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道家重道而輕器,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正是中國製造的魂

2020-12-04 悠然念滄

近年來,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製造」已經逐步佔領了很多國際市場。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弘揚工匠精神,那麼這個工匠精神從何而來呢?

作為六經之首的《易經》有句話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簡言之,抽象地稱之為「道」,具象地稱之為「器」。再通俗一點,我們可以把技術作為「道」把工具作為「器」。《說文解字》中解釋「技,巧也」「器,皿也」。從中看來「技」在本義上是指主體作用於對象的熟練靈巧度。「皿」則本義是指物品,繼續延伸為工具。

在《莊子·天道》中的「輪扁斫輪」的故事,面對齊桓公的生死問答,輪扁作出了「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期間」精彩回復,可見輪扁在製作車輪時候並不是機械式的工作,通過不斷地思考體會,掌握了製作車輪的精妙技巧,也充分體現了輪扁作為一個車輪工匠的鑽研精神。當然文中所謂聖人言乃是糟粕一說,也是見仁見智,我並不認為齊桓公閱讀聖人言就是奉行照本宣科的拿來主義。必然還有揣摩思考的味道。

《莊子·達生》中「佝僂承蜩」,那個佝僂之人,從「累丸二而不墜」一直練習到「累五而不墜」才有了「承蜩猶掇也」的水平。佝僂者通過大量的練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身體化作枯枝,用心去感受蟬,才會像隨便撿一樣的捕蟬。連孔子都對自己的弟子說他「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這也是工匠的專注精神。

《莊子·知北遊》中的捶鉤者,從二十歲開始喜愛捶鉤,也就是鑄劍。直到八十歲時他打造的寶劍仍能「不失豪芒」,這是為什麼呢,文中說這個人「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就是說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只有劍,除此以外什麼都沒有。當然這裡可以排除視力的問題,只是強調這個捶鉤者的工匠精神,就是他口中的「有守也」。同樣是強調工匠精神中的專注。

而在《莊子·達生》中的「津人操舟」則有了升華,一個「忘水」就點出了精妙所在,水性好的人只有「忘水」才能更好的操控船。文中強調「外重者」必「內拙」。這個「外」和「內」就可以理解為「器」和「道」。更有「梓慶削木製鋸」,這裡的鋸是指古代一種類似鐘的大型樂器。梓慶在製作的時候,首先會靜心凝神3天,然後忘掉功名利祿,到第5天的時候就會排除外人對我「非譽巧拙」,到第七天的時候已經可以進入忘我的境界。這個時候再去樹林中挑選製作需要的木材,「以天合天」用自己的初衷去迎合木材的自然天性,看到樹木的形態就仿佛能看到一個「鋸」就在眼前,然後把木材砍回來,稍微一加工就好了。「鋸成,見者驚猶鬼神」說明梓慶製作的成品非常好。

以上列舉的這些工匠,在實際的工作中都沒有突出「器」的作用,操舟、斫輪和鑄劍很顯然都需要工具,可工匠們的關注點並不在「器」上,而是在自身技能所能達到境界,也就是更關注「道」的修煉。而且他們在工作中全神貫注,甚至有「忘器」的效果。這說明道家有著「重技輕器」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在《老子》中表現得更為突出,老子認為「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甚至提倡「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當然這裡並不是狹隘的提倡不使用工具,而是為了推崇重「道」而輕「器」的工匠精神。這種重「道」的工匠精神也正是我們當今發展急需創新精神的重要基石。

相關焦點

  • 「老莊思想的多樣性與道家文化的多元化」學術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辦
    熊鐵基先生認為,道家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容性是其鮮明特點;秦漢新道家正是道家文化包容性不斷發展、進步的表現。李剛先生認為,道教的神仙鬼怪想像力對古代社會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啟示我們利用道教文化想像力,促進我國現代創新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的進步。錢耕森先生也認為道教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 如何把握「道德」或「道」,孔子、老莊認為: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
    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是重倫理、重實用、重體驗。這是中國文化的優點。儒家文化強調道德的實用價值,不同於西方的哲學和科學。道家文化重生命、重直覺,不同於西方的邏輯推理或宗教信仰。一、儒家倫理,強調文化的實用價值,不推崇單純的知識。
  • 傳承老莊文化精髓 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本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莊思想與道家的介紹。老子與道家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其學說又稱「老莊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所以其學派稱為「道家」。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0古宋聖賢話老莊
    春秋時期,在空桐山南約100公裡處誕生了道家學派著名的創始人老子。戰國時期,在空桐山西北80公裡處誕生了道家學派著名的繼承者莊子。而在老莊之間,誕生了融合道墨的宋子,他屬於道家的黃老學派,在老子和莊子之間構建了一座聯絡橋梁。宋鈃,正是介於老莊生活時期之間的宋國思想家,上將老子的學說傳承弘揚,下啟莊子的逍遙無為思想,其地位無可比擬。
  • 道家思想學說,它是我們心靈與精神,最後的庇護所與棲息地!
    在中華文明燦若星河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察知傳統思想給予的深刻影響。一部中華傳統文化是很大程度上說,就是一部思想生發流變的歷史,多種思想相互激蕩,相互補充而共同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持續進步。中國文化在諸多思想流派中,儒、道、法諸家於後世有著最為直接和明顯的影響,幾乎在文明進程的每個階段,我們都能看到他們與文明如影隨形
  • 老莊文化與美麗中國
    原標題:傳承老莊文化精髓豐富美麗中國內涵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老莊文化尊道、崇德、重和的理念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觀點,洞悉了人類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的基本規律,傳承老莊思想的文化精髓,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7月12日,光明日報與安徽省社科院聯合,在安徽省亳州市舉辦了以「老莊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活動。
  • 老莊的思想為什麼會稱「道家思想」?為什麼就是這個「道」字呢?
    近兩日在看莊子《齊物論》,說心裡話太長了,看得有點頭大,看的途中想到了「道」字,我喜歡老莊的道家思想,突然的就對這個「道」字產生了興趣,眼見的一個「走之旁」加一個「首」,想知道具體的意思呀?這種因為奇妙的興趣學習是動力,若是覺得無趣的話,枯燥的古文是不想看的,但我不一樣,我完全就是好奇興趣,特別想知道老莊的思想為什麼會稱為「道家思想」?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核心提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卻未能改變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部分。文章從中國人內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對生死的看法四個領域內的具體表現。
  • 胡適論老莊道家
    胡適認為:漢初一百年的道家哲學,算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大結束。古代的學派,除了墨家一支之外,所有精華,都被道家吸收進去,所以能成一個集大成的學派。這是漢代道家的特色。他又說:老子學說最大的功勞,在於超出天地萬物之外,創設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為單獨不變的存在,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是乃天地萬物的本原。
  • 老莊與道家的關係
    長期流行一種觀念,認為老子、莊子為道家,這是不嚴謹的,其關係要具體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老子與莊子沒有直接的傳授關係。老子或莊子從未自稱為「道家」,只有儒家自稱為儒,墨家自稱為墨。儒墨兩家各有自己的傳承關係。
  • 老莊哲學的一脈相承
    自西北大學長安校區向南十公裡,到了終南山北麓的環山公路,從灃峪口一路向西,就到了周至縣境內,現在,這裡有一個道文化展示區,它的核心景區是樓觀臺。樓觀臺的主要歷史遺蹟是「老子寫經處」,傳說老子在那裡寫下了5000言《道德經》,然後就西去消失了。所以,從歷史文獻上說,老子的生卒年代不詳。
  • 此人對道家思想的貢獻並不次於老莊,但卻遭到了時代的唾棄與批判
    道家影響雖然較儒家較小,但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亦是為人所稱道,被稱為一代聖人。但和老莊可歸為一類的楊朱卻鮮少為人所知,甚至遭到了一些大家的唾棄批判,這究竟是為何呢,歷史漫談君將會在下文詳細道來。道家這個概念是在西漢才被提出來的,所以老子楊莊和莊子也並不知道自己是道家中人,說楊莊是道家中人是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和老莊相似。
  • 道:中華民族的元根文化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底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底氣概。」
  • 道家:「老莊思想」與「黃老思想」師出同門,為何還要分門別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三大發展階段——「以道為宗,兼採百家」在這個「百家言黃帝」的潮流中,道家學者尤其積極,他們不僅尊奉《老子》為經典,而且假託黃帝立言並以《黃帝君臣》之類的道家著作為經典,於是早期道家轉變為黃老道家。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他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即《論法的精神》)等西學名著,將西方的先進思想介紹到中國,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天演論》(嚴復譯)而事實上,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嚴復不僅是一位西學大家,也是一位國學大師,他對中國傳統思想深有研究
  • 道家思想——中國功夫理論之源
    《易經》我國文化史上少有的一本同時得到儒道兩家尊崇的古代典籍,其最初雖是一部佔卜之書,但它的價值不止在佔卜方面,更在於它提出了一套關於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及相互關係(陰陽、八卦)的宇宙體系,包括「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樣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這套理論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武術也不例外。
  • 老莊所說的「長生」,在道家中是如何表現的?
    在先秦諸子中,道家、特別是莊子,對形神關係極為關注。關於道家對形與神關係的看法,太史公司馬談有一個總結: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聖人重之。司馬談總結說,道家把人一分為二——形和神,神是根本,形是神的寄託體。
  • 道家老莊、黃老學說對中醫氣功養生學的影響
    強調「道」為萬物之本源。並在《易經》一分為二的基礎上,提出一分為三。中醫學深受老莊道家學派的影響,並接受了道家宇宙本體論的認識。例如,《黃帝內經》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並且,極為重視「知道」「清道」「奉道」。如在《上古天真論》中提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氣功養生,必須掌握宇宙運動規律,掌握陰陽之道,方能養性長壽。
  • 對話美的工匠:何為中國式「工匠精神」
    南方網訊 「工匠精神」這個詞從亮相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起,立即躋身網絡熱詞。中國式工匠精神是什麼?在強國林立的國際市場中,面對瑞士、日本等公認的「工匠精神」先進國家,中國應該拿出怎樣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