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稱《報告》)。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對於值得關注的問題和趨勢,《報告》指出,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全球經濟遭遇供需雙側衝擊,短期已滑入衰退軌道。從供給看,疫情已覆蓋全球價值鏈的大部分重要節點,導致生產停滯、產業鏈中斷。從需求看,疫情直接導致居民和企業收入下降,對疫情的恐懼和不確定性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消費和投資萎縮。二是疫情走勢尚不明朗、各國應對力度參差不齊,全球經濟面臨極大不確定性。儘管各國均已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措施抗擊疫情, 但政策力度和實施效果存在差異,在目前仍缺乏強有力的國際協調背景下,疫情或在全球出現反覆,可能引發經濟社會運行的多次「暫停」 和「重啟」。三是局部金融風險加速積累,值得警惕。疫情衝擊下,各國實體經濟遭遇困難,企業部門、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不斷累積,如果有的國家反應遲鈍、應對不當,可能導致金融風險與 實體經濟風險疊加共振。四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空間進一步壓縮。全球主要央行的政策利率基本都在零附近,歐央行和日本央行早已進入負值區間。
延伸閱讀
央行披露下一階段工作重點,穩增長是首位
中國人民銀行周日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點和節奏,處理好穩增長、 保就業、調結構、 防風險、控通脹的關係。
與上個季度的報告相比,央行在本次報告中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判斷發生了明顯變化。其中,對世界經濟的判斷由「增長持續放緩」轉變為「衰退風險加劇」,而這也使得我國國內經濟面臨的挑戰增多。
央行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有關損失已在一季度GDP中體現。雖然3月以來國內經濟有所好轉,但外部輸入型風險仍在,特別是國際貿易受阻的狀況短期難以改善,外需可能繼續下降,進一步拉低經濟增速。
「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央行稱。
由此,貨幣政策基調向穩增長方向進一步傾斜。對於貨幣政策目標,央行在前期「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的基礎上,新增「更加重視經濟增長、就業等目標,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的表述。
針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央行提出了下一階段工作的7個重點任務:
——加強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逆周期調節力度由「科學穩健把握」進一步明確為「加大」。同時,M2(廣義貨幣)、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速目標,由前期的「同經濟發展相適應」細化為「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並略高」。
——充分發揮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央行特別指出,要持續擴大對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外貿和受疫情影響較重行業的信貸支持,引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發揮貨幣信貸政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過去相比,央行更多地強調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比如加快出臺商業銀行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辦法;發展供應鏈金融,依託核心企業信用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同時,央行重申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
——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央行表示,要將金融機構存量企業貸款利率轉換為市場報價利率(LPR)進度納入宏觀審慎(MPA)和合格審慎評估考核,並預計轉換工作將在8月底前基本完成。
——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央行首次提出「加強金融債券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分層分類的儲架式發行管理體系」,並在前期支持民營企業發行債券融資的基礎上,進一步表示支持其「股權融資」。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繼續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確保風險總體可控、持續收斂,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各項風險化解任務目標如期完成,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此外,央行在報告中還提示了未來需要關注的四大風險。
首先是全球疫情持續時間及負面影響可能超預期。「歐美發達國家疫情仍然嚴重,重啟經濟的努力效果需要觀察。 部分發展中經濟體、農產品出口國新增確診上升較快,全球疫情未來走勢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其次,主要經濟體高度寬鬆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效果和溢出效應需密切關注。央行指出,貨幣和財政政策僅能對衝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未來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根本上仍取決於疫情防控進展,非常規政策的負作用也會逐步顯現。
三是國內經濟仍面臨較多挑戰。「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上升,產業鏈復工復產的協同配合有待增強,主要農副產品保供穩價需不斷夯實。」
四是我國國際收支和跨境資金流動也存在不確定性。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央行大幅放鬆貨幣政策加之我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領先,人民幣資產較高的收益和相對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資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續走弱、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減少和跨境資金流出。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澎湃新聞、界面新聞
流程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