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為什麼極其優秀的中國學生到國外脫穎而出的非常少?

2020-12-0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9月9日,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獲得「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9月16日晚,施一公在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分享了他的成長曆程與選擇,以及他對卓越人才的期望與思考。

以下是他的演講精編。

父親意外去世,我的世界觀、價值觀崩潰了

我很幸運,被保送去了清華大學,入學的時候懵懵懂懂,但從學校出來,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把這個世界看得很明白了。在清華期間發生了一件事情,對我影響非常大,那是大三剛入學的時候,我的父親突然離我而去。

在9月21日上午最後一節課下課之前,我們班突然進來一位傳達室的大爺,他問,在座的有沒有叫施一公的。我說我就是。他說你家裡出事了,趕快出來。我當時心裡一凜,不知道什麼事。我大姐給我發來電報,7個字:父病危,速歸速歸。我拿著書包,直接奔往火車站跑,十二點跳上了第一班去鄭州的特快上,我很少流淚,但是在火車上,我一直忍不住流淚。晚上9點多到鄭州,我等不及等公共汽車,從火車站跑回家裡,希望能夠見我父親一眼。跑到家,我看到家裡的花圈,看到父親的輓聯。我很崩潰,無法抑制感情。

原來我的父親兩天前,在下班的路上被疲勞的計程車司機撞倒了。那位司機把我父親送到醫院急診室的時候,他還只是昏迷,我們事後看記錄,當時的血壓是130/80,脈搏62,都是正常的。如果正常施救,我父親會看到我今天。

當時急診室裡有一條規定,要先交500塊押金才能施救。1987年500塊錢比現在的50萬還難湊。那位司機開車花了4個半小時,湊足了500塊錢,趕回醫院急救室後,我父親脈搏已經沒有了,血壓沒有了。

我難以想像,為什麼這事會發生在我們家,為什麼要我承受這一切?大學三年級的我價值觀、世界觀崩潰了。多次我會半夜兩三點跑到圓明園,讓自己的體力在狂奔中消耗為盡,大哭一場,凌晨回到宿舍,開始一天正常的生活。

我父親去世以後,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懵懵懂懂地、簡單地繼續學業。我想了很多,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社會。當時我想從政,因為我覺得,從政可以最直接地給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一個省、一個行業帶來福祉。80年代的中國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在衝擊我們。我從政的想法,兩年之後,就放棄了。

我提前一年畢業,迫不及待走上社會,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去香港經商,合同都籤了,但還沒履行,合同又失效了。沒有就業就失業了。我想了一晚上,在清華大學生宿舍7號樓的3樓,決定出國留學。

不要輕易被以金錢論英雄的價值觀牽引

我剛去美國的時候很迷茫,我曾經想轉行,轉計算機,轉經管。我覺得我一定要好好撫養我的母親,想掙錢,想了很多,但沒有想到,一旦進入實驗室以後,發現在科學研究這個殿堂,是如此之神妙,超乎你的想像。

1995年,我在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系拿到博士學位,儘管覺得自己已經基本上板上釘釘,會去做學問了。我仍然去面試了幾個位置,期望不讓自己留遺憾。我拿到了一個保險公司中國首席代表的位置。當時面試我的一位面試官跟我說,小施,中國保險法剛剛放開,你加盟我們,我們進軍中國市場,轉眼間你就能拿到6位數字的收入,你會是中國市場的開拓者。我聽了,覺得這很好玩,但不夠浪漫。

我去面試的主要目的,是說服自己,做學問、做科學是最浪漫的事情。當你真正憑自己的興趣走一條路,要堅定地走下去,不要輕易被周圍的人和事物打動。對於我而言,從事科學研究是一條正路,我不會為周圍的東西所打動。我也希望在座的朋友、同學,能好好走自己的路,不要輕易地被周圍的價值觀牽引,尤其是不要輕易被以金錢論英雄的價值觀所牽引。

我一直在想,我父親對我的期盼。我們這一代學生,一度以為美國是一個美好、自由、完全民主的國家,實際上到了美國之後,我的夢幻破滅了。我在美國被搶過一次,我的車被偷過一次。在美國前兩三年的經歷,讓我開始能夠比較客觀地審視周圍的環境和世界,我的世界觀重新穩定下來,甚至回到了我的父母對我期盼的一種世界觀的這個尺度裡來。

1995年博士畢業,我就想回國。我愛人仁濱問我,你回國能幹啥,中國不缺你這樣的人。我說回國,至少三件事我可以做:我可以去我的中學去當英文老師,去當數學老師;如果中學不要我,說我沒有做老師的資質,我可以去做導遊,我喜歡旅遊,我可以中英文講解;如果還不行,開計程車。北京街頭計程車司機有多酷,侃大山,多豪爽,我也喜歡開車。

但我還有點不甘心,真要回來,我還想讓自己往前走一步。在我看來,用自己的才智為社會創造財富,用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前進,是一種浪漫,我又讀了博士後。從1995年,一直到現在,我從事相對比較獨立的科學研究,整整22年。這是最讓我內心得到平靜和滿足的一份職業,我會在自己空閒的時候,給我的爸爸寫幾句話,告訴他我在學術上取得了什麼成就,我的成就將來有可能有什麼樣的應用,對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價值。做學術讓我內心重新得到寧靜,得到很多滿足。

為什麼極其優秀的中國學生到國外脫穎而出的非常少?

如果你問我,十年前回國有什麼目的?我想影響一批青年人,我想培養最優秀的創新型青年才俊。雖然回國的念頭產生於1995年,但一直到2007年,我才在清華培養第一個博士生。我花了12年做準備。

我常常心裡不平衡。什麼不平衡呢?我這一屆,清華有2251位本科生,畢業後,有一千六七百都去了美國,現在大部分還待在美國,我沒有準確統計數字。我們這麼多極其優秀的中國學生到了國外,能脫穎而出的非常少。

我在普林斯頓當助理教授的時候,去跨國製藥公司參觀,接待我、和我交談的都是白人,而在這個公司打工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中國人,他們是北大、清華、復旦、交大國內一流名校的學生,他們的智力、能力、學識遠遠高於他們的老闆,他們老闆的老闆。可是他們很滿足,這是件非常遺憾的事。

我們的文化裡,有個觀點——知足常樂。知足常樂用在對生活,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上沒錯,但是我們這些其實接受了大學文化教育的、得到一些特殊教育資源的中國人知足常樂,這就有大問題。所以我心裡一直不平衡,這就是為什麼我自己想回清華。

我有時候想,清華強則中國強。我剛回國的時候,曾信誓旦旦,要改變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讓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不再為柴米油鹽發愁。如果做成,這就會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會讓中國變得更加美好。

清華每年3000學生,如果他們沒有在滿足小我的同時能夠把大我、把這個社會放在心上,沒有這種心懷社會的浪漫情懷,這就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有種觀點,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真是不理解,我很小的時候,隱隱約約覺得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師希望我長大成才,能夠做大事。小學的政治老師告訴我,施一公,你長大了,要為駐馬店人爭光。這話我記到現在。在我最崩潰的時候,我會寫日記,會拍拍胸脯,鼓勵我自己,別忘了你是施一公,別忘了,你要做大事。其實我根本不知道,這個大事是什麼事。

在我看來,無論做什麼,最後看能不能作為一個人實現自己的價值,能不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當你不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的時候,作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是有問題的。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想一想,有自己獨立的判斷。生命只有一回,要把生命體驗到極致。

中國的大學生,均值很高,但方差很小

我一直在思考,創新如何鼓勵?中國的大學生,我們的均值很高,但方差很小。我們不喜歡大家標新立異,我們喜歡大家都循規蹈矩,走路、坐姿、衣服、髮型,都儘量統一,這種情況下培養的學生,思維方式也受禁錮,會阻礙創新。

我在中國長大,又在美國待了十幾年,我總在比較其中的優劣。美國教育的公平由公立大學保障,但這個社會科技的卓越,基本上由私立大學保障,從西海岸的加州理工、斯坦福、到東海岸的普林斯頓、哈佛、耶魯,超一流的這些學校都是私立的。

而作為一個國家,它的實力體現、國家安全保障靠卓越,而這個卓越一定要靠特殊方式來保障。怎麼做到呢?比如,在美麗的西子湖畔,在杭州,創辦了第一所現代化的、世界級的、研究型的民辦大學——西湖大學。我希望民辦大學和公立大學交相呼應,民辦大學成為公立大學的補充,他們共同為國家為社會培養高精尖的人才。

過三十年,五十年,我們的後代能夠對世界說,我們中國人做出了跟我們的民族和我們的歷史相配的貢獻,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而這一點要達到,需要創新,這種創新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正和島,編 輯:亦萱。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施一公:為什麼極優秀的中國學子到國外脫穎而出的非常少?》的評論
    :為什麼極優秀的中國學子到國外脫穎而出的非常少?》p=219524441#comment-119392 施一公啊,你犯糊塗。大學主要是「學」而不是「研」,那「科研」都讓你「代替」了,乾脆「取消」吧。大學就是為「科研單位」輸送人才的,而不是「代替」,研究生那是「工作」並不是「學生」別以為是「邊學邊幹就是」學生。
  • 留學生定居國外,學生們為什麼而學?聽了施一公的講話後,我服了
    在感嘆國家投入巨大的教育經費培養出幾個背棄祖國敗類的同時,有些人也在質疑為什麼我們國家每年會有那麼多學生去海外留學後選擇在國外發展,是國外好就業?還是給的薪水高?難不成國外的月亮比我們的圓?當我聽了施一公的講話後,我服了。「我35歲,拿到分子生物學的終身正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我是它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你們有誰能做到我這樣的,多驕傲啊!
  • 施一公: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
    一名優秀的研究生應該有「脾氣」26日上午,城關校區西區大學生活動中心禮堂裡座無虛席,掌聲頻起,不少師生站著聽完了講座。施一公以《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為題,與在場師生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
  • 清華留學生散落海外,施一公: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
    畢竟一個又一個優秀科學家的歸國造就了我國在許多關鍵領域的突破。即使時至今日,出國留學依然被作為是中國教育的一大部分,許多學生甚至更是以出國為榮。清華留學生散落海外,施一公:中國學生有一個通病 對此,前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坦言
  • 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定居國外,施一公:我們的學生都很「聰明」
    2020年初,清華大學公布了一則數據:在清華出國留學的學生中,畢業選擇回國的人只有19%,也就是說有81%的清華留學生選擇了在國外定居,不再回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比例,據2019年清華公布的出國留學比例來看,2019年清華大學出國深造的研究生佔比8.4%,本科生佔比24.6%。這也就是說,清華每培養5個學生,就有一個學生選擇了「逃離」中國。
  • 施一公:中國的學生有一「通病」
    以我國為例,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非常重視對兒童的教育。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費心勞力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學習,瞬時掀起了一股「留學風潮」。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從2016年到2019年,我國有251.8萬人在國外學習,其中不乏清華、北大畢業生。在一定意義上說,出國留學消失了是件壞事,我們在教育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讓學生出國學習一些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知識,也是件好事。
  • 施一公:帶好學生,是特別要緊的事
    1、 談做博士生 做研究要具備三個素質2019年4月26日,施一公在蘭州大學「百年蘭大·名家講壇」上題《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的報告分享中,施一公這樣說到:「我也曾是一個迷茫的研究生,從剛開始找不到狀態,到博士三年級才進入科研狀態,在博四、博五才發現了科研的樂趣
  • 施一公:中國學生太知足常樂
    當然如果我們眼光長遠一點的話,與其關注這些數據,不如重視點其他的問題,就在之前清華大學的副校長施一公看來,在中國成績很好的學生,到了國外就顯得是那麼的平淡了,這裡面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知足常樂。很多人都覺得這四個字是一種嚮往的生活態度,從古至今都勸說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境,可在科研道路上這四個字顯得就那麼的不友好了,因為施一公認為,中國留學生首先比其他學生是佔據優勢的,最起碼他們在智商和天賦上甩別人一條街了,但他們太容易知足了,只是發現了一點學術上的進展,就開始貪圖安逸了,所以很多留學生在國外無法取得成就,慢慢就成了普通人。
  • 施一公有三位優秀女弟子,他的男弟子表現如何,同樣非常優秀
    顏寧現在已經成為其領域的領軍人物,水平已不在其導師施一公之下。顏寧出國後,接棒顏寧的是清華大學醫學院2013級直博生萬蕊雪,她成為施一公弟子中又一顆非常耀眼的學術新星。2014年,剛進入施一公團隊不久,萬蕊雪就接觸到了世界性的難題,開始從事剪接體的三維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
  •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優秀學生應該具備的品質
    日前,他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學生學術交流會上生動講述數個令其記憶深刻的故事,引導學子對自身的未來進行深入思考。本版今日特將施一公院士對自己學術經歷的回憶及對優秀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品質的理解整理成文,與讀者共同分享他對科學研究的體驗。  我曾是300萬留學生之一,而現在是歸國群體中的一員  1967年,我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
  • 施一公:中國最好大學不遜色美國頂尖大學
    施一公:前幾天,我姐姐將這幾個專業用簡訊發給了我。我認為,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說,不需要計較這個問題。 對於勉強能上本科的學生要思量一下。不過,情況總是在變化的,2000年前計算機專業特別好找工作,但2001年時,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就特別難找工作,大環境會決定找工作的難易。對紅黃牌專業,學生也不要一窩蜂地迴避。
  • 八成清華留學生定居國外,不願回國,施一公:他們因傾向知足常樂
    傳統思維慣性的影響,總是認為國外的一切都是好的我們認為很多留學生不願意回國,這個原因佔到多數。其實,留學生們在國外的處境並不是特別好,他們的生活狀態也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好,甚至可以說很大一部分的留學生過得非常一般。但是他們依然不願意回國祖國。
  • 國內優秀的學生,到國外名校留學,為何很少回來?
    每年的9月份開始,各大高校大四的學生都會陸續申請國外的大學,準備出國讀研。部分優秀的學生都已經拿到國際名校的錄取通知書,現在正準備著相關的籤證。我國越好的大學,出國留學的學生就越多,這部分留學的學生基本上是我國最優秀的學生群體。
  • 中國的人才流失有多嚴重
    清華:我們有20萬學生去了美國,只有3000回來!美國:清華是我們出錢建的,不信你去看看歷史!美國校長:如果我們能吸引中國留學生,我們就能控制住他們的發展。 以上是網上的一個段子。但是印度人才流失率高眾所周知,印度種姓制度下,年輕人看不到出路,只得讀書留學去中國或者美國,據統計,理工類大學生有三分之二選擇去美國,矽谷的工程師基本都是來自印度。
  • 中國學生水平很高為何科技沒領先?施一公這麼回答
    原標題:施一公:年輕人若著眼點只是什麼工作能讓生活更富足,是狹窄「在人類這個歷史上,我們是第一個做這樣的發現,這是我們留給人類歷史,留給這個宇宙的一些印記,留給人類文明史的貢獻。」
  • 施一公: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
    近日,研究生新生已開始陸續開學,很多同學問: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博士生?對這個問題,施一公院士曾進行深入的思考,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專門寫了兩篇長篇博文進行總結,樸實精闢,流傳甚廣,得到很多導師及學長學姐們的極力推薦,以下為完整版,分享給大家。
  • 為什麼中國科學家既少又不優秀?
    中國科學家既少又不優秀,不是人的問題,是教育與觀念的問題。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原因:1.中國的教育背景和國外不一 樣。 2.在中國如果一個人把所有精力和潛力主要不是都用在學術研究上是有風險的,他吃什麼?如果沒有成過怎麼辦?國外的贊助比中國多。3.國外這種學術風氣比中國好 。
  • 施一公:我們的學生很現實
    施一公:我們的學生很現實。對此,曾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一職的著名學者施一公表示道:清華北大這些名校的留學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當下所有中國大學生的致命問題,那就是在奮鬥之後喪失鬥志,渴望過上安逸的生活,個人利益所佔比例逐漸增大。
  • 81%的清華留學生不回國,施一公說出實情:中國留學生「太安逸」
    我認為,教會學生自己教育自己,這是一種最高級的技巧和藝術。——蘇霍姆林斯基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如今也是人才強國的階段,能否培養出人才對一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對家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成功,學子們寒窗苦讀就是為了金榜題名,考上名校也是為了將來可以更好的就業。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我也希望我們在座的朋友、同學、學生,大家能夠好好地走自己的路,不要輕易地被周圍的價值觀所牽引,尤其是不要輕易地被「以金錢論英雄」的價值觀所牽引。如果你問我十年之前回國什麼目的,其實非常簡單,我想影響一批青年人,我想培養最優秀的創新型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