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領域20年來的重大技術突破,京都大學將品質提高約10倍

2020-09-07 卡比獸papa

京都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研究科的木本恆暢教授、東京工業大學科學技術創成研究院的松下雄一郎特任副教授及小林拓真博士研究員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把被視為節能王牌的SiC半導體20多年來面臨的主要問題——半導體缺陷降低了一位數,成功地將性能提高了約10倍。

以Si為中心的半導體不僅是計算機邏輯和存儲器,還廣泛應用於純電動汽車、電車的馬達控制及電源等,但存在耗電量(功耗)較大的問題。近年來,為降低功耗,性能優於Si的SiC電晶體的開發變得活躍,並開始實現實用化。

不過,20多年來,SiC電晶體的核心部位氧化膜與SiC的邊界部分(界面)始終存在很多缺陷,無法充分發揮SiC本來的特長。

本次研究將SiC功率半導體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氧化膜與SiC界面的特性提高了約10倍,有望一舉加速SiC功率半導體的實用化及由此產生的節能效果。此次提出的方法完全不需要使用特殊裝置或特殊氣體和化學物質,從事半導體器件業務的企業都可以無障礙地採用。還具備能擺脫一氧化氮劇毒氣體的巨大優點。

將此次的研究成果應用於SiC電晶體(MOSFET)可獲得以下優點:

  1. 大幅提高電晶體的性能;
  2. 通過削減晶片面積大幅降低成本;
  3. 大幅提高可靠性。

尤其是優點(2),降低成本,便可以大大加快在目前因為成本原因而猶豫是否要採用SiC電晶體的系統上配備。全球的SiC功率半導體的市場規模現在約為700億日元,預計5年後將超過2,000億日元。據估算,通過配備SiC功率半導體,有望節約相當於數座核電站的能源。

形成超高品質SiO2/SiC界面

研究方法與成果

Si半導體中最重要的電晶體是利用氧化膜與半導體的結的MOSFET(金屬-氧化膜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Si MOSFET幾乎在所有應用中都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器件,比如計算機邏輯、存儲器、圖像傳感器以及電力用功率器件等。

Si MOSFET的核心部位就是氧化膜與Si的結界面。Si MOSFET利用了通過熱氧化Si(在氧氣氣氛中加熱至高溫)會在Si表面形成高質量氧化膜(SiO2)的特點。

與Si一樣,熱氧化SiC也會在表面形成SiO2膜,這被視為SiC的一大優點。以前一直利用這種方法形成氧化膜(SiO2膜)與SiC的結,製作SiC電晶體(MOSFET)。不過觀察發現,氧化膜/SiC的結界面存在非常多的缺陷(Si的100倍以上),這種界面缺陷大大限制了SiC電晶體的性能。業界一直嘗試通過調整SiC的氧化條件,或熱氧化後在各種條件下進行熱處理來降低氧化膜與SiC界面的缺陷,但20多年來始終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另外,也一直不清楚氧化膜與SiC的界面缺陷的形成原因,始終不知道該如何提高品質。

此次,松下特任副教授等人的研究團隊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熱氧化SiC時肯定會在界面高密度形成由碳原子引起的缺陷。木本教授等人根據該計算結果朝著乍一看很矛盾的目標推進了實驗研究,即「在不氧化SiC的情況下形成優質氧化膜=通過一層也不氧化SiC的方法形成優質氧化膜」。研究團隊根據理論反覆進行思考和實驗,發現以下兩點能有效減少缺陷。

  1. 構思了在乾淨的SiC表面堆積Si薄膜,通過對其進行低溫氧化,將Si薄膜轉化為SiO2膜的想法,並利用該方法成功形成了高品質SiO2膜。Si的氧化起始溫度約為700℃,SiC的氧化起始溫度約為900℃,因此,在二者中間選擇合適溫度的話,完全無需氧化SiC,就能將Si薄膜徹底轉化為SiO2膜。
  2. 利用上述方法在SiC表面形成SiO2膜後,通過向界面導入氮原子提高了品質。一直以來,通過基於一氧化氮(NO)氣體的界面氮化來提高品質的方法還被廣泛應用於SiC MOSFET的量產,但使用NO氣體的話,在向界面導入氮原子的同時,NO氣體分子中的氧原子還會促進SiC氧化,從而生成新的缺陷。另外,NO氣體為劇毒氣體,因此應該避免在量產工廠使用。此次,木本教授等人通過在高溫氮氣(N2)氣氛中進行熱處理,成功得到了高品質界面。

圖1展示了常規的全球標準方法「熱氧化→一氧化氮(NO)氣體處理」和此次研究(「Si堆積→通過Si低溫氧化形成SiO2膜→在高溫下氮氣退火」)的方法。圖2比較了分別用這兩種方法形成的SiO2/SiC界面缺陷。如圖所示,與常規的全球標準方法(目前的最好方法)相比,性能提高了10倍(缺陷量1/10)。具體來說,利用自主開發的方法,將常規方法中存在的1.3x1011cm-2的缺陷密度成功降到了1.2x1010cm-2。另外,此次研究實施了很多系統性的的實驗,確認只要SiC半導體表面有輕微的氧化,就無法形成這種超高品質的界面。

圖1:形成SiO2/SiC結構的方法模式圖(上:常規方法,下:此次研究提出的方法)

圖2:降低SiO2/SiC界面缺陷的實驗數據

「氧化SiC在表面形成SiO2膜,將其用於SiC電晶體」——此次打破了這種一直以來的認識,通過「在不氧化SiC的情況下在表面形成優質氧化膜」的「逆向思維」,解決了困擾該領域20多年的技術課題,實現了重大突破。

【論文信息】

題目:Design and formation ofSiC(0001)/SiO2 interfaces via Sideposition followed by low-temperatureoxidation and high-temperature nitridation

期刊:Applied Physics Express

DOI:10.35848/1882-0786/ababed

相關焦點

  • 京都大學等實現SiC二十年來的重大技術突破,將品質提高約10倍
    、東京工業大學科學技術創成研究院的松下雄一郎特任副教授及小林拓真博士研究員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把被視為節能王牌的SiC半導體20多年來面臨的主要問題——半導體缺陷降低了一位數,成功地將性能提高了約10倍。
  • 京都大學成功將SiC半導體性能提高兩倍
    京都大學研究生院工學研究科的木本恆暢教授與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立木馨大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大幅減少了被視為節能王牌的SiC半導體20年來一直存在的缺陷(半導體缺陷),將SiC電晶體的性能成功提高了2倍。藉助此次的技術,低損耗SiC器件在日益普及的電動汽車和工業設備等領域的應用將能夠迅速擴大,還可以為解決能源問題做出貢獻。
  • 磷化工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
    2017年3月22日,由中國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對貴州川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科技大學共同完成的「CH半水磷石膏新型充填膠凝材料及膏體充填工業化試驗研究」項目進行了評審。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開採磷礦約一億噸,產生磷石膏約8000萬噸,目前磷石膏利用率全國僅20%,餘下的6000多萬噸不得不在地表堆存,磷石膏的大量堆存不僅帶來極大的環保和安全隱患,而且佔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   磷化工產業亟待轉型升級,否則岌岌可危!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河南可見光通信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組圖)
    它其實也能讓你通達網際網路,甚至擁有「GPS衛星」的功能……  昨天,大河報記者獲悉,由信息工程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863計劃項目以及鄭州市重大專項「可見光通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取得重大突破。一舉將可見光實時通信速率提高至50Gbps,是當前公開報導的國際最高水平的5倍,相當於0.2秒即可下載完成一部高清電影。
  • 我國量子技術不行?近日量子計算機取得重大突破,比谷歌快100倍
    根據中國科技大學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 53 比特量子計算機的 100 萬倍。
  • 武田與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達成10年幹細胞合作
    2015年4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製藥巨頭武田(Takeda)近日宣布,與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達成了一項為期10年的iPS細胞研究合作,雙方將聯手開發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在多個領域的臨床應用,如心臟衰竭、糖尿病、神經性疾病、腫瘤免疫治療等。
  •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
  • 量子計算機重大突破?人類進入量子霸權時代?
    霍尼韋爾在量子計算機方面的研究工作始於2014年,研究焦點主要為一種被稱為離子阱的量子技術,這項技術通過電磁場將離子懸浮在空中,並離子的運動來傳輸信息。在2019年5月份,霍利韋爾方面就宣布該技術達到了創紀錄的高保真量子操作,與競爭對手的量子計算機相比,不同之處在於,霍尼韋爾可以通過一種稱為「中間電路測量」的功能來改變計算的中遊階段,就像計算機的「if-then」決策點一樣,它可以在不同情況下沿著不同的路徑發送計算。這為量子算法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 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能幫助視覺受損者重見光明的技術,除了角膜移植、腦電技術、還有仿生眼。2015 年,美國明尼蘇達州一位名為 Allen Zderad 的 68 歲男子在失明 10 年之後,憑藉一雙「仿生眼」重見光明。而液態金屬線通過將信號從納米線傳輸到用於信號處理的外部電路來模擬神經纖維。仿生眼領域的一次顯著突破那麼基於這樣的設計,其效果如何呢?
  • 高通華為的5G技術還不算重大突破?那只能等突破香農極限了
    鼎盛微胖昨天在網上拜讀了一篇自媒體文章《高通華為緣何熱衷於將4.9G包裝成5G 並不遺餘力推廣》, 文章中將5G對4G的技術升級比作將車道拓寬,而不是讓原來的車道上跑更快的車,更多的車,因此儘管5G的理論速度提升到了4G系統的10倍,通訊技術也沒有多大進步,5G只不過是包裝後的4.9G
  • 乾貨|2017年聚合物阻燃領域重大研究突破
    乾貨|2017年聚合物阻燃領域重大研究突破 發表時間:2018/2/27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門外漢」成藥用水蛭領域專家 他的專利技術讓藥品生產效率提高3倍
    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新華網重慶10月19日電 從「門外漢」到藥用水蛭領域專家,他致力於推進藥用水蛭的成果轉化應用,累計申請專利9項,獲得專利證書6項,他就是重慶多普泰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多普泰公司」)技術總監、高級工程師郭平牯。2018年,郭平牯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續航超1000km壽命達百萬英裡電池2020年將突破臨界點
    據美國科技媒體Electrek近日報導稱,特斯拉電池專家傑夫·達恩領導的加拿大電池研究團隊,即將突破新型下一代電池能量密度技術障礙。突破這一障礙後,下一代電池單元能量密度有望達到「革命性的空前高度」,並且電動汽車的電池使用壽命也會延長。達恩團隊發表的一篇論文公布了這一技術發現,即通過電解質溶液來解決無陽極電池缺陷。
  • 科普來了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大到宇宙膨脹,小到熱脹冷縮,諸多自然現象都可以歸結到空間演化。」王兵教授比喻說,比如說我們吹一個氣球,氣球不斷膨脹,可以用「裡奇流」來研究它空間的變化,最後得到一個「盡善盡美」的理想結果。
  • 重大技術突破,中科院傳來又一個好消息,新材料性能提升1000倍
    圖為石墨烯材料近日,中科院傳來一個天大喜訊,又一項重大技術取得突破,它就是新型石墨烯材料,據專家介紹這種新材料的性能可以將電磁延遲時間縮短1000倍,用這種材料製成的雷達可以瞬間讓隱身戰機失效,就算美軍的F35戰機見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在聽到這一好消息後,有網友表示,看來在石墨烯領域裡,中國已遠超美國。
  • Nature技術突破:將CRISPR效率提高19倍
    通過添加一種抗癌藥物Scr7到遺傳編輯的受精卵中,Whitehead研究所的科學家將CRISPR/Cas的效率顯著提高了19倍。這一重要的成果發表在本周的《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CRISPR- Cas系統是通過在特異的位點造成DNA斷裂,然後依賴於細胞的DNA修復機制插入或刪除一個或多個靶基因來實現精確的基因組編輯。
  • 20年攻克三大技術難關,潘建偉團隊解說「九章」量子計算機
    新華社合肥12月4日消息,在一個特定賽道上,200秒的「量子算力」,相當於目前「最強超算」6億年的計算能力!12月4日,《科學》雜誌公布了中國「九章」的重大突破。這臺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研製的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推動全球量子計算的前沿研究達到一個新高度。
  • 重大突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10年研發 治癒一罕見病
    7月3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傳出喜訊,患罕見重症「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10年、雙目相繼失明的20歲女孩小易子,由該院神經內科與長沙晟康血液透析中心通力合作,首次採用具有中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康碧爾蛋白A免疫吸附柱」高新醫療技術為其救治獲得成功,她右眼重見光明,並於日前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