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有一位名叫張衡的大發明家,他乃東漢中期人士,曾經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且天文學方面,張衡也有極高的造詣。然而大家知道嗎,其實這位大發明家曾經鼓搗出一個木車,這輛木車其原理並不複雜,但是卻成為各朝各代帝王追捧的神器。那麼,張衡發明的這輛木車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嗎?
張衡出生於公元78年,他是如今河南南陽人。不少朋友都在課文當中學過: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一種測量地震的儀器。然而張衡不僅發明出了地動儀,諸如渾天儀、指南車、獨木飛雕、地形圖,這些東西都是張衡發明創造。不過筆者翻閱近朝典籍《古今注》時卻發現,張衡還曾經發明出一種木車,這種木車的學名叫做"記裡鼓車。"晉惠帝、唐玄宗、宋徽宗曾經非常追崇這輛"記裡鼓車,"那麼張衡這個發明到底有何不為人知的奧秘嗎?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什麼叫做"記裡鼓車?"根據《古今注》記載:"大章車,所以識道裡也,起於西京,亦曰記裡車。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裡,下層擊鼓;行十裡,上層擊鐲。"根據我的看法:"記裡鼓車"外形就是一輛非常普通的木頭車,不過這輛車每向前走一裡,車上的木頭人就會敲一下鼓,走十裡便會敲一下鍾,所以這輛車才會被命名為"記裡鼓車。"這輛車其原理構造並不複雜,車子分為上下兩層,最上面一層有兩個小木頭人手執木槌,底下一層也有木頭人拿著木鼓。
車輪每轉20圈或行走一裡之後,上下兩層木頭人分別打鼓和敲打鈴鐺,車子每行走十裡便又敲打一次,所以"記裡鼓車"應該是古人丈量目的地之間距離的一種工具。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與南齊皇帝蕭道成都曾經使用過"記裡鼓車"作為計量工具,並且"記裡鼓車"是天子出巡時必備儀仗車輛,用4匹馬作為動力牽引。到了唐朝,唐玄宗於這輛車上加了指南針效用,同時唐玄宗將最底下一層的木頭人擯棄不用,而是採用特殊的齒輪為驅動方式。
改動以後只要車輪轉固定圈數,或行走一裡或者十裡,齒輪會帶動木頭人敲打鈴鐺,這樣計算裡程時更加準確,減少了機械的傳動能無謂消耗。所以"記裡鼓車"自從被發明之後,成為不少古代天子必備之品。根據後人查閱古籍進行仿造我們能明確看到,這輛車共有285尺,以左右車輪母齒輪還有傳動齒輪進行驅動。或許張衡發明"記裡鼓車"之時或許也沒有想到,這輛車能得到這麼多皇帝的追捧。筆者認為,"記裡鼓車"其實就是古代的計程車,這種車輛由於其結構簡單且意義非凡,所以稱為皇家專用禮儀車。
總之,這位東漢大發明家張衡創造出許許多多奇奇怪怪,但是卻特別實用的工具。有很多張衡發明的神奇物件,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破解出其中原理。那麼這輛"記裡鼓車,"也是張衡傑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不過近現代我們有了衛星測算導航之後,已經不再需要像"記裡鼓車"這種特別麻煩且繁瑣的計量工具。
參考文獻:古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