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畢業生,3名將分赴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雪梨大學、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和碩士,4位名將在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繼續深造,還有3名暫先就業但也表示將繼續申請海外求學和考研。這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本科專業首屆學生的畢業去向。
圖說:全國首個生物醫學科學本科專業迎來首屆畢業生 來源/交大醫學院供圖
4年前,上海交大醫學院依託上海交大致遠學院招收了生物醫學科學方向新生,並於2016年獲教育部批准,增設了全國首個生物醫學科學專業,率先探索優秀基礎醫學人才培養。去年,基礎醫學正式納入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這意味著國家要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醫學科學家。如今,首屆學生交出亮眼「答卷」,他們的成長也為基礎醫學拔尖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出了「交醫模式」。
選優,更選信念
我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存在專業結構上的局限性,缺乏生物與醫學知識的整合,缺乏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訓練,以致我國生物醫學基礎研究的整體實力薄弱。交大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專業是帶著「培養未來科學家或者醫生的老師」的使命誕生的。因此在「入口」上就設下了很高的門檻。
首屆畢業生從當年考進上海交大的學生中再選拔,除了學習能力選優,還設計了包括針對學生和家長的好幾輪面試來「確認眼神」。「搞科研、做學術這條路不簡單,會和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不相符。我們希望孩子,還有他們的家庭,對科學是有信念和定力的。」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王昊教授說。
「我們這個班級,氛圍很純粹。大家思考問題的角度常常會更偏學術的方式。就是說,遇到問題就直覺想要解決它,不會有很多幹擾,也無需世事洞明。」畢業生倪端這樣評價這個小集體。倪端算是班級裡的「學術擔當」,他從2017年起陸續發表SCI論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他還和師弟師妹們組隊,共同捧回了第十六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酷愛數學,也對生物醫學著迷,倪端覺得科研的目標是探索未知,也是為了讓人類獲得更好的生活。
圖說:男生合影 易蓉 攝
「養」成的科研能力
有能力、有定力的科學家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由的學術氛圍、一流的科研環境、優質的教學資源中「浸潤」和「養成」的。因此,入選這一專業的學生成為醫學院最幸福的「寶貝」。科學家大牛全程擔任一對一導師,傳統理論課時大幅壓縮,轉而聚焦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包括實驗室輪訓、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RBL)、科創課題、文獻導讀等訓練,強化自學、討論式教學和實踐教學;此外,醫學院還集中了國內外資源開展國際化聯合培養,學生除了遊學,還能申請國外高校進行研究和答辯。兩名2015級優秀學生以中外雙導師聯合的形式,分別赴哈佛醫學院和雪梨大學醫學院進行了畢業設計,並順利完成全英文畢業答辯。
「就拿《生物醫學科學實驗》課程來說,這個貫穿多個學期高達160個學時的課程,從對基本科研操作有感性認識,到加入科研團隊練兵,到獨立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階梯式』設計令學生能夠逐步積累科研能力。」王昊還強調說,「無論實踐還是學習環境都是自由的,這裡沒有精細的照顧,而是以研究目標來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包括提出問題,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方法,然後解決問題。」
圖說:女生合影 來源/交大醫學院供圖
以好奇心和勇氣作驅動力
在最後一場班會上,作為導師之一,上海交大醫學院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系系主任、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教授分享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的「6C」目標,即要成為一個好的研究者,應做到保持好奇心(curiosity)、勇氣(courage)、挑戰(challenge)、自信(confidence)、專注(concentration)、持續(continuation)。「好奇心是一切的開始,而當問題越來越難解決,應當有克服挑戰的勇氣,並且積累更多品質來應對,那就是專注、持續和自信。」他對畢業生們說。
每周800字,每周一個小導師領銜分享,這樣的文獻導讀堅持了4年;由學生成立的生物醫學科學協會(社團),自發組織、將聖約翰科學講壇、震旦技術講壇、同德人文講壇三個學術交流活動運營得風生水起;在一次次實驗中體會成功和失敗,體會科學的力量和生命的複雜……首屆畢業生在不斷的求知、求解中突破自我不斷前行,漸漸清晰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的優秀平臺,將我們這些科研小白領入生物研究的大門,在成功時與我們分享喜悅,失敗時給予我們再次出發的勇氣。是你們的關愛與指導成就了今天意氣風發的我們。」畢業生劉丁喻代表班級向老師們「告白」。
他們有的選擇繼續專注與生物醫學,繼續深耕;有的決定挑戰法學、量子科學或數據科學,期待在交叉中碰擦創新火花。無論選擇什麼樣的方向,4年醫學院的求學令他們對生命更加敬畏,「在醫學院讀了那麼多書,了解了那麼多疾病的事,才知道更多的是『未知』。這給了我們很大影響,讓我們變得『不糾結』,甚至有時候學會『放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又令我們更有衝勁和動力,更有意願去做出改變,去探究未知,去解決問題。」倪端說。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