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基因id轉換

2021-02-15 小麥研究聯盟
小麥基因id轉換

小麥中國春基因組有眾多版本,也有了眾多的基因id。

不同研究之間使用的id不同,就不容易做比較。

如果想要知道是不是同一個基因,往往需要使用blast進行搜索,比對等。

今天我們提供一個基因id轉換的小工具,可以將以前版本的基因id轉換成最新版的基因id,即IWGSCv1.1版本。

http://202.194.139.32/idConvert/

image-20191113233022039

一次最多可以提交100個基因。我們也有提供所有基因的下載連結,如果需要可以自行下載。

結果如下所示:

其中code一欄,在提交頁面有一張圖片進行了解釋。如上述結果中,字母j表示查詢的TGAC轉錄本和1.1版本的轉錄本是可變剪切的關係。

image-20191113234238005

下面這張圖片是相關的字母解釋

image-20191113233535032

其實,我們前面也推送過一次基因ID轉換的內容。

小麥注釋基因不同ID之間的轉換

這還是只是一個基因組的不同基因id之間的轉換。現如今,小麥也有了眾多的基因組,每個基因組都從頭注釋一遍也不太現實。在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將中國春基因直接對應到其他基因組上的。當然也可以將小麥祖先物種的基因對應到中國春基因組上的。如果大家急需,請留言或者點讚吧。

相關焦點

  • 基因ID轉換工具比較
    這樣的ID號我們只能只能使用biomart來進行轉換,同樣的轉換的結果也不是很理想。至於說TCGA的ID號怎麼轉換最好,這個我們可以明天再講一下。為了評價三個資料庫的結果,所以我們就把有版本號的結果進行了拆分。拆成了ENSG類別的ID號來進行多資料庫評價。我們這裡選擇隨機的999個基因ID來進行評價。利用這999個ENSG ID號,我們在DAVID資料庫當中進行了轉換。
  • Gene ID 轉換工具
    我們在研究基因的時候,尤其是在研究高通量數據分析,經常會碰到我們研究的這個數據的基因ID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基因名。拿TCGA的數據舉例,TCGA RNA-seq的數據比對的基因是ID是Ensembl資料庫的ID號,如果我們拿到這樣的ID號的話,有一些分析是進行不下去的,所以需要轉化為傳統意義上的Gene Symbol。基因ID轉換的工具很多,各個資料庫不同的還是在於背景資料庫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拿到的基因的ID是新的ID號,但是使用的的資料庫裡面的數據是舊的結果就導致很多ID沒辦法轉換為基因名。
  • 一作解讀|MolBioEvo:小麥屬異源多倍化過程中的核質協同進化研究
    作為相應工作的後續延續,本研究利用異源四倍體小麥及其可能的二倍體親本供體和異源六倍體小麥進行rbcS基因家族的組成鑑定、系統進化關係分析和基因轉換分析(圖1),結合轉錄組數據和已發表的全球範圍的普通六倍體小麥中國春重測序數據進行小麥兩次多倍化過程前後的核質協同模式分析(圖2)。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日前,《科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團隊科研發現,他們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攜帶該基因的種質材料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
  • 多國合作編纂「小麥字典」:六倍體小麥基因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8月17日,《科學》在線發布了一項歷時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的基因組圖譜。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餘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幹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高不高,可都和它有關。
  • 功能富集分析、基因ID轉換、查找同源基因、SNP注釋一站式服務
    個人覺得挺好看的呢~2、基因ID轉換該網站的基因ID轉換包括:1)60個物種基因ID的轉換;2)Ensembl, Refseq, Illumina, Entrezgene and Uniprot identifiers等不同資料庫來源基因ID的轉換;3)基因,蛋白質,晶片探針等ID轉換;進入網址:https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構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https://www.wheatgmap.org),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科學網—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3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3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前沿研究丨優化關鍵物候基因,提高小麥適應性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的《氣候變化條件下提高小麥產量和適應性——關鍵物候基因的優化 》中指出,由於物候基因的多樣性,小麥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文章綜述了春化(Vrn)、光周期(Ppd)和矮稈(Rht)基因等小麥物候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 PBJ|TaD27-B基因控制小麥分櫱數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由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決定。分櫱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畝穗數並進而影響產量。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中,獨腳金內酯(SLs)作為一類植物激素可以抑制側枝的生長。然而,在小麥中,SLs的生物合成和轉運中的調節基因以及這些基因是否參與小麥分櫱知之甚少。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然而,小麥的研究和遺傳育種改良嚴重落後於水稻、玉米等其它主糧作物。」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焦雨鈴告訴《中國科學報》,原因在於小麥基因組異常龐大和複雜。一方面,小麥基因組的數量有17 Gb,是水稻基因組的40餘倍、玉米基因組的5倍多。另一方面,小麥的基因組包含三套高度相似的亞基因組,來自於三種原本獨立的麥類植物,這些複雜性嚴重製約了小麥遺傳和育種研究。
  • 中外科學家找到小麥抗「黃疸病」新基因
    新華社成都9月25日電(吳曉穎 張俊賢)中外科學家聯手從小麥祖先物種之一的節節麥中找到了抗條銹病的新基因YrAS2388,並將該基因導入到普通小麥。這為有效防治被稱為「黃疸病」的小麥條銹病提供了新途徑。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科學網—茉莉酸究竟如何調控小麥花葯開裂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中心研究員張立平團隊系統剖析了茉莉酸甲酯通路上關鍵轉錄因子MYC基因家族及其功能,有望為小麥育種和改良提供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於《BMC基因組學》雜誌。因此,「花葯開裂度」成為影響小麥光溫敏不育系BS366育性的又一個關鍵因素。 白建芳介紹,先前通過噴施外源茉莉酸甲酯,也使BS366在可育環境下增加花葯開裂度,進而提高結實率,因此推測該不育系花葯開裂異常與茉莉酸合成及調控途徑相關。「同時,我們發現茉莉酸信號途徑參與了光溫敏雄性不育小麥的育性轉換,然而目前對其分子機制還不清楚。」
  • IJMS:全基因組水平解析小麥抗葉銹病Lr47基因轉錄調控網絡
    由小麥葉鏽菌(Puccinia triticina,Pt)引起的小麥葉銹病,是影響全球小麥生產的重要真菌病害。該病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從7%到20%不等,而流行年份可高達50%。合理利用小麥抗葉銹病(Lr)基因仍是防治該病害最為有效的途徑。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科技日報 | 2021-01-13 09:44:12 種植雜交小麥被認為是今後大幅提升全球小麥產量的首選途徑之一。擬南芥的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雜交小麥生產。在使用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技術時,需要將不是不育系的材料轉換成細胞質雄性不育背景,其本質是以新材料的細胞核替換原有雄性不育系材料的細胞核,同時保有原有不育系材料的雄性不育細胞質。但這一項操作讓三系小麥雜交制種成本居高不下。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小麥參考基因組測序和拼裝工作在主要作物中進展相對緩慢, 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 大約用了13年的時間(2005-2018)才公布了麵包小麥中國春的第一個染色體水平參考質量基因組及注釋 (IWGSC, 2018), 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工作給小麥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 Nature Protocol|六倍體小麥基因組編輯系統
    2014年9月,中科院遺傳所高彩霞團隊在《Nature Protocol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enome editing in rice and wheat using the CRISPR/Cas system」的文章,詳細描述了利用CRISPR/Cas系統實現水稻和小麥基因組編輯的實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