或者說定性的方法與定量的方法,一直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隨影而行。人類早期,科學整體發展水平不高,沒有達到系統的程度,不能非常確定未知世界,圖畫簡化、記號改造和文字描述,成為人們認知世界的主要方法;同時,手指計數、石子計數、結繩計數和刻痕計數等也運用在社會活動之中,成為人類早期將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認識世界的雛形。
  • 科學研究中的定性與定量
    於是一些自然科學家對定量研究大加推崇,而輕視定性的方法,他們認為定性是定量化不夠。另一方面,定性描述和定性分析又是傳統社會科學的主要研究手段。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社會現象是不可計量的,任何定量方法得到的結論都不能讓人相信,從而對定量方法大加排斥。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它說明人們在定性與定量的問題上還存在偏見。
  • 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
    在《傳播學方法引論》(見《國際新聞界》1996年第四期)裡,我們曾比較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那是一般的、較形式化的比較。表1則說明了兩種方法最為根本的五種區別。如果我們對定性研究沒有任何誤解的話,即將定性研究看作是以「當事人視角」進行的「體驗式」的現場研究,那麼,我們就會重新考慮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必要性。一方面,首先應該承認,無論是定性研究,還是定量研究,都已發展出一套獨立的操作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各自研究結論的可靠性。當我們用定性方法較好地解釋了某種社會現象或某類人群的使用媒介的特徵,我們還有必要再用定量研究方法嗎?
  • 謝宇:漫談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
    他是我們系的老朋友,在02年11月份,是咱們系成立20周年搞的一個學術活動月,那個時候謝宇教授在我們這裡待了一個月,講了六節課,給了我們的活動很大的支持。他長期以來在方法論、中國研究,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建樹,他也希望進一步了解我們學生的想法、學生對社會學方法的一些理解,以及未來學習的一些打算。好,那我們開始,請。
  • 超越定性與定量之爭
    在政治學方法論發展的進程中,(KKV,1994)是一部地位獨特的著作,由其出版所引發的方法論大辯論,特別是其中「定量與定性之爭」,帶動了整個政治學界對方法論的深入理解及方法創新。這篇文章圍繞上述「定量與定性之爭」問題,闡述了作者對方法論的理解。具體而言,文章重點批評了一些學者(包括KKV在內)錯誤地認為:「尋求因果解釋」的最重要途徑,就是用定量方法甄別「原因的影響」。
  • 定量和定性目標不可偏廢
    從目標特點看,定量目標側重於具體的指標體系,如經濟、社會方面的一些目標,屬於硬指標,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恩格爾係數、城鎮化率等多項內容;定性目標則強調綜合發展和主觀感受,如政治、文化方面的一些目標,屬於軟指標,具體體現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方面
  •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雙視角」
    新世紀以來的20年,中國實現了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演進,運用定量分析,可以精確地考量和反映這些年來小康的進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就脫貧而言,2013—2016年我國貧困人口每年減少超過1000萬人,這樣的脫貧速度有理有據地「數說」著取得的輝煌成就。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定量分析的運用更是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與手段。
  • 投資中的定量與定性因素分析
    來源:雪球為了投資的目的,對股票或者企業進行評估,總會牽涉到對質的因素的定性分析和量的因素的定量分析。極端來看,完全傾向於對質的因素進行定性分析的人會說,買入正確的公司(擁有良好發展前景,良好的行業,良好的管理),這些股票早晚會上漲。
  • 科技評價的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面對全面提高質量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要求,科技評價中的問題日益顯現: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現象依然存在;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標準定量化、評價方法簡單化、評價結果功利化等傾向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分類評價實施不到位,對科技成果轉化、科學普及等工作激勵不足;科技支撐經濟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導向不夠;開放評價、長效評價機制不夠健全,這些問題將嚴重影響科技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 實驗室自動化發展勢頭強勁,智能化趨勢成必然
    與此同時,為迎頭趕上科技創新的步伐,實驗室自動化革新是基礎,智能化變革則是長遠目標。科研實驗室遍地開花,自動化技術是基礎一直以來,創新、融合這兩大主題是實驗室自動化發展的方向,不論是生物醫藥、石油化工還是食品安全,都離不開自動化技術的支持。
  • ...短板問題·學者聚焦(十三)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
    筆者認為,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係,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定量分析側重用「數據說話」定量分析側重用「數據說話」,其精髓在於科學準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小康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具體量化指標規定。
  • 物業管理知識:定量和定性相結合計分法
    這種分類的物業管理報告只存在提交時間的不同,以及由於報告涉及的時間的長短帶來的報告內容的詳略、多少和覆蓋範圍的不同,舉例來說,按月提交的物業管理報告通常比按年提交的物業管理內容少,相對簡單,覆蓋的時間範圍只是按年提交報告的一個月份。至於物業管理報告的組成格式和主要內容則沒有區別。
  • 感染免疫的性能驗證——定性?定量?
    隨著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新的檢驗技術飛速發展,對感染免疫相關指標的檢測逐漸由ELISA法發展為化學發光法,隨之而來的就是定量檢測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臨床實驗室中。而目前困惑臨床實驗室人員的就是,如B肝表面抗原、B肝表面抗體這兩個項目,試劑說明書均標示為定量檢測,那它們的性能驗證,是按照定性來做還是定量來做呢?金寶請來了天津港口醫院的邢曉光老師為大家解答疑問。
  • 如何面對產品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此書有很多涉及到以上學科背景。但是所有這些無非是為了回答或研究兩個命題——定性or定量!對於定性與定量,我們任何人有很多東西要學習與積累,我們同時都是有局限性的,做一個萬能的人固然幸福但是不可能。那麼產品經理、互動設計和用戶研究如何深入的理解並面對產品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與研究呢?
  •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估值 是投資一家企業的核心
    我們還是舉例來說,20年前中國賣的最好的電子產品是什麼?四川長虹的電視絕對是其中之一,公司也是那會證券市場的明星企業。但是,為什麼現在四川長虹的股價不到二十年前的五分之一呢?按理來說四川長虹在那個時代的電視行業,是一家具有消費者心智的公司,但為什麼最終卻被市場淘汰了?
  • 國科大MBA「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講座圓滿結束
    【MBA中國網訊】6月1日晚,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汪壽陽院士做客傑出科學家系列講座,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的精彩演講。早在80年代初,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就提出:研究和解決經濟社會問題,必須採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這一理論,經歷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工程方法」、「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法」等階段,不斷提煉與概括,為處理開放複雜系統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對解決中國的問題、世界的問題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
  • 收藏| 什麼是定性分析?儀器分析判斷定性定量的依據
    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未知成分的樣品,有金屬也有有機物,這些樣品的成分往往是不純的,也不清楚其中有哪些雜質元素,這時,對樣品進行定性分析就變得至關重要。定性分析的主要任務是識別和鑑定物質有哪些元素、原子團、官能團或化合物組成,解決物質由什麼組成的問題。
  • 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
    導報訊(記者 孫秀紅)山東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關於開展省直機關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工作的意見(試行)》。從2015年起,省委、省政府將在69個省直機關首次進行科學發展綜合考核。
  • 定量與定性,這裡給您講明白
    經典教科書上根據檢測能力將方法分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兩大類。常用定性方法 試紙法(指示劑蛋白誤差法)、磺基柳酸法、加熱醋酸法。試紙法由於可自動化、簡便快捷、並與其他項目聯合檢測,被廣泛應用。常用定量方法 有用於總蛋白測定的雙縮脲法、麗春紅 S 法、鄰苯三酚紅鉬絡合顯色法;有用於白蛋白及其他特種蛋白測定的各種免疫學方法;有用於蛋白成分觀察的尿蛋白電泳法。(具體的方法原理在這裡不詳述,可以參考相關專業書籍)定量定性相矛盾,到底有沒有尿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