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溫淑萍 中國醫療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正在經歷著由羊毛換礦石轉到專項任務貿易的轉變。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醫療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在加速,但星星之火還未拉動燎原之勢。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許銘認為,參照2016年,2017的一切形勢向好,中國企業將獲得更多機遇。
新特性
事實上,從「十二五」時期開始,到2016年底,中國醫藥企業的貿易新特性逐漸形成。這些新特性包括,羊毛換礦石舊發展之路的被替代,貿易產品垂直專業化,和投資拉動貿易提升等等。
在羊毛換礦石特性方面,主要體現在,中國醫療企業舊有模式是,國內企業生產並出口原料藥給美國藥企,再從對方手裡購買別的自己需要的東西。這一舊有的羊毛換礦石的方式,隨著企業本身製造水平的提高,和參與國際化貿易程度的加深,如今逐漸轉變為專項任務貿易,即定製化服務。如,接手一項臨床研究訂單,對方會規定時長、品規、膠囊以及片劑等要求。而此方式的轉變,也在一個側面證明,中國醫療企業的製造水平在提升,參與國際化發展的深度也在加深。
貿易產品垂直專業化方面,主要體現在原料藥、製劑、中間體方面。如以前,一個藥品在一個地方就可以完成從製造到出廠。但目前國際形勢凸顯分工細化趨勢,如波音飛機,不同部件在不同國家生產,之後互相採購、組裝成品。而目前藥品的狀況也是如此,中間體在中國,原料藥在印度,製劑在美國。這一中間體的貿易形式,也使得企業在國家化細分市場中的競爭力逐漸變的更強勁。
投資拉動貿易,是可以給予高預期的一個新特點。
2016年,復星醫藥斥資12.6億美元收購印度Gland製藥,成為中國藥企迄今為止最大宗的海外投資,也是有史以來金額最高的併購案。華潤集團與澳大利亞投資銀行麥格理集團共同投資13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癌症療法提供商 Genesis Care 45%的股份。人福藥業在衣索比亞建成它在非洲的第二家藥廠,花費約5.5億美元。三諾生物、上海醫藥、綠葉製藥等企業針對自身業務也完成一系列海外收購,擴大完善企業的產品組合。
而在這些投資併購中,當地的相關配套並不完善,例如人福藥業在衣索比亞建廠後,除了本身的產品製劑外,中間體的包裝材料、原料、包裝設備等等都需要再通過貿易獲得。這將帶動產業價值鏈的輸出,以及提升貿易額度。
在這些市場新特性的背後,新凸顯的一種趨勢是政府與市場的替代作用。比如,美國的州政府為了支持生物醫藥產業,有政府支持的基金,之後由私募跟進。澳大利亞為了鼓勵醫藥企業從事研發,可以給研發企業43.5%的醫藥創新費用補償。如研發企業花了10美金,政府補給4.35美金。所以,很多企業去澳大利亞,包括中國企業神威、百濟神州等。
政府與市場的相互替代,主要體現在,市場出現空白時,政府參與。而在政府沒辦法幹預的領域,市場發揮作用。當集中優勢辦大事時,完全靠單方很難實現目標。
2016年,經過全球醫療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促使醫療市場的規模持續增長,全球醫療市場規模11046億美元(不含醫療器械)。醫療器械的市場規模約3780億美元。業內預計,未來五年,醫藥市場將會保持4.7%的增長,醫療器械將會保持8%以上的增長。
在國際化貿易中,中國有16000多家醫療企業,雖然有約6000家藥企,但2016年,出口額達到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只有644家。雖然比2015年提高15%,但仍屬少數。長期以來,產業結構調整不到位、規模集中度低等因素,使得中國醫療企業出口額難以大幅提高,644家的星星之火,難以形成燎原之勢。
2016年,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額達1034億美元,同比增長0.73%。其中,出口554億美元,下降1.82%,進口480億美元,增長3.83%。其中,本土出口百強企業出口額約106億美元,增長15%。
艱辛與機遇
從出口產品結構看,藥品出口的廠家主要集中在中國的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地區。醫療器械的廠家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地區。
在中小型醫療設備、原料藥、製劑、敷料、耗材等方面,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比較快。
而如果從行業來看,貿易、投資、製造等,未來會呈現出更多細分。下一步,也將是中國醫療產業鏈向全球移動的重要階段。
以2016出現的形態,以及全球大經濟環境來窺探2017形勢,或許,中國醫療企業想要在國際化進程中取得太大進步似乎不可能。許銘的保守估計是,出口處於小幅調整期。但產業發展方式,正處於質變過程中。出口、轉型升級將出現明顯成效。
應該說,醫藥外貿穩步發展的基本面,將會維持。產品剛性,不會出現明顯下降;重點市場經濟的調整,如美國開始好轉,對下滑有一定的抑制;對外投資確保了貿易的拉動作用,總體看外貿形式依然向好。
但在中成藥、醫療器械等2016年下降幅度較大的領域中,如果問題得以推動、解決,機遇或將更加明朗。
中藥材及飲片、中成藥、提取物和保健品出口均陷入負增長,出口量和出口額「雙降」。其中,提取物出口額佔整個中藥類產品出口額的56.2%,2016年,提取物出口量同比下降14.3%,出口額同比下降10.9%,成為中藥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出現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為,歐盟對於中成藥實行傳統草藥管理,如果產品在歐盟不註冊,那在歐盟就沒法銷售,現在中國在歐盟註冊銷售的中成藥數量少,僅有成都地奧製藥的地奧心血康、天士力的複方丹參膠囊等幾個品種。同時,歐盟要求中醫師必須具備雅思水平。因此,中醫師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立足。這些情況都造成了中成藥出口下降。或許只有中國醫師走出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困境。
目前包括揚子江在內的一些藥企也在走國際化道路,但其藥品真正能註冊的很少。因為,歐盟規定,註冊藥品需要在境內安全使用15年,歐盟境外安全使用30年的證據,而這些證據不容易拿到,這些情況造成註冊緩慢,艱難。
2016年,中國醫療器械進出口規模389.1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進口金額184億美元,同比增長6.28%,領跑醫藥類進口。出口金額205億美元,同比下降3.14%。
這一領域呈現出了「轉軌」發展期。以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出口的產品主要是敷料或者耗材,目前主要出口產品集中在彩超、診斷設備方面。以高附加值的彩超和診斷設備替代原來利潤率較低的產品。且勢頭逐漸形成。去年,安科在美國安裝了第一臺CT,東軟的設備也銷往了更多國家。邁瑞、東軟、安科等企業的發展,打開了中國中小型醫療器械的出口局面,但大的燎原之勢還未形成。
美國對於中國銷往美國的醫療器械實行註冊,如每一個銷到美國的醫療器械都有身份證,實現可追溯性,這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在大環境格局沒形成前,成本的增加,使得出口出現負增長。
西藥、原料藥、製劑的出口較為平穩,2016年,中國西藥類產品進出口額598.7億美元,同比增長0.87%,出口314.8億美元,微降0.05%;進口283.9億美元,增長1.92%;細分子類來看,大宗原料藥出口額256.1億美元,與2015年基本持平;製劑出口方面,2016年,西藥製劑出口31.9億美元,微降0.24%。就出口市場來看,2016年,中國西藥製劑對歐盟、美國、日本三大規範市場出口額分別是4.36億美元,2.95億美元和0.65億美元。其中,對美市場製劑出口增長超過40%,實現爆發性增長。
2017,中國醫療貿易在中成藥、醫療設備、投資等方面將會面臨嚴峻的挑戰。而對於攻堅方式,許銘認為,企業或可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去。因為,市場的勝利者,大部分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