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後,不少人陸續拿到了數額不菲的年終獎。除了購置年貨任性「買買買」,也有人想在投資領域有所收穫。股票、基金、理財、黃金、P2P……如今的投資市場上,金融產品異常豐富,豐富到很多投資者「傻傻分不清」究竟該買什麼,更遑論何時買何時賣。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些機構和平臺在銷售金融產品時避重就輕,以銷售業績為導向,忽悠了不少投資者。
從銷售角度看,金融產品與普通商品並沒有本質區別。微信群薦股也好、自媒體推薦P2P也罷,大部分銷售人員是為了把產品賣出去,從而獲得更高的銷售佣金。但是從產品購買者角度看,買商品是為了使用,買金融產品是為了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對金融產品的期待更高,也更容易被營銷話術所蠱惑。所以,對普通投資者來說,購買金融產品除了要具備基礎的金融知識,更要明辨其中的營銷話術。不然,即使躲開了雷也可能掉進坑。
2018年,股票、偏股型基金等權益類資產收益非常慘澹。看看各大基金銷售平臺就能發現,首頁重點推薦的產品往往掛著「今年以來收益超過20%」「成立以來累計上漲超30%」的標籤。可是投資者一旦下定決心買入之後,卻又容易陷入「一買就跌、一賣就漲」的怪圈。其實,對這類產品而言,「過往業績不能代表未來」才是最應該出現的「購買提示」。價格波動和行業周期性決定了投資這類資產的邏輯,要麼抓住價格波動套利,要麼看懂周期變化長期持有。只循著既往的業績,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
既然權益類資產收益的不確定性如此之高,那麼選擇固定收益產品總能靠譜吧。看看銀行的理財產品和網貸平臺的投資標的,最醒目的賣點就是「期限短、收益高」。遺憾的是,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在嚴監管和定向降準的背景下收益不斷走低。P2P爆雷潮後,很多底層資產不透明或者風控不嚴格的平臺相繼發生兌付風險,更別說那些「借新還舊」的騙子平臺了。事實上,收益、安全和流動性已經成為固收類產品的「不可能三角」。如果有一種產品同時滿足了這3個條件,那麼投資者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這是一個騙局」。
買點黃金總能保值增值吧?的確,在不少黃金銷售平臺上「一元起購、存金生息」的口號確實吸引眼球。可是從投資的角度看,目前的黃金生息,利息來源於黃金出借的利差,並非黃金真的能夠產生利息。如果把投資時間放在5年甚至10年這樣的時間維度上,黃金在所有資產中的投資收益並不理想。不過,黃金雖然升值空間不大,但是能夠抗通脹。如果想靠投資黃金獲得高收益,還是放棄這個想法的好。
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銷售人員在賣產品時往往宣稱,今年某某市場表現不佳,但是明年一定會見到「黃金坑」「鑽石底」。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但就金融產品和資本市場而言,消息面上的變化和市場走勢往往只有相關關係,沒有因果關係。不論是買產品還是研判市場走勢,儘量多分析原因,而不是有了結果再找原因,這可能會讓你的投資思路豁然開朗,進而有所收穫。