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海王」不尋常,美國太空梭都受它影響

2021-02-22 影視口碑榜

 「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環境則是一部電影的綠葉。綠葉不好,電影紅花開得再燦爛,也會黯然失色。既要凸顯海王,就離不開海洋環境。

況且,海王的主要活動就在水下,怎麼辦?導演團隊用上了堪稱良心的特效製作,在打造海底世界方面卯足了功夫。

因此,在片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亞特蘭蒂斯、鹹水族、迷失王城等七大王國,而且「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個王國都畫風迥異,奇異與暗黑一色,古文明與高科技齊飛……「鬼才」溫子仁果然不是吃素的。可惜我不會上動圖,不然保準你看了就想化鰓進去玩玩。

當然,「鬼才」溫子仁此次也沒有放棄將自己擅長的駭人元素加入電影,如深不可測的海溝場景,將是吸引那些重口味的影迷的一大禮物。

「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細節決定成敗。為此,《海王》在表現一些海底細節方面,同樣令人敬佩,如展示對象的毛髮和動作時,讓人一看漂浮的狀態,就覺得和深水狀態裡的很接近。

作為一個奇幻動作片,片中的海陸空大戰,自然也會引爆受眾的眼球。至於都有何亮點,限於篇幅,在此不再劇透。西方的神魔,跟咱們東方的大不相同:二者相比,我認為前者更接地氣。

就像太上老君、觀音菩薩之於豬八戒、孫悟空一樣,大家都會覺得「說人話」的神魔更有趣。《海王》也抓住了這一點,如當湄拉開啟機關而緊張兮兮時,亞瑟張口就飆了句粗口:「我撒泡尿就搞定的事。」二人好不容易擺脫黑蝠鱝的兇猛追擊時,亞瑟看著面前狼狽不堪的湄拉,居然沒心沒肺地來了句:「剛才太棒了。」

綜上所述,有人評價認為「《海王》比DC以前的超級英雄片更會講故事,不像《蝙蝠俠大戰超人》那麼沉悶,而且也完全沒有觀影門檻。」 電影產業研究專家蔣勇認為,《海王》可能會創造DC漫改電影在內地的最高票房紀錄,甚至有望刷新華納兄弟出品影片在內地的票房紀錄。

畢竟,「水底世界的超級英雄大家都沒有見過,有一定的新鮮感,而且這部電影的質量肯定比《毒液》好得多,8億票房應該沒問題,剩下的就看口碑輻射和影響力了。」對此我頗不以為然,但不能不承認,在目前市場上新片、好片寥寥的情況下,《海王》的檔期真算「鑽了空子」!

最後說下,為什麼叫《海王》而不是《海神》?首先,從文化淵源說,海神叫波塞冬(希臘語:Ποσειδῶν、英語:Poseidon),這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主兒,乃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他是宙斯的哥哥,哈迪斯的弟弟;而海王只在人類的漫畫中出現過——二者出身就不一樣。雖然他們都在海裡生,在海裡長,在海裡吃喝拉撒睡,用相聲演員苗阜老師的話說,儘管都拿著「一個大叉子」,但分屬兩個不同的世界,根本沒啥交集。不過不能不承認的是,二者從相貌上來說,還是很相似滴。

相關焦點

  • 太空梭篇
    33年又一個月前的今天,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了,雖然那時的我並不存在,就如同200年後的我一樣。但我仍為能生活在一個太空梭的時代而自豪。在「阿波羅」1號試驗火災中遇難的太空人格裡索姆曾說:「要是我們死亡,大家要把它當作一件尋常的普通事情,我們從事的是一種冒險的事業。萬一發生意外,不要耽擱計劃的進展。徵服太空是值得冒險的。」 同樣,挑戰者號的失事並沒有給太空梭計劃致命一擊,更沒有阻擋人類向太空進發的腳步,在此後的25年間,太空梭統治了太空,完成了包括「哈勃太空間望遠鏡」在內的眾多任務。
  • 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駕駛艙曝光
    英國媒體刊登了一組令人吃驚的照片,展現美國宇航局「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的駕駛艙。駕駛艙內,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一系列巨大的按鈕和顯示屏。7月,太空梭時代宣告終結,再也沒有人去按下這些按鈕。2012年底,「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在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展出。
  • 載人飛船和太空梭哪個好?我國為什麼不發展太空梭?
    眾所周知,目前的載人航天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載人飛船,俗稱宇宙飛船,目前我國和俄羅斯等都是使用的這一技術。另一種就是太空梭,目前掌握太空梭技術的只有美國一個。長久以來就有這麼一個疑問,載人飛船和太空梭哪個技術更先進?為什麼我們沒有選擇太空梭而是採用了載人飛船?
  • 為何我們中國不造「太空梭」?美國的前車之鑑?還是技術不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沒有:世界各國都在說我們中國是世界航天大國,航天技術首屈一指,那為何我們國家就是不造太空梭呢?難道是我們的技術還不夠嗎?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先不聊技術層面上的,其實美國作為前車之鑑,它們的太空梭就曾多次出現意外,造成過巨大的災難,只是現在很少有人提起罷了。
  • 為什麼美國不再生產太空梭?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漸漸將一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變成了現實,比如像飛上太空。而美國在之前也在這方面研究了很久,但是現在的美國卻不再生產太空梭了,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原因主要分為三個,第一個原因就是費用太高,大家可能不知道一個太空梭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就先不說研發的費用了吧!製造的費用就是30億美元,光是每一次發射的成本大概就在15億美元左右,而且每年還要對它進行一個維護,沒有大量的資產是沒辦法進行這個項目的。
  • 太空梭:不完美的完美謝幕
    編者按如果一切順利,「亞特蘭蒂斯」號將於美國東部時間7月20日返航,至此,30年的美國太空梭時代將畫下最後的句號。  太空梭在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程中意味著什麼?《技術·經濟》特推出本期報導,系統評述太空梭的功過得失,及其退役的影響。
  • 神秘太空梭X-37B返地球:在軌道停留2年多!都幹了啥?
    據外媒報導,在搭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升空25個多月後,美國空軍秘密太空梭X-37B於10月27日返回地球,打破了其自己創造的軌道停留時間最長紀錄。不過,這架太空梭在軌道上究竟在做什麼,外界仍不得而知。2017年9月7日,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在其執行第五次任務OTV-5時發射了X-37B。就在幾個月前,SpaceX為美國國家偵查局(NRO)發射了類似的秘密任務NROL-76和Zuma。當時,SpaceX的OTV-5發射不得不與時間賽跑,以免受到颶風「伊爾瑪」(Irma)的影響。
  • 《海王》深海巨獸卡拉森放過海王,只因這個能力,和三叉戟很像
    《海王》深海巨獸卡拉森放過海王,只因這個能力,和三叉戟很像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李小娛」,小編是一個專注於影視資訊的人,一直非常關心各大電影的上映以及解讀,關注最新的電影消息,為你呈現不一樣的影視!本文由百家號「李小娛」原創,違者必究!
  •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組圖)
    自從1981年4月12日開始使用至今,30年內美國共建造6架太空梭,除了樣機「企業」號,投入使用的5架工作機包括「阿特蘭蒂斯」號,「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以及「奮進」號。  其中,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7名太空人遇難;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7名太空人遇難。
  • 美俄都不玩了,我們為何還要發展自己的太空梭?
    原因就是火箭只是發射工具,而這次說的是航天飛行器,只有幾種可能:這玩意就是太空梭或者太空飛行器。至於更高級的航空飛機那是不可能,因為這次發射是用的長徵—2F火箭,航空飛機是平地起飛不需要火箭助推的。至於大致是個什麼樣子,咱們還得從這次的運載火箭來分析個大概。
  • 太空梭被廢的根本原因,美國沒錢了
    美國為何放棄太空梭三十年來,太空梭為全人類的太空探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卻在而立之年被拋棄了,這究竟是何原因呢?布希希望美國航天員能重返月球,最終能登陸火星。要實現這些目標,捉襟見肘的航天局只能放棄每年耗資約四十億美元的太空梭計劃。但是歐巴馬上任後,美國又放棄重返月球計劃。他希望太空探索的目光投向火星。對於服務於近地軌道的太空梭來說,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與此同時,太空梭投入使用後並未達到預先設想的目標。因此二零一零年由十六個國家的科學家參與的國際空間站基本建成。
  • 中國為何不建造太空梭?美國作為前車之鑑,發生過多次悲劇
    最開始對於宇宙和太空進行探索的美國,也是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們中國發展到現在,為何不建造太空梭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疑問。其實並不是中國沒有建造太空梭的想法,只是在經過研究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載人飛船,也是因為在之前美國一些慘痛的經歷,得出了這個經驗。
  • 中國為何不建造太空梭?美國作為前車之鑑,發生過多次悲劇!
    最開始對於宇宙和太空進行探索的美國,也是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于是之後,眾多國家紛紛開始了追隨世界的腳步,踏上了對於宇宙探索之路,但是在眾多我們所熟悉的太空探索設備中,不僅包括載人飛船,還有探測器等等,但是為什麼沒有太空梭呢?我們中國發展到現在,為何不建造太空梭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疑問。
  • 馬斯克將太空人送入太空 美國不需要太空梭了?
    國際空間站的運行代價很高,建成以來,NASA每年都要投入20億美元左右的經費來維持。因此,如何對待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空間飛行器,美國國內也有巨大爭議。 美國科學院傾向於把它作為一個國家實驗室來維持。NASA打算把它變成一個商業設施,由商業企業來承包運行,如果NASA打算派太空人進駐,直接向運營企業採購在站時長。
  • 美國太空梭的30年
    1984年2月3日,挑戰者號升空,在8天的飛行任務中,太空人布魯斯·麥坎德利斯首次進行了不系帶的太空行走,此後太空人「太空漫步」成為太空梭任務中經常出現的畫面。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升空70餘秒後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隨後美國暫停太空梭發射任務
  • 再見,太空梭
    航天科普的空中秀場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前往洛杉磯,自東向西,橫跨整個美國。按計劃,「奮進號」該在9月17日啟程,後來受大霧影響,終於推遲到9月19日升空。為了向「奮進號」最後致敬,組織者特意把1天可以走完的空中旅程,仔細地拆分成3天。
  • 揭秘美國太空梭駕駛艙複雜內部—新聞—科學網
    過去幾十年,坐在美國宇航局的一架太空梭的駕駛艙裡,操控著控制器,前去探索最為黑暗的深空,一直是眾多年輕人的最大夢想。
  • 張柏楠解讀美國太空梭墜毀慘劇背後「玄機」
    張柏楠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航時爆炸墜毀等事件進行了解讀。  主持人載人航天技術是一項非常精密的科學技術,對質量要求非常高。據說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航時爆炸墜毀就是因為一個很小的細節沒有做好,是這樣的嗎?像美國阿波羅號、挑戰者號以及哥倫比亞號飛船墜毀慘劇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 全人類關注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
    美國東部時間2月1日上午9時(北京時間2月1日晚上10時左右),全美國人民正懷著喜悅的心情等待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凱旋的消息,噩耗卻從太空傳來。  此時此刻,全世界都以關切的目光,關注著「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事件,思索著許許多多的問題。  在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之後,人類依舊仰望蒼穹,默默地說一句:我們探索太空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
  • 中國都登上月球了,為何遲遲不發展太空梭?錢學森的建議很關鍵
    圖為「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空間站對接2020年12月22日,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的成功首飛,除了滿足中低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之外,也開啟了我國在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上的初步探索,那這時可能會有人問中國為什麼不直接發展太空梭呢,反而在火箭上大費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