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微博長文道歉並沒有能挽救《晴雅集》在票房上的頹勢,院線排片繼續下降,豆瓣的總票房預估停留在5億上,按照票房分成核算,這部電影僅僅能保本。不過,考慮到電影投資的特殊性(長周期,高預期,口碑效應等),對於本片的投資方來說,妥妥的血虧。
顯而易見,郭敬明的招牌在電影市場已經徹底完全的砸掉了,而隨著剽竊話題的熱議,以及官方態度的轉變,其賴以生存的空間將越來越狹窄。有句老話,叫「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有著遠超同齡人,堪稱出類拔萃文筆的郭敬明,為何不能老老實實的創造,偏偏投機取巧,去剽竊他人的作品呢?
原因並不複雜,單純依靠文筆是創作不出真正優秀作品的,套用宋代著名詩人陸遊的一句詩——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文字是個講述故事的載體和工具,文筆優秀意味著運用文字這個工具技藝嫻熟而已,但倘若沒有最核心的故事加持,必然空洞貧乏,言之無物,讓人讀之索然無味。而故事與靈感,只能源自生活的感悟和體驗。
郭敬明來自四川自貢,是個不折不扣的偏遠內地城市,遠離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大城市,除了閱讀和寫作的愛好之外,與周邊的同齡人相比,並沒有特殊的經歷。雖然郭敬明在2001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並就此正式踏上了中國文壇,但是大家都清楚,新概念作文比賽,是專門針對沒有多少社會閱歷的中學生的,重點是文筆而非其他。
其實,很多作家都有過相似的經歷:小學初中便對寫作有著強烈的興趣,文筆出眾,有一定的閱讀量,於是便嘗試著用稍顯稚嫩的文字來書寫自己的故事,投稿的平臺同樣是以青少年為主,通過同齡人的認同和鼓勵,鍛鍊筆力,為將來的創作打下基礎。
當然,文筆之外的「功夫」,人生的閱歷和感悟,是需要時間慢慢積累的,只能放在將來,這也是一道門檻,將絕大多數的文學愛好者與作家隔斷的門檻——閱歷人人都會有,但感悟、提煉和升華,最終化為靈感,是要天賦與機遇的!
例如,著名作家張賢亮,生於1936年,同樣早在50年代初讀中學時即開始文學創作,1955年從北京移民來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 長達22年。
(寫作文、創作詩歌,幾乎都是青少年時期文學愛好者的普遍選擇,原因很簡單,此二者重在文筆和情感,僅此而已。)
1979年張賢亮獲得自由並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開始創作,他此前22年的慘痛經歷和痛定思痛的反思,讓他文如泉湧,以這些為素材寫出了大量的作品,《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等等,廣受歡迎。
然而,新概念作文比賽成名的郭敬明,空有生花妙筆卻沒有閱歷和生活感悟,並沒有像許多前輩那樣,選擇繼續等待,慢慢在生活中積累與提高,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和靈感,而是選擇了一條捷徑,剽竊,並一發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