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思維路徑,發掘創新能力,為大腦賦能,成為更聰明的人

2020-12-03 在讀書的安之騰

1.

聰明的人都很相似,愚蠢的人蠢得卻各有各的不同。

固然有些人是天生聰明,但更多的人,他們的經歷會告訴你,聰明是可以被習得的品質。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是當今時代有進取心的青年都會研究的問題。當我而立之年,再去回首過往的時候,我會發現,自己曾經使了太多的蠻力,做了很多無用功。及至現在,雖然我的記憶力再也無法回到巔峰,但因為理解力的增強,對於很多知識的認知,反而無形中多了一層。

「學習」是這個時代永恆的主題,要想尋求最深層的安全感,我們就是要努力挖掘自己的潛力,以求最大程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但現實極為殘酷,還未到中年,很多人就已經放棄了自己,覺得無論如何,人生的軌跡也不會有更多的改變。超出想像的是,這個時代對年輕人的淘汰,比想像中還快。每個人都不可能隨時做到準備充足再上路,大都是選擇邊走邊整理行囊。

輕裝簡行,若一個人真正熱愛思考,也不是不能做到。問題的關鍵只在於,你的大腦是否能夠學會自我更新迭代,為你提供更多新鮮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重複自己的舊有經驗。

2.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

當我想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我其實想的是,提升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提升自己的理解力,而不是想著憑藉一點點的聰明,就開掛一樣地走捷徑。

內心深處,我更認同聰明也需要努力的道理,所以,儘管很多年沒有太多人誇過我聰明,但我知道,有些時刻就是不一樣的,我以更聰明的方法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儘管有些人還是覺得那樣挺笨的。

英國作家布萊恩·格裡瑟姆,他畢業於澳大利亞的紐卡斯爾大學,他致力於研究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工作技巧。可以說,他在這個領域的成就,很少有人能有匹敵。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暢銷書的形式分享給更多的人,比如《如何寫好論文》、《教授都在用的思考術》等等,它們都包含著眾多前沿的研究成果。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書,也是布萊恩·格裡瑟姆創作的,書名更是簡單直接,名為《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

顧名思義,作者在書中主要講的就是如何轉變、完善自己的思維,使自己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思維不是固化不變的,但如果我們對此一無所知的話,就不容易有大的改觀。更何況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改變的難度也在加大,未來的變數如此之大,若我們不能深化自己思考的話,被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3.

擁抱元認知

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一書中,作者布萊恩·格裡瑟姆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新思路,想要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我們可以超出批判性思考,以敏捷思考的方式,來實現思維的躍遷。

它本身包含著概念思維,創新思考和最優化決策這三個層級,但從我閱讀的感受來說,有一個概念是我們不能迴避的,那就是——元認知。

什麼是元認知呢?也就是我們不僅要學會思考,還要學會思考我們的思考。用布萊恩·格裡瑟姆書中的話來說,就是:人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

把自己放在整個事件的中心位置,時刻監視自己的想法,同時不斷地嘗試新想法,並組合多種觀點的過程,就是元認知。

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復盤。回顧我們曾經所做的事情,並總結得失,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認知,這是一件具有開拓性的事情。

4.

敏捷思考

前面所說的,《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中所強調的,敏捷思維的三個階段,是作者整本書想要向我們傳達的最重要的點。

學會思考概念,創造出可以改變我們思考方式的新概念,這實際上是非常難的事情。可一旦我們以創造概念的思維來思考問題,而不是謹遵著舊有觀念不敢逾矩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實現最難得的自我突破。

創新思考,會讓我們的新概念得到最大程度的延展,隨著我們視野的不斷開拓,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變得越來越多樣。

做出決定,其實是最難的事情。很多人的思維是活躍的,可每逢做決定的時候,就總是瞻前顧後,很是拖沓。無形中,很多機會也就流失掉了。

布萊恩·格裡瑟姆的《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詳盡地為我們介紹了想要達到這三個層次所需要的一些技巧。

從理論上來說,這本書並非無懈可擊,但從思維發展的角度來看,他的很多建議,是非常寶貴的。

5.

多嘗試

我想,作為一個不想當傻子的聰明人,想要變得更聰明,雖然難一點,但其好處也是大大的。沒有誰能夠拒絕這樣的誘惑,除非他並不是真正的聰明。

就像一個知識,明明很有用,但有些人就覺得自己學不會,進而拒絕了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同樣的世界,每個人看到的風景卻不一樣。想要擁有更高遠的視野,我們還應該從思維入手。格局更高,思維更廣,整個人都會不一樣。多多嘗試,總是最划算的。

人生之路那麼長,怎麼能早早定局不再努力呢?萬事萬物,唯有自身強大,才是最踏實的存在。沒有誰能夠代替我們思考,也沒有誰能夠代替我們成長。成長之路漫漫,要多嘗試,才有新突破。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證明:演奏樂器的人大腦更聰明!
    大家或許都聽過「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雖然不知道如何證實這句話,但科學家卻證明了學音樂確實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聰明,換句話說是讓大腦裡面的運作更靈活順暢。
  • 古怪的習慣,其實能讓人更聰明
    這可不是玩笑,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日常習慣可以很大程度塑造大腦結構、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最近被證實的一個結論表明:成年後,在決定你是不是聰明的因素裡,環境因素佔了40%。 這麼看,「習慣決定命運」好像還真的有它的道理。
  • 思維進階:大多數人無法改變一生,是因為習慣了「路徑依賴」
    在工作層面路徑的依賴,正向的行為會讓自己在垂直領域「持續的深耕,越鑽越深」,最終你可能成為一個專家或者領袖,而相反的一面,會讓自己的思維不斷固步自封,錯了也沒辦法及時的跳出。何以理解,你看看現在35歲以上的人多數有多慘,認為靠著年齡和資歷就可以做到領導者,在一個行業裡面穩定,卻不知道面臨社會大轉型期,從移動網際網路,到數字升級賦能,這樣很快就容易低谷。
  • 廣東省啟動實驗室體系創新賦能計劃
    南方網訊 23日,廣東省實驗室體系創新賦能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將從方法、管理、政策、經驗四大模塊開展賦能培訓和實操訓練,全面激發我省實驗室體系科研骨幹的創新思維與創新活力。此前,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會在深圳召開,會議提出在打造創新人才高地上精準發力,特別強調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廣東省實驗室體系創新賦能計劃正是落實會議部署的一項具體舉措。廣東省實驗室體系創新賦能計劃有哪些內涵?
  • 「渦輪增壓」:刺激大腦可改變人類思維能力
    「渦輪增壓」:刺激大腦可改變人類思維能力2017-11-01 09:55出處/作者:新浪科技整合編輯:Sharon責任編輯:fengxiaowen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通過直接刺激大腦特定區域,能否可以提高你的心理適應性和行為表現呢?美國波士頓大學一支研究小組希望尋找答案,他們開發了一種可以改變人們思維方式的實驗程序。美國波士頓大學一支研究小組探索了人們學習和控制其行為能力的可能性,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刺激大腦來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
  • 是非凡大腦讓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學家,還是物理改變了他的大腦?
    也就是說,愛因斯坦大腦左頂葉的神經元與膠質細胞的比例比普通人要小,這說明愛因斯坦大腦這一部分的膠質細胞數量比普通人多,所以他比普通人更聰明。此外,神經解剖學還表明,頂葉下皮質是聽覺、視覺和觸覺信息的聚集地。下頂葉損傷後,患者無法進行複雜的思維,閱讀、書寫和計算能力也會受損。愛因斯坦大腦左頂葉神經元與膠質細胞的比例與正常人不同,這也反映出愛因斯坦頂葉下葉皮質的功能可能比普通人好。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語言的出現,處理符號就成為了人類的重要能力,為了處理信息,人類進化出閱讀的行為。閱讀會用到大腦很多區域,而這些大腦區域並非天生就是用來閱讀的,但大腦是可重塑的。而通過科學的閱讀,就可以有效刺激這些大腦區域,重塑大腦,提升智力水平,增強大腦信息處理能力。01 大腦是可塑造的,重塑大腦可改變智力(一)大腦是智力的生理基礎智力是人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感知、注意、記憶、觀察、思維等許多能力。
  • 賦能·融通·創新為新工業革命築基
    大會以「賦能·融通·創新為新工業革命築基」為主題。據了解,2019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規模達2.1萬億元,目前已形成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東北老工業基地、成渝等產業集聚區。下一步更多支持舉措將進一步發力,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運營服務企業,提高中小企業數位化應用能力,促進一、二、三產業數位化轉型和融通發展。
  • 左撇子更聰明?腦科學:左右大腦分工合作,不存在某側優勢
    比如更好的空間能力,記憶能力也更勝一籌。 但其實出現這種「左撇子更聰明」的原因,是因為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而身體是由大腦進行交叉控制的。恰恰控制左半邊身體的右腦,對於空間和記憶更為發達。 但這並不能說擅長這些的人更聰明,只能說每個人的優勢不同。
  • 走路快,大腦更聰明
    不久前曾有美國神經科學家研究指出,走路緩慢的人容易衰老。近日,德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步速較快的年輕人大腦更聰明。為調查青少年及成年早期身體素質與大腦功能的關聯性,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以1206名平均年齡30歲的志願者為對象展開研究,讓他們以最快速度走路2分鐘。
  • 闢謠:左撇子更聰明?腦科學:左右大腦分工合作,不存在某側優勢
    但其實出現這種「左撇子更聰明」的原因,是因為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而身體是由大腦進行交叉控制的。但這並不能說擅長這些的人更聰明,只能說每個人的優勢不同。而且有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左撇子都是右腦型,只有不到20%的左撇子屬於。因此,大家所認為左撇子更聰明,其實站不住腳。因為並沒有任何一項研究表明,左撇子更聰明。
  • 海澱城市治理進入「大腦思維」 「城市大腦」功不可沒
    原標題:海澱城市治理進入「大腦思維」,「城市大腦」功不可沒   今年6月1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發布實施《關於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
  • 百度地圖AI賦能出行,「老司機」要成為歷史名詞了
    百度地圖更新,讓每個人都看上去像「老司機」百度地圖基於AI技術,建立一個交通大腦,記憶著數百億次不同用戶出行旅程,模擬老司機的思維方式,為用戶每一次出行提供高效的出行服務。交通大腦的智慧源於每一位老司機的經驗:實時路況、路況預測、時間預估,同時以更高的智慧回饋給每一位用戶,讓每個人都看上去像「老司機」。技術的每次進步都是對人力某種程度的解放,新版本百度地圖中,對人工智慧技術在生活時間層面的運用,讓新手、外地人在初入陌生領地時不再拘謹。
  • 科學家發現大腦隱藏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天才」
    相信很多人都曾夢想自己是一個天才、學霸,以此超越同齡人,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然後成為人生贏家。這種願望和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雖然過於膚淺卻已耗盡所有人的一生。  而所謂天才,並非只是學識、才智上的天賦異稟,或許有許多其他隱蔽模式在促成他們的偉大與成功。
  • 2020全國兩會關注智慧城市發展 如何讓「城市大腦」更聰明
    「新基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智慧城市再次成為兩會熱議話題。在今年眾多代表委員的提案中,如何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成為焦點,不少代表委員圍繞交通、政務、社區、物聯網等相關領域積極獻言獻策。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智慧城市建設面臨重大考驗。
  • 開發「右腦」能讓孩子更聰明?家長找對方法,或許能事半功倍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是否聰明,與大腦的開發程度有直接的關係,但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了10%,其餘的都是等待開發的,有很多人剩下的「智力」,一生都沒有被開發出來。而右腦靈活的寶寶,思維比較跳躍,不喜歡被束縛,即使家長已經做好了規劃,但寶寶還是會用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去做事情。可以說善於運用右腦的寶寶,在某些方面會更聰慧一些,大腦運轉的速度更快。
  • 聯合國大腦教練告訴孩子:成功逆襲的人生,從改變思維方式開始
    他認為,如果大腦受損的自己都能創造奇蹟,那麼四肢正常的大家,也一定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吉姆·奎克看來,唯一能限制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對於極限存在的信念是否頑固,對於突破極限的想法是否堅定。「突破極限並不意味著臻於完美,它的真正內涵是讓你在當前力所能及的程度更進一步。」只要打破限制,我們可以是想成為的任何人,具體應該怎樣做?
  • 椒江區委區政府新年首會:為2021和「十四五」開啟「最強大腦」
    從世界格局、國內大局、產業革命、區域格局、人民需求等多個視角來看待機遇和挑戰,堅持向科技創新要創造力、向「二次城市化」要強動能、向數位化轉型要競爭力、向開放接軌要大平臺,著力破解椒江傳統行業多、戰略新興產業少,工業用地少、低效用地多,城市用地少、城市品質不高等難題。在把握遠與近、質與效中謀定「十四五」發展新路徑。
  • 智慧100APP—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培養元認知能力,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 事實上,學習能力是以思維方式為基礎的,所以這兩種孩子的區別也可以理解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差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認知"能力。那麼什麼是"元認知"?如何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鍛鍊元認知的方法有哪些?讓我們往下看。
  • 擺脫「定向思維」,遠離線性成長路徑的依賴
    你的世界皆有可能,所有的事物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不同的人一旦選擇某種思考方式,就像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而後的一切就像是「慣性」,他會讓你「一條路走到黑」。.改變既定的「定向思維」。思維是成長的,你不能讓他定向,也不能讓他固化,但是很多人很早就給自己下了「定義」。比如:「這件事情不應該是領導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