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明白
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地震。
大地震有時波及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情況,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地震的儀器。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地震後,人們及時知道發生地震和確定地震大體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候風地動儀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
樽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排列。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準備接銅球。
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大致方向。
地動儀是古代的驗震器,在地震發生後測知地震的大致方向,並不能預報地震,也就是說地動儀對震後救災可能有一些作用。
所以,想要預測出時間和具體地點對於當時的客觀條件還是很困難的,但是對於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這樣的發明已經為當時的人們提供很大的幫助。
後來的人對張衡地動儀的原理進行了很多的設想,根據地動儀的原理,有很多的嘗試。
至今,大明白還是很好奇,地動儀能測量多大的範圍,是不是需要很多的地動儀呢?至於地動儀在古代是不是有大量應用,大明白也很好奇。會不會就是個玩具?或者就是停留在紙上的發明!
水滴字典輸入以下關鍵詞,有更多精彩
—————————————————
籤到 | 歷史 | 知了 | 遊戲 | 猜謎
問答 | 中國字 | 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