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意義上因果關係的理解

2021-01-08 法律與知產

在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通常需要確定行為人的實行行為與所造成的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

舉例如下:

案例1、小張實施詐騙行為,騙取老劉用於養老的存款十萬元,老劉發現自己受騙之後,急火攻心,導致心臟病復發,撒手人間。該案中,小張詐騙的行為與老劉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呢?

案例2、小張實施詐騙行為,騙取老劉用於養老的存款十萬元,老劉發現自己受騙之後,悔恨交加,一時想不開,自尋短見,氣絕身亡。該案中,小張詐騙的行為與老劉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呢?

案例3、老劉發現自己被騙後,發現小張在馬上路溜達,但是又擔心自己打不過小張,於是準備開車撞小張,小張發現老劉開車朝自己駛來,於是撒腿便跑,老劉緊追不捨,後來被追到一處河邊,老劉開大馬力衝向小張,小張情急之下躍入水中,也因此小張溺水身亡。該案中,小張的死亡與老劉的追殺行為是否存在刑法意思上的因果關係呢?

案例4、老劉發現自己被騙後,在小張喝的水中投放了大量的砒霜,打算毒死小張。小張在喝水後時,毒性尚未發作前,突發腦溢血,倒地身亡。小張的死亡與老劉的投毒行為是否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呢?

在刑法上,如果判斷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直接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那麼需要證明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危害結果的發生不允許存在其他的介入因素,並且兩者是否存在的因果關係應該是基於客觀事實的判斷。

案例1中,小張的詐騙行為與老劉死亡之間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理由如下,雖然小張的詐騙行為和老劉的死亡之間存在一定的條件關係,但老劉的死亡是由於自身心臟病復發導致,屬於意外的介入因素,不能歸責於小張的詐騙行為。

案例2中,小張的詐騙行為與老劉死亡之間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跟案例1基於同樣的原因,老劉自尋短見的行為屬於自陷風險的情形,不能將其死亡歸責於小張的詐騙行為。

ps1: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受騙了,記住一定要保重身體,不要讓自己人財兩空,冷靜下來收集證據,報警,讓司法機關追究犯罪分子的責任是最好的復仇。

案例3中,小張的死亡與老劉的追殺行為存在刑法意思上的因果關係。小張雖然並不是老劉直接開車撞死的,是跳河溺死的,但是正因為老劉的追殺行為導致小張深入絕境,情急之下才跳河避險,兩者之間存在條件關係,屬於引起與被引起的情形,且並不存在其他的介意因素,因此小張的死亡與老劉的追殺行為存在刑法意思上的因果關係。

案例4中,小張的死亡與老劉的追殺行為不存在刑法意思上的因果關係。雖然小張已經喝下老劉投放毒藥的水,並且如果小張不突發腦溢血,小張一樣會死亡。但是在本案中小張並不是毒發身亡,而是自身突發腦溢血而死,老劉的投毒行為與小張的死亡結果直接不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

ps2:不要仇恨,仇恨會讓你蒙蔽雙眼,讓自己誤入歧途。

封面

相關焦點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如德國學者韋塞爾斯所指出的:「對應於刑法擔負的特別目的,自然科學界的這個作為結果歸納唯一原則的因果原則是不足夠和不適當的。在這裡起關鍵作用的刑法上的『原因性』概念,是一個法律—社會影響性上的關係概念,具有本體論和規範性的含義,也就是說既不同於自然科學界的也不同於哲學上的因果概念。」在刑法因果關係的判斷中,必須以規範目的的發現和確認作為前提。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在刑法中,將某結果歸咎於某人時,往往需要查明其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因此,刑法中的因果關係在定罪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很多學者習慣於直接將一些哲學概念和範疇引入刑法學研究,忽略刑法中因關係的特性,使問題略顯複雜。針對這一現象,對大陸法系及我國有關因果關係理論進行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我國刑法因果關係理論做些新的探索,期對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建議。
  • 刑法因果關係判斷標準的反思與重構
    然而,條件說過於置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事實關聯,這會導致刑法因果關係歸責的範圍過於寬泛;同時,刑法因果關係不只是一個事實歸因的問題,其也是刑法上合理劃定對造成結果的行為予以歸責的範圍的問題。而且,條件說在累積因果關係、超越因果關係等特殊場合的具體適用上,也會得出有違普通事理邏輯的結論。
  • 從刑法因果關係中分析本案的定性
    第二種觀點認為,王某對李某繫心髒病患者不知情,王某的毆打行為與李某的死亡之間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係,故本案系意外事件。  [評析]  刑法上的因果關係解決的是歸因還是歸責問題,或者兼而有之,一直爭論不休。筆者認為,因果關係本身就包含了事實意義上的歸因和法律意義上的歸責。只要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就具有可歸責性。就本案而言,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
  • 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與特殊情形處理
    刑法上的因果關係是指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刑法因果關係決定了某一危害結果是否可以在客觀上歸責於行為人的行為(行為人對該結果承擔責任),意義重大,而我國刑法理論界對刑法因果關係的認識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展開探討。     刑法因果關係的特徵     刑法因果關系所具有的特徵,影響對因果關係的判斷與認定。
  • 刑法因果關係判斷需要更為具體的標準
    如果從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理論來看,最後一根稻草對於駱駝的死亡具有最直接的、客觀的作用力,但或許我們並不應該把所有的罪責都強加到這最後一根稻草上——而這,就是從「歸因」(事實判斷)到「歸責」(規範判斷)的思考路徑。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比較法研究202006
    如,超越規範保護目的認定法益,錯誤地將「不幸」理解為「不法」進而導致不當歸因;將必然原因視為判定因果關係的唯一標準,不當排除了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非必然原因;只承認「直接因果關係」,將間接因果關係中的「誘因」等排除在因果關係之外;錯誤理解了刑法因果關係中斷理論,將原因競合視為導致因果關係中斷的介入因素;未正確理解「合法替代」理論或「因果偏離」理論而錯誤歸因,等等。
  • 楊建軍:刑法因果關係的司法證明 | 比較法研究202006
    如,超越規範保護目的認定法益,錯誤地將「不幸」理解為「不法」進而導致不當歸因;將必然原因視為判定因果關係的唯一標準,不當排除了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非必然原因;只承認「直接因果關係」,將間接因果關係中的「誘因」等排除在因果關係之外;錯誤理解了刑法因果關係中斷理論,將原因競合視為導致因果關係中斷的介入因素;未正確理解「合法替代」理論或「因果偏離」理論而錯誤歸因,等等。
  • 刑法中相當因果關係說的判斷方法
    它解決的是將一定的危害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從而行為人要對該危害結果承擔刑法上的法律責任。根據一定的危害結果在具體犯罪中的地位,刑法因果關係影響到該犯罪的成立、既遂或加重處罰等。因此,刑法因果關係的地位至關重要。
  • 刑法提分技巧之因果關係篇
    應對多變難懂的刑法,你需要「裝備加持」今天小編帶來了關於「因果關係」章節的法考分析,包括近十年命題分析、近五年相關試題,還有相關真題和模擬題的訓練,教你如何撥開雲霧,直擊要害!刑法上的因果關係近十年命題分析「因果關係的認定」是近幾年刑法題中每年必考、而且每年不止考一次的知識點。
  • 張小虎|論刑法替代因果關係的歸責:理論基奠與事實根據
    刑法的調整範圍與調整功能本來就具有不完整性,而替代因果關係之「具體致害人不明」又系刑法因果關係上的一種不完整,對這種不完整中的「並非重大法益被侵實害」之「小」,放棄既遂認定,也可謂在不完整的刑法之情理之中。第三,替代因果關係部分存疑。
  • 司法考試刑法試題:因果關係
    甲的行為與崔某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係,這是客觀事實D. 甲主觀上對崔某死亡具有預見可能性,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解析】(1)被害人崔某受到打擊後導致心臟病而死,系危害行為與特殊體質結合導致結果,應當認為甲的行為與崔某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係,這是客觀事實。故C選項說法正確。
  • 以客觀歸責理論評價精神傷害因果關係
    李婕刑法上的因果關係是指實行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係。精神傷害作為尋釁滋事罪、故意傷害罪、虐待罪等定罪量刑時考慮的重要因素,其實行行為與後果之間的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需要重點釐清。例如,甲經常受丈夫冷嘲熱諷、拳打腳踢,導致甲白天工作時精神恍惚影響其工作效率,不久遭單位裁員,甲因此精神失常。
  • 法考刑法(柏浪濤老師)——因果關係一節梳理!看完就能做對題目
    【法考刑法:因果關係理論】一、基本原理:客觀歸責理論區別於自然科學上的歸因,刑法上的因果關係要解決的是「歸責」的價值評價。也區別於行政法上責任的分擔,刑法因果關係的界定是全有或全無的,因此要格外慎重、細緻。判斷因果關係的目的在於使危害結果的承擔公平合理。
  • 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
    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中公廣東法考網為廣大考生帶來了2020年法考《刑法》科目中關於什麼行為是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的考查要點,希望能為考生掃清備考誤區
  • 珀爾:數據非常愚蠢,領會因果關係才是理解世界的關鍵
    珀爾認為,當前的人工智慧學習系統幾乎完全以統計模式運行,這在理論上嚴重限制了AI的發展。在珀爾眼裡,人類的認知能力之所以能超越「觀察」,達到「幹預」和「想像」的級別,是因為我們天生擁有一顆善於發現並理解「因果關係」的大腦,這也是我們目前仍領先AI的地方。不過嚴格來說,如同對「時間」或「意識」的理解一樣,在哲學、科學界對於什麼是「因果關係」至今仍未有一致的定論。
  • 物理學是如何解釋因果論的?我們怎樣理解量子力學不遵行因果關係?
    之前我寫過幾篇關於量子力學的文章,提到過因果論,有很多朋友也表示很難理解為什麼在量子尺度因果論就失效了呢? 參考以前本人用其它帳號發的文章 怎樣形象地理解量子力學中違反「常識」的理論?
  • 從哲學上看,因果關係為什麼很難確定?
    日常生活中,沒有人能完全避開「因果關係」這個概念。例如,當人問出「為什麼問題」(why question)多半想尋求的就是因果說明:為什麼會有潮汐?為什麼太陽會東升西落?這些問題不只是格式類似,它們都在為想要說明的現象尋求一個因果上的說明。如果要給出正確的因果說明,得知道什麼是因果,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好的因果分析理論,用以分析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 使用骰子理解量子力學最基本的假設:時間維度上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不光是我們理解起來難,甚至連一些科學家們也覺得很難,尤其是那些讓人覺得反常識的實驗現象,所以現在很多學量子力學的學生們都不去深究本質,而是使用它,因為它真的很實用。量子力學有幾個基本的假設,我們就來講講其中的一個基本假設——量子態的演變假設。
  • 《政法論壇》:相當因果論:盜中有騙的邊界之分
    「騙中有偷」「偷中有騙」究竟屬於盜竊罪還是詐騙罪的問題,給宏大巍峨的刑法教義學大廈帶來的並不止於個罪邊界之分問題,更是如何理解教義學上體系結構的譜系邏輯關係的問題。本文擬從司法現象與實踐之爭出發,在重申盜竊罪與詐騙罪劃分標準基礎上,以相當因果論為理論基點,試圖澄清兩罪劃分的理論誤區,儘可能勾勒出兩罪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