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2020崇禮論壇在 太舞滑雪小鎮舉行。本屆大會延續 「 創新引領未來 」 主題 ,在「新格局下的產業鏈創新鏈重塑」的論壇上,光啟集團董事長劉若鵬指出,在新的形勢下,科技領域正在發生一個重大轉變,中國在國際產業鏈分工裡面,越來越多的承擔了跟以前不一樣的角色——從原來的集成、組裝,到現在尤為重視從源頭創新構建起來的科技產業鏈。
對於近期美國將光啟列入 「 實體清單 」 一事,劉若鵬現場表態,由於光啟一直從事關於超材料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到產業化應用,全部環節均是自主研發創新,所以不受美國制裁影響。 「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美國對我國的科技封鎖已經延伸到了剛剛從實驗室走出來,並在專業領域進行規模化應用的新興領域。 」
光啟集團董事長劉若鵬
今年5月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更是明確將 「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 排在明年八項重點任務之首,要在未來十年裡,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為破解 「 卡脖子 」 問題夯實根基。
從當前我國科技產業結構來看,上下遊產業之間很明顯存在技術斷層甚至空白,尤其是在部分核心科技領域,許多企業因技術瓶頸問題或者關鍵零部件的缺失,極為依賴歐美等技術大國。
尤其是在美國對我國科技封鎖之後,這一短板越發凸顯。
近年,美國不斷對我國高科技產業進行持續的打壓與制裁,還炮製出所謂的「實體清單」。截至目前,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布的「實體清單」已涵蓋超過275家中國企業及關聯公司,包括華為及其150家關聯機構、中興通訊、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科技等,或多或少都受到該制裁的影響。
不久前,美商務部再次發布「實體清單」,不僅將大疆創新等高科技企業列入其中,還包含了深圳光啟、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將「封鎖區域」進一步向科技基礎研究領域擴張。
作為深圳首批新型 科研 創新機構,光啟十年來一直 深耕 於超材料領域,並成功的將 超材料由 基礎學科轉化為產業應用,有效擺脫了被美 「 卡脖子 」 的危機。
據悉,目前光啟已經累計獲得超材料授權專利 3411 件,全球超材料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並得到了中、美、德、英、法等多國法律認可和保護。
劉若鵬介紹說, 超材料實際上是通過人造微納結構進行有序的排列,創造出來的人工合成物質,在新型物理器件、天線系統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也是融合了超級計算、集成電路製造、微納加工、功能材料、裝備結構、增材製造、電磁場與電磁波、微波射頻等眾多領域的重大課題,是一個典型的交叉技術領域。「超材料這個學科是屬於非常重要的新興科學,也被美國《科學》雜誌、《今日材料》連續多年評為過去十年、甚者五十年材料領域或者是整個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
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光啟率先將超材料由基礎研究成功轉化至產業應用,創建了集研究、設計、測試、批產於一體的產業體系,每個環節完全實現自主創新,並將超材料應用在先進飛機、大型無人機、海洋航空裝備、電子通信系統、單兵AI裝備等多個尖端裝備領域,成為了我國新一代尖端裝備最重要的主流技術,甚至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劉若鵬認為,從 2017 年以來,超材料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正上演著這個領域的 「 摩爾定律 」 。 「 從前期大家都覺得沒有辦法從實驗室走出來的理論性科學,發展到今天,正如早期的半導體領域,超材料技術快速經歷著迭代 , 包括它的頻譜、角域以及各方面 性能上 都是數量級的變化。 」
也正是由於光啟在超材料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以及在各工藝和生產環節的自主創新,才能無懼美國的制裁。 「 只有堅持從底層科學研究的突破,才能去構建新興技術和新興的產業鏈體系,它的影響力是會遠超過我們在半截技術上進行創新的影響力。 」 劉若鵬 如是 說道。
(原標題:光啟劉若鵬:底層創新將重構科技產業鏈)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