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南京水環境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我市要在建成區啟動消除劣五類水行動,未來要在全市域消除劣五類水。
南京去年已經完成建成區黑臭河道整治,消除劣五類水和消除黑臭水體是什麼關係?對提升城市水環境的意義何在?記者從水務部門了解到,消除黑臭水體只是水環境整治中最基礎的第一步,很多消除黑臭的河道,其水質依然是劣五類。治水,南京還需乘勝追擊,久久為功。
黑臭是劣五類地表水中最差等級
黑臭河道整治中提到的提升水質,是指地表水等級。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地表水共分五類,一類地表水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二類地表水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三類地表水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遊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遊泳區;四類地表水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五類地表水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對應地表水上述五類水域功能,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標準值也分為五類,不同功能類別分別執行相應類別的標準值,即水中的氨氮、化學需氧量等汙染物的濃度指標和感官根據標準分級,一類水相當於零汙染,而劣五類水中的氨氮等汙染物濃度較高,汙染程度也比較高。
「汙染程度已超過五類的水統稱為劣五類水。」市環保局相關人士介紹,由於地表水劃分只有五類,劣五類水是指水質已嚴重惡化,基本喪失水的使用功能的水。黑臭水體則是劣五類水中最差的,汙染物指標比劣五類標準更高,水體感官上已經黑臭、嚴重汙染,生物難以存活,可以說就是汙水。
消除黑臭只是水環境整治第一步
同樣是完成整治的河道,水質的差別依然很大。
以秦淮區月牙湖和清水塘為例,經過截汙、清淤、生態治理之後,這兩處河道已經達到四類水標準——水體清澈透明,水下的浮遊生物、水草、藻類、魚類生態系統已經趨於完善,從感官上看,四類水已經符合景觀水標準。
完成整治的秦淮河東段和南段,比起整治之前,顏值提升了不少:岸上,河道兩側重新鋪設了護坡,原本河道旁的違章建築被拆除,修建了暢通的步道,河岸進行了綠化和亮化;水中,經過清淤,河水已經不再是過去發黑的顏色。眼下正是嚴冬,河水水位不高,水體呈現綠色,站在水邊也不會聞到異味;河道中間,幾臺曝氣裝置每天都會定時運行,給河水增氧。不過,經過幾次水質監測,內秦淮河儘管已經告別黑臭,但水質依然是劣五類。
「消除黑臭只是第一步,在感官上讓城市河道環境提升,這是治水的最基本要求。」市水務局專家介紹,「劣五類的水質比五類水質更差,但水質指標又好於黑臭河道。」由於劣五類水已經喪失水體功能,因此國家環保部和住建部對水環境治理的要求就是全面消除劣五類水。
消除劣五類水要靠雨汙分流和生物治理
在南京,整治黑臭河道有8道工序:拆、截、清、修、引、測、管、景。其中「修」就是開展生態修復,提高河道自淨能力。建成區消除劣五類水的行動,就是針對完成整治的黑臭河道進行水質提升。
截汙不夠徹底、雨汙分流沒有完成、河道仍在使用截汙溝、截汙溝遇到降雨溢流汙染嚴重……這些通常是水質依然是劣五類的河道的共同特點。劣五類和五類水的區別主要是氨氮濃度差別大。氨氮主要來自生活汙水,要讓完成整治的河道水質從劣五類提升到五類,首先要做的就是開展雨汙分流工程,徹底杜絕汙水下河。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南京的很多河道都是靠截汙溝收集汙水的,一旦汙水量大或者下大雨,截汙溝裡的汙水就會進入河道。
水務部門介紹,南京正在開展的雨汙分流將徹底解決汙水下河問題。雨汙分流完成後,截汙溝也不會「退休」,而是用來收集地表匯水和雨水,可以進一步保證河道潔淨。
今年,南京還會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和河道生物治理。「海綿城市」建設有助於河道提升水質,生物治理則將重新構建河道的水生態系統,讓河道更健康。
本報記者 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