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只為創造新的「中國深度」——記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

2021-01-08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從事科研20多年,能服務於國家工程,讓我感到很自豪。」談及自己正在主持的「全海深載人潛器用鈦合金載人艙研製」關鍵技術研究工作,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副主任雷家峰最大的感受,是趕上了國家科技迅速發展的好時候。

&nbsp&nbsp&nbsp&nbsp雷家峰1987年考入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物理系應用物理專業學習,1994年考入中科院金屬所讀博,後留在鈦合金研究部工作。

&nbsp&nbsp&nbsp&nbsp「研究鈦合金是我幹一輩子都認為值得的事。」雷家峰說,從研究生階段開始,他就跟隨導師參與了國家級項目,樹立了「以用為本」的科研理念。後來,雷家峰把結構鈦合金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開始從事先進鈦合金材料及工程應用研究,並先後主持完成十餘項國家級科研課題,研究成果在先進飛機、航空發動機、水中裝備等領域的多個重點工程中得到應用。

&nbsp&nbsp&nbsp&nbsp2014年,又一個國家級工程找到了中科院金屬所,這次是為了我國「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球殼選材。當時我國鈦合金主要應用在航空領域,還沒有應用於深海設備。即使在國際上,為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球殼選材也是個難題。曾有科學家斷言,7000米是鈦合金的應用極限。經過認真研究後,45歲的雷家峰和團隊還是拿出了鈦合金的方案。

&nbsp&nbsp&nbsp&nbsp「萬米水深,1100多個大氣壓,是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作為潛水器最大的耐壓容器,載人球艙使用材料要求非常高,不僅要能承受萬米水壓,還要具有優良的塑韌性和焊接性能。極限深度要有極限制造。雷家峰和團隊頂住壓力,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用一年半的時間研製出了球殼模型,並在三亞進行的打壓試驗中一次成功。2016年,我國全海深(萬米級)載人潛水器項目正式立項。

&nbsp&nbsp&nbsp&nbsp沒有數據可以參考,沒有路徑可以依賴,雷家峰和團隊只能立足自主創新,摸索前行,在工程應用中檢驗理論。就這樣,雷家峰先後在高強鈦合金的韌化機理研究、高韌性組織設計與調控技術、新型高強高韌鈦合金研究等方面獲得授權專利4件,以擁有自主專利的先進鈦合金材料,不斷衝擊深海工程技術領域國際制高點,這也是國際海洋界公認的深淵探索裝備的頂級挑戰。

&nbsp&nbsp&nbsp&nbsp「我們在和時間賽跑。」雷家峰介紹,按照計劃,我國將於2020年完成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的研製。海試的窗口期每年只有兩次,還要受到海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錯過往往意味著再等一年。兩年多來,雷家峰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圍著球殼轉,跟著球殼走。

&nbsp&nbsp&nbsp&nbsp雷家峰說,工程已到關鍵期,這是「黎明前的黑暗」。他還開玩笑地說,參加這個工程是把人像烙餅一樣反覆「煎」。但是雷家峰有信心,因為我們有從「蛟龍」號和「深海勇士」號鍛鍊出來的深潛科研隊伍,有一磚一瓦的積累和一往無前的執著,一定能完成祖國交給的任務。

&nbsp&nbsp&nbsp&nbsp「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理解,就是要把科研真正用到為國家工程服務上去。」雷家峰說,他要和全國載人深潛科研工作者一道,為創造新的「中國深度」貢獻力量。

相關焦點

  • ...殼「鈦」強大|載人艙|奮鬥者|焊接|鈦合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供圖新華社瀋陽11月29日電(記者王瑩 高爽)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勝利返航。值得一提的是,其可搭載3人的載人艙球殼,是目前世界最大、搭載人數最多的潛水器載人艙球殼。載人艙作為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關鍵部件,是人類進入萬米深海的硬體保障和安全屏障。
  •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盧柯:先進材料助推製造升級
    「我們的產業發展,尤其是產業轉型,給材料研究創造了很多機會,我覺得這個機會太難得了,當今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這樣,產業發展對新材料有如此的需求。」中國科學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所長盧柯說。    他認為,製造業的發展,一方面要靠信息化來推進工業化,改造傳統產業;另一方面要依靠先進材料。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為完成萬米海試的潛水器建造載人艙球殼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團隊採用自主發明的Ti62A鈦合金新材料,為「奮鬥者」號建造了世界最大、搭載人數最多的潛水器載人艙球殼。載人艙是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關鍵部件,是人類進入萬米深海的硬體保障和安全屏障。此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海深潛水器載人艙可搭載2人。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為完成萬米海試的潛水器建造載人艙球殼...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團隊採用自主發明的Ti62A鈦合金新材料,為「奮鬥者」號建造了世界最大、搭載人數最多的潛水器載人艙球殼。載人艙是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核心關鍵部件,是人類進入萬米深海的硬體保障和安全屏障,標誌著一個國家載人潛水器的技術水平。此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全海深潛水器載人艙可搭載2人。
  •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高效非貴金屬乙炔加氫...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張炳森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學者合作,發現在鎳基八面體間隙位點引入碳原子可有效調控鎳的原子間距離和電子結構,提高其在乙炔選擇性加氫反應中的選擇性和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中國稀土鋼純淨化製備技術問世
    :孫靜波     12月1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研製出稀土鋼純淨化製備技術,推動中國鋼鐵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高端。
  • 3D列印鈦合金疲勞性能研究獲進展
    由於工業應用領域的需求,增材製造材料的疲勞性能(尤其是超高周疲勞性能)和相應的疲勞機理成為增材製造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之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金屬材料微結構與力學性能課題組近期在增材製造鈦合金(Ti-6Al-4V)疲勞特性上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課題組對增材製造鈦合金進行了疲勞性能測試,獲得了材料高周及超高周疲勞性能。
  • 2020-2026年中國鈦合金市場現狀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
    與海綿鈦和鈦加工材暴髮式增長相一致,**年中國海綿鈦的需求量(銷售量)也達到63552噸,鈦加工材的需求量則為39228噸,庫存量很小。**年中國鈦及鈦合金加工材產品在不同領域的銷售量及所佔比例中,化工仍是中國用鈦第一大用戶,用鈦量佔全國用鈦總量的43.6%,航空航天是第二大用戶,用鈦量佔全國用鈦總量的17.2%;體育休閒領域的用鈦比例為16.0%,排行第三;再次為真空製鹽(5.9%)和電力行業(4.0%)。投資熱繼續升溫,產能大幅增長。
  • 沈鼓集團訪問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14175次閱讀 作者:陶加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06月10日 收藏
  • 卡位高端創造鈦及鈦合金材料產業「中國時刻」——專訪西部超導總經理馮勇
    他說,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公司初步形成了一支成熟的創新團隊,技術水平也在持續提升,「目前公司正在努力解決我國高溫合金材料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力爭為我國國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成立16年來,由零開始的西部超導,憑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一次次填補國內高端材料領域空白,創造著世界材料產業的「中國時刻」。
  • 「高性能鈦合金材料產業化」重現遼寧鈦產業優勢
    摘 要    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和大連盛輝鈦業有限公司承擔的中科院東北振興科技行動計劃重點項目「高性能鈦合金材料產業化」,在新材料研製和鈦合金加工技術方面取得很大突破。近年來,鈦合金在建築、醫療、汽車、海洋油氣開發、體育休閒用品等領域不斷有新的應用,並形成一定規模,其全世界消費總量2001年約為6000噸,近幾年翻一番,達到12000噸。隨著鈦的新應用不斷開發,鈦合金的應用市場前景光明。近五年全球鈦產品相關行業企業市值增長率一直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專家預測,鈦合金的發展將繼不鏽鋼、鋁合金之後成為第三金屬。
  • 屢屢刷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爭創「中國深度」
    各類深海潛水器一次次突破自我,創造著「中國深度」。目前,我國已形成從1000米、4500米、7000米到萬米級全海深潛水器能力。深海設備不斷提升,有效助推著我國的深海探測與科研。各類潛水器爭相創造「中國深度」「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 為青山綠水鞠躬盡瘁——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周易勇
    他甚至親赴野外現場,積極申報各級各類課題,以生態酶學為要點切入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科院方向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重點項目等。周易勇還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自2003年至今,就湖泊富營養化問題,他與捷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俄羅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義大利國家研究理事會海岸研究所、烏克蘭科學院南海生物研究所、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波蘭羅茲大學應用生態學系、波蘭科學院自然保護研究所、保加利亞漁業資源研究所、斯洛維尼亞約瑟夫·史蒂芬研究所、韓國先進科技學院等研究機構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聚焦環境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系統融合了分子生物學
  • 「奮鬥者」號上的最強中國智慧
    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研製任務。
  •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發訃告悼念師昌緒 設立弔唁廳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於2014年11月11日上午9點起在北區學術報告廳設立弔唁廳,供社會各界人士和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職工前來弔唁。  訃告如下: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名譽所長師昌緒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11月10日7時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師昌緒先生是我國高溫合金的奠基人。
  • 宜安科技與中科院1.8億設合資公司 加快液態金屬產業化
    中證網訊 宜安科技(300328)7月3日晚間公告,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籤署了合作協議,同意公司以自有資金和專利技術投入、中科院金屬所以其擁有的專利技術投入,合資成立「中科宜安液態金屬有限公司」。
  •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生培養紀實
    在第四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又有兩篇博士論文入選,至此,金屬所已經連續四屆共有7篇論文獲此殊榮,列中科院各研究所榜首,該所也是迄今為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論文最多的單位。
  • 鈦合金替身「人造骨」為哪般?
    就這些疑問,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徐東生為讀者答疑釋惑。  鈦為什麼能植入人體? 無毒、耐腐蝕、彈性好、強度高  將一種物質植入人體可不像說的這般輕鬆。徐東生說:「將物質植入人體需要幾個條件,首先要求這種物質必須無毒,與人體無不良反應;其次是一般不能腐蝕;再次是如果作為骨替代物需要強度高、耐疲勞、同時和彈性模量要與人骨接近。」
  • 揭秘我國金屬3D列印技術:0.5公斤鈦合金零件撐起400公斤重量
    ■0.5公斤零件撐起400公斤重量 中國太空飛行器試水3D列印為了突破西方對於中國的核心技術封鎖,中國的企業家、科學家大膽實踐、勇於創新,不僅是造出了被西方國家壟斷的錸(lái)金屬核心部件,還創造出了新的金屬製造方式。
  • 「奮鬥者」萬米深潛海試:中科院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中科院 供圖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理化技術研究所、聲學研究所、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力學研究所等單位,與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等單位密切配合、集智攻關,順利完成了鈦合金載人艙、固體浮力材料、高速數字水聲通信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機械手等關鍵技術攻關工作,為「奮鬥者」號總裝集成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為實現「奮鬥者」號關鍵技術國產化目標做出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