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科技改變生活的「夢想家」
「夢想」,是記者在採訪劉若鵬時聽到最多的一個詞語。的確,31歲對劉若鵬來說,還是一個「做夢」的年紀,一個青春四射、活力無限的年紀。
但是,就是這個年紀,在他身上已經有了太多的光環和頭銜: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主題專家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超材料電磁調製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超材料微波射頻重點實驗室主任。
記者問他,在科學家、創業家和夢想家三個頭銜中,最喜歡哪一個?他的回答很明確:夢想家。
讀大學就確定了人生目標
劉若鵬的小學和中學都是在深圳度過的。劉若鵬讀高中時的班主任李劍新,對他印象很深。他說劉若鵬除了搞好自己的學習外,還花時間組織和參與了很多班級活動,表現出一種能夠調動同學一起做研究的組織能力。
2002年,劉若鵬被保送進入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在大二下半年,劉若鵬走進了超材料的世界。所謂「超材料」,就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質的人工複合結構的複合材料。那時候,人們對這種材料和這個領域還非常陌生,甚至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偽科學」。可劉若鵬卻認定,這是一個具有無限可能性的領域。
劉若鵬從大二開始就確定了自己今後要從事這門學科的研究工作,本科階段就發表了超材料的國際論文。大學畢業後,劉若鵬獲得了美國杜克大學研究院全額獎學金,在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劉若鵬帶領其團隊通過超材料技術研製出「隱形衣」可以引導微波「轉向」,從而防止物體被發現。這一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一刊登,就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懷著夢想回國創業
在杜克大學博士畢業後,劉若鵬決定回深圳創業。因為他看好深圳的創業環境和完整的IT產業基礎,他熟悉深圳這塊適合「做夢」的熱土。
2010年7月13日,劉若鵬率領其核心團隊在深圳成立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以下簡稱光啟)。「光啟」的名字來自300多年前的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徐光啟作為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先驅者,其主張經世致用、崇尚實學的思想,對劉若鵬有很大的啟示。
劉若鵬是懷著夢想回到國內的。什麼夢想?就是用科技創新來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在劉若鵬的名片上,印著一句袒露「光啟人」心跡的話:「光啟,改變世界的創新。」
「我們是為實現這個美好夢想回來的,而不是為了賺多少錢回來的。這是我們要回國的唯一原因。」劉若鵬反覆強調。
光啟成立僅一年,在基礎研究方面,超材料的微結構就由2009年發明「隱形衣」時的6000個,飆升至上億個。光啟在超材料領域迅速形成了對原創性智慧財產權的覆蓋,在超材料這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光啟所代表的中國力量已經擁有了標準話語權。而由光啟領銜成立的「深圳超材料產業聯盟」,則意味著一個超千億元的產業集群將由此誕生。
從2010年底至2012年,光啟研究院每年貢獻了將近1000項專利技術,截至2014年3月,光啟總共申請了超過2500件國內國際專利,佔全球相關領域專利申請量的85%。劉若鵬解釋說:「一是我們從事的是一個全新的最前沿的科研領域;二是我們的人員結構具有學科和知識優勢;三是我們是靠創新吃飯的,與從事商業模式的企業不同。」
讓創新改變世界
劉若鵬把全部精力放在了科技創新上。他常常超負荷工作,經常是晚上10點鐘還在忙碌。為了一個項目的創新,光啟的不少人常常會主動加班到晚上八九點,甚至不惜犧牲周末時間。一位工作人員回憶說:「記得有一次,我們和劉院長一起,為一個項目每天加班到凌晨三四點,第二天9點繼續上班,就這樣,我們這個20人的團隊加班了3天。」在許多同事眼裡,劉若鵬就是光啟「夢之隊」的助推器。
劉若鵬對光啟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說:「超材料產業就像30年前的半導體產業。只需根據客戶需求,逆向設計,從人造微結構中挑出幾個或上千個,就可創造出一種實現超越電磁響應極限的功能材料,你可以想像這裡面有多大的應用空間。」劉若鵬希望能通過以超材料為代表的源頭科技創新,帶動在尖端裝備、臨近空間探索、個人「光子」生活等三大領域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進程,為開創更加美好的人類文明和生活而進行永不停息的創新。(記者 易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